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彥慶,馮 瑞
《語法修辭講話》[1](以下簡稱《講話》)作者是呂叔湘、朱德熙,于1951年在《人民日報》連載發(fā)表,在全國掀起了學習語法修辭的熱潮,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語言文字應用的規(guī)范化進程。1952年出版單行本,1979年再版,2013年再修訂出新版。《講話》的目的是幫助初學寫文章的人把文章寫通順?!坝捎谠凇度嗣袢請蟆飞线B載,加上與以往一些側重于建立自己語法體系的語法著作很不相同。重視實用,聯(lián)系實際以達到‘匡謬正偽’,頗具特色,所以影響很大,一時許多地方都選作教材,成為50 年代初最暢銷的熱門語法書?!保?]168我們從再版的印數(shù)為200001 ~654000看,該書不僅在建國初期影響很大,在改革開放初期影響也很大。《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家傳略》評價為:“這部著作以大量的語言事實為根據(jù),介紹語法的基本知識,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分析漢語的結構,講解漢語使用中的一些問題,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相當積極的影響”[3]2034。通過中國知網(wǎng)搜索“題目”中包含《語法修辭講話》的文獻,獲得18條信息;搜索全文包含《語法修辭講話》的文獻,獲得10201 條信息,時間跨度是1951—2022年??梢娺@本書的學術研究關注度也很高?!啊墩Z法修辭講話》的產(chǎn)生和影響在20 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史上堪稱獨一無二”[4]。這本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語法書是如何做到可持續(xù)地深受廣大讀者歡迎的?這本書用很小的篇幅講語法規(guī)律,卻大量地列舉不規(guī)范的詞句,分門別類地給予批評、修改,讓學習者知道話怎樣說才是對的,怎樣說才能更明確、更簡潔。因此,我們判斷《講話》是一本科普類語言學著作,本文從科普內(nèi)容、科普手段、科普語言三方面論證它的科普屬性。
《講話》的目的是解決語病問題,糾正表達錯誤。它講解的知識包括內(nèi)容性知識和方法性知識。內(nèi)容性知識是關于外界事物和現(xiàn)象的認識結果的知識;方法性知識是關于學習個體怎樣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5]1661898 年出版的《馬氏文通》是馬建忠以拉丁語語法為藍本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漢語語法著作,《講話》作為語言教育的重要學術成果,結合普通語言學理論面向知識分子和普通讀者普及漢語語言學知識。不論是講授內(nèi)容還是講授方式,對作者和讀者來說都是全新的,與一般意義上的語法著作①諸如《中國文法通論》(1920)、《新著國語文法》(1924)、《中國文法要略》(1942)、《北京口語語法》(1952)、《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1961)、《語法學習》(1953)等。有所不同,它的特點是不強調語法體系的詳細、完備。
內(nèi)容性知識。這些知識離不開基本的語言學術語和概念,作者主要在第一講“語法的基本知識”中重點呈現(xiàn)了認識句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包括:說明“語法”;從字到句;詞類;句子的成分;附加成分、聯(lián)合成分、同位成分、外位成分;復合句;長句舉例等。作者講授語言學知識,也不是對普通語言學理論的生搬硬套,是建立在漢語自身特點之上的語言事實分析,促進讀者對漢語語法有了基本的認識和整體了解。例如在解釋“語法是什么”的時候,認為:“語法的范圍是很明確的。歐洲人講他們的語法,通常包括兩個部分,詞的形態(tài)變化和造句的方法。漢語的詞是沒有形態(tài)變化的,所以漢語的語法只有造句法這一個部分。要再分,也可以分成句子的結構和虛字的用法這兩部分”[1]4。
方法性知識。主要是解釋“語言如何運用”的問題?!吨v話》在語言的如何運用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第五講“表達”主要是談這個問題的。作者指出,寫文章是雙方的事兒,不能自己懂了就算數(shù)了?!白鳛槿藗兘浑H的工具,寫文章就要處處為讀者打算,也就是必須注意三件事情。第一要明確,為的是要讀者正確地了解你的意思。其次要簡潔,為的是要讀者費最少的時間和腦力就懂得你的意思。又其次要生動,為的是要在讀者腦子里留下一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1]178在這一講里《講話》主要論述了邏輯、費解、歧義、堆砌、重復、煩冗、茍簡、層次、修辭雜例。這個部分作者傳遞的思想是:寫文章既要考慮語言形式上的規(guī)范,又要考慮到讀者的接受,提出語法要服從邏輯,結合修辭來學習語法的思想。
