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芳
(遼寧省遼陽遼化醫(yī)院,遼寧 遼陽 111003)
作為臨床常見急危重癥,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發(fā)生原因為冠狀動脈內粥樣硬化斑塊糜爛或者破裂基礎上血栓形成并使得冠狀動脈血管完全閉塞,繼而導致冠狀動脈供血中斷或者急劇減少,患者以劇烈胸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一旦發(fā)病心功能急劇下降,危及其生命安全[1-2]。吸煙、飲酒、飲食不當、情緒激動、過度勞累等均可成為心肌梗死的誘因,若控制不當易誘發(fā)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休克等。該病起病急、病情進展快、患者面臨較高的猝死風險,對其生命安全可造成極大的威脅。臨床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心肌供血恢復。急診溶栓為臨床常用治療方法,但溶栓治療時間窗嚴格,因此需盡量縮短急診時間及檢查時間,以便為溶栓治療贏得時間,最大程度的保證救治成功率,促進患者預后改善,保障其生命安全并改善其身心健康[3-4]。急診護理流程的科學性和標準化對于推動急診救治工作的順利開展意義重大,能夠有效提高救治效率、改善患者結局。本研究旨在分析予以患者優(yōu)化急診急救護理對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所產生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表法實施分組,對照組及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男性及女性分別為23例、19例,年齡29~84歲,平均(54.34±5.09)歲。觀察組男性及女性分別為22例、20例,年齡31~82歲,平均(55.02±5.13)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本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經實驗室檢查、心動圖檢查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②患者家屬意識清晰,知曉此次試驗方案,且自愿加入此次試驗。排除標準:①合并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②合并感染性疾病或者傳染性疾病者。③合并溶血功能或者凝血功能障礙者。④伴有神經系統(tǒng)疾病或者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對照組及觀察組分別予以常規(guī)急救護理及優(yōu)化急診急救護理模式。
1.2.1 常規(guī)急救護理 護理人員接診后迅速出診,途中了解患者疾病情況,并為患者家屬提供干預指導,避免隨意搬動患者,對患者狀態(tài)進行密切觀察并實施全身檢查,對其病情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建立靜脈通路,為患者提供吸氧支持,同時采取并發(fā)癥預防等急救措施。待患者生命體征恢復穩(wěn)定后迅速轉運,途中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
1.2.2 優(yōu)化急診急救護理 ①建立綠色通道,實施先搶救、后繳費的救治制度,對護理人員實施強化急診培訓,不斷提高其急診救治技能,并增強其人性化急救意識,不斷優(yōu)化急診出診流程,對患者實施全程跟蹤管理。在接診后同步進行病情評估、分診準備等工作,根據患者意識狀況、胸痛嚴重程度及心梗癥狀等準備急救物品、藥品,確保出診定位的準確性以及搶救的有效性。②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檢查和評估,檢查項目包括呼吸道、呼吸頻率、血壓、精神狀況以及肢體活動度和損傷程度等,詢問患者親屬患者的既往病史、臨床表現以及發(fā)病前用藥等相關信息,迅速進行病情鑒別和診斷,并判斷其病情嚴重程度。對所有胸痛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若患者心電圖早期表現不明顯則需要持續(xù)動態(tài)觀察其ST-T段變化,隨時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及時將相關信息反饋給臨床醫(yī)師。對急救處理重點進行判斷,確?;颊吆粑〞?,建立靜脈通路(≥2條),應用彈力帶合理加壓,以有效抑制活動性出血,及早為患者提供擴血管藥物,采用持續(xù)性鎮(zhèn)痛措施,加強面色、脈搏、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觀察。③在轉運途中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生理感受,迅速與檢驗科、心超室及心電圖室等科室取得聯系,做好相關準備工作。④搶救護士協(xié)助臨床醫(yī)師進行各項救治工作,嚴格執(zhí)行醫(yī)囑并對檢查結果進行核查,護送患者進入導管室。責任護士需完成各項指標的儀器識別及測試,認真傾聽醫(yī)師問診,詳細記錄護理記錄單。輔助責任護士必須做好指標儀器的監(jiān)護及測試工作,及時連接吸氧及除顫設備,遵醫(yī)囑為患者用藥,并協(xié)助臨床醫(yī)師做好各項救治工作。⑤送患者進入搶救室后迅速進行心電監(jiān)護及吸氧,給氧及各項監(jiān)護操作時間應控制在5 min內,建立靜脈通路及進行心電圖檢查時間必須控制在10 min內,遵醫(yī)囑為患者提供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時間應控制在30 min內。醫(yī)護人員必須熟練掌握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過程中所需儀器、藥物、各項物品,最大程度的縮短救治時間。