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貽冰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許會有這樣的感受:一些學生在面對不同的教師時有著截然不同的行為表現(xiàn),在有的教師面前他們總是依個人的喜好行事,讓別人順著自己的情緒,偶爾會無視教師的教育甚至跟教師對抗,但在有的教師面前他們卻言聽計從。那么,面對不同教師,這些學生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究其原因是教師所采用的教育和引導方法不同。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筆者發(fā)現(xiàn),教育這些學生的關鍵在于充分了解他們的個性及其對抗行為背后的動機,并運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引導他們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這樣能使學生清楚地感受到教師濃濃的愛意,也能清楚地認識到教師的管理底線,并在與教師的互動中逐漸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努力的意義,從而愿意在教師的引導下持續(xù)正向發(fā)展。
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與他們進行深入的溝通,了解他們的興趣、喜好,了解他們與同學、其他教師的相處模式,了解他們和父母的關系,并從談話中知曉他們對身邊事務的看法,從他們待人處世的方式中分析其特點,找出他們叛逆心理和對抗行為的源頭。
教師宜用平和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努力做到細致觀察、冷靜分析、智慧處理、走心引領。同時,汲取相關的心理學知識也很有必要,因為部分學生的情緒不穩(wěn)定,一觸即發(fā)。如果教師沒有儲備相應的心理學知識,選擇了不合適的引導方式,可能會讓事態(tài)惡化。而如果教師在面對學生的憤怒情緒時,能由始至終保持冷靜,不讓自己被學生的憤怒情緒影響,學會抽離在外, 冷靜思考應對策略,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當學生處于憤怒情緒中時,教師要學會轉移話題,及時“熄火”。例如,筆者會輕聲地對學生說:“寶貝,我知道你很生氣,不要緊的,我會跟你一起嘗試解決問題。我們先不想這件事,好嗎?”順便給學生遞上紙巾,輕輕地摸一下學生的頭,轉移他的注意力。這時,學生往往能較快地從憤怒的情緒中抽離出來,逐漸恢復平靜。
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筆者發(fā)現(xiàn),每當遇到學生有對抗苗頭時,教師越是心平氣和,學生的對抗情緒越能很快消除。在面對年齡尚小的學生時,教師如果能懂得他們的心理特點,讓學生消氣是很快的。而當氣消了后,學生的不愉快體驗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消失,所以,筆者會把這件事先放一邊,暫且當它沒發(fā)生過。等隔了一兩天,學生高興了,筆者會再單獨跟他溝通,讓學生在愉快、冷靜的狀態(tài)下理性地回顧自己的所作所為, 從而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普通心理學》指出,情緒是以主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當客觀事物或情境符合主體的愿望或需要時,就能引起主體積極、肯定的情緒。
小學階段的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遇事容易急躁、生氣,這實屬正常。因此,要想讓學生接受自己的教育引導,教師就要學會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不喜歡按照教師的要求做,總喜歡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這時,教師要學會根據(jù)學生的即時狀況加以引導,在他們專心聽講時多提問,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以加深學生對課堂和自己的喜愛程度。在學生不夠專心時,教師應顧及學生的面子,盡量不提問以免其尷尬,并時不時地走到他旁邊,拍一拍學生的肩膀,用無言的提醒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這樣能讓學生對教師心存感激,并在課堂上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從而減少學生的對抗行為。
學生出現(xiàn)對抗行為與不良情緒有關,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互動是幫助學生宣泄不良情緒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在課下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逐漸獲取學生的信任,努力讓學生做到不保留、不隱瞞,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緩解和釋放不良情緒。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溝通引導學生學會用恰當?shù)姆绞桨l(fā)泄情緒,從而減少學生的對抗行為。
