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紅
(遼寧省本溪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本溪 117000)
孕婦在娩出胎兒后出現大量陰道流血的情況被稱為產后出血,是一種病理性概念。在胎兒娩出后24 h內,陰道出血量超過500 mL,即需受到重視。該并發(fā)癥嚴重時會造成孕婦的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產后出血和睡眠紊亂均會影響產婦順利分娩或產后康復。產后出血占孕產婦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因產婦短時間內大出血而引起全身各組織臟器缺血,從而導致死亡。睡眠紊亂會影響機體代謝水平,由于產婦生產后體質較弱,睡眠紊亂會加重各種代謝的紊亂程度,進而影響產后康復,不利于產婦的盡快恢復。對產婦采用護理干預能減少產婦產后出血的發(fā)生,提高其睡眠質量,應用效果顯著。本次研究旨在探究優(yōu)質護理干預對產婦產后出血和睡眠質量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起止時間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研究對象為86例分娩后的孕婦,將其隨機均分為兩組,每組43例。對照組43例,年齡22~41歲,平均年齡為(31.20±3.59)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為(39.86±1.75)周。觀察組43例,年齡21~42歲,平均年齡為(34.80±4.24)歲;孕周為37~42周,平均孕周為(39.93±1.25)周。兩組孕婦的基本資料(年齡、孕周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足月妊娠孕婦;產婦的意識清晰,認知行為正常,可與醫(yī)護人員正常溝通交流;產后孕婦本人及家屬本著知情、自愿參與的原則參與本院相關調查、研究,孕婦或孕婦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有重大精神類疾病的孕婦;存在傳染性疾病、腫瘤、免疫性疾病的孕婦;對研究存在異議、持反抗態(tài)度,無法配合完成本次調查研究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給予產后孕婦基礎的護理和照顧。觀察組給予優(yōu)質護理,具體操作如下。①環(huán)境舒適護理:保持病房環(huán)境干凈清爽,溫度、濕度適宜,以促進孕婦產后不適情況的改善,護理人員定期開窗通風,保證病房環(huán)境內空氣的流動[1]。禁止病房內護理人員、孕婦家屬及其他相關人員產生吸煙、喧嘩等行為,以免對孕婦產后的良好恢復造成影響,緩解孕婦產后的不適感。同時注意保暖,防止孕婦受寒[2]。②飲食護理:嚴格控制孕婦飲食,盡量保持飲食清淡,注重飲食均衡與營養(yǎng),促進孕婦產后抵抗力的提高,防止貧血、感染等狀況的發(fā)生。同時注意避免過度食用補品,以防造成孕婦產后營養(yǎng)過剩。大量食用蔬菜、水果,如芹菜、蘿卜、黃瓜等,注重對維生素和纖維素的攝入,補充體內所需的微量元素,促進胃腸道的蠕動[3]。不宜食用寒涼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由于孕婦產后失血量較多,需補充鐵質以防貧血。瘦肉、動物肝臟及菠菜等含鐵較多,可多食用。③心理調節(jié)護理:在應激狀態(tài)下,孕婦極易產生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況,護理人員需聯合相關工作人員對產婦進行定時心理疏導,做好家屬的相關思想工作,兩方合力使孕婦產后保持健康、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幫助孕婦解除思想顧慮[4]。加強產婦與丈夫、新生兒間的互動,通過情感互動改善焦急、消極的心理,給予孕婦足夠的心理安慰及暗示。適當組織室外活動,緩解孕婦心理壓力。細心觀察、記錄心理狀態(tài),護理人員與相關心理疏導人員應做到及時反饋、按時調解[5]。④運動護理:保證適當的運動時間,促進生理功能和體力的恢復,幫助產后孕婦子宮復原和惡露的排出。護理人員需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避免運動過于劇烈,如散步、床上瑜伽等,調養(yǎng)孕婦身心,確保身心健康,同時預防剖宮產女性的傷口裂開、子宮及各臟器下垂等不良情況的發(fā)生。⑤衛(wèi)生護理:注重全身衛(wèi)生護理。孕婦除常規(guī)刷牙、洗臉、洗手外,因出汗、乳汁等浸濕的衣物需及時更換,同時護理人員也需及時更換日常的衛(wèi)生用品。此外,護理人員需督促孕婦適當用熱水洗澡,采用淋浴,避免盆浴[6]。注重陰道清潔。注意提醒孕婦勤換護墊,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避免感染的發(fā)生。另外,護理人員需督促孕婦將膀胱及時排空,防止干擾宮縮與感染等不良情況的發(fā)生。⑥按摩護理:在按摩過程中,護理人員需進行無菌操作。護理人員在按摩前,可播放平緩的音樂,使產后孕婦更放松、更迅速地進入狀態(tài)。孕婦肌膚較為敏感,護理人員可選擇性質溫和的潤膚油或潤膚露作為按摩油,一方面可減輕按摩時對肌膚的摩擦,另一方面有助于滋養(yǎng)孕婦肌膚,保持肌膚光澤。按摩體位需選擇孕婦舒適的姿勢,提升按摩過程中的舒適度[7]。按摩力度需有所控制,先輕后重、速度先慢后快。注重按摩手法的專業(yè)性,手法需緩慢、協調而有節(jié)奏,同時注意避免造成孕婦疼痛。由于身體緊張會導致子宮加速收縮,因此在按摩時避免用重壓的手法刺激孕婦相關器官部位。對子宮進行按摩也可促進子宮內積血的有效排出[8]。⑦健康知識教育:注意在產前向產婦及其家屬詳細講解分娩相關知識,使其樹立對分娩的正確認識,做好心理準備,積極調整心態(tài),從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自覺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習慣。全面評估其認知狀態(tài),根據評估結果有針對性的給予健康教育,提高其順利分娩的信心和勇氣。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產后孕婦的睡眠情況,通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以及睡眠時間進行評估,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區(qū)間為0~21分,該指數評分越低,則表示睡眠質量越好。②對兩組孕婦的產后出血量進行記錄、對比。③采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和漢密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對患者焦慮抑郁程度進行評價,對患者護理前和護理后的焦慮、抑郁程度進行評價。其中HAMA評分標準:>29分為嚴重焦慮,24~29分為明顯焦慮,14~23分為焦慮,7~13分為可能焦慮,<7分為無焦慮。