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昀欣
摘 要:小提琴演奏作為一種表演藝術(shù),正似繪畫、舞蹈、體育運動等項目一般,只有通過嫻熟的技巧,才能傳達出樂曲本身的精神與情感。因此在一場成功的小提琴演奏中,完善的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20世紀著名的小提琴教師弗萊什(Carl Flesch,1873—1944年)指出,小提琴演奏的藝術(shù)是由三個部分所組成,也就是一般技巧、應(yīng)用技巧、藝術(shù)表現(xiàn),可見技巧的執(zhí)行的確是提琴演奏中很重要的部分。結(jié)合奧爾(Leopold Auer,1845—1930年)、弗萊什、道尼斯(Demetrios Constantine Dounis,1886—1954年)、加拉米安(Ivan Galamian,1903—1981年)關(guān)于小提琴技巧的部分論述,介紹討論小提琴表演技巧。
關(guān)鍵詞:小提琴;小提琴技巧;小提琴練習曲
19世紀,可以說是整個小提琴演奏史的高峰,法國學派、比利時學派、德國學派的演奏學派活動均得到高度發(fā)展。在演奏風格的差異方面,法國學派與比利時學派是較為相近的,擅長華麗、燦爛的技巧,以優(yōu)雅流暢為最常見的形容詞;而德國學派的演奏風格便保守許多,大部分的演奏家,如史博(Louis Spohr)、姚阿幸(Joseph Joachim)都以溫暖的音色、平實的運弓見長,摒棄過于炫技的演奏方式。
上述兩種小提琴演奏風格,在20世紀持續(xù)發(fā)揮著影響力,而在小提琴演奏發(fā)展的過程中,又因為地域的不同,形成四個主要的學派,分別為俄國學派、法比學派、德奧學派、美國學派。其中俄國學派的海飛茲(Jascha Heifetz)、艾爾曼(Mischa Elman)、米爾斯坦(Nathan Milstein),法比學派的易薩伊(Eugene Ysaye),德奧學派的弗萊什、謝霖(Henryk Szeryng),美國學派的帕爾曼(Itzhak Perlman)、鄭京和,都是世界頂尖的演奏家。在這些一流的演奏家光芒四射的演奏背后,除了與生俱來的天賦及辛勤的練習之外,還有優(yōu)秀教師的教導(dǎo),這也是一項不容忽視的決定性因素。
小提琴整個演奏技巧是相當龐大且復(fù)雜的,要想去理解它、陳述其結(jié)構(gòu),可以從各個角度著手,而分類方法的好壞一方面要看合不合乎邏輯,另一方面則是要具有全面性,也就是所有的技巧都要能夠涵蓋在同一架構(gòu)當中。在20世紀,許多著名小提琴教師所提出的技巧架構(gòu),涵蓋的技巧較完整,故選擇幾個著名的提琴論述,如奧爾、弗萊什、道尼斯、加拉米安的論述,從中抽出討論技巧的部分作介紹。由于上述多人在某些技術(shù)上的看法大同小異,筆者只將其最特別的觀點陳述出來,對于較普遍的概念則不予討論。
一、奧爾《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學法》
(Violin Playing as I Teach It)
奧爾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著名的小提琴教師之一,他的演奏風格承襲自董特(Jacob Dont)與姚阿幸的德奧學派傳統(tǒng),在教學風格上,則相當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則,他的學生如海飛茲、艾爾曼、米爾斯坦,都是世界頂尖的小提琴演奏家,可見其教學方法的確有其獨到之處。奧爾的著作《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學法》一書中,收錄了他對于小提琴技巧的解釋與分類,雖然奧爾在此書中并不特別強調(diào)技巧的重要性,反而覺得心理因素、節(jié)奏感與細致的感觸是掌握演奏藝術(shù)的要點,然而,他對于提琴技巧所做的詮釋與解說仍是值得參考的。