當學生日常學習、表現(xiàn)有進步時,教師應抓住契機在集體面前表揚,如“瞧,你其實挺優(yōu)秀的哦!只要繼續(xù)努力,我相信會越來越棒”。表揚需要技巧,教師可以在與學生聊天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說一些其他科任教師對學生的看法,如“英語老師在我面前夸你有進步,繼續(xù)加油哦”“數(shù)學老師說你最近上課很認真,繼續(xù)保持”等,通過這種間接表揚的方法架起科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橋梁,以減少學生在與科任教師互動過程中出現(xiàn)對抗行為的次數(shù)。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思簡單而直接,未必能懂得嚴厲也是一種愛,往往會對嚴厲的教師產生反感。對此,當學生犯錯或違紀時,教師要注意教育和引導學生的方式、方法。例如,有的學生喜歡在課堂上插嘴,筆者會打趣地說:“哎喲,咱班什么時候來了個幼兒園的小寶貝,這么愛插話。”筆者打趣的稱呼“小寶貝”能讓學生感受到筆者的誠意和愛意,這時,學生一般會一笑了之,不再插嘴。在教育引導過程中,對于調皮的學生,筆者愛把“寶貝”掛在嘴上。這樣能讓學生覺得自己的對抗好像擊在了柔軟的棉花上,感受到教師回饋給他的愛,從而使學生的對抗行為逐漸消失。
容易出現(xiàn)對抗行為的學生往往不懂得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對此,教師可以根據(jù)他們出現(xiàn)對抗行為的情景,提供合適的機會,使他們學會換位思考。例如,有的學生總喜歡跟班委對著干,教師可以將他們的角色互換,使他們體會班委的難處,進而主動反思自己的行為,實現(xiàn)自我改變和成長。教師采用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了解愛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而學會適應與配合,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
教師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容易出現(xiàn)對抗行為的學生了解并遵守基本的規(guī)則,讓他們學會尊重教師,注意應有的分寸,并讓他們明確不遵守規(guī)則會產生怎樣的后果,讓他們在每次產生對抗情緒時都能有一個無形的約束。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白只要他們出現(xiàn)對抗行為,教師就會一管到底,一定會對他們進行相關的引導、教育,并讓他們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這樣,在反復的強化過程中,學生會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將產生什么樣的后果,需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從而逐漸養(yǎng)成三思而后行的習慣。
學生的情況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教師的育人方略也應該是動態(tài)跟進的。當學生多次出現(xiàn)對抗行為時,教師要懷有平常心,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教育和引導策略,以保證教育效果。同時,教師應清楚告知學生行為的底線在哪里,讓學生明白哪些行為是允許他慢慢改變的、哪些行為是堅決不允許出現(xiàn)的。只要教師堅守底線,一管到底,假以時日,學生就 會有所轉變,其對抗行為也會日漸減少。
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很強,在出現(xiàn)對抗行為后很在乎同伴對他的評價。對此,教師要在其他學生面前多說這些學生的好話,努力營造良好的班級輿論氛圍。例如,教師可以對其他學生說:“我相信他也不想這樣,只是心里有難以控制的情緒需要宣泄出來。我希望同學們不要責怪他,多安撫他,多幫助他。因為如果是你,我相信你一定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包容和幫助?!庇辛送榈陌莺凸膭?,這些學生就會覺得自己并不孤單,他會為了這些好朋友努力改變自己,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學生對抗行為的消除不僅需要班主任的循循善誘、細心引導,還需要家長和科任教師的多方協(xié)作。
班主任可以通過與家長和科任教師的密切溝通,了解學生出現(xiàn)對抗行為的具體情境,并通過分析情境了解學生出現(xiàn)對抗行為的導火索,如家長、科任教師是否選擇了不當?shù)臏贤ǚ绞?。接著,班主任可以及時介入,搭建與家長、科任教師溝通的橋梁,引導家長、科任教師轉變與學生交流的方式,給學生提供不斷弱化對抗情緒的良好育 人環(huán)境。
當了解到學生在學校有對抗行為時,家長要冷靜處理、理性教育,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和善而堅定的愛,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從而引導學生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在課下,班主任可以多與科任教師溝通,分享自己處理學生對抗行為的一些心得,讓科任教師意識到自己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和選擇的育人策略會影響學生的行為,從而讓他們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為什么會這樣,思考自己該怎樣做才能讓學生樂意接受教育和引導,以營造全科育人的良好環(huán)境,增強教育和引導的效果,助力學生身心健 康發(fā)展。
綜上所述,在教育和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讀懂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愛,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鼓勵,讓學生逐漸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努力的意義,并愿意在教師的引導下持續(xù)正向發(fā)展,主動減少自己的對抗行為,逐漸成長為向陽而生、柔韌而堅挺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