HAMD標準為:>24分為嚴重抑郁,17~24分為明顯抑郁,7~17分為可能抑郁,<7分為正常。④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定,總分100分,分為非常滿意(90~100分)、滿意(70~89分)、不滿意(69分及以下)3個等級,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滿意度越好??倽M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④護理效果根據醫(yī)院自制的療效評價標準,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3個標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睡眠質量情況對比 觀察組產婦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睡眠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以及睡眠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以及睡眠時間對比(±s)
2.2 兩組孕婦產后出血量對比 觀察組出現2例產后出血狀況的孕婦,平均出血量為(329.80±102.20)mL;對照組中出現7例產后出血狀況的孕婦,平均出血量為(545.70±122.40)mL。兩組產后孕婦的出血情況對比,數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851,P=0.000)。
2.3 兩組孕婦護理干預前后心理狀況評分比較 護理前,觀察組HAMA評分(24.38±6.56)分、HAMD評分(18.49±3.49)分;對照組HAMA評分(24.36±6.25)分、HAMD評分(19.25±3.21)分。護理后,觀察組HAMA評分(6.25±1.19)分、HAMD評分(5.46±1.27)分;對照組HAMA評分(13.47±3.58)分、HAMD評分(15.46±3.21)分。護理干預前,兩組心理狀況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HAMA、HAMD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t=12.550、18.996,P=0.001、0.001)。
2.4 兩組孕婦產后對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非常滿意26例,滿意15例,不滿意2例,總滿意度為95.35%;對照組患者中非常滿意25例,滿意12例,不滿意6例,總滿意度為86.05%(χ2=5.127,P=0.001)。2.5 兩組護理效果對比 觀察組顯效21例,有效2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35%(41/43),對照組顯效13例,有效19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74.42%(32/43)(χ2=17.062,P=0.001)。
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孕婦易出現的一類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同時也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原因之一。產后出血的發(fā)病率占孕婦分娩總數的2%~3%,但由于影響測量和收集出血量的主觀因素較多,故臨床實際發(fā)病率更高。產后出血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診斷和處理,可能會導致失血性貧血、垂體壞死、并發(fā)癥增多等。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對孕婦的整個分娩過程尤為重要。
產后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子宮不穩(wěn)。導致子宮不穩(wěn)的因素包含全身性因素,如不協調的子宮收縮或過度焦慮、緊張的心理;分娩時間過長、系統衰竭或產程過快等也會引起子宮收縮導致子宮不穩(wěn)。子宮肌纖維營養(yǎng)不良、胎盤不穩(wěn)、軟產道裂傷、凝血功能出現障礙等也是造成產后出血的原因[9-10]。產婦在應激狀態(tài)下極易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造成睡眠質量下降,增加子宮收縮的概率。產婦若出現睡眠紊亂,不僅會影響自身的睡眠質量,還可能威脅到胎兒的健康發(fā)育,甚至可能增加早產的風險。睡眠紊亂和產后出血都能對孕婦產生不可逆轉且較為嚴重的影響。產后出血嚴重威脅孕產婦的生命,治療是否及時直接影響著產婦預后。而想要解決孕期睡眠紊亂,除了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避免過度勞累外,還應注意調節(jié)自身不良的情緒。因此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需從病房環(huán)境、心理健康、飲食、運動及衛(wèi)生護理等方面為孕婦提供優(yōu)質、良好的服務,提升孕婦的舒適度和睡眠質量。孕婦睡眠質量的有效提升一方面能使孕婦保持積極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減少子宮不穩(wěn)的發(fā)生概率,從而減少產后出血量;另一方面,能促進產婦及早康復,縮短住院時間。一般建議通過音樂療法,讓其情緒放松,壓力得到疏解,使其自主神經系統調控能力得到改善,以此來達到消除產婦負性情緒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睡眠質量、心理狀況評分、護理滿意度以及臨床療效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產后出血量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優(yōu)質護理干預對睡眠質量的提高和產后出血狀況的預防有重要作用,同時還能有效改善其負性心理情緒,提高滿意度。與常規(guī)產科護理相比,優(yōu)質護理通過評估產婦心理需求和對分娩的認知程度,予以個體化護理干預,并對產后出血的預防和睡眠護理均進行高效、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從而提高認知程度,緩解負性心理情緒,并促使產婦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順利分娩。在護理干預期間,密切觀察產婦出血情況,做好預防產后出血的護理措施,調整睡眠,進而減少妊娠并發(fā)癥,提高睡眠質量,促進其康復。
綜上所述,優(yōu)質護理干預能改善孕婦的睡眠質量,有效預防產后出血的發(fā)生,增強臨床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