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妹 原素娥
一、議題中心教學是培養(yǎng)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
1.議題中心教學的內涵
議題中心教學是以議題為中心,實現(xiàn)“提出開放議題——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開展探究活動——培育核心素養(yǎng)”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議題中心教學不僅需要有引領探究的高質議題,還要有激發(fā)探究熱情的真實情境,以及開展恰到好處的探究活動。判斷議題中心教學是否有效,主要是看是否達成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目標。
2.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內涵
具有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學生,往往具有全局觀念,能把集體的利益放在首位;往往具有有序意識,能遵循法律、法規(guī)投身公共參與;往往具有使命感和責任心,能把社會發(fā)展、人民幸福當成己任,樂于為社會做奉獻。
3.議題中心教學與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關系
議題中心教學,是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有效性和培養(yǎng)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撒手锏”。相對于其他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公共參與素養(yǎng)與議題中心教學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因此議題中心教學是培養(yǎng)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
首先,議題中心教學具有獨特的社會性。引入真實的社會議題開展教學,能讓學生密切與社會的聯(lián)系,理解社會制度、認同社會文化、豐富社會體驗,參與社會事務、融入社會生活??梢姡h題中心教學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提升公共參與素養(yǎng)。
其次,議題中心教學,具有高度的實踐性。真實的議題,往往源自實踐生活,來自實踐發(fā)展的需要,并能直接推動社會調查、職業(yè)體驗、自主探究等實踐活動的開展??梢?,議題中心教學法,比起其他教學方法,更能搭建起學生與實踐的橋梁,為學生投身公共參與提供更多機會,對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提升起到更加直接的推動作用。
二、開展議題中心教學培養(yǎng)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有效策略
核心素養(yǎng)不是抽象的,可以通過學生具體的關鍵行為具體表現(xiàn)出來。不同的學科任務,可以誘發(fā)不同的關鍵行為。開展議題中心教學,應該圍繞議題,向學生布置相關的學科任務,誘導學生特定的關鍵行為,逐漸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下面以抗“疫”相關的議題為例,提出開展議題中心教學,設置不同學科任務,培養(yǎng)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四個策略。
1.以議題為中心,設置“描述與分類”任務,增長公共參與知識
知識與素養(yǎng)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基本的公共參與的知識,是提升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基礎。沒有積累必要的公共參與知識,提升公共參與素養(yǎng)便成為空中樓閣,不切實際。
“描述與分類”任務,“指對真實社會生活情境中事物或問題的性質、特征、表現(xiàn),按照某個維度進行描述,對它們進行比較和分類?!蓖瓿稍搶W科任務,學生能圍繞“是什么”的話題,掌握相關內容的基本知識。
開展議題中心教學,以議題為中心,恰當設置“描述與分類”任務,有利于學生掌握公共參與的必備知識,提高對社會生活的認知水平,為參與社會事務做好知識鋪墊,為提高公共參與素養(yǎng)夯實知識基礎。
實例1:抗“疫”與中國制度優(yōu)勢
議題:抗“疫”彰顯了中國哪些政治制度優(yōu)勢?
情境:疫情暴發(fā)后,中國共產(chǎn)黨以人民為中心,帶領人民打響了協(xié)調高效的疫情阻擊戰(zhàn),不惜一切代價、調動一切力量,全力救治新冠患者,迅速阻斷了疫情的傳播。
學科任務:
(1)結合材料,運用《政治生活》理論,說明制度優(yōu)勢是抗“疫”成功的重要法寶。
(2)查閱資料,結合其他素材,進一步描述制度優(yōu)勢是中國最大的優(yōu)勢。
設計意圖:議題“抗‘疫’彰顯了中國哪些政治制度優(yōu)勢?”來自學生親身經(jīng)歷的社會事件,具有真實性,能激發(fā)學生“議中學”的興趣。圍繞這一議題,學生通過完成以上“描述與分類”任務,能較好地掌握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黨的領導等制度優(yōu)勢的知識。
2.以議題為中心,設置“解釋與論證”任務,強化公共參與意識
公共參與意識的強弱,是影響公共參與素養(yǎng)高低的重要因素。公共參與的熱情高漲,公共參與的熱度會水漲船高;公共參與的精神匱乏,公共參與的行動會動力不足。
“解釋與論證”任務,“指對真實社會生活情境中事物或問題,運用理論和實證材料對探究結論進行合乎邏輯與科學要求的論證和檢驗?!蓖瓿稍搶W科任務,學生能圍繞“為什么”的話題,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領悟。
開展議題中心教學,以議題為中心,恰當設置“解釋與論證”任務,能幫助學生理解公共參與的意義,激發(fā)公共參與的熱情,強化公共參與的意識,促進學生把公共參與精神轉化為內在的強大需求,并做到知行合一,積極參加社會公共事務。
實例2:英雄的武漢人民
議題:中國為什么要對武漢進行“封城”?
