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夢穎
摘 要:面對特定的時代主題,不同的憲政制度展示出其比較優(yōu)勢,對于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的憲政制度在疫情防控時期展現出明顯的優(yōu)勢。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統(tǒng)一領導保障決策的效率與資源的整合;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的政黨認同與政治認同保證抗疫措施的順利進行;國家對武裝力量的絕對掌控實現軍隊有序支援防疫工作,同時保障了社會秩序;非制度化的央地關系則為全國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的政制武器,使中央政府與全國各級政府能夠穩(wěn)定有序地展開工作。
關鍵詞:憲政制度;新冠肺炎疫情;社會主義制度;央地關系
一、導語
憲政由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環(huán)境所決定,是一系列的特殊道德觀點,在現代國際社會,至少有自由民主憲政和社會民主憲政兩種模式,前者以個人為憲法本位,強調人們有追求自由平等、謀求幸福生活的權利,而政府是為了保障這些基本人權而建立的,當政府權力濫用時,人民可以奮起反抗;后者以社會為憲法本位,強調整體的利益與社會和諧高于個人的自由與利益,政府可以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和利益暫時性地犧牲個人利益。i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傳統(tǒng)使各國憲政進化出獨特的發(fā)展進路與制度特色,中國的憲政在憲法正文中明確規(guī)定了人民的基本權利,政府保障人民權利的實現,同時在憲法序言中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行使真正意義上的“人民主權”,ii這樣既有利于保證人民基本權利的實現,也能夠提高集體決策的效率,避免人民自主行使權利與實施維權行為時可能造成的混亂,而中國的這一憲政特點在抗擊疫情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2019年12月8日,武漢首例新冠病例當日出現癥狀,2020年1月9日,新冠病毒患者出現首例死亡,iii 2020年是疫情爆發(fā)的一年,武漢封城,全國人民從全體居家抗疫,以國家力量為主的抗疫工作迅速展開,中國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基本阻斷本土疫情的傳播,武漢恢復運轉,全國人民恢復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經濟社會秩序逐漸恢復,中國為世界贏得了抗擊疫情的寶貴時間與經驗。一直到2022年,中國的疫情防控工作始終有條不紊,高效率的全員核酸檢測,全民使用健康碼與行程碼出行,中國制度在這場疫情抗擊戰(zhàn)中展現出鮮明的優(yōu)勢。而很多西方國家的疫情防控形勢卻日益嚴峻,英國“群體免疫”的失敗,美國面對疫情陷入制度失靈、管理失效、確診人數激增的混亂場面,所謂資本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蕩然無存。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憲政制度,不同的時代主題下,不同的制度體系有其比較優(yōu)勢,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事實證明中國的制度體系展現出明顯的優(yōu)勢,因此,本文試圖從憲政的角度分析疫情防控下中國所體現的制度優(yōu)勢。
二、黨中央領導一切的政治認同
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爭史,從鴉片戰(zhàn)爭到抗日戰(zhàn)爭,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再到解放運動,內憂外患迫使人們逐漸形成對民族國家的認識,通過民族認同進而形成國家認同;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逐漸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國家治理的現代化,現代的民族國家是與主權國家聯系在一起的,在國際法的話語體系下,國家需要有主權的認同,要讓人民找到對于主權的認同。然而我國很難從歷史中獲得足夠的民族認同或文化認同的資源,因此現代中國的認同主要是基于政治認同,政黨認同是政治認同的主要內容,iv因此,一個可行的方法是通過憲法、通過中國共產黨達到國家認同。
