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京濤
王小謨,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現(xiàn)代預警機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著名雷達專家,被譽為“中國預警機之父”。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013年榮獲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先后主持研制過中國第一部三坐標雷達等多部世界先進雷達,在國內率先力主發(fā)展國產(chǎn)預警機裝備,提出中國預警機技術發(fā)展路線圖,構建預警機裝備發(fā)展體系,主持研制中國第一代機載預警系統(tǒng),引領中國預警機事業(yè)實現(xiàn)跨越式、系列化發(fā)展,并邁向國際先進水平。
2019年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仰望天空,一架雄鷹般的預警機在八架拉著絢麗彩帶的殲-10戰(zhàn)斗機護衛(wèi)下,分秒不差地飛過了天安門廣場。至此,預警機一下子躍入了大眾的視野。每當提到“中國預警機之父”,人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一個響亮的名字——王小謨。
王小謨院士從事雷達科研工作數(shù)十年,主持設計研制了多種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雷達,主導研制預警機20余年,帶領團隊研發(fā)出空警-2000預警機,它創(chuàng)下了世界預警機發(fā)展史上9個第一,突破了100余項關鍵技術,累計獲得國家重大發(fā)明專利近30項,空警-2000被譽為當時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tǒng)集成最復雜的機載信息化武器裝備,填補了我國該領域的多項空白,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13年王小謨院士被授予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舉摘得中國科學界的桂冠。
王小謨院士與圖書出版行業(yè)相交近30年,先后主編出版了《監(jiān)視雷達技術》《雷達與探測——信息化戰(zhàn)爭的火眼金睛》《雷達與探測前沿技術叢書》等一批經(jīng)典作品,是國防工業(yè)出版社的金牌作者;王小謨院士不僅自己策劃、主編圖書,還為出版社舉薦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作者和優(yōu)質的選題,出版界親切地稱王院士為雷達出版領域的伯樂。
作為國防科技出版人,我一直有收集整理國防科技領域先進事跡的習慣,對王小謨院士的事跡格外關注。王小謨院士團隊倡導的“自力更生、創(chuàng)新圖強、協(xié)同作戰(zhàn)、頑強拼搏”的預警機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正是始終堅持這一精神,克服重重困難才終獲成功——研制的預警機多項核心技術的相關參數(shù)世界排名第一。那時的我一直有一個想法,能為王院士出版一部著作。
正如出版前輩所言:越是行業(yè)大家,越是謙虛謹慎。與王小謨院士的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還是在十年前的國防科技圖書出版基金評審會,會上我有幸聆聽王小謨院士點評無線電探測領域的一些基金申請項目。他給出的建議高屋建瓴,所點出的問題一針見血;但他語氣平和,面帶微笑,溫文爾雅,娓娓道來,令聆聽者無不心服口服,暗豎大拇指。在會議休息間隙,我與王小謨院士短暫交談了十分鐘。他對國防科技的新動向,對雷達前沿技術的剖析,對人工智能在無線電探測領域的應用前景等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讓我在很短的時間內領略到了王院士深厚的知識儲備、寬廣的學術視野、崇高的思想境界。在交談的最后,我不失時機地向王院士提出約稿:邀請他作為主編組織策劃一套反映我國雷達探測領域前沿技術的叢書。王小謨院士既沒有直接拒絕,也沒有馬上答應,他沉吟半晌,說道:雷達探測領域的新技術越來越多,出版一套書傳承下去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但做叢書可是個大工程。
事后我與王小謨院士的秘書提到了這次的談話,他聽后一臉認真地對我說:王小謨院士不輕易答應事情的,但凡答應了,即使有困難也會想辦法做到。王小謨院士對軍工出版行業(yè)是有感情的,他曾經(jīng)提到在大學讀書時,看的很多無線電探測技術方面的書都是出自國防工業(yè)出版社。在隨后的一年時間里,編輯團隊開展了深入的選題論證工作:前后收集了數(shù)百頁的國內外雷達探測領域的選題和圖書的信息,去粗取精,整理形成了一份沉甸甸的出版情況調研報告,并在此基礎上撰寫出叢書選題策劃報告提交給王小謨院士。隨后就是焦急而忐忑地等待王小謨院士的回復。
圖為王小謨院士出席國防科技圖書出版基金評審會時與編輯合影(中間是王小謨院士,左邊為王曉光編審,右邊為王京濤主任)。
時隔近一年再次見到了王小謨院士,他開門見山:“策劃方案我看了,很豐富,不容易,你們下功夫了,雷達領域的有些方向我們國家是領先的,叢書中要體現(xiàn)出來,能勝任寫這幾個方向的作者團隊我也大致想了一下?!甭牭剿目隙?,編輯團隊備受鼓舞,一年的付出是值得的,更重要的是王小謨院士答應了擔任叢書的主編。王小謨院士對國內雷達各分支領域的作者團隊如數(shù)家珍,對他們的科研領域一清二楚,對他們的寫作能力可謂了如指掌。王小謨院士無愧為雷達行業(yè)大家,對全行業(yè)發(fā)展情況掌握得如此全面細致。此時的王小謨院士像一位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軍,開始對打造《雷達與探測前沿技術叢書》進行排兵布陣;更像一位高瞻遠矚的元帥,全方位設計了叢書的特色、定位和發(fā)展脈絡。