“內(nèi)容性知識”是漢語語言學知識體系的知識,“方法性知識”是語言運用規(guī)律,為“表達”服務?!吨v話》在內(nèi)容上的設計,體現(xiàn)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通過學會語言知識,掌握語言運用規(guī)律,學會正確表達。讓學習者在實踐中把語言知識自覺內(nèi)化為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
科普手段是為達到科普目的而采取的具體方法?!吨v話》作為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建設發(fā)展史上普及漢語語言學知識的經(jīng)典科普讀物,它實現(xiàn)科普的手段讓我們非常好奇。語言學知識是枯燥的,具體的語文問題是棘手的,該書是如何做到大規(guī)模、長時間、深刻地吸引讀者、學習者和研究者的呢?語言學理論一般都具有抽象性特點,科普語言學知識就必須實現(xiàn)由學術性向通俗性轉變,“語言文字學家要想實現(xiàn)讓人們分享其研究成果這個目標,必須把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非專業(yè)人員能夠接受的通俗讀物,即必須做到由學術性向通俗性的轉變,這種轉變是語言文字學的學問性引領人們走進健康和諧語言生活的根本”[6]。《講話》為了讓大眾讀懂晦澀枯燥的語法、修辭、邏輯知識,確實是動了腦筋、下了功夫的。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兩點:一是教學目標設計符合學習者認知過程維度,二是遵從讀者的認知次序解構語言問題。
認知過程維度依據(jù)認知復雜程度由低到高排列,包括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這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提出的?!吨v話》語言知識內(nèi)容的編排符合這個認知過程維度。
《講話》處理語法知識,一般分為三個步驟。第一,先整體介紹、闡釋語法知識的概念、原則,解決“是什么”。第二,分析具體病例。運用所學知識,針對真實語病例句進行具體分析,解決“為什么”。第三,解釋病例的病因。解決“怎么做”。上述學習過程,學習者學會基本的語言知識,可以判斷、分析錯誤的句子,學會獨立表達一個正確規(guī)范的書面語句子,完成了記憶、理解、運用的認知環(huán)節(jié)。具體描寫如圖1。
圖1 語法知識學習步驟
例如第三講“虛字”——“們”的用法。討論“咱們”和“我們”的區(qū)別時,首先直接指出兩者內(nèi)涵的區(qū)別:“‘咱們’包括聽話的人在內(nèi),‘我們’不包括聽話的人在內(nèi)?!保?]67建立概念“是什么”,這是認知目標的第一個階段“記憶階段”。其次,作者引導學習者對“我們”和“咱們”的內(nèi)涵進行深入剖析,為什么有這一內(nèi)涵呢?《講話》利用具體實例“我們是北方人,你們是南方人,咱們都是中國人。”進行分析和說明,得出結論:“這種區(qū)別只有北方話里有,南方已改為用‘我們’,北方人在比較正式的場合也往往不用‘咱們’,只用‘我們’”,解決了“為什么”的困惑。第三,作者又舉出兩個有問題的例句,幫助學習者學會實際使用,進入“實戰(zhàn)”領域,真正進入“運用”層認知目標,通過實踐,學習者自然也就學會了“怎么做(怎么表達)”。讀者掌握了“漁”的方法,直接提升自身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這種認知目標編排模式在《講話》中很常見。第四講“結構”——“詞語的次序”。作者說“句子的結構,基本上就是一個安排各個成分的次序的問題”[1]151,在解說“動詞的附加語”的時候,作者第一步就直接告知讀者“動詞附加語”在句子中的一般順序有四種:“(一)表示狀態(tài)的形容詞緊靠著動詞,(二)其次是表示地點或方向的詞或短語,(三)其次是狀態(tài)以外的形容詞和一般副詞,(四)離動詞最遠的是表示時間的詞或短語和表示原因、目的等等的短語?!保?]152這是“是什么”的“記憶”層級目標。第二步,作者舉出兩個不符合正確順序的例句,從反面幫助讀者“理解”知識,解決“為什么”的目標。
我想,一個人從不是英雄怎樣變成英雄,也是大家愿意知道的。
貴州的回族大多是清末從云南因杜文秀起義失敗后移入的。[1]152
從上述例句我們看到,加點的附加語都位于句中謂語動詞的前面,至于為什么此處例句不符合規(guī)律呢?作者沒有專門作解釋,而是直接就提出修改意見。第三步,作者繼續(xù)用六個錯誤例句深入分析這個類型的結構,指出“錯因”,是因為“沒認清某一個附加語的隸屬關系,因而弄成張冠李戴。”[1]152作者逐一進行糾正,在具體病句中尋找突破口來引導讀者進行練習,最終實現(xiàn)“運用”知識的認知目標。
《講話》內(nèi)容編排方面體現(xiàn)了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設計教學目標符合學生接受教育之后,“應該在自己的行為和能力上表現(xiàn)出來的預期成績或者進步”[7]287,這種教學目標設計符合普通老百姓的心理認知,本文認為這也是《講話》在當時能引起強烈反響的重要原因。
