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昆
從2021下半年到2022年初,國家出臺了多個學前教育相關的政策文件,例如《“十四五”學前教育發(fā)展提升行動計劃》《家庭教育促進法》《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下文簡稱《評估指南》)等。這些國家文件所指引的方向都在昭示,我國學前教育發(fā)展邁向了新征程 —— 保教質量提升是重中之重。
學前教育行業(yè)發(fā)展大目標已非常明晰,我認為在實踐層面,當下最重要的就是直視現實并針對性地推陳出新,否則國家政策只是被束之高閣,對改善學前教育行業(yè)生態(tài)無法發(fā)揮應有的價值。
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ichards Covey)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了“效能”一詞,即人類在有目的、有組織的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效率和效果。他認為:任何個體或團體想要實現可持續(xù)的效能,都需要關注產出(生成的結果)與產能(生產的資產和能力)之間的平衡。將“效能”的思維模式遷移至幼兒園教育場景時,毫無疑問,幼兒園的保教質量是產出,那么實現保教質量提升的產能是什么?
基于《評估指南》對過程性質量(活動組織、師幼互動、家園共育)的強調,我們發(fā)現教師是其中的關鍵產能。也就是說,要想實現幼兒園保教質量的提升,首先必須保證幼師的可持續(xù)性成長。
但現實是:由于日常被各種考核、上級檢查、書面材料所牽絆,教師與兒童在一起的時間被嚴重擠壓且時常被打斷,真正能用來反思、學習的時間更是寥寥,致使他們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專業(yè)發(fā)展遭遇瓶頸。而在整個幼兒園教育生態(tài)體系中,人們大部分的關注點都落在了幼兒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和幼兒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提升上,幼師群體的身心健康、生活質量等其他方面卻很少被關注并重視,而這些恰恰是影響教師這一關鍵產能輸出的重要因素。
當幼兒園強調“以兒童為本”時,一定不能為了兒童的發(fā)展和快樂而過度消耗幼兒教師幸福生活的權益。相反,我們應更加關注并關愛幼師的幸福生活與工作權益。唯有如此,他們才能為兒童的幸福成長、幼兒園工作的開展與質量提升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勁產能,從而保證幼兒與幼兒園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盡管實際操作時可能困難重重,但這確實是打破迷局必須要做出的戰(zhàn)略選擇。同時,這也是“效能”原則的精髓所在,它讓我們關注產出與產能的可持續(xù)性,提醒我們須在短期利益與長期目標之間、當下和未來之間學會平衡。
在一個生態(tài)環(huán)境系統內,要素之間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幼兒園教育這一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除了教師,其他與幼兒朝夕相處的關鍵群體同樣需要被看見和關注,例如:作為守護幼兒成長第一責任人的家長群體,影響并把握園所教育理念和氛圍的園長,保護幼兒生命安全、維護校園安全的門衛(wèi),又或是負責幼兒營養(yǎng)與健康的廚房人員,等等。他們每一位的身心狀態(tài),都會對幼兒的現在和未來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最著名的一條道德律就是:“人,是目的本身,即在任何時候任何人都不能把他只是當作工具來加以利用?!?是的,人永遠是目的而非手段與工具。幼兒園作為培育人的地方,更需要將“以人為本”落到實處,不僅要關注實施教育的對象,也要關注參與、實施教育的人。
中國學前教育保教質量提升,路在何方?看見并關注孩子生活中的每位關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