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萍 趙穎 唐蕾
關鍵詞:親子關系;定格畫面;六年級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08-0026-04
【活動背景】
日常心理咨詢中,六年級學生多次提到親子關系緊張,孩子感覺父母不理解,尤其父母太嘮叨讓人受不了。
鐘志農教授曾說:小學高段,孩子們進入青春期,要求擺脫父母的控制、渴望自主獨立的意識明顯增強。而父母發(fā)覺孩子與自己漸去漸遠,內心不免倍感焦慮,于是他們(特別是母親)往往采用說教、嘮叨的辦法來加強對孩子的掌控,結果引起孩子的厭煩和反感。因此,這一階段的親子關系突出地表現為“嘮叨—反嘮叨”的矛盾。
【活動對象】
小學六年級學生
【活動理念】
薩提亞的冰山理論認為,自我(整體)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內在)七個層次。在交流中,孩子們可以學習理解父母真正想要表達的觀點、期待。其實我們在探索和父母的相處之道時,也是一次探索自我的過程,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彼此。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jié)課選取了六年級學生比較好理解的情緒、想法和期望三個層面。
教育戲劇中的定格畫面是讓參與者自己用身體或者一組參與者用身體創(chuàng)作一副靜止的、沒有聲音的畫面。它就像摁下了錄像機的暫停鍵,讓畫面定格。通過靜止的畫面,學生更能夠去感受肢體動作背后的感受、需要等。
【活動目標】
1.認識定格畫面,知曉父母嘮叨背后的需要,認識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個體。
2.感受不同身體姿態(tài)下的不同情緒體驗,通過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獲得積極的家庭感受,促進親子關系更加和諧美好。
3.主動去理解父母,懂得在嘮叨面前按下暫停鍵,去看見需要和目標。
【活動準備】
學習單,分組場景條,角色抽簽條,兩個小娃娃,信封8個。
【活動過程】
一、導入:嘮叨視頻 (5分鐘)
師:各位同學,最近聽到很多同學說,和爸爸媽媽的關系好像沒有之前那么和諧了,是什么原因呢?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個關于親子互動的視頻,請帶著以下兩個問題來觀看。
1.視頻中的孩子經歷了什么?
2.如果你是視頻當中的孩子,體會一下你會有什么感覺?
播放視頻《小孩不笨2》—— 父母、奶奶輪流嘮叨孩子的場景。
生:老師,這個視頻太真實了,這倆孩子不停地聽父母嘮叨,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我家也這樣,有時候真的讓人很煩。
生:這倆孩子好慘,耳朵估計都起繭子了。如果是我,我會覺得好無奈。
教師小結:一項課前調查顯示,在孩子最受不了父母做的事中,嘮叨排在了第一位。不少學生確實經歷了很多嘮叨,有煩躁也有無奈。嘮叨就是不斷地重復讓人不滿意的事情,例如不停地要求、不停地提醒、不停地抱怨批評等。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聽一聽嘮叨吧。
板書:聽見嘮叨
設計意圖:通過電影畫面里嘮叨的場景,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二、展開:定格初體驗
活動一 吐槽大會(3分鐘)
師:你們生活中都經歷過一些什么樣的嘮叨場景呢?請用這樣的句式來吐槽一下:
我的家人很嘮叨,經常說: 。(一句話)
生:作業(yè)寫完了沒有?就開始玩手機。
生:怎么又在玩手機?不怕近視眼嗎。
生:你看別人家的誰,寫完作業(yè)還主動看書。
生:不要整天在家,出去鍛煉一下。
教師小結:看樣子,大家都經歷了非常多的嘮叨場景,對嘮叨深有體會啊。
設計意圖:通過吐槽大會,宣泄嘮叨帶來的情緒,喚醒學生們的情緒感受,同時發(fā)現原來同伴們的家里都會有很多嘮叨的場景。
活動二 定格畫面初體驗(3分鐘)
師:面對嘮叨,我們會有什么樣的情緒?
