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紅
(隴南市武都區(qū)外納鎮(zhèn)稻畦小學 甘肅 隴南 746000)
漢字不僅僅是記錄漢語的簡單符號系統(tǒng),更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蘊含著厚重的歷史底蘊、深厚的文化價值。小學一、二年級是小學生成長成才的啟蒙階段,也是小學生文化觀念塑造、文化自信力培養(yǎng)、文化自覺性激發(fā)的關鍵時期,在該階段將漢字文化與識字教學結合為有機整體,發(fā)揮漢字文化的育人價值以浸潤學生心靈、啟迪學生智慧,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識字能力,還能夠涵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然而,在實際的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忽視漢字背后的文化語境、文化生態(tài)及文化背景信息,單純講解漢字的音、義、形,漢字文化與識字教學內(nèi)容的契合度不足,缺乏與漢字文化融合相適應的教學實施流程及教學評價體系,割裂了漢字與文化間的親緣關系,弱化了識字教學的實效性??梢娙绾螌h字文化融入到識字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形成高度的文化自信,已經(jīng)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學段要求中明確指出小學一至二年級語文教學要以使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愿望,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為基本要求。然而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機械性地講解漢字的讀音、筆畫以及結構,學生則處于被動地位背誦、記憶含義,參與重復且呆板的識字訓練,使得識字學習過程枯燥乏味,難以調(diào)動學生主動識記漢字、讀寫漢字的內(nèi)在動因。漢字文化融入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可以幫助語文教學擺脫此種現(xiàn)狀,教師可以展現(xiàn)漢字的起源及演變歷史,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漢字字形的奇妙變化;在識字教學中融入歷史故事、漢字的文化背景信息,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特征、積累漢字文化知識等,都可以讓識字教學更加有趣、生動且蘊藏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深化學生的識字學習體驗,變“要我識字”為“我要識字”,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1]。
漢字體系龐雜、結構復雜,部分漢字筆畫繁多,且存在同音、形似漢字,再加上小學低段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識字學習中大部分學生都會出現(xiàn)漢字讀音、書寫錯誤的現(xiàn)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識字教學質(zhì)量。而在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中融入漢字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把握好漢字的構造特點、漢字意符、漢字字理,理解漢字蘊藏的文化,并且在漢字文化的支持下自主糾正錯別字。例如在教授《找春天》一課內(nèi)“襖”字時,大部分學生會混淆“礻”和“衤”,若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講清兩個偏旁在意義上的差別,如“礻”為“示”的變形,多與祈禱、祭祀相關,如“?!?、“?!?、“祈”等,而“衤”為“衣”的變形,多與衣物、被子相關,如“褲”、“襪”、“褥”等,便可以消除學生對“礻”和“衤”偏旁錯誤、模糊、片面的認知,讓學生在今后的識字學習中有意識地從漢字文化角度入手把握好漢字音、義、形間的聯(lián)系,以此預防并糾正錯別字,顯著提高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質(zhì)量。
識字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體系內(nèi)基礎性的組成部分,有著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雙重價值,小學低年級學生唯有積累了充足的漢字知識,對漢字文化產(chǎn)生濃厚的熱愛之情,才能夠更好地投入到語文學習。在素質(zhì)教育理念下,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不再以提高學生識字量、訓練學生漢字記憶及書寫技能為單一目標,更重要的是彰顯識字教學的人文性,帶領學生通過識字學習以接觸、感知與體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漢字追根溯源,予以關照,真正意識到識字學習的意義與價值,形成傳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性。而漢字文化在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中的融入,能夠助推識字教學達成上述目標,教師基于漢字文化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采取小學低段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全景式、沉浸式展示漢字的文化魅力,讓學生感嘆古人造字、記錄之智慧,領略漢字的結構美、語音美、意趣美,可以涵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以識字教學為載體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而彰顯識字教學的育人價值,讓識字教學更有意義、更加深刻。