王小謨院士最后總結:做這套叢書的動力是源于我們對國防科技領域的責任感、使命感。把一些新體制雷達的原理說明白,前沿技術講清楚,一定要有別于同類書,要拿出寫作團隊自己科研攻關出的干貨來。這套書是要讓后面的雷達人能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看世界,盡可能讓他們少走些彎路。
圖為王小謨院士主編的《雷達與探測前沿技術叢書》
《雷達與探測前沿技術叢書》共計40余個分冊,涉及數(shù)百位作者,他們都來自雷達科研一線,寫作風格、對書稿內容顆粒度的把握各不相同,如何做到叢書整體風格統(tǒng)一,內容粗細均勻,互相不重復不矛盾,就要依靠叢書主編的把控能力了。王小謨院士先后參加了多次叢書、各分系列的編審會,在認真聽取了各分冊主編的匯報后,對分冊進行逐個點評:《機載分布式相參射頻探測系統(tǒng)》特色鮮明,把團隊項目的成果寫出來了,很不錯。但要注意幾點:首先,不要只有一家之言,要在不重復的前提下融入同行單位的一些新成果,比較各自的特點;其次,要和斯普林格出版社、約翰·威利出版社的幾本相參射頻探測類圖書做一個比較,共性的大路貨要少寫。
王小謨院士的精準點評讓每一位參會者無不佩服。很多人認為王小謨院士才思敏捷,反應快,現(xiàn)場就可以隨聽隨想地即興高質量點評。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王小謨院士在每次開編審會前都會做精心準備:他要求至少提前一周將要參加評審的書稿提交上來,他要逐句逐段地審核。一次會議通常評審5到8本書,每一本書的初稿都有30余萬字,在短短幾天要審核150萬到200萬字的材料談何容易,出版社幾次收到王小謨院士發(fā)送的書稿審核意見的郵件,郵件的發(fā)送時間都是凌晨時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全身心地審核書稿。審核意見如此具體而翔實,字里行間能感受到他對各分冊內容的準確把控,對叢書的精心布局。
書稿審核過程中,王小謨院士始終堅持嚴把內容質量關,寧缺毋濫,對最初設計好的選題方向,當分冊主編提交的初稿沒有達到選題預期,能改出來的,王小謨院士會將詳盡的修改意見會同出版社的修改意見一并轉給作者,并明確再次提交的截止時間;對內容差距過大的,則直接退稿,毫不留情。在叢書的撰寫過程中,幾位分冊主編登門向王小謨院士請教寫作內容,王院士再忙也會抽出時間接待,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詳細解答疑惑。遇到兩個分冊內容相近,一時難以取舍時,王小謨院士作為叢書主編再次站了出來,第一時間提出了解決方案:首先,兩家單位都參與了同一個大項目,基于此寫書很有意義,但這個項目嚴格來說是分成兩部分的,兩個分冊只要按照各自單位承擔的那部分項目成果寫,不要寫到自己不熟悉、沒做的那部分去;其次,要和2014年美國雷達年會上的那幾篇主題報告進行比對來寫,幾篇報告的內容我還記得,那幾個報告就各有特色并分割得很有章法,學習學習,但不要照搬,務必要突出我們的特點。王小謨院士的幾句話點醒了兩位分冊主編,他們回去后各自嚴格落實了這個建議,在隨后的審查書稿中,再未發(fā)現(xiàn)內容相近的現(xiàn)象。
王小謨院士一絲不茍的做事態(tài)度、治學嚴謹?shù)某绺咂返?、開拓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始終激勵著他身邊的人?!独走_與探測前沿技術叢書》的分冊《機載遠程紅外預警雷達系統(tǒng)》的作者曹晨在與編輯團隊交流時,曾感慨寫書的艱辛,多次想要放棄,但在王小謨院士一次次的悉心指導和鼓勵下,最終克服種種困難,完成寫作。時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的陸軍研究員也按照王小謨院士的建議,負責叢書的分冊《機載分布式相參探測系統(tǒng)》的各項工作,2017年陸軍研究員獲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飽含深情地說:王小謨院士總是站得比別人高,看得比人家更遠,新點子特別多,就像大江之水一樣,滔滔不絕。
編輯團隊也始終被王小謨院士和叢書寫作團隊的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所感動。高效率、高質量地推進叢書的出版進度,王小謨院士和他的寫作團隊這么認真仔細地把書稿完成了。在近兩年的時間中,項目出版團隊通過這次出版社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套叢書出版的歷練,編輯團隊在大型項目的把控能力、策劃視野、出版站位等方面都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独走_與探測前沿技術叢書》最終獲得國家重點出版規(guī)劃立項,同時獲得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并于2017年順利出版。
王小謨院士曾經(jīng)提到,他在大學時代就樹立了獻身國防的理想和為國防工業(yè)添磚加瓦的人生目標。不論是他帶隊成功研制三坐標雷達,還是主導研制預警機,再到主編出版了一系列國防科技領域的單行本、叢書,無不是在實現(xiàn)著他的人生理想和遠大目標。作為科技戰(zhàn)線的榜樣,民族振興的楷模,王小謨院士甘愿為國防科技成果的推廣傳播無私奉獻的精神必將為世人所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