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映婷,曾洪慧,曾春苑,陳海英
惠州市中大惠亞醫(yī)院,廣東 惠州 516081
糖尿病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代謝性慢性疾病,近幾年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由于糖尿病發(fā)病后需要終身接受降糖治療,一旦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極易導致誘發(fā)各種急慢性并發(fā)癥,會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同時還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身心負擔以及經濟負擔[1-2]。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健康教育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患者在治療期間的遵醫(yī)囑行為將會對治療效果帶來直接影響。通過健康教育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有效降低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對患者的預后改善具有積極意義[3-5]。研究旨在進一步分析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果的影響因素及健康教育的護理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4月惠州市中大惠亞醫(yī)院收治的24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雙盲選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120例。對照組男63例,女57例,平均年齡(68.45?5.23)歲,平均空腹血糖(8.33?0.19)mmol/L,平均糖化血紅蛋白(8.50?0.17)%。實驗組男65例,女55例,平均年齡(68.42?5.27)歲,平均空腹血糖(8.30?0.15)mmol/L,平均糖化血紅蛋白(8.47?0.18)%。兩組患者均為2型糖尿病,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患者安排進行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常規(guī)病情護理以及用藥指導等,然后以科室自制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調查問卷統(tǒng)計其自我管理水平及效果,問卷主要從藥物、飲食、足部、運動以及血糖監(jiān)測五方面進行評分,總分100分,評分在80分及以上表示自我管理水平及效果良好,低于80分則表示自我管理水平及效果差。根據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效果良好與否,對可能會影響其自我管理效果的因素進行分析,包括年齡、性別、文化水平、是否接受健康教育、支付方式、病程、有無住院史以及有無社會支持等,對于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可以將其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中,分析影響其自我管理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同時對實驗組患者開展健康教育護理,具體護理方法如下。(1)心理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要積極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耐心疏導患者的負性情緒,使其了解負性情緒對疾病的不利影響,以使其用積極正面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2)飲食健康指導:指導患者日常飲食要嚴格控制食物總熱量、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等,禁食含糖制品,可以多攝入一些新鮮蔬果,同時告知患者戒除煙酒對疾病康復的益處。(3)運動指導:運動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同時還有利于其血糖的控制,因此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具體身體狀況以及血糖水平等,為其制定科學合理的運動方案,并且反復對患者強調堅持根據運動方案進行運動鍛煉對改善血脂以及血糖水平的重要性,以提高患者對運動鍛煉的重視度。(4)用藥指導:護理人員需要詳細告知患者各種藥物的使用方法,指導患者正確注射胰島素,同時耐心為患者介紹各種藥物使用后可能會發(fā)生的不良反應以及應對措施等,除此之外,還需要重點強調遵醫(yī)囑服藥的重要性,以提高患者的遵醫(yī)囑行為。(5)疾病知識宣教:根據患者具體文化水平,通過深入淺出方式為其介紹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以及常見的誘發(fā)因素等,對于患者的錯誤認知,需要及時加以糾正,同時為患者介紹目前臨床治療糖尿病的最新進展,以在提高患者疾病認知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其治療自信心。
通過科室自制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調查問卷統(tǒng)計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自我管理行為,同時觀察兩組患者的血糖相關指標,包括空腹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年齡以及性別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效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文化水平、是否接受健康教育、支付方式、病程、有無住院史以及社會支持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效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果的單因素分析 例
將文化水平、接受健康教育、支付方式、病程、住院史以及社會支持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中,結果顯示文化水平以及住院史是影響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而接受健康教育以及社會支持是影響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果的保護因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影響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果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實驗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7.578,P<0.05)。
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空腹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血糖相關指標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血糖相關指標情況(±s)
組別對照組(n=120)實驗組(n=120)χ2/t值P值空腹血糖(mmol/L)7.79±1.82 6.20±0.33 9.417 0糖化血紅蛋白(%)8.58±1.29 6.64±0.30 16.046 0
糖尿病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代謝性疾病,若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機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極易對患者的血管、神經以及心臟等造成嚴重損傷。目前臨床對于糖尿病患者,主要采用多種治療手段來控制糖尿病病情,例如口服降糖藥物以及注射胰島素等,同時患者的自我管理也是糖尿病護理的基礎,其自我管理效果通常和其血糖控制效果以及生活質量存在密切關系[6-7]。但是相關研究[8-9]指出,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的整體自我管理水平普遍相對較低,自我管理效果差,因此進一步分析影響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果的相關因素十分有必要。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文化水平、是否接受健康教育、支付方式、病程、有無住院史以及社會支持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效果顯著相關,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文化水平以及住院史是影響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接受健康教育以及社會支持是影響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果的保護因素。既往也有相關研究[10-11]指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效果和其有無接受系統(tǒng)性健康教育以及受教育年限等存在密切關系。這主要是由于文化水平越高的患者,其了解糖尿病知識的渠道也會相對更多,因此疾病認知水平也會更高,遵醫(yī)囑行為也會隨之提高。而接受健康教育可以進一步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在提高其對疾病及其相關并發(fā)癥認知水平的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對其自我管理能力進行提升。有住院史的患者,其自我管理效果要優(yōu)于無住院史的患者,這可能是因為有住院史的患者在住院期間可能接受過全面性系統(tǒng)化的健康教育。除此之外,社會支持也在糖尿病患者治療中有著重要作用,社會支持作為影響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果的一個保護因素,說明提高對糖尿病患者的社會支持力度,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其自我管理效果[12]。實驗組患者通過進行健康教育護理后,其自我管理行為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空腹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健康教育護理的開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這對患者自我管理效果的提高以及血糖水平控制效果的提高均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文化水平以及住院史是影響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而接受健康教育以及社會支持為保護因素,對糖尿病患者開展健康教育護理可以進一步提高其自我管理行為,并且更有利于控制其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