漢字文化集中體現(xiàn)在漢字演變、漢字構形上。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孕育了獨特的語言符號,在歷史積淀與時代洗禮中漢字文化不斷積累,迸發(fā)出無限生機,逐漸匯聚成以音、形、義為要素的漢字文化體系,且漢字音、形、義相互聯(lián)系,共同構筑了五光十色、璀璨奪目的漢字世界。但在漢字文化與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融合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缺乏挖掘漢字文化要素的意識及能力,傾向于采取講授、灌輸?shù)淖R字教學方法,對漢字背后的文化信息一語帶過,忽視漢字文化要素在識字教學內(nèi)的遷移運用,導致漢字文化與識字教學內(nèi)容的契合度較低,學生缺乏識字學習意愿及興趣,很容易誘發(fā)學生對識字學習,乃至漢字文化學習的抵觸、厭倦等負面情緒,不利于漢字文化在識字教學內(nèi)的發(fā)揚與創(chuàng)新[2]。
漢字文化融入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依靠教師對漢字文化的多元化展示。但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缺乏文化意識,一般采用口頭敘述的方式講解漢字的演變歷程、漢字的構形特征,抽象的語言敘述與小學低段學生形象思維相背離,無法讓學生獲得直觀、生動的漢字文化體驗。除此之外,在識字教學實施上方法較為單一,未能開展豐富多彩的識字活動,再加上對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利用率較低,使得漢字文化在識字課堂上的呈現(xiàn)明顯不足,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識字動因。不僅如此,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未能從學生角度出發(fā),綜合考慮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漢字認知基礎、興趣愛好、語文學習水平,在推動漢字文化融入的過程中存在隨意性與盲目性的問題,導致漢字文化與識字教學的整合缺乏實效性。
漢字文化視域下,學生識字量、讀寫漢字的正確率等不再是檢驗學生識字學習成效的單一標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熱愛并習得漢字文化,形成正確文化觀念、筑牢學生文化自信。但現(xiàn)階段尚未形成以漢字文化為導向的識字教學評價體系,在識字教學評價方式上主體單一,忽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訴求及自我反思需求;在識字教學評價機制上以結果性評價為重,忽視學生在識字學習中的文化體驗、感受、收獲與心得,識字教學評價主要針對學生對漢字字形的識記、對漢字字音的誦讀,而學生對漢字文化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在教學評價內(nèi)鮮少涉及,不僅會降低學生對漢字文化的關注度、重視度,而且會導致識字教學的優(yōu)化改進缺乏客觀、真實的依據(jù),不利于漢字文化與識字教學的深度融合[3]。
①賞析字形,滲透漢字的造字文化
字形,即漢字的構形特點是漢字文化的重要組成要素。漢字屬于方塊字,與拼音文字最為顯著的區(qū)別便是形美,講求結構均衡、勻稱,且在漫長的演進歷史中漢字部件的構成呈現(xiàn)出合理性的特點。在識字教學中滲透造字文化,實際上是將漢字的造字方法融入到識字課堂內(nèi),依據(jù)漢字的構形規(guī)律及原理幫助學生快速識記漢字,這便是現(xiàn)代識字教學所倡導的字理教學方法。教師需要深入探析漢字形體的文化功能,體現(xiàn)漢字文化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及靈活性,引導學生依據(jù)漢字的構形規(guī)律以理解漢字音、形、義間的關系,利用字理識字突破字形這一教學難點,并在字形賞析中融入漢字文化[4]。例如在講解“虹”字時,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會混淆“虹”與“虹”,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可以采用字理識字法,引導學生觀察對比二字,接下來展現(xiàn)宛若弓著身子的大蟲的“虹”甲骨文字形,講述古人因敬畏自然,將雨后出現(xiàn)的彩虹想象為在河里喝水、可呼風喚雨的神龍,以通俗的語言講解“虹飲于水”。
此種由漢字字形入手滲透漢字文化的識字教學方法可以提升識字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識字效率,并且加深學生對漢字字形的記憶、辨析,避免學生出現(xiàn)漢字書寫錯誤的現(xiàn)象。
②理解字義,融入漢字的語境文化
字義作為漢字文化要素之一,在不同語境下有著不同的體現(xiàn),與漢字使用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息息相關,這便是漢字特定的語境文化特點。正如符號學家愛勞特曼所說:“所有的有符碼作用的,引起聯(lián)想軸上豐富聯(lián)想的語碼,都會與你本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結合起來。”部分漢字的字義古今差異較大,教師在識字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入漢字的語境文化,幫助學生全方位認識漢字,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讓學生盡情領略漢字的魅力,還能夠指導學生在不同語境內(nèi)分析漢字字義的不同表達方式,提高學生的漢字理解能力。例如在《敕勒歌》識字教學中,教師將漢字回歸詩篇,放飛學生想象與聯(lián)想的翅膀,引導學生思考“風吹草低見牛羊”中“見”字的意義。因小學低段學生語文基礎較為薄弱,尤其是在詩歌理解上能力明顯不足,所以大部分學生都認為“見”為看見的意思。此時教師順勢引入漢字的語境文化,呈現(xiàn)“路轉(zhuǎn)溪頭忽見”等詩詞,請學生反復誦讀與體會,結合詩文感受到“見”為顯現(xiàn)的意思,為通假字。
此種融入漢字文化的識字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古今詞義差異帶來的漢字魅力,在今后的識字學習中能夠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漢字及詞語的意義。
③引入故事,整合漢字的字音文化