奧爾對于左右手技巧的分析,并沒有依照特定的原則,只是將樂曲中常見的技巧加以解說并提出練習的方法。奧爾對于左手技巧的敘述稍微簡單一些,他認為在同一把位上演奏是相當基本的,所以關(guān)于左手的技術(shù)直接從換把位開始談起。除了換把的問題之外,奧爾對左手技術(shù)提出按弦壓力、音階、半音階與指法選擇等議題的看法。在換把位的議題上,奧爾認為最重要的原則是不論用什么指法,都不能讓人聽見換把的過渡,使演奏像在鋼琴上彈出的音一樣非常連貫。在按弦壓力方面,有兩個因素必須考慮:一是根據(jù)學生生理狀況而決定按弦強度;二是學生自己感受因為手指壓力的不同而造成發(fā)音效果的改變,進而主動適時地改變按弦壓力。
要想獲得左手技術(shù),必須訓練手指的獨立性、力量和靈活度,其方法便是通過音階來練習。奧爾建議在練習音階時,先用分弓,而后連弓,從一弓四音、八音,而后盡可能多音一弓,并且以均勻、音色優(yōu)美飽滿為目標。而半音階的練習,則要遵守兩個原則;一是手指動作要快;二是演奏下行半音階時,必須將下一條弦的四個手指同時落在弦上,以求均勻清晰。在指法的選擇上,奧爾建議以節(jié)奏指法為依據(jù),即在重拍的部分換指,這點與弗萊什的看法是相同的。
二、弗萊什《小提琴演奏的藝術(shù)》
(The Art of Violin Playing)
弗萊什的《小提琴演奏的藝術(shù)》作于1924年,內(nèi)容除了左右手技術(shù)的探討之外,還包括更進一步的發(fā)音、音色、指法選擇等問題的探討與練習方法的建議,這些均有詳細的分析與解說。著名的小提琴家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認為這本書是“小提琴領(lǐng)域的最重要的著作,小提琴家們應(yīng)當人手一冊”,小提琴教育家舍夫契克(Otakar Sevcik)推崇此書為“小提琴家的圣經(jīng)”。弗萊什的其他重要著作包括《基本練習》(Basic Studies)、《小提琴演奏的音色問題》(The Production of Tone Production)、《音階系統(tǒng)》(Scale System),都是相當重要的著作。
弗萊什認為,小提琴演奏的藝術(shù)是由三個部分所組成的,分別為一般技巧、應(yīng)用技巧、藝術(shù)表現(xiàn),三者之間有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針對一般技巧部分,弗萊什將之分為身體姿勢、左手、右手技巧三大項目。左手技巧分別為:一是左臂姿勢,包括手指與拇指、手指位置、手指起落、手指壓力、放松;二是音準,包括練耳、音律問題、對空弦、糾正錯音;三是基本動作,包括按弦動作、移指動作、伸屈動作、拇指動作、手與肘;四是換弦動作,包括右臂動作左右手協(xié)調(diào);五是把位與換把,包括手臂、手指、手腕;六是揉弦,包括手指、手、下臂;七是基本技巧,包括自然音階、分解和弦、三度分奏、半音音階、級進移指、伸指八度、伸指六度、伸指十度、震音、泛音、撥奏、簡單八度。右手技巧分別為:一是持弓,包括拇指、食指與小指;二是運弓,包括上臂-關(guān)節(jié)上抬、上臂-關(guān)節(jié)水平、下臂-肘轉(zhuǎn)動、腕部、手指;三是換弓,包括手臂、手腕、手指;四是換弦動作,包括快速、慢速;五是弓位的分配,包括弓尖、中弓、弓根、較長弓尖、較長中弓、較長弓根、上半弓、下半弓;六是長弓,包括延綿音、連弓、分弓;七是短弓:鎚弓、波弓;八是擊弓和跳弓,包括控制跳弓、自然跳弓;九是混合弓法,包括延綿弓+分弓、連弓+分弓、連弓+擊斷弓、琶音+跳弓。
三、道尼斯《道尼斯的小提琴教學法》
(The Dounis Principles of Violin Playing)