⑥急性心肌梗死病情發(fā)作時患者有強烈的疼痛感,甚至會產生瀕死感,易導致患者產生強烈的心理陰影,并產生焦慮甚至恐懼等情緒,不但會導致患者對治療產生抵觸感,還會影響其治療效果和康復效果,使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增加。護理人員必須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幫助患者穩(wěn)定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堅定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念,掌握情緒調節(jié)方法,一旦出現不良情緒能夠及時進行調整,以最佳的身心狀態(tài)配合治療。⑦優(yōu)化交接流程,心內科醫(yī)師接到急診醫(yī)師通知后應立即趕往急診室進行會診,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由此制訂救治方案,通知家屬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導管室于接診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對轉診路徑進行轉化,自急診搶救室直接至導管室,避免出現轉診手續(xù)過多或者銜接不當等現象。急診科護士必須與介入中心護士做好交接工作,了解患者病史、現狀及用藥情況等。⑧優(yōu)化轉運過程能夠為迅速、安全的轉運患者提供重要保障,同時有助于臨床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并了解轉運風險,提前準備好各種急救設備,有助于使患者的轉運安全系數得到顯著提高。醫(yī)師必須依照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訂針對性的救治方案,在治療前提前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并告知其轉運風險,家屬需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護士必須于患者轉運前做好各項手術準備工作,認真填寫轉運交接單和護理記錄單。評估患者心電圖以及輸液管情況,確保各管道通暢,運送時需攜帶除顫儀及搶救要想等相關急救物品。為充分保障轉運工作的安全,急診科護士應與心內科醫(yī)師共同將患者送至介入室,在運送過程中必須確保管道通暢,確?;颊呒皶r、安全到達。護士應于患者到達介入室后主動向醫(yī)師講述患者情況,在對患者進行搬動等操作時需密切觀察其心率變化,同時需確保氧氣的正常供給,除顫儀持續(xù)工作。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救治時間,包括分診時間、就診至心電圖診斷時間、溶栓或者介入治療時間、總搶救時間。統(tǒng)計兩組救治成功患者并對救治成功率實施組間對比。統(tǒng)計兩組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包括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等。于患者出院前向其分發(fā)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內容包括健康宣教、護理技能和水平、護理服務態(tài)度、應急能力等,滿分為100分,根據分數情況進行分級,主要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非常滿意:評分90~100分;滿意:評分80~89分;一般滿意:評分60~79分;不滿意:評分<60分。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救治時間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分診時間、就診至心電圖診斷時間、溶栓或者介入治療時間、總搶救時間均更短(P<0.05)。見表1。
表1 兩組救治時間比較(min,±s)
表1 兩組救治時間比較(min,±s)
2.2 救治成功率對比 對照組救治成功患者35例,死亡患者7例,救治成功率83.33%;觀察組救治成功患者41例,死亡患者1例,救治成功率為97.62%。觀察組救治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3 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對比 對照組心絞痛3例、心律失常3例、心力衰竭2例、心源性休克2例,心血管事件總發(fā)生率為23.81%,觀察組心絞痛1例、心源性休克1例,心血管事件總發(fā)生率為4.76%。觀察組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
2.4 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對照組不滿意8例、一般滿意13例、滿意11例、非常滿意10例,滿意患者共計34例,護理總滿意度為80.95%;觀察組不滿意1例、一般滿意9例、滿意16例、非常滿意16例,滿意患者共計41例,護理總滿意度為97.62%。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急性心肌梗死以持續(xù)性胸骨后疼痛及心前區(qū)疼痛等為主要癥狀,部分患者可出現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因此,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梗死血管再次開通,并促進心肌功能及血液灌注能力恢復對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有重要意義[5-6]。因此,縮短救治時間,提高救治效率對于保證急救成功率及控制心血管不良事件而言有重要的價值[7]。當前,臨床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最佳治療方法為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控制患者入院開始治療及球囊擴張時間在90 min內能夠顯著提高救治效果,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因此,優(yōu)化急診救治各個環(huán)節(jié),確保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條不紊的銜接,推動救治過程的順利進行尤為必要。
