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嘉玲
摘 要:古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點。在統(tǒng)編教材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地位顯得越發(fā)重要。但由于古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距今已久、內容抽象,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小學古詩詞教學難以滿足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要求。為了提高語文古詩詞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當適時調整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增加趣味性的環(huán)節(jié),融樂于教與學之中,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進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融樂課堂;古詩詞教學;核心素養(yǎng);優(yōu)化課堂
詩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同時也具有突出的教育價值。早在兩漢時期的《詩大序》中,就對詩歌的教育價值進行了總結,詩歌能提升人們的道德素質、改善區(qū)域文化狀況等。統(tǒng)編教材明確和提高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地位,對小學生古詩詞閱讀材料在數量和內容上都有了較大的補充。為了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主動學習古詩,融樂于教與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意識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谝陨系恼J知,筆者在長時間的教學中總結出一些教學經驗。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統(tǒng)編教材背景下,想要切實提升古詩詞教學效率,就必須大力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一般情況下,小學生學習知識首要的就是要激發(fā)興趣。那么激發(fā)學生古詩學習的興趣要回到生活中去。一方面,詩歌本身就是以生活為源泉,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發(fā)現生活與詩歌的密切關系,讓他們能夠用詩歌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做到“出口成詩”,那么學生對詩歌的興趣也會得到激發(fā)。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各類教學資源,對詩歌描繪的事件和場景進行展現,讓學生先了解和體驗詩人是如何描寫的,再鼓勵學生運用詩歌的形式進行仿寫。
例如,筆者在教學王維的《山居秋暝》這首詩時活用多媒體,帶領學生解讀課文,領略課文語言的妙處。如展示山間月夜圖,讓學生展開聯想,聯系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學過的文學作品中表現的感情,對比文章的語言和情感,引導學生領略詩歌的妙處。展示山間月夜圖,讓學生對比文本,找出圖片能表現課文哪些內容,哪些內容無法表現,并讓學生設想如何用多媒體表現詩歌手法的妙處。在語文課堂上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手、腦、眼、耳并用,化抽象為形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語文興趣,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當學生完全陶醉在詩人所描繪的一番美景中,自然就會增強對詩詞的興趣。
二、優(yōu)化課堂教學,力求教學效果最大化
(一)做好語文課前預習,為課堂教學打好基礎
課前預習活動作為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借助互聯網、工具書等多種資源,對詩歌的基本信息進行初步了解,包含作者的個人信息、時代背景、人生經歷等,特別是作者為什么進行創(chuàng)作,想通過這首詩歌達到什么目的等。通過這個準備過程,學生便會對詩歌有大致的把握,不會出現原則性偏差。而教師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教學,則會使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二)精講重點,突破難點
以往的教學往往存在一些誤區(qū),古詩詞內容教學簡單帶過,接著布置學生背誦。因為不了解語義,所以這種背誦是刻板和機械的,記憶效果不佳。而且在考試中的題型也以內容理解類為主,這就出現了學生能背古詩卻不會做相關題目的尷尬狀況。在教學中,學習古詩詞務必要知人而論世、進入其意境、體會其情感。所以,古詩詞要精講重點,突破難點。學生從中有所感悟,才能夠學以致用,才可以記得更牢固和持久。
(三)多彩活動,開拓教學空間
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古詩詞朗誦比賽、文學知識搶答比賽以及“飛花令”等活動,對古詩詞加深記憶。還可以通過制作手抄報、詩配畫等形式的活動,從中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精練、情景交融、意境幽美、情感真摯的特點,進而拓展對古詩詞的想象空間。
三、品讀古詩詞,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從文學原理的角度而言,詩歌本身就是情感的產物,詩人們之所以進行創(chuàng)作,就是因為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歷,觸動了他們的心弦,然后想用詩歌來表達所思所感。比如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理解這首詩歌的內容并不難,多數學生朗讀后都能了解其大意。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比如“自己多年后回到家鄉(xiāng),會遇到什么人?周邊的情境是怎樣?”等等。如學生想象賀知章與兒童的對話,可以看出,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把古詩的意境形象地表達出來。新課標提出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新目標,而古詩詞則是實現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最佳資源,要求教師通過各種形式將古詩詞和生活聯系起來,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對古詩詞的興趣,為他們往后學習古詩詞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分析形象,激發(fā)愛國思想
詩詞中的人物往往能給學生的人生發(fā)展指明方向,在學習中解讀人物形象,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愛國心和報國志。例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描寫的是詩人在聽說收復失地后喜悅和興奮的心情,之所以會感到喜悅和興奮,則是源于作者真摯的愛國情懷,這同樣也是詩歌流傳千古的重要原因。作者“喜”是因為國家重新得到統(tǒng)一,這“喜”正是杜甫愛國之情的體現。經過學習古詩,學生體味到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教學中圍繞愛國之情延伸出去,學生通過發(fā)表想法,也自然而然地燃起愛國熱情,因此整一節(jié)課學生被愛國之情感染著、激勵著。以至于學生在課后再次誦讀及背誦詩句,也會不由自主地流露著愛國之情。
綜上所述,在統(tǒng)編教材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具有深遠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適時更新教學理念,對教學模式與方法力求創(chuàng)新,積極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古詩詞教學,深入講解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重點分析古詩詞的文化內涵,促進小學古詩詞教學質量的提升,力求融樂于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任海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初探[J].學周刊,2016(11).
[2]林英.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貿實踐,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