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均,韓立玲,呂麟亞
(重慶醫(yī)科大學兒科學院小兒外科教研室 400014)
BOPPPS即導學互動的加式教育,最早是由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理工學院創(chuàng)建并推行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基于學習金字塔和注意力曲線所構建,目的是在于激發(fā)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參與度,提升課堂教學效果[1]。BOPPPS教學模式由6個部分組成,分別為引入(bridge-in,B)、學習目標(objective,O)、課前摸底(pre-test,P)、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P)、課后評估(post-assessment,P)、總結(summary,S)[1-3]。近年來國內部分醫(yī)學院校也在采用此種模式進行醫(yī)學教育,并對其教學效果進行了深入研究,但結果報道不一[2-3]。BOPPPS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較復雜,因此,本文采用meta分析評價了采用BOPPPS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學效果比較的研究,旨在探討B(tài)OPPPS教學模式在醫(yī)學生課程教學的實際教學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wǎng)、維普、萬方數(shù)據(jù)庫、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CBM),搜集BOPPPS教學模式對醫(yī)學生課程教學效果影響的研究,檢索的時限均為建庫至2021年6月。手工檢索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以補充獲取相關文章。中文檢索詞為“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導學互動”“醫(yī)學”等,英文檢索詞包括“BOPPPS”為主題詞和自由詞進行檢索。所有文獻手工選擇醫(yī)學生課程教學相關的納入研究資料,2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交叉核對,通過瀏覽題目、摘要選擇相關文獻,并查找全文及閱讀全文,如有分歧通過討論或第三方協(xié)商解決。
納入標準:(1)研究類型為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或半RCT;(2)研究對象為醫(yī)學院接受醫(yī)學課程教育的醫(yī)學生;(3)干預措施中試驗組采用BOPPPS教學模式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學,教學的課程兩組一致;(4)結局指標中兩組教學效果評價指標一致,均有對應的計數(shù)資料或計量資料對比研究,其中包括理論成績或問卷調查學生學習主動性、興趣提高人數(shù)及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的人數(shù)。排除標準:(1)非中文文獻;(2)采用的教學方法不是單純的BOPPPS教學模式和傳統(tǒng)教學法;(3)無法獲取全文;(4)重復發(fā)表;(5)原始研究數(shù)據(jù)缺失或數(shù)據(jù)不能提取的研究。
所有納入分析的文獻均采用Jadad量表[4]進行質量評價,并由2名研究者獨立評價并交叉核對結果,評價條目包括各項反映研究質量的關鍵指標:隨機序列的產生、隨機化隱藏、盲法、撤出與退出。采用0~7分計分法,>3分視為高質量研究。
采用RevMan5.3軟件進行meta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差(MD)為效應尺度,二分類變量采用風險比(RR)為效應尺度,各效應量均提供其95%CI。納入研究結果的異質性采用χ2檢驗,I2定量判斷異質性大小,若I2<50%,則各研究結果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反之,I2>50%,則各研究結果間存在統(tǒng)計學異質性,進一步分析異質性來源,采用敏感性分析或亞組分析排除明顯臨床異質性影響后,再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
初檢共獲得相關文章374篇,經過逐層篩選,最終納入17篇RCT[5-21],包括1 818名學生,其中BOPPPS教學模式組911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組907名,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納入分析的17篇文獻Jadad量表評分均為4分,見表1。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1理論成績
共納入16個RCT[5-10,12-21],包括1 758名學生。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BOPPPS教學模式組的理論成績明顯高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組(MD=6.42,95%CI:4.41~8.43,P<0.05),見表2。
表2 研究對象理論成績的meta分析結果
2.3.2課程學習興趣及主動性提高率
共納入11個RCT[5-6,10-13,15-16,18-20],包括1 189名學生。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BOPPPS教學模式組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及學習的主動性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組明顯提高(RR=1.57,95%CI:1.32~1.86,P<0.05),見表3。
表3 問卷調查研究對象課程學習興趣及主動性提高率的meta分析結果
2.3.3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率
共納入11個RCT[5-6,10-13,15-16,18-20],包括1 189名學生。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BOPPPS教學模式組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組明顯提高(RR=1.53,95%CI:1.29~1.80,P<0.05),見表4。
表4 問卷調查研究對象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率的meta分析結果
2.3.4敏感性分析
將以上3個研究指標的結果在隨機效應模型中進行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理論成績、課程學習興趣及主動性、解決問題能力的結果一致,說明結果穩(wěn)定。
醫(yī)學課程種類繁雜,學生學習任務重,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填鴨式”灌輸知識,學生參與度低,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不能及時獲得學生的反饋,教學效果不佳[1,22]。而BOPPPS教學模式將課堂分為6個部分,采取課堂引入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及提高解決問題能力,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參與度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根據(jù)認知曲線,將學習內容安排的緊湊合理,通過前測及后測掌握學生學習效果以便及時調整后續(xù)課程安排,最后通過簡潔明了的歸納總結讓學生加深理解所學的知識[1,23]。
本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參與BOPPPS教學模式的學生,理論成績明顯高于參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學生。結合學生學習興趣、主動性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次要結局指標結果,提示BOPPPS教學模式能更大程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以及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這與BOPPPS教學模式的兩個核心是相契合的,一個是強調學生全方位參與式學習,另一個是及時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以調整后續(xù)教學活動[24]。BOPPPS教學模式將傳統(tǒng)的教師為主導的學習方式轉為引導學生全方位參與的“協(xié)作式、探究式、問題式”的學習[3]。
本研究的局限性:(1)未對其他語言文獻進行檢索,可能存在一定的語言偏倚;(2)未能分別分析基礎醫(yī)學課程及臨床醫(yī)學課程的學生教學效果;(3)各研究間異質性較大,雖進行敏感性分析,但仍不能解釋異質性原因,考慮可能是由于研究對象專業(yè)、課程內容、理論考核內容不同所致。
綜上所述,BOPPPS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及解決問題方面均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