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治德
重慶主城上游50公里處,綦河注入長江。綦河古名僰溪,從南向北奔流,入江處名南江口,今簡稱江口。大江之水與綦江之水驟然匯合,激起漫川波濤。清代周銘祚《僰溪》詩云:“涓涓澎湃辟源長,百折灘回下夜郎。黔播峰連攢萬笏,岷峨波會敵三湘?!?/p>
溯南江口而上15公里,至僰溪口。僰溪南面流來,筍溪西面奔來,溪河合為南江,合龍口即僰溪口。
巴渝古老地名,沉睡于典籍中。僰溪本名夜郎溪,西漢末年公孫述割據(jù)巴蜀,以夜郎溪為界河,將其更名公孫河。東漢末年諸葛亮經(jīng)此入川,對僰溪口形勝激賞有加,改名筍溪河。萬歷年間,明朝對僰人發(fā)起滅族之戰(zhàn),完勝后將僰溪更名為綦江。因不為土著居民接受,作古已久的夜郎溪成為綦江新名稱。而僰溪口名稱一直未改。
諸葛亮之后250多年,江州縣自今渝中半島遷至僰溪口,依山傍水筑僰溪城。秦漢以來的江州縣治從此與半島主城分離,跨出了巴蜀歷史重要的一步。自那以后,僰溪城成為巴蜀軍事要地。
僰溪城是天生兵城。起自黔北的崇山峻嶺聳出一道屏障金紫山,金紫山余脈恰好成為僰溪、筍溪岬角,岬角山巒名龍寶山。龍寶山南倚金紫山主峰小水坪,余下三面環(huán)水,僰溪城即筑于龍寶山上,故別名龍寶城。兩河匯于北門之前,合流形成南江,寬廣如長江,水勢順江直下巴國城,溯江即阻于僰溪口。秦漢至明末清初,僰溪城發(fā)生過許多次戰(zhàn)爭,林林總總,牽扯著中國歷史。
1646年,四川軍民抗擊清軍進入存亡關(guān)頭,巴縣知縣王應(yīng)熊受駐守重慶的明朝福王之命,經(jīng)略云、貴、川軍務(wù)。重慶城破,福王受死。王應(yīng)熊率一班文臣,退守僰溪城。
1661年,江津籍明朝進士程源追隨南明永歷帝,被封為兵部尚書。為昭明抗清復(fù)明決心,冒死將逝于貴州的母親靈柩運回僰溪城龍寶山與其父親合葬,以示與故土共存亡。次年,巴蜀納入清朝版圖。程源率數(shù)十名敢死親兵,從云貴邊境驅(qū)馳千里,回到僰溪城祭拜父母墓塋。爾后,追趕潰入云南邊陲的南明小朝廷。途中,南明永歷帝授首消息傳來,程源慟呼三聲,背瘡迸發(fā),跌落馬下身亡。
亂世的文人,自將孝悌忠信交付山河社稷,以文弱書生之質(zhì),“提攜玉龍為君死”,贏得生前身后名。為籠絡(luò)人心,1663年,康熙帝頒旨,程源入祀江津縣文廟忠義祠。程源遺著被編輯為《孤臣哭紀》,成為名著。
1982年,僰溪口在地名普查中被改為白溪口。歷經(jīng)風(fēng)雨淘洗的僰溪故城僰溪場,順理成章更名白溪場,以方便人們讀寫記憶。僰溪口、僰溪城逐漸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