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非重要的地位,它是最能滿足人們把生活和藝術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文學形式。在新課程背景之下,我們小說閱讀教學究竟需要教給學生什么?對于那些被教材選定的經典小說作品來說,不同的經典小說教學內容是不是應該不同?我們怎樣引領自己的學生走進小說作品中每個人物的獨特世界?怎樣認識每一篇小說寫作藝術上的獨到之處?這一系列問題都是我們語文教師應該面臨的問題。
一、明晰小說美學特征,重新建構閱讀教學
小說這一文體有四個基本特征:一是虛擬性,主要表現為作家對待生活素材的處理方法和態(tài)度上,這種虛擬性大多是以作家自身經歷的客觀現實為依據,并不是隨意的虛擬,為作家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二是故事性,小說雖然起源于故事,但小說還缺少不了敘述、語言、結構等審美要素。三是兼容性,小說在文體創(chuàng)作上能夠兼收詩歌、散文、戲劇等各種藝術形式的長處,從而使小說表現出豐富多變的張力。四是變異性,這里主要是指小說的語言具有多種審美變異的特征,例如呈現出陌生化、狂歡化等多種形態(tài)。
基于小說創(chuàng)作的這四個基本特征,我們需要對新課程背景下小說閱讀教學的內容進行重新建構,重點把作者如何把虛擬性的故事敘述出來的作為教學內容,從這些內容中感悟到作品所揭示出的真實的并且具有普遍意義的人性。
二、揣摩敘事之功,創(chuàng)新文本解讀
小說作為一種文學作品,內在蘊含的道理充滿多義性和模糊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去建構文本的內在意義。但是當前我們教學中對小說文本的解讀仍然停留在對“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三要素的分析套路上,并沒有對理論知識進行更新換代。學生對小說鑒賞方面理論知識匱乏,閱讀鑒賞能力較低。盡管當前被選入高中教材的小說基本上都是現實主義小說,雖然這些小說都注重了對小說人物、故事情節(jié)和小說環(huán)境的刻畫,但是教材不管是在“單元導語”的提示上,還是在課后的練習設計上,都對小說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例如在課后練習中就有這樣的作業(yè):讓學生借助林黛玉的眼睛看賈府。小說的主要人物就是敘事,小說閱讀教學就要通過對本文的敘事視角、敘事順序和敘事節(jié)奏去分析小說的具體內容。
(一)敘事視角和小說文本的解讀
所謂的敘事視角就是敘事者和文章中的時間對應的狀態(tài)和位置,也就是說敘事者和人物到底從哪個角度去觀察故事理解故事的。
非聚焦型視角,這個視角是一種傳統(tǒng)的、無所不知的視角類型,敘事者能夠從所有的角度去觀察被敘述的故事,并能從任何一個位置轉移到另一個位置。這種視角不但能俯瞰整個紛繁復雜的群體,還能窺視每個人物的內在的意識活動。
例如《邊城》就是采用的非聚焦視角講述了一個美麗憂傷的湘西愛情故事,這篇小說里面既有對詳細民族風情的描寫,又有對翠翠、天寶等主要人物的刻畫,還有對三個人物之間感情糾葛的敘述,這就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了主要人物的關系。
外聚焦視角,指的是敘事者只是負責為讀者提供他觀察的一些信息,不會對這些信息做出任何的評價,這樣的敘事方式是不對人物的內心活動進行描寫的,更容易調動讀者對小說思想的重構。在《孔乙己》這篇文章中,魯迅只寫了店里小伙計所看到或者聽到的信息,其余的都是一些猜測。在文章的最后,孔乙己已經很長時間沒到店里喝酒了,小伙計只是推斷說:“孔乙己的確是死了?!?/p>
內聚焦視角,指的是敘事者由文章中的某一個人擔任敘事者,基本是采用第一人稱來講故事。例如《祝?!分芯褪且缘谝蝗朔Q“我”為敘事者,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見證了祥林嫂死去的悲慘事實。激發(fā)讀者對舊社會黑暗勢力的厭惡和對祥林嫂的同情。
一篇小說,作者選擇什么樣的視角,主要取決于不同的主題需要和敘事的需要,在小說教學中,去分析作者的敘事視角,我們更容易深入地體會作者寫作藝術的高明之處。
(二)敘事節(jié)奏和文本解讀的關系
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故事發(fā)生時間的長度和文本敘述的長度是不一樣的,這樣的不對等就造成了小說的敘事節(jié)奏,敘事節(jié)奏促使故事情節(jié)波瀾起伏,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例如在《祝?!分校髡哂昧撕喍痰膸拙湓拰懥俗约涸诠枢l(xiāng)三天的生活,這個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把敘事節(jié)奏加快的原因,主要是為了反映辛亥革命之后我國農村沒有變化,人們的思想依舊,導致我的生活乏味,想快速離開故鄉(xiāng)的心情。