人類認識新事物的過程總是隨著學習探究過程而逐步深入的,具有階段性,同時對核心問題的理解也呈現(xiàn)出由表及里、由淺及深、由現(xiàn)象到本質、由具體到抽象的特點。
《講話》的目的是解決寫作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最初打算只講語法。后來感覺目前寫作中的許多問題都是修辭上的問題,決定在語法之后附帶講點修辭。等到安排材料的時候,又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次序,先后難易之間不很妥當,才決定把這兩個部分參合起來”[1]引言。在講解“邏輯”部分的時候,作者指出“要把我們的意思正確地表達出來,第一件事情是要講邏輯。一般人所說‘這句話不通’,多半不是語法上的毛病,而是邏輯上有問題”[1]179?!吨v話》的撰寫是作者寫這類著作的第一次嘗試,也是在實踐中體會并認識到學習者對語言感知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
寫文章的時候,語言表達的一句話、一段文字,它至少蘊含著語法、修辭、邏輯三個要素,表達時出問題通常也是綜合性的,只從語法、邏輯或修辭的單一視角出發(fā)去解決問題,不一定能看到問題的本質,因此必須對問題進行綜合分析,這是我們學習《講話》獲得分析語病問題的思路。馬慶株認為《講話》融語法、修辭、邏輯于一爐,“有針對性地結合修辭、表達講語法,從這本書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可以隱約看出結構、語義、表達三個平面相結合思想的雛形。”[8]我們理解,語段中的語法、修辭、邏輯是融合在一起的,《講話》主要是講語法應用,把語法應用講清楚必然涉及修辭和邏輯。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因為研究的目的不同而不同。從學習者的視角看,三者是包含關系即“語法層>修辭層>邏輯層”。見圖2。
圖2 包含關系圖
“語法層”是最外層。注重語言形式,最容易被讀者感知,主要是語法結構層面的具體知識。比如專門術語以及相關學術概念原則,這部分內(nèi)容作者在每講和每節(jié)的開頭進行簡要介紹。比如第三講“虛字”,開篇部分,首先明確“實字”和“虛字”之間的界限,“這里所說虛字指一般名詞、一般動詞、一般形容詞以外的詞”[1]65。第四講“結構”,開篇部分便交代句子結構方面要注意“分別主干和枝葉”“認清潛伏的脈絡”以及“老實且不?;ㄇ弧?。[1]129第五講“表達”,開篇部分指出寫文章應該遵循的原則為“第一要明確、其次要簡潔、又其次要生動”[1]178。
“修辭層”在中間。語法解決對不對的問題,修辭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其實好不好也涉及對不對的問題。
“邏輯層”在核心。句子或者段落,不論說得對不對、好不好,都必須接受邏輯的監(jiān)督,如果邏輯不對,表達就是失敗的。《講話》認為“邏輯”并非傳統(tǒng)邏輯學,而是指一般人心中的“道理”。[1]179一般地說,語法要服從邏輯,一句話不但要有適當?shù)恼Z法結構,也要從事理邏輯上說得過去。不需要專門學習,普通人都能理解,也能認識上去。但是,盡管如此,具體的寫作過程中還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說明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道理”也是需要訓練的。
一般語言學著作學術性都很強,作者往往會闡釋自己獨創(chuàng)性的新理論和新創(chuàng)作,是作者立足于語言科學研究方法多年精研的產(chǎn)物。對非專業(yè)的人士來說,內(nèi)容上晦澀難懂,語言表達抽象程度較高,與日常生活語言有本質的不同?!吨v話》作為一本語言學專著卻與眾不同,它肩負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為提高初級寫作者語文能力服務,它的語言簡明通俗,獨具特色,表現(xiàn)了鮮明的科普特點。
從語言文字的表達形式看,《講話》語言文字通俗易懂,行文中多處可見風趣幽默的表達,追求的語言風格是解釋專業(yè)語言學概念不苛求專業(yè)嚴謹,大眾能理解即可。用最簡單的表達方式,向大眾解釋清楚抽象的語言知識,還要生動有趣,這需要作者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極強的表達能力。
第五講——“表達”。作者對存在問題的歸納就很有特色,比如,邏輯部分的問題:自相矛盾,因果無據(jù),主客倒置。費解部分的問題:無心晦澀,故作高深,譯文不達。歧義部分的問題:兩種解釋一正一誤,兩種解釋都可能,兩事混雜,把讀者引入歧途。堆砌部分的問題:濫用,亂用。層次部分的問題:層次不清,凌亂和混雜,大肚子等。這些問題的命名仍然具有書面語特色,但是淺顯易懂,便于理解和記憶。尤其是如“大肚子”的概括,生動形象,貼近生活,使枯燥的語法知識有了趣味性,讀者大概會有想看個究竟的小愿望。