生:很煩,很來氣,很無語,有時候不理他們,感覺他們說多了我聽著就是了。
師:可能是煩躁、生氣、無奈、緊張、害怕。我們一起來進行一個拍照定格活動,通過表情、身體姿態(tài)把一些情緒感受表達出來。當我說1、2、3開始,大家把煩躁、生氣、委屈、欣喜、淡定五個情緒表達出來,我們進行五連拍定格。
全體學生起立,完成五連拍活動。
教師小結:讓參與者用身體創(chuàng)作出一幅靜止的、沒有聲音的畫面,就像摁下了錄像機的暫停鍵,這就是畫面定格。(拿出兩個小娃娃示意)這個畫面中,通過表情、身體姿態(tài)表達了相關的情緒。通過距離遠近、位置高低、表情、身體姿態(tài)定格,來反映我們的情緒感受,體現成員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初步體驗畫面定格,并領會定格中包含的元素和信息。
三、深入:定格嘮叨
活動三 定格嘮叨的現實畫面
1. 排練及呈現(5分鐘)
六人一組,角色包括孩子、父母、討論者,呈現父母嘮叨的場景,每個人選擇一個合適的位置,用距離、位置高低、表情、肢體動作來表示當時的場景,可以是任何動作。當父母嘮叨(1句臺詞)完后,定格畫面30秒。(練習排練4分鐘,呈現30秒)
場景一:“作業(yè)寫完了嗎?”(十點半了,孩子在看電視,媽媽很著急,爸爸無所謂的樣子)
場景二:“又在玩手機!”(媽媽下班回來打開門,看到孩子在玩手機。爸爸也很生氣)
場景三:“還不去洗澡!”(爸爸一下班回來,走進房間,檢查作業(yè),媽媽很無奈)
場景四:“你多吃點菜??!”(晚飯時,媽媽一直在幫忙夾菜,爸爸也在幫忙夾菜)
全班每個人在自己的小組位置定格畫面。(黑板呈現倒計時30秒,老師用手機拍下各組畫面)
2.書寫練習單(3分鐘)
在本組呈現的畫面中,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信息完成練習單。
3.選畫面并定格(10分鐘)
選一組形象生動的畫面(例如父母指責的姿勢、憤怒的表情、手機等道具),到講臺前面來呈現。(關燈關窗簾,留下講臺前的一盞燈,營造舞臺效果)
師:這個畫面中,你觀察到各自的肢體動作是什么樣的?彼此的情緒、想法和期望是什么?
臺下學生們分享。
生:哈哈哈,那個媽媽好形象,我媽就是這樣要搶我手機砸掉的……她很生氣。
生:那個學生很疲憊,學習累了想玩手機休息一下也不行;媽媽也很無奈,孩子玩手機怎么說也不聽,她應該也很擔心孩子的學習不好,將來怎么辦,有擔心有焦慮。孩子管不好,全職媽媽也會被他老公數落,挺慘的。
臺上學生們分享。
表演學生(父母角色):我真的很生氣,說了一百遍少玩手機都不聽,不光砸手機,還想把他趕出家門。我除了生氣,覺得還有委屈,我管孩子那么辛苦,孩子爸都不理解我。
表演學生(孩子角色):我只是想放松一下也不行,唉……好煩,也恨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機,控制不住時間,好像一下子就玩了很久。
教師小結:剛剛同學們分享,看到關于手機的嘮叨場景中,父母的情緒除了生氣、憤怒,還有管教不聽的無奈及育兒過程中的挫敗;通過扮演者和各位觀眾,大家還發(fā)現了對孩子學業(yè)的焦慮和擔心。被嘮叨的我們,很煩躁,很無奈,也有擔心,害怕父母對我們失望。對這些情緒,大家感受得非常細致,這些情緒背后是父母的什么想法和期待呢?他們希望我們好好學習,平衡好學習和娛樂的關系;期望我們可以管理好自己,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健康生活。我們的情緒背后是期望父母可以理解我們學習的辛苦,需要放松,也希望他們可以給我們更多的自由。
每個學生根據大家的分享,完善補充自己的表格。
板書:看見需要
設計意圖:通過定格畫面,去感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和需要,更好地理解對方。
活動四 定格嘮叨的理想畫面(5分鐘)
師:既然看到剛剛這個畫面,大家都不太滿意,那么家里每個人希望的理想畫面是什么樣的呢?請你描述一下,在玩手機這個情景下,理想的畫面是什么,他們的肢體動作、表情是什么樣的?剛剛這組同學繼續(xù)來定格一下。
教師邀請學生分享每個人定格的作品。
表演學生(父母角色):這是一個關心的動作,走到孩子身后,拍著背,看看他玩什么??梢院秃⒆右黄鹜?,也可以先出門遛彎,給孩子帶點宵夜回來,把宵夜遞給他。我爸媽就這么做過,讓我自慚形穢,默默去寫作業(yè)了。
表演學生(孩子角色):不要反抗父母,微笑,幽默化解尷尬。拉拉媽媽的手,拜托媽媽允許玩十分鐘。
觀察學生:不管大家是什么情緒,動作上要表示友好,距離要站得近一些,這樣感覺挺和諧的。
教師小結:確實,大家看這一家人的距離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更近了。表情有什么變化?更柔和了。動作呢?更友好了。從這些肢體動作可以看到,他們共同的希望和目標是什么?