道尼斯是20世紀著名的小提琴理論家與理論家之一,曾經(jīng)當過醫(yī)生,因此道尼斯的左右手技巧理論,有一大部分是從生理與肌肉的觀點出發(fā)的,他認為身體是樂器的延伸,且比樂器來得重要。道尼斯的作品相當豐富,他除了曾經(jīng)校定帕格尼尼隨想曲、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等樂曲之外,還留下了大量的技巧練習,其中較為著名的是作品十二號Artist’s Technique,將小提琴的高級技巧濃縮在一本練習曲當中。雖然道尼斯本身對小提琴技巧的理論沒有留下完整的正式著作,但是后人將他的技巧理念集結(jié)歸類,以Valborg Leland 所著的《道尼斯的小提琴教學法》(The Dounis Principles of Violin Playing)最為著名,書中內(nèi)容主要以技巧的討論為主體,加上道尼斯的學習背景、教學理念與相關(guān)訪問等內(nèi)容。
在道尼斯的理念中,他認為左手的技巧主要由三件事依序組成,分別為:揉弦、換把位、手指之活動(包括垂直與水平手指動作、撥弦、雙音、和弦與泛音的執(zhí)行)。其中揉弦是左手技巧的基礎(chǔ),必須在學習的初期就給予教導(dǎo),以便確定保持手指的正確位置,同時消除手臂的緊張動作。針對換把位的執(zhí)行,道尼斯將此技巧分為兩類,一是在慢速段落的換把,一是在快速段落的換把。兩者的動作是有差別的。在慢速段落中,手腕彎曲動作是換把的前導(dǎo),而后手指滑行于弦的表面,直到目的音才按住弦。在此換把過程中,揉弦是不能少的,從換把動作之初,一直到換把動作完成,都要有揉弦動作加以輔助。在快速段落的換把動作中,由于沒有時間做手腕的彎曲動作,因此此時是由直的手腕加上前臂動作來執(zhí)行,也可以說是由手指作為起始,上下爬行于指板上。
對道尼斯來說,優(yōu)美的音色是最高的目標,而達到此一目的,必須靠右手技巧的完美執(zhí)行。在持弓方面,他強調(diào)中指與拇指的平衡感,同時拇指、中指與弓的正確接觸點,也是相當重要的。例如他指出,握弓時,拇指應(yīng)以右側(cè)接觸弓桿,而中指置于弓桿上,勿超過第一指節(jié)等。除此之外,不同弦的手臂位置、前臂的旋轉(zhuǎn)動作、換弦動作、手腕動作等技巧,道尼斯也非常重視。
四、加拉米安《小提琴演奏教學法》
(Principles of Violin Playing and Teaching)
加拉米安是美國學派著名的小提琴教師之一,他的教學概念承襲自法國與俄國學派的傳統(tǒng),講究技巧的掌控與精神層面的控制,世界頂尖的演奏家如帕爾曼、鄭京和、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等人都出自他的門下。加拉米安對于提琴技巧的分析與詮釋,主要呈現(xiàn)在《小提琴演奏教學法》及《當代小提琴技巧》兩書中。加拉米安認為小提琴的演奏并沒有一定的規(guī)則,而是只有普遍性的原則,這些原則都必須在自然與正確的前提下來進行,所以各種基本技巧動作間的重復(fù)性與關(guān)聯(lián)性,應(yīng)該要受到重視。也就是說,某個細部的動作一旦改變,小提琴演奏者所處的姿勢也必要加以調(diào)整,以配合整體的演奏,因為基本技巧的形成是牽一發(fā)動全身的,當某個基本動作或姿勢不正確時,極有可能影響到整體的演奏效果,不可不慎。
加拉米安在左手技巧方面,提出了“手型框”(frame)和“雙接觸點”(double contact)兩大論點。所謂“手型框”,即第一指與第四指在任何把位按著八度時的基本姿勢。此一基本姿勢,無論在任何把位上都要盡可能保持相同,甚至在伸張指型中,也要感覺基本手型的存在。“雙接觸點”原則也就是在任何把位中,都必須保持左手與樂器的兩個接觸點。舉例來說,一至三把位時,拇指與食指的側(cè)邊輕觸琴頸;第四把位時,手掌代替食指與琴身接觸,形成了手掌與拇指接觸琴身的兩點,此時食指側(cè)面不再接觸琴頸;第五把位以上,拇指與手掌接觸琴身的面積增加,甚至在更高的把位,拇指可能離開了琴頸,卻仍然要以手掌較低部與拇指,用托琴的方式接觸琴身。因此,“雙接觸點”原則提供手指與手臂在琴頸與琴身的可靠依據(jù),間接地對音準提供了保證。