(三)敘事時間和小說文本解讀
小說并不是對現實世界中事件的完整的記錄,它是一種對世界虛構的藝術,作者需要根據小說寫作的內在需要,讓敘事者對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做一些適當的調整,形成小說的時間順序。任何小說的敘述都離不開時間,如果取消了時間,就意味著取消了小說這個文體。我們從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作者敘述的時間的關系,來分析小說的敘事藝術。
例如《故鄉(xiāng)》這篇小說中,作者在開頭就敘述了回到家鄉(xiāng)的見聞以及自己的感受,這是對現實的敘述。但當母親提到閏土的時候,作者又回想到自己小時候和閏土交往玩耍的情境,然后又筆鋒一轉,回到了現實生活中,見到了成年的閏土之后,這種敘事時間的變化,就表現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沉淪和希望的幻滅”這一情感更加震撼人心。
對于這篇小說的描寫,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啟發(fā)學生,如果都是按照一個時間順序來寫,會起到這樣的效果嗎?
三、品悟人性之真,完善課堂教學
文學就是寫人的小說。文學作品中對人性的描寫就是文學的主要目的,更是教學的終極目標。金庸先生曾說:“整個文學發(fā)展的歷史就是人們對人性探討的歷史,從文學出現的那天起,文學的基本功能就是探討研究人性、描寫人的情緒,研究人的內心世界?!币虼?,小說閱讀教學不但要走進小說的世界,深入揣摩作者在構思上巧妙、在敘事上的精巧,更要站在人性的高度,用客觀的態(tài)度去揭示文本中所蘊含的不同的人性,獲取對人性的體驗。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的主題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其中最多的解讀就是“金錢至上的人際關系說”,認為小說通過描寫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菲利普夫婦對自己的親兄弟于勒前后態(tài)度的變化,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幻滅說”則認為這部小說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于勒不過是菲利普夫婦灰色人生中的一點幻想而已,而對勒生活窮困的揭示則是對灰色人物灰色理想的幻滅;“虛榮說”認為作者通過幾件小事揭示了菲利普夫婦那種虛榮的近乎滑稽的丑態(tài);“同情說”則是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下層人物的悲慘命運,是作者給與這些下層人物的同情,再就是作者對那些世俗化靈魂的救贖,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悲觀主義思想和人文主義關懷的雙重人格。
從小說的人性角度出發(fā),于勒是掙扎在社會底層的一個小人物,他有自己的缺點,同時又有善良的一面。菲利普夫婦也有值得人們同情的一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一個普通人是很難把崇高的道德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準則的,這就是人性的弱點,最真實的弱點。而且,就連菲利普夫婦的女兒也只給了于勒叔叔一點小費,還不能和自己的親叔叔相認,這里說明了他不僅考慮了父母的感受,對于自己貧窮的家境也是無能為力的。
所以,這篇小說是對艱難處境中小人物的人性的揭示,充分體現了在生活困苦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小人物面對無法企及的道德高地內心的無奈,從而表達了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對小說這樣的揭示,就超越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禁錮,我們也就理解了這篇小說之所以流傳百年的原因所在。
在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摒棄那些傳統(tǒng)的條條框框能,帶領學生走進小說的字里行間,從語言文字入手,分析小說的敘事之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感悟人性的真諦,只有從這個角度去構建小說的教學,學生才能獲得屬于自己的情感世界,領悟到小說的內涵,獲得人生的啟迪。
參考文獻:
[1]陳玉劍.赤子情懷的沉淪 世俗靈魂的救贖——《我的叔叔于勒》的另一種解讀[J].中學語文教學,2013(05).
[2]何鎮(zhèn)邦.小說文體的基本特征[J].文學教育(上),2012(06).
劉玉英,福建省長汀縣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