1949年以后,中國始終是一黨執(zhí)政,中國共產黨的影響無處不在,其支配力滲透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首先,新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高度統(tǒng)一,大陸地區(qū)已經不存在實力強勁的地方實力派,中國的其他合法民主黨派都已經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并且許多民主黨派的領導人本身也是共產黨人;v其次,中國共產黨通過自身的優(yōu)良業(yè)績與持續(xù)的宣傳教育,使人們始終不忘黨的豐功偉績,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中國發(fā)展至今的每一項成就都離不開黨的領導,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始終有著極高的“回顧性評價”;其三,中國共產黨以其將近一億的黨員數量包攬了社會上的絕大部分精英,無論是在政府還是在學界,或者在是各種社會組織中,共產黨員都擔任著重要職務,凡是有正式黨員三人以上的,都應當成立黨的基層組織,黨的影響與政府的影響難以區(qū)分,在許多政府部門,黨委書記才是一把手。
此外,政黨能夠將社會上的力量進行橫向與縱向的整合,一黨執(zhí)政的資源整合效果尤其明顯,“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例子數不勝數,共產黨的政績碩果累累,從而不斷地對人民的政黨認同形成正反饋,在這樣的政治環(huán)境下,人們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有著很高的政治認同與制度自信,面對疫情,人們有很大的動力聽從黨的號召,“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一心一意跟黨走”等口號深入人心,體現到人們的行動中就是堅決遵從黨的領導,積極響應政府出臺的各項防疫措施,如居家防疫、出門戴口罩、72小時完成青島全市核酸檢測等等,從而不會出現美國民眾游行抗議居家令與拒絕戴口罩的情況。
三、國家對武裝力量的絕對掌控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產階級只有掌握自己的武裝力量才能以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奪取全國政權,新中國是通過革命武裝斗爭建立起來的,之后,國家始終沒有放棄對武裝力量的全面掌控,五四憲法建立的國防委員會將國家的軍事力量作為整體在憲政結構中加以整合,塑造了國家對軍事力量指揮的合憲性和合法性,既有利于完成統(tǒng)戰(zhàn)的需要,又推動了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八二憲法所設立的中央軍事委員會則使我國軍隊更加組織化與專業(yè)化,成為社會穩(wěn)定而非變革的力量。vi在五四憲法與八二憲法的制度規(guī)制下,加之不成文憲法中確定的“三位一體”的國家主席領導體制,vii中國的武裝力量得到集中整合與專業(yè)編制。因此,在疫情發(fā)生后,我國的軍事力量才能夠在中央軍委統(tǒng)一指揮下,立刻支援地方疫情防控,在十天的時間里建成火神山醫(yī)院,軍隊的科研機構迅速組織醫(yī)學專家與科研人員開展對疫苗的科研攻關,駐鄂部隊以嚴密的軍事力量保障物資運輸,大批醫(yī)護人員從全國各地而來接管火神山醫(yī)院展開醫(yī)療救治。viii
中國對武裝力量的掌控還體現在對公民持槍權的規(guī)定上,不同于美國“控槍”的槍支管理制度,中國槍支管理工作的出發(fā)點始終是“禁槍”,ix即任何單位、個人,未經法定手續(xù)批準,不得私自保存槍支、彈藥。中美槍支管理制度存在差異的原因主要是歷史因素,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華盛頓組建的“大陸軍”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普通民眾臨時拼湊而成的民兵部隊,獨立戰(zhàn)爭勝利的經驗使人們相信,民眾擁有槍支是一項性命攸關的權利,它是捍衛(wèi)基本人權、反抗壓迫暴政的重要手段,x盡管現代民眾手中的槍支已經完全無法對抗政府,但這種隨時可以為國家投入戰(zhàn)斗的革命精神仍然保留下來。而中國自秦始皇開始就禁止民間擁有兵器,中央集權的制度要求皇帝對武裝力量的絕對掌控,百姓在天子的庇佑下生活耕種,一直到近代新中國的建立,普通百姓始終充當被保護的角色,中國自古以來沒有民眾持有兵器的傳統(tǒng),所以“禁槍”的規(guī)定被傳承下來也是無需爭議的。
中美關于持槍權制度效果的差異在疫情中體現地極為明顯,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直接危及每個人的生命健康,面對危險,美國人的革命戰(zhàn)斗精神也隨之點燃,他們對政府不夠信任,始終對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充滿危機感,希望通過自身力量實現自保,疫情期間不少美國人因為搶購物資而打砸商店甚至引發(fā)暴亂,除了搶購食物等生活必需品,他們也開始瘋狂購入槍支、彈藥和防彈衣等來武裝自己,從而確保自己在缺乏安全的社會生存下去;而中國人民的自保完全是在相信黨和政府的前提下進行的,即使有時物資緊張也很少會通過暴力進行打砸搶的行為,建國以來,中國人民始終把黨和國家當做整個社會與自身生存的堅強后盾。因此,在中國,私人擁有槍支只會讓人生活得更加警惕,雖然中國憲法沒有規(guī)定公民的持槍權,但卻讓民眾生活在一個更加安全的環(huán)境,加之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中國民眾在國家面臨危險時,不會想要拿起手中的武器進行自衛(wèi),而是聽從黨和國家的安排,從而減少了社會動亂,方便國家集中武裝力量,高效率地應對危機。