在右手技巧方面,加拉米安將之分為四個主題,分別為:第一,彈性系統(tǒng);第二,握弓;第三,臂、手、指的運動;第四,運弓。其中手指、手腕、手臂各部位的圓滑動作,是構(gòu)成運弓的重要因素,而各種弓法當中最基本的技巧,是運弓方向的控制——拉直弓。由于單獨的手臂左右動作,并不能使運弓的方向與琴橋平行,因此運直弓的方法,是上臂、下臂、手腕、手指的動作組合。加拉米安認為,拉弓的三個階段分別為三角形、四方形與弓尖,各有不同的手部動作。在弓根時,手腕與樂器呈三角形的形狀;在中弓時,則呈四方形,手肘角度約為九十度;到了弓尖,手臂伸直,接近一百八十度角。
五、結(jié)語
從本文所述的四位提琴教師所提出的技巧架構(gòu)中,可以看出弗萊什、道尼斯、加拉米安三人對于左右手技巧的架構(gòu)較具規(guī)模,分類也較為詳細。雖然三人所重視的項目不盡相同,切入的點也不一樣,但是對于握弓與按弦的基本姿勢都相當重視,例如在握弓方面,要求手臂、手腕、手指的正確動作,因為這是一切弓法的基礎(chǔ)。在左手技巧方面,除了基本的按弦姿勢與手指動作之外,音準問題是極受重視的,然而,除了加拉米安提出以“手型框”與“雙接觸點”的方法作為按弦的依據(jù)之外,其他人都認為訓練聽力為解決音準問題的唯一辦法。另外,道尼斯對于左手揉弦的技巧相當重視,認為是左手一切技巧的基礎(chǔ),對手指放松、換把位等動作都很有幫助,這樣的想法是其他人沒有的。
上述三位的左右手技巧架構(gòu),雖已有相當?shù)囊?guī)模,且各有特色,然而各技巧間的討論,似乎缺乏關(guān)聯(lián)性,例如手型和換把的關(guān)聯(lián)、手型和揉弦的關(guān)聯(lián),均無提及。這些小提琴教師所用的方法、步驟對如何歸類、如何有系統(tǒng)地訓練,都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然而對于動態(tài)的演奏動作來說,這些紙本的資訊提供即使再詳盡,也比不上實際的示范來得有用。而在科技發(fā)達的今日,影音視頻的傳輸相當便利,若能利用現(xiàn)有的工具,將各種技巧的演奏動作錄制成動態(tài)的影音資訊,由網(wǎng)絡(luò)進行傳送,即可使復(fù)雜的技巧解說化為實際的演奏示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藍谷.小提琴演奏之系統(tǒng)理論[M].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80.
[2]弗萊什.小提琴演奏的藝術(shù)[M].馮明,譯.臺北:黎明文化事業(yè)出版社,1985.
[3]加拉米安.小提琴演奏與教學法[M].林維中,陳謙斌,譯.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80.
[4]LELAND V. The Dounis principles of violin playing[M].New York:Joseph Patelson Music House,1982.
[5]戛威.小提琴演奏的發(fā)展與技巧習得:研究回顧與綜述[J].吉林藝術(shù)學院學報,2020(3):92-95.
[6]熊然.淺談小提琴主要技術(shù)理論著作及教材的選用和搭配[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10(4):174-176.
作者單位:
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