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翠綠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學校對學生教育教學的管理難度也在不斷地增大,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這就要求學校對家長敞開大門,讓家長參與到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當中來。家校合作的模式不僅能夠增加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和聯(lián)系,也能通過對學生情況的了解并共同制定出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這更有利于加速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等問題。
一、家校合作的意義
家校合作加強了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交流,更新了家長的教育觀念,促進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為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造了更加良好的環(huán)境。家校合作有利于使學生們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班級,促使他們進一步地參與學習生活與自身的發(fā)展,對他們未來的人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們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他們性格的塑造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tài)度,有利于進一步加強教師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家長與教師的交流和互動、加深教師對學生家庭情況與自身情況的了解,進而根據(jù)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方面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家校合作的策略
(一)樹立平等的家校合作關系。首先,學校要充分認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長是學校教育的合作者、參與者,讓家長參與投入到學校的管理和教學之中是教育教學的必然趨勢。教師應該積極主動溝通,認真聆聽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家長,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到學校的教育與活動中來,而不只是簡單的要求和命令家長。其次,家長也要改變觀念,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不要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自己可以撒手不管,很少關心孩子在學業(yè)上的事情,要認真與教師進行交流,多向教師探討學習教育學生的方式方法,及時溝通,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處理。而當發(fā)現(xiàn)教師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有什么不妥之處,應該適時適當指出,友好與教師進行溝通,提醒、幫助教師改正錯誤。
(二)注重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在生活中在學習上,不僅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家長更要注重與孩子的交流。事實上,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行為舉止是直接對孩子產(chǎn)生影響,并且影響深遠。要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優(yōu)越性,注重孩子的道德觀念、行為舉止的培養(yǎng),在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則,積極參與學校教育,并為學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幫助,要破除“孩子交到學校,老師是第一負責人”的依賴心理,培養(yǎng)積極主動合作的態(tài)度。校園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場所,作為教師要在日常學習中注意觀察學生的行為舉止,并及時與家長進行信息的互通交流。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信息互通應當不局限于家長會、面談會的形式,在平時要多利用校訊通、微信群、QQ群等方式開展交流,做到隨時隨地展開溝通,并與家長匯合信息,共同分析商討出學生的問題所在,從而制定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三)建立班委會讓家長參與教育。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家長必須積極地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進而實現(xiàn)真正的溝通和互動。建立班委會,家長參與教育,教師可以根據(jù)班級里的情況,組織起班委會的成員,選出主要負責人員,請家長在校園中參與學校或者班級里組織的教育活動,如猜詞大賽、聽寫大賽、能力競賽等等。家長可與教師一同策劃活動的內(nèi)容,讓家長充當評委、頒獎嘉賓,也可讓家長與學生一同參加活動,共同享受比賽贏得比賽。學校還可以設置家長聽課日,讓家長進教室聽課,與孩子相互交流,讓教育教學更加透明,使家長與孩子的關系更加密切,家校合作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
(四)建立學生信息檔案。在教育工作中,教師應多給學生以關愛,理解學生的多樣性,對他們的家庭情況、思想性格、興趣愛好等進行全面的了解,給他們建立個人信息檔案,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此外,教師還要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為學生解答疑惑,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而對于特殊情況的家庭,學校及教師要向家庭提供志愿服務,開展特殊時期的家訪,幫助、指導家長教育、引導學生。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