情境:疫情爆發(fā)后,武漢開始實施最嚴格的交通管控。一千多萬武漢同胞,經(jīng)歷了長達76天的艱難“封城”,為全國疫情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減緩了疫情向其他地區(qū)的擴散。
學科任務:
(1)觀看《同心戰(zhàn)“疫”》紀錄片,了解武漢人民“封城”之后偉大的戰(zhàn)“疫”過程。
(2)收集新冠疫情最新的數(shù)據(jù),運用哲理,論證武漢“封”一城對保一國的作用。
設計意圖:議題“中國為什么要對武漢進行‘封城’”,具有一定的爭議性,并富有價值性,能促進學生在“議中思”。圍繞這一議題,學生通過完成以上“解釋與論證”學科任務,能深刻體會武漢人民的犧牲和貢獻,深入理解武漢人民的責任與擔當,樹立公民意識,厚植愛國精神,增強公共參與熱情,誘發(fā)公共參與行動,成為有擔當?shù)墓瘛?/p>
3.以議題為中心,設置“預測與選擇”任務,豐富公共參與體驗
投身公共參與的實踐,是學習公共參與知識的根本目的。豐富的公共參與體驗,是培養(yǎng)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必然過程。只有親身參與和積極體驗,才能直接提升公共參與素養(yǎng)。
“預測與選擇”任務,“指結合社會生活情境,運用科學的方法對行為、問題的結果或影響進行分析與預測;比較不同方案的優(yōu)劣并做出合理選擇。”完成該學科任務,學生能圍繞“怎么做”的話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開展議題中心教學,以議題為中心,恰當設置“預測與選擇”任務,能豐富學生公共參與的真實體驗,促使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直接提升公共參與的方法和能力,從而增強未來公共參與的行動力。
實例3:中國的抗“疫”行動
議題:如何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情境:疫情來襲,中國抗“疫”效率之高,成效之大,令人贊嘆。
學科任務:
(1)查閱中國抗擊疫情的白皮書,運用知識,說明中國是如何依法、科學防控疫情的。
(2)提出個人參與抗“疫”的途徑,并付諸行動,參與學校與社區(qū)的抗“疫”活動。
設計意圖:議題“如何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復雜性,綜合性,能促進學生在“議中做”。圍繞這一議題,學生通過完成以上“預測與選擇”學科任務,能掌握全民抗“疫”的正確做法,并參與抗“疫”的真實行動。這些豐富的公共參與體驗,能直接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素質。
4.以議題為中心,設置“辨析與評價”任務,提高公共參與能力
公共參與的能力,是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公共參與的意識,不等于形成公共參與素養(yǎng)??沼懈邼q的參與熱情,卻沒有較高的參與能力,是核心素養(yǎng)低下的重要表現(xiàn)。
“辨析與評價”任務,“指結合具體的社會生活情境,根據(jù)某個維度對事物的作用、價值與功能進行分析和評價,辨識事物之間的關系?!蓖瓿稍搶W科任務,學生能圍繞“應該怎么做”的話題,提高眼力,明辨是非。
開展議題中心教學,以議題為中心,恰當設置“辨析與評價”任務,能提高學生在公共參與中對爭論性問題做出明智判斷的能力,提高學生在兩難困境中做出審慎選擇的能力,從而有序參與社會生活,形成較高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
實例4:生命至上
議題:疫情防控與經(jīng)濟發(fā)展如何權衡取舍?
情境:疫情暴發(fā)之后,中國強調生命至上的原則,不計代價全力挽救病患。
學科任務:
(1)聯(lián)系實際,結合經(jīng)濟理論,說明疫情對中國經(jīng)濟的影響。
(2)課堂辯論。辯題:生命與經(jīng)濟何為重?
正方:生命重于經(jīng)濟。反方:經(jīng)濟重于生命。
設計意圖:議題“疫情防控與經(jīng)濟發(fā)展如何權衡取舍?”具有很強的思辨性,能促進學生在“議中辨”。圍繞這一議題,學生通過完成以上“辨析與評價”學科任務,能培養(yǎng)革命批判精神,學會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并在此基礎上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為今后投身公共參與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奠定良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