我們通讀《講話》,仔細研究、體會它的語言特征,發(fā)現(xiàn)作者在講解語言知識的過程中,所運用的“問句”較多。這里的“問句”指的是疑問句、設問句及反問句,作者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jīng)常使用問句,不管是對例句的分析,還是對語法、修辭知識的講解闡釋。我們對全書的相關問句進行統(tǒng)計,共計獲得123個“問句”,在書中章節(jié)的具體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講話》中“問句”分布情況統(tǒng)計表
從表1可以看出,三種問句在數(shù)量分布上相差不大。在章節(jié)分布上第五講“表達”中出現(xiàn)的頻次最高。通常我們只關注問句的形式,往往忽視問句的功能。《講話》中問句的使用,讓我們意識到問句的應用特征。一般來說,有問話就有答語,這是問句基本的功能特征。從《講話》的第五講觀察,作者在此講中多次利用問句發(fā)問,讀者思考,形成作者與讀者互動,構成虛擬問答情境。反問句是無疑而問的句子,要表達的意思在所提問問題的反面,“反問句的作用是對于一個明顯的道理或事實用反問的語氣加以肯定或者否定以達到加強語勢的目的”[9]。設問句用無疑而問的方式表達心中早已確定的見解,能達到引起讀者注意、啟發(fā)讀者自主思考的目的。
第五講“表達”中“邏輯”一節(jié)有兩個案例。第一,講解“時間先后”這類語病。作者先解釋“時間先后”語病的判斷依據(jù),“事情的發(fā)生有同時的,也有一先一后的,敘述起來必須合乎實際,否則就是不合理”[1]184,例句為“英法帝國主義者燒毀并洗劫了北京西郊的名園”。分析病句的時候,作者沒有直接說明這個句子錯在哪里,而是直接用一個反問句指出問題:“燒毀之后哪里還有東西可搶劫?”提醒學習者分析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判斷句子錯誤的根源。因為動作動詞都蘊含時間因素,找準了問題點,修改病句就容易了。所以正確的表達應該是“洗劫并燒毀”。第二,講解“因果無據(jù)”這類語病。作者先解釋“因果無據(jù)”語病的判斷依據(jù),“判斷兩件事有因果關系雖然是主觀的見解,但是必須有客觀事實做基礎”[1]184,例如,“因為他來自中學,思想根本還是舊社會的一套?!薄白罱疫@位朋友去了一趟南京回來,結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狈治霾【涞臅r候,作者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提出了兩個問題,“為什么來自中學,思想就舊?”“南方去了回來而思想變了,可以說是去了一趟的結果,現(xiàn)在‘思想依舊如故’,怎么能說是去了一趟的‘結果’呢?”通過提問激發(fā)學習者進一步獨立思考,以解決病句問題,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這是運用問句的經(jīng)典案例。
“問句”構成的問答互動語境對于調動讀者閱讀興趣,活躍讀者思維從而提升讀者學習的主動性至關重要。《講話》充分利用“問句”的形式和功能使讀者與作者兩個主體之間構成互動話語模式,作者利用“問句”進行強調,讀者對此“思考”得出答案,繼而閱讀下文,最大限度實現(xiàn)文本與讀者之間的互惠理解,促進二者之間的交流。兩者之間形成良性互動,以實現(xiàn)語言學知識科普目標,這也是我們解釋《講話》深受公眾喜歡、廣泛傳播的原因。
《講話》是一部科普性質的語言學著作,它“從宣傳、教育的視角強調語言文字的正確運用”[10],開創(chuàng)了語言學服務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推進整個社會文化進步的新時代。通過研究《講話》的科普屬性,認識它的社會功能,對進一步把語言文字工作落到實處有指導意義和啟發(fā)意義。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不再停留在簡單地會表達、能交際、懂應用上。2021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20〕30 號)指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仍不平衡不充分,語言文字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還不適應信息化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需求,語言文字工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水平亟待提升”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61979.htm。世界正經(jīng)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綜合實力顯著增強,與世界的交流將以文化互動的形式進行。我國語言文字工作的總體發(fā)展方向是順應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規(guī)劃,語言文字工作的發(fā)展趨勢是“科技引動向文化互動轉向”[11],《講話》科普屬性的探討是開展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