四、央地關系非制度化的憲政優(yōu)勢
1956年,毛澤東總結建國初期的一些歷史經驗,發(fā)表了著名的講話《論十大關系》,在第五節(jié)中第一次從政制結構的層面討論了中央和地方分權的問題,提出要發(fā)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在鞏固中央統(tǒng)一領導的前提下,適當地擴大地方權力,給地方更多的獨立性,讓地方辦更多的事情。xi這樣的決策是基于建國初期的基本國情制定的,中國是一個超大型政治經濟共同體,疆域廣闊,人口眾多,各地發(fā)展狀況差異較大,差序格局的物質基礎是中國憲法實踐和理論思考的立足點,xii因此,“兩個積極性”的分權管理比“一個積極性”的集權戰(zhàn)爭更有利于全國整體利益的平衡。同時,新中國剛剛建立,在缺少現代政制分權經驗的情況下,如果急急忙忙地制度化,一旦中央與地方權力配置不當,就有可能帶來災難性的甚至完全斷送國內和平的后果。xiii因此,“兩個積極性”的非制度化憲政策略在協調這一特定時空下的央地關系上具有重要的政制意義。
在2020年的中國,非制度化的央地關系在疫情防控中體現出明顯的優(yōu)勢,一方面,中國的分權治理是不以憲法為根據進行分權的行政分權,憲法確定中央政府的行政權力,地方政府的權力由中央政府進行行政分配,這就保證了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統(tǒng)一領導,全國各地是一個統(tǒng)一的政治經濟共同體,各地的地域觀念與經濟獨立性大大削弱,各地政府能夠聽從中央的統(tǒng)一安排,在疫情期間,對疫情嚴重的地區(qū)進行有序的醫(yī)療與物資支援,而不會出現各省各自為政、相互爭搶物資的情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得到充分地發(fā)揮,地方政府擁有信息上的優(yōu)勢,獲得本地信息的成本更低、內容更加全面,從而能夠更好地利用專門知識管理地方事務,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滿足人民對于工作、生活的具體要求,因此,在疫情期間各省市能夠準確掌握本地區(qū)的新冠肺炎感染情況,并對中高風險地區(qū)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醫(yī)療支援,從而順利展開疫情防控工作。
五、后疫情中國可能面臨的問題
中國的憲政制度在疫情防控時期展現出明顯的優(yōu)勢,中央政府對全國進行集中統(tǒng)一的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展現出深深的政黨認同與政治認同,在這樣的認同基礎下,國家對武裝力量的絕對掌控給予人民莫大的安全感,疫情的到來始終沒有讓中國社會陷入混亂,非制度化的央地關系則為全國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制武器,使中央政府與全國各級政府面臨突如其來的疫情時能夠鎮(zhèn)定有序地展開工作,從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達到疫情確診人數的動態(tài)清零。然而我們應當居安思危,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人民群眾的生活、工作進入防疫常態(tài)化階段,人民長時間處于政府的嚴密保護之下,會逐漸形成保護依賴現象。時間能夠雕刻既有的社會狀態(tài),由于政府對人民群眾的過于保護,后疫情的中國可能會出現一定的問題或情況。
1.民眾承擔風險的能力降低。
過去的兩年里,政府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積極應對獲得顯著成效,人們對國家政制與醫(yī)療機構的信任與日俱增,即使在2022年跨年之際,面臨我國疫情的又一輪小高峰,我國民眾也遠不如前兩年那般緊張,有之前動態(tài)清零的記錄,人們對疫情的恐懼與排斥有所降低,同時,民眾對“被保護者”的角色意識也在無形中加重。
心理學上存在一種“損失厭惡”心理,人們對于損失普遍具有厭惡心理,例如,雖然平時生活的安全并不會給人帶來明顯的受益,但如果失去原本安全的生活環(huán)境,就會使人感覺受到更大的傷害,這種感知的不對稱性會讓人恐懼危險的到來,或者在危險到來時采取過于激烈的應對措施。而疫情過后,中國民眾的“損失厭惡”心理無疑會加重,長期居住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下,會讓民眾可能無法接受危險的環(huán)境,無法承擔潛在的風險,人們會繼續(xù)追求對危險的“動態(tài)清零”,甚至這一追求會擴展到其他領域,如對交通事故的出現更加嚴格、難以應對經濟危機等等。
2.社會的反脆弱性降低。
“反脆弱性”(antifragile)是指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或社會運行系統(tǒng)從隨機出現的、引起較大變動、沖擊或振蕩的事件或事故中獲得的預期之外的收獲,從而得以延續(xù)與繁衍的現象。xiv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隨時會遇到海嘯、雪崩、地震等自然災害或金融危機、戰(zhàn)爭、瘟疫等社會事件,這一類“黑天鵝”事件是無法預知的,或者即使可以在事件發(fā)生的初期進行一定的預防,但也無法避免其對社會與人們的生活造成的重大影響,不過也正是這樣的黑天鵝事件使人類的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或社會運行系統(tǒng)不斷發(fā)展與進化,在破壞中完成更替、選擇與重組,從而提高系統(tǒng)的韌性,在不斷地摸索中實現自我再生。