生:家庭和睦,美好和諧。
教師小結:每個家庭成員都希望家是一個美好、放松的地方,嘮叨的背后其實是希望一家人都和和美美。
板書:看見共同目標
設計意圖:通過理想的定格畫面,發(fā)現親子共同的目標是一致的,即和諧融洽的家庭關系、美好輕松的家庭氛圍。
四、升華:理想畫面中的我(5分鐘)
師:假設自己是場景里的孩子,你打算怎么擺放自己的空間位置,還有身體姿態(tài)、面部表情。
生:我打算乖乖地、認真地寫作業(yè),他們就不生氣了。
生:我主動給老媽倒杯茶,保持微笑,擺出遞茶的樣子。
師:在自己經歷過的嘮叨場景中,想想要實現什么理想的畫面,我要做些什么?我能做些什么?我的期望是什么?寫在學習單上。
生:先寫完作業(yè),洗好澡,再看會兒手機,在客廳他們規(guī)定的地方看十分鐘,遵守約定。
生:我?guī)兔φ疹櫸颐?,幫忙輔導一下她的功課,幫忙搞一下衛(wèi)生,整理自己的物品,我媽肯定就沒什么嘮叨我的了。
教師小結:從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到,原來我們可以做的還有這么多,先做好作業(yè)再玩手機,看到父母開始嘮叨,趕緊幫忙做家務,倒茶端水,趕緊幫忙輔導弟弟妹妹寫作業(yè)……面對父母的嘮叨,不僅僅被動接受,我們還可以做很多,可以改變這個場景的走向和結局。
板書:看見我的力量
設計意圖:看見嘮叨場景中,作為學生可以做的很多小事,通過這些小事發(fā)現“我”的力量。
五、結束(2分鐘)
板書:看見愛
教師小結:嘮叨在我們身邊非常常見,我們不光要聽見嘮叨,還要看見嘮叨背后有什么,有彼此的需要和期望;有共同的目標;有我的大大的力量。嘮叨背后是愛。
課后作業(yè):角色換一換,回家扮演父母,家長扮演孩子,來完成一個定格畫面。并記錄父母和孩子的情緒、想法和期望,同時進行理想雕塑的設計和呈現。
設計意圖:通過換位,更加深刻地去體會父母的情緒和需要,更好地理解父母。
板書設計:
聽見嘮叨? 看見愛
看見彼此需要
看見共同目標
看見我的力量
【活動反思】
準備設計親子關系主題的活動時,進行學情調查,發(fā)現大部分學生覺得親子關系緊張,主要原因在于父母,自己很難決定,也很難改變,也想過和父母好好溝通,但是父母基本聽不進去孩子說什么。所以孩子們希望父母可以學學心理學的課程,對于親子關系,孩子是被動和無力的。
在改善和提升青春期的親子關系的活動設計中,選取該階段最常見的嘮叨場景,探討如何更好地去理解父母,發(fā)現彼此的情緒、想法和期望是什么,以及意識到學生自己的力量,成為本節(jié)活動課的著力點。
設計活動時,看到了四川達州中學白東老師的一堂課“心靈的距離”,在高中階段用雕塑的形式呈現家庭的人際沖突,重塑和諧家庭關系。由此想到,小學階段也可以借鑒這種活動形式中的肢體動作呈現。依據薩提亞的冰山理論、教育戲劇的定格,從肢體動作、表情中去發(fā)現嘮叨背后的信息,是學生容易去體驗和發(fā)現的。另外,在微信公眾號“穗心家園”上看到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心理教研組楊陽團隊的一節(jié)微課“如何面對‘愛的嘮叨’”,其中也提到“透過看見找到理解的橋梁,看見焦慮的背后是什么,彼此的交集,我的渴望是什么”,因此把看見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下來,非常流暢。
從學生上課的狀態(tài)看,全員參與,積極投入,認真體驗。從各個環(huán)節(jié)看,層層遞進,過渡自然流暢。在導入和展開部分,學生的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在深入部分,活動組織稍微有些亂,但定格畫面的小組,想法、感受和需要都表達出來了。在理想定格部分,在充分觀察和思考后,自然而然引出共同的目標。在理想定格中的“我”階段,學生們提到幽默化嘮叨、管好自己等,可以挖掘學生們更多的力量,充分感覺到在嘮叨面前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參考文獻
[1]戴佳玲.心理雕塑技術在高中心理課堂的實踐運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19):38-40.
[2]維吉尼亞·薩提亞.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第二版)[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8.
[3]楊鳳. 薩提亞模式在家長心理沙龍中的實踐與應用[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2(9):38-41.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