大部分漢字的字音都有規(guī)律可循,還有淵源可追溯。在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善于從漢字文化角度為學生闡釋字音,啟發(fā)學生探索漢字的發(fā)音規(guī)律,了解漢字讀音背后的文化信息,不僅可以賦予漢字讀音以感性色彩,提高學生對漢字讀音的敏感性,讓學生在誦讀漢字時感受到漢字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自然而然地習得漢字,還能夠?qū)崿F(xiàn)漢字文化在識字教學內(nèi)的融合,增強識字教學的趣味性。為此,教師要深入挖掘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漢字字音文化要素,在識字教學中以故事為載體講述漢字讀音的淵源及歷史文化,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識字學習中,在聆聽故事、記憶字音時保持高度專注、濃厚興趣及高漲情緒,以此提高識字教學的實效性,讓漢字文化真正入腦入心。例如在講解多音字“樂”時,教師可以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講述“老秀才讀人名”故事,結合故事內(nèi)容拋出問題:大家覺得“樂樂樂”應該怎樣讀呢?教師結合學生表述進行板書,標注出“樂”字的拼音,并相機補充“智者樂山,仁者樂水”、“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文化材料,不求學生理解,但求學生體驗“樂”的多元化讀音。
此種以故事為載體,以漢字字音文化為依托的識字教學能夠吸引學生關注,端正學生識字學習態(tài)度,讓學生體會漢字讀音規(guī)則及規(guī)律,以此提高學生識字能力。
①書畫結合,遵循小學生思維特點
小學低段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在認識客觀事物時往往需要依靠直觀、生動且真實的圖像,并且對事物的認知存在淺顯、片面的特點。這就決定大部分小學生在識字學習中會出現(xiàn)對字形、字音及字義理解、記憶不夠深入,經(jīng)常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現(xiàn)象的問題。為改善學生的識字學習狀態(tài),教師要把握好小學生的思維特征,堅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將抽象的漢字知識、漢字文化趣味化、生動化,在識字教學內(nèi)采取圖文并茂、書畫結合的形式滲透漢字文化,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與親身體驗,讓學生經(jīng)歷漢字的演變過程,自主探究漢字的寫法,并且要凸顯學生在識字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從而讓識字課堂更加生動活潑,更加契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多元化訴求。例如在《金木水火土》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木”這一象形字,簡要介紹象形字的特點,展示“木”字的甲骨文字形,請學生以繪畫的形式展現(xiàn)“木”在頭腦中的最初印象,即上半部分為樹木的枝條,下半部分為樹木的根系。此種教學方式可以讓漢字文化“可視化”,提升學生對漢字文化的喜愛程度,并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漢字的書寫方法[5]。
②多媒體教學,直觀展示漢字文化
多媒體教學是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有效教學方式,可以直觀展示漢字文化。在應用多媒體技術時,教師要確保多媒體技術與識字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將多媒體技術轉(zhuǎn)化為學生識字的輔助工具,借助多媒體的多元化功能展現(xiàn)漢字文化之美,并且拓展識字教學內(nèi)容,幫助學生儲備豐富的漢字文化知識,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識字學習習慣,形成讀寫漢字的內(nèi)在動因。例如在《“貝”的故事》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片《倉頡造字》,讓學生在觀看的同時感受字源的神奇。在此基礎上利用多媒體語音功能播放課文朗誦音頻,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漢字的讀音之美,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演示“貝”的演進歷程及字形變化。上述識字教學活動將漢字的音、形、義結合為有機整體,借助多媒體技術巧妙融入漢字文化,可有效提高識字教學質(zhì)量。
漢字文化融入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改進教學評價方式。一方面要將學生對漢字文化的了解程度納入教學評價體系內(nèi),將漢字文化相關評價指標細化、量化,引導學生關注漢字文化,體會漢字文化的魅力。并且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引導學生自評、互評,鼓勵學生以自己的語言闡述漢字文化,以此提高學生反思意識,助力學生彌補自身不足;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的漢字文化體驗及感受,采取課堂檢測的方式實行過程性評價,如圍繞甲骨文設計課堂檢測題、開展?jié)h字文化故事大賽等,都可以將漢字文化滲透至學生識記漢字的全過程之中,深化學生對漢字文化的體驗及理解,以漢字文化啟發(fā)、感召與教化學生,讓學生始終對識字學習保持良好態(tài)度、高漲情緒[6]。
總之,漢字文化是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育人要素,對激發(fā)學生識字學習興趣、提高識字教學質(zhì)量、涵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教師要豐富自身的漢字文化儲備,認識到將漢字文化與識字教學融為一體是素質(zhì)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新課改理念的必然選擇,在日常識字教學內(nèi)深入挖掘漢字文化要素,結合小學生的特點直觀呈現(xiàn)漢字文化,并依托漢字文化改進識字教學評價體系,讓學生通過識字學習感知、接觸與體驗漢字文化,在識記漢字的同時初步萌發(fā)文化意識及文化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