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佳
讀一本書,極像邂逅一個朋友,或傾蓋如故,或白首如新,都有可能。讀書亦然。有些書閱之如嚼蠟,有些過眼如煙,有些則無法令人忘懷。生命中有極個別朋友似乎擁有魔力,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有些書不期而遇,魔力非凡,對自己影響巨大。
16年前,在我博士后研究開始之際,合作導師葉師舒憲先生帶來約翰·內哈特的《黑麋鹿如是說》讓我閱讀。那是一本葉師自己用A4紙橫版雙面復印裝訂,用清新淺藍色卡紙作封面的薄冊,初瞥之無任何閱讀壓力。翻看細讀,我被作者簡潔生動而又富有神秘力量的文字深深吸引,久不能平靜。這不僅是我第一次閱讀薩滿著作,而且,在彼時專業(yè)領域轉型期,也是我第一次從神秘體驗和跨文化角度,思考人之為人的使命與意義所在。那次閱讀如清風脫然,幽蘭儷曲,明心見性。之后,對榮格(Carl Gustav Jung)、伊利亞德(MirceaEliade)、坎貝爾(Joseph Campbell)及弗爾斯特(Peter Furst)的閱讀依次開啟。曲徑通幽,從宇宙觀和超越性,以及文明比較角度理解神話現(xiàn)象,成為我之后研究的主軸。順勢而為,受《黑麋鹿如是說》激發(fā)出的薩滿理論興趣驅使,我又順藤摸瓜,關注到張光直先生的考古理論,以及圍繞早期中國的諸多漢學研究,正式開啟了近十年來,從神話學思考中華文明起源和思想史發(fā)生的研究之旅。
從我的研讀經(jīng)驗來看,關注薩滿文化可以聚焦個體心理體驗,可以聚焦田野調查,也可以關注傳統(tǒng)文化的起承轉型,還可以關注文明特征與思想史問題。它可以是人類學、神話學、考古學、思想史和藝術學的內容,也可以是學院化學術生產之外的純粹興趣對象。無論如何,作為目前已知的人類最古老的法術和思維方式,薩滿文化幾萬年來不曾消失,意義巨大。它到底是什么?為何通過薩滿能聚焦不同領域和研究方法?若想最快最迅速了解這些內容,本期介紹的《薩滿之聲》是最優(yōu)途徑之一。
《薩滿之聲》的作者簡·哈利法克斯博士(J.Halifax),系美國著名醫(yī)療人類學家,曾為美國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工作,參與麥格勞-希爾公司的世界神話學研究課題,曾在歐洲多國和美國擔任講師,也曾任職于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兼任麥格勞-希爾出版社顧問編輯。包括筆者開篇介紹的哈內特在內,該書收錄了世界五大洲的36位薩滿講述的親身經(jīng)歷,包括入幻、異界旅程、追尋幻象、具有天眼、神妙藥草、控置換神力、唱誦生命、動物精靈、提升幻象等精彩內容。這些內容迥異于當代現(xiàn)代性文明和工具理性思維,不僅引人入勝,更喚起了讀者對神圣、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愛。嚴格意義上,《薩滿之聲》不是一本研究薩滿的著作,而是由人類學家田野調查的,記錄下有影響力的薩滿們的講述。即使不是職業(yè)研究者,我相信,讀者朋友也會被書中內容打動,被薩滿看待生死、面對文明危機、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態(tài)度與思維方式所感染,能更好體悟人生意義。
本期的書評者是在神話學領域頗有造詣的唐啟翠教授。唐啟翠教授在禮樂文明與神話思想,“三禮”與考古學、神話學的跨學科研究中取得了卓然有效的成就,著述頗豐。她選擇《薩滿之聲》為評論對象,我相信其中緣由,應該是她的閱讀感受類似于筆者開篇所述的,在不期而遇中被這本書吸引和打動,甚至為之改變了自己的研究或觀察生活的視域。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