優(yōu)化急診急救護理能夠使患者入院后接診、分診、檢查、治療等救治環(huán)節(jié)獲得完善,有助于保證各個救治流程及環(huán)節(jié)銜接的流暢性和無縫性[8-9],可使患者等待時間得到縮短,有助于患者及早接受對癥治療[10],能夠迅速挽救患者瀕死心肌細胞,促進其心肌功能恢復,有助于保證救治效果,并有效抑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降低病情復發(fā)率和患者病死率[11-12]。
突發(f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時間長短對于救治效果可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最大程度的保證救治效果,須盡早開通血管,于最佳時間窗進行救治對于挽救患者瀕死心肌可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若在患者發(fā)病后1 h內進行治療可將病死率控制在1.2%以下,早期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救治措施,盡量控制急救時間方能夠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優(yōu)化急診護理流程能夠保證搶救分工模式的規(guī)范性和標準化,在對患者進行救治的過程中為其提供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有助于保障救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時性,同時還能夠保證各項相關準備工作的完善性,實現對患者的順利搶救,為患者贏得更多的救治時間。此外,優(yōu)化轉運交接過程能夠有效避免出現交接漏洞,可大大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和觀念,進而可使轉運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得到提高。在短時間內開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閉塞血管,促進心肌再灌注恢復方能夠改善其心肌功能,降低患者死亡風險和再次梗死發(fā)生率。優(yōu)化急診護理流程確保綠色通道暢通無阻,縮短救治時間,充分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能夠使搶救工作自個人行為向集體行為轉變。護士嚴格按照醫(yī)院制定的救治流程對患者進行搶救,確保與醫(yī)師保持高度一致。在進行搶救時合理安排搶救順序,不得遺漏檢查項目,盡可能縮短搶救時間,最大程度的保證搶救工作的高效化,提高搶救成功率。妥善保管搶救用品能夠提高搶救效率。優(yōu)化人員配置可提升護理質量,可在短時間內迅速判斷患者病情并實施針對性的救治。為了充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護士不但需要掌握豐富、扎實的理論知識,還必須提高責任心以及預見性,采取高效、合理、科學的方法幫助患者轉危為安,有效提高其生存質量。優(yōu)化轉運工作有助于使原有交接流程更加標準、規(guī)范,可彌補既往交接工作上存在的不足,能夠提高搶救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此次研究中,觀察組分診時間等救治用時均更短,救治成功率均顯著更高,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均更低(P<0.05)。通過對比分析可知,優(yōu)化急診護理流程能夠保證各護理流程銜接的流暢性和緊密性,確保各項救治工作有條不紊的開展,能夠縮短患者入院時間及搶救時間,大大提高搶救效率,為患者入院治療贏得充足的時間,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系數,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繼而可贏得患者及其家屬的肯定,對提升醫(yī)院形象及聲譽等也有重要的意義。優(yōu)化急診護理流程能夠保證護理流程的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可確保醫(yī)護人員分工明確,有助于激發(fā)護理人員的參與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最大程度的提高救治效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病情發(fā)作時可產生強烈的不適感,并出現煩躁、緊張等不良情緒,甚至會出現抵觸情緒,嚴重影響救治過程的順利進行,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時予以其心理護理,可有效減輕其心理應激反應及生理應激反應,有助于順利開展各項救治工作。在院前急救過程中患者轉運對救治成功率可產生極大的影響,必須重視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護理工作,有效減少轉運過程中各種不良反應,以有效應對各種突發(fā)情況,降低患者的死亡風險。與患者家屬加強溝通,了解患者病史、臨床表現以及用藥情況,有助于臨床更有針對性的制訂救治方案,提高救治效果。
綜上所述,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優(yōu)化急診急救護理可顯著提高急救效率及急救成功率,可促進患者病情及心血管事件改善,同時還能夠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