林寶玲
摘要:低年級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性較強,在這一階段的音樂教學中利用游戲教學法打造音樂游戲體系,能夠使小學生真正受游戲形式的吸引,積極參與課程之中并形成趣味體驗,以此產(chǎn)生音樂學習興趣,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最大程度地完成音樂課堂活動目標,以此極大的提高個人的音樂學習素養(yǎng),真正實現(xiàn)音樂學習效率的提高。在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中創(chuàng)設音樂游戲,教師應該首先做好游戲教學法實際應用策略的研究工作,使課堂的教學中音樂游戲能夠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在形式上保證學生的新鮮感,使其始終以積極態(tài)度參與課堂,最大化地發(fā)揮游戲教學法的積極教育價值。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音樂游戲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在小學低年級的音樂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在學生主觀性特征的基礎上將游戲教學法融入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使低年級學生喜愛的游戲形式成為推動其參與課程的主要動力,真正促成學生音樂學習素養(yǎng)的提高。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應靈活地看待游戲教學法的具體形式,將其與學科教學目標進行合理地融合,以此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音樂游戲系統(tǒng),最大化發(fā)揮游戲教學法價值,真正推動課程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
一、用手勢游戲與跳格子游戲相結合掌握音階知識
柯爾文手勢是一種特殊的音樂教學方法,它為具體的音符設計了具體的手勢,使得抽象的音階更為具體形象。在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將柯爾文手勢游戲化,使學生更加容易的掌握音階知識。
例如在《早上好》這一首歌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將柯爾文手勢做給學生看,再讓學生學習柯爾文手勢,使學生能夠利用手勢充分學習音階,之后,在地上畫出《早上好》歌曲中出現(xiàn)的“1、2、3、4、5”五個音符的格子,當老師比劃音符的手勢時,學生就跳到對應的格子上,學生掌握了這五個音符之后,老師就加大難度,把第一句的旋律用手勢做出來,請學生再根據(jù)老師做的手勢慢慢跳到對應格子上,形成手勢與跳格子互動的音樂游戲。在游戲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完成這一樂曲的熟練演唱,還對音階形成了深刻的印象。手勢游戲與跳格子游戲相結合極大地提高了學習趣味性,使得學生積極且精準地完成了要學習的知識。,也為未來的音樂學習奠定下重要基礎。
二、利用模擬游戲輔助音樂內(nèi)容鑒賞品析
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為了使學生對音樂內(nèi)容形成立體的理解,教師在課堂中可以組織學生以合作的形式開展模擬游戲,真正按照音樂內(nèi)容中的具體表達框架開展模擬交互活動。這能夠使學生直接代入到音樂內(nèi)容之中,直觀地感受音樂情緒,最終促成學生內(nèi)容理解體驗的優(yōu)化,真正促成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提高。
例如在《老虎磨牙》這一樂曲的欣賞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在特定的情境框架中感受樂曲中民間打擊樂器的節(jié)奏,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以合作形式,開展模擬老虎“睡覺”、“覓食”、“磨牙”等動作并與聲音的模擬游戲相結合,以交互形式建立具體的趣味體驗。在實際的模擬體驗中,學生用動作與聲音之間的交互感受老虎的具體形象,理解到樂曲中的節(jié)奏。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模擬游戲來,形成了輕松,愉快的鑒賞樂曲的能力。
三、利用動作游戲感受曲子的特征
在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為了使學生對旋律形成更優(yōu)化的體驗,教師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動作游戲的方式,使學生將個人肢體動作與旋律進行融合,以此形成更直接的律動體驗,深化學生對旋律的感知,以此極大地提高學生的音樂旋律審美素養(yǎng)。
例如在《蜜蜂》這一樂曲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在演唱過程中更精準地完成旋律的演繹,并在表達過程中感受旋律的優(yōu)美之處,教師應該在課程中輔助學生做創(chuàng)編動作游戲工作,將蜜蜂飛舞、采蜜等與樂曲內(nèi)容相關的環(huán)節(jié)轉化為手比作蜜蜂的小翅膀,腳并在一起跳來跳去,并用小木棍作為道具模擬蜜蜂采蜜的動作,使學生能夠配合動作完成音樂演唱,這使得小學生得以在動作中感受音樂歡快的旋律,配合肢體動作更加精準地完成音樂情感的表達,由此促成學生旋律欣賞素養(yǎng)的切實提高。
在小學低年級的教學實踐中研究音樂教學法的具體形式,需要教師真正根據(jù)學生現(xiàn)階段的發(fā)展需求,將游戲形式與具體教學目標進行結合,以此使得游戲始終以媒介形式出現(xiàn)在課堂之中,使其指引學生掌握音樂知識,體驗音樂學習過程,最終起到促進學生個人音樂素養(yǎng)提高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謝林.分析音樂游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作用及實施策略[J].女報:家庭素質(zhì)教育,2020(2):1.
[2]朱曉菲,李博.小學音樂課堂中集體音樂游戲的應用研究[J].藝術教育,20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