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素
多年高考閱卷場反饋考生詩歌板塊得分率低,可見詩歌課堂教學成效參差。教師們一直在尋求開啟詩歌教學神秘之門的鑰匙,發(fā)現(xiàn)最扎實的最有成效的閱讀方法是古今杰出者謹守的方法——批注式閱讀。批注式閱讀為學習者自覺閱讀時,對文本的內(nèi)容、結構、情感、技法、片段、語句、語言特色、寫作意圖等,在理解、分析、比較、歸納、整合的基礎上,用圈點勾畫等符號或凝練文字加以批注的閱讀方法。
一、基礎知識的批注——讀懂詩歌
古詩文,其展現(xiàn)的社會風貌、人物思想、風土人情等,學生都覺陌生。詩歌語言凝練,跳躍性大,意象豐富,意境深遠。要打開鑒賞詩歌的壁壘,先要讀懂詩歌。鑒賞詩歌先對字詞音讀,詩句理解,意象意蘊,題目信息解讀,背景了解等作批注,調(diào)動眼、口、心、耳、手等器官的能動性來收集信息、辨析刷選、歸納整合信息,結合自身的詩詞儲備知識,對古詩詞進行做基礎知識批注。學生對一首首詩詞做基礎知識的批注,在爛筆頭中收到“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的成效。獨立思考,圈點勾畫、文字批注,積極參與語言實踐活動,“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兩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以落實。
二、探究知識的批注——鑒賞詩歌
作基礎知識批注,不可稱為鑒賞詩歌。做真正意義的詩詞鑒賞要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其構思立意、表達技法、情感意蘊、形象、意境等作出個性化的分析、質(zhì)疑、比較、批判和評價,并將這些及時地運用規(guī)范語言文字作好批注。這是探究式的鮮活靈動的批注,批注形式宜寬泛,不宜固化,可質(zhì)疑式的批注、分析式的批注、點評式的批注、概括式的批注、感悟式的批注、聯(lián)想式的批注、補充式的批注等,探究式批注的文字是學生發(fā)展邏輯思維、運用語言文字準確表達自我認識、自己的審美體驗的直接體現(xiàn)。
三、交流知識的批注——鑒賞有寬度
古詩詞的鑒賞不比現(xiàn)代文簡易,而高中生人生閱歷較淺,視野狹窄,學識尚淺,個人的認知水平、知識結構存差異,單憑個人視角去批注,難免出現(xiàn)解讀偏差、鑒賞不全面、探究深度廣度不足的情況。在個人批注學習的基礎上,群體批注交流的學習活動是有必要的,學生就個人的批注解讀相互交流,思維碰撞,交匯共融,產(chǎn)生新的發(fā)現(xiàn),思維趨向多項化,將詩詞鑒賞引向深廣。交流碰撞成果不斷生成,這成果需迅速批注下來,否則只得一時融匯之熱鬧。群體批注交流,詩詞探究可得寬厚度。
四、躬身反省的批注——鑒賞有力度
詩詞鑒賞探究要有師生、生生的互動研討,學習者更需要用拿來主義把交流獲得的多元批注占有,進而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比對自我的批注,躬身反思,深度求索。反思,批判,知識反芻,思維疏通,提升鑒賞品位。堅持躬身反思的批注,古詩詞的鑒賞力度就直擊學習者的生命深處。
五、專題知識的批注——鑒賞有長度
前幾種批注可視為撒網(wǎng)式批注,而專題知識的批注則是收網(wǎng)式批注,提出更高的批注要求。教師可尋契機引導學生做專題知識的批注。如鑒賞李清照詞作《聲聲慢》時,引導學生對李清照的詩詞做專題知識的批注。專題知識的批注引領學生從淺學到深知。爛筆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促使其自身不滿足一首首詩詞割裂地鑒賞探究,而傾力將零散的知識建構為有機關聯(lián)、系統(tǒng)化結構化知識,螺旋式地提高高階認知能力。專題知識的批注是一種縱深知識的批注方法,使得古詩詞鑒賞有長度。
六、延伸知識的批注——鑒賞有穿透力
當今教育,立德樹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標。古詩詞的學習并非旨在應對高考,更在于知識獲得延伸——審美體驗、精神成長。我們更渴望在古詩詞鑒賞的過程中,以文字為支點,在學習者與古人之間,架起一座生命體驗及美學體驗之橋梁,讓古人不凡的情思穿越時空來搖撼學習者的心靈。在收束《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鑒賞時,學生作如下批注:“歷典八州”儒道佛的蘇軾給我們何啟示?當今所謂超脫曠達的“佛系青年”,應思考怎樣的生命是真正豁達與超脫。字里行間批注下閱讀感受,汲取詩歌中強大的精神力量,觀照和思考現(xiàn)實問題,大格局大境界。這不是比高考中取得高分更有意義?這是詩歌鑒賞探究的延伸,延伸批注是生命閱讀,不可磨滅的批注,擁有一種深刻的穿透力。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