反脆弱性是對整個系統(tǒng)這個大的單元來說的,例如新冠肺炎疫情這個黑天鵝事件能夠讓社會這個整體獲得預期之外的收獲,追根溯源,這次疫情的發(fā)生是人類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導致的,對野生動物的捕殺與食用使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傳染給人類,xv這一研究結果無疑會警示人們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同時也會促使醫(yī)療系統(tǒng)加大疫苗研發(fā)力度,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而對于個人這個小的單元,社會反脆弱性的實現必然會導致脆弱個體的犧牲,更強壯的個體會存活下來,并將在黑天鵝事件中獲得的收益通過基因編碼傳遞下去,從而完成一次生態(tài)意義上的進化。而疫情期間,政府對人們的全方位保護與管理,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自然的進化過程,降低人們在此次疫情中獲得的反脆弱性,使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與社會運行系統(tǒng)更加脆弱,從而在將來的某次黑天鵝事件中造成更大的洗牌。
六、小結
中國是一個超大型政治經濟共同體,其憲政制度是一個極其龐大復雜的體系,中國獨特的歷史積累與社會發(fā)展進路塑造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憲政制度,面對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的憲政制度展現出的優(yōu)勢遠遠超過其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從政治認同、武裝力量和央地關系展開論述,討論我國在這三方面的憲政情況與在疫情防控中發(fā)揮的作用,當然,在應對疫情中發(fā)揮作用的憲政制度遠不止這三方面,能力與篇幅有限,無法在本文展開一一論述。同時,本文也對后疫情的中國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較為淺層的論述,從心理學與生態(tài)學的角度討論民眾對風險的承受能力降低以及社會的反脆弱性減少的可能性。
注釋:
i張文顯,信春鷹.民主+憲政=理想的政制——比較憲政國際討論會熱點述評[J].比較法研究,1990(01):6-11+26.
ii強世功.中國憲法中的不成文憲法——理解中國憲法的新視角[J].開放時代,2009(12):10-39.
iii武漢市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專家解讀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最新通報[EB/OL].http://wjw.wuhan.gov.cn/gsgg/202004/t20200430_1199592.shtml
iv李素華.政治認同的辨析[J].當代亞太,2005(12):15-22.
v蘇力.中國司法中的政黨[J].法律和社會科學,2006,1(00):256-284.
vi李晟.從軍事視角理解憲法的歷史構成:以五四憲法中的國防委員會切入[J].交大法學,2017(04):122-132.
vii強世功.中國憲法中的不成文憲法——理解中國憲法的新視角[J].開放時代,2009(12):10-39.
viii共青團中央.從中西方疫情防控看中國制度優(yōu)勢.[EB/O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275901
ix李昕朔.中美槍支管理制度比較研究[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4,27(04):48-51.
x高英東.美國持槍自由與槍支暴力背后的原因探析[J].犯罪研究,2015(02):100-112.
xi蘇力.當代中國的中央與地方分權——重讀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第五節(jié)[J].中國社會科學,2004(02):42-55+205.
xii田雷.“差序格局”、反定型化與未完全理論化合意? 中國憲政模式的一種敘述綱要[J].中外法學,2012,24(05):927-951.
xiii同上1.
xiv白潔.“黑天鵝”事件后的“反脆弱性”思考[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20,10(04):63-69+85.
xv鳳凰網. 鐘南山:研究基本支持病毒來源于蝙蝠 疫情不會全國性爆發(fā).[EB/OL].http://news.ifeng.com/c/7tk8lxOxh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