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娜,張 麗,趙 蕾,魏華民,王麗輝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心血管內(nèi)科常見的急危重癥,目前,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PCI)是急性心肌梗死首選的治療方法,但是有報道指出接受介入治療后患者存在心室重構(gòu)以及炎癥等情況,影響患者預后,因此尋找可靠的可以反映患者預后的指標對評價患者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肌紅蛋白(MYO)是反映心臟功能變化的指標,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胸痛發(fā)生后2 h出現(xiàn)升高,對于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血清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則是心室細胞分泌的激素,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可以用于預測評價心臟功能不全情況,但是在同冠狀動脈病變程度之間關系仍存在爭議;肌鈣蛋白I(cTnI)是心肌梗死發(fā)生后出現(xiàn)顯著升高,同時還提示患者存在無菌炎癥反應,目前臨床對于上述3項指標聯(lián)合應用對于心肌梗死患者嚴重性以及介入治療效果評估方面報道較少[2]。本研究分析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及實施PCI術后預后患者NT-proBNP、MYO及cTnI濃度變化,以期為臨床提供指導和依據(jù)。
1.1對象 選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北京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確診的100例AMI患者作為AMI組、60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AMI患者的診斷標準參考《201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標準[3];(2)年齡24~75歲;(3)患者臨床癥狀全血肌鈣蛋白I(cTnI)、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肌紅蛋白(MYO)、肌酸激酶(CK)的動態(tài)改變;(4)AMI患者在本院接受PCI及后續(xù)治療;(5)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診斷標準參考《慢性穩(wěn)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中的標準[4]。排除標準:(1)陳舊性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先心病、心臟瓣膜疾??;(2)惡性腫瘤患者;(3)伴有其他系統(tǒng)的重大疾?。唬?)伴有免疫功能疾?。唬?)重度貧血、營養(yǎng)不良等。AMI組年齡55~75歲,平均年齡(66.8±5.9)歲,其中男性79例、女性71例。對照組年齡52~75歲,平均年齡(65.3±7.0)歲,其中男性38例、女性52例。對比AMI組和對照組的一般資料,兩組的年齡、性別、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血壓、合并疾病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治療前1天和治療后3天分別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武漢明德免疫定量分析儀儀QMT8000和配套試劑對全血肌鈣蛋白I、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肌紅蛋白濃度變化進行測定。PCI成功判定標準為臨床癥狀治療后心電圖和血液檢查,殘余狹窄≤20%及梗死相關血管(IRA)遠端血流達到心肌梗死溶栓治療(TIMI)血流分級3級評定為成功[7]。
1.3隨訪方法及指標收集 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門診隨診檢查等,以患者PCI術后是否發(fā)生再發(fā)心梗、再發(fā)心絞痛、心律失常、心源性腦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事件作為隨訪終點。收集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BMI、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糖(FPG)、收縮壓(SBP)、舒張壓(DBP)、GRACE評分、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心功能分級。
冠狀動脈評分采用Gensini法進行評分,(1)根據(jù)狹窄程度評分:狹窄程度<25%記為1分,25%~49%為2分,50%~74%為4分,75%~90%為8分,90%~99%為16分,100%為32分;(2)根據(jù)病變部位:左主干5分,左前降支或回旋支2.5分,左前降支中段1.5分,左前降支遠段1.0分,左回旋支中、遠段1.0分,右冠狀動脈1.0分,小分支0.5分。兩類積分求和,即為總分??偡帧?4分為輕度狹窄、25~49分為中度狹窄、≥50分為重度狹窄。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法及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顧分析法;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的血清NT-proBNP、MYO、cTnI水平比較 AMI組患者的血清NT-proBNP、MYO、cTnI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NT-proBNP、MYO、cTnI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NT-proBNP、MYO、cTnI水平比較(±s)
注:AMI.急性心肌梗死
?
2.2不同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的AMI患者血清NTproBNP、MYO、cTnI水平比較 3支病變的AMI組患者的血清NT-proBNP、MYO、cTnI水平均高于雙支病變、單支病變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雙支病變的AMI組患者的血清NT-proBNP、MYO、cTnI水平均高于單支病變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不同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NT-proBNP、MYO、cTnI水平比較(±s)
表2 不同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NT-proBNP、MYO、cTnI水平比較(±s)
注:與單支病變患者比較a P<0.05,與雙支病變患者比較b P<0.05
?
2.3相關性分析 采用相關性分析,100例AMI患者的Gensini評分為(53.9±7.0)分,血清MYO、cTnI與Gensini評分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r=0.109、0.408、0.511,P<0.05)。
心肌梗死為冠心病常見的臨床類型,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生破裂導致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冠狀動脈血管急性閉塞后出現(xiàn)心肌缺血、壞死,影響患者心臟功能甚至生命安全[8]。臨床采用常規(guī)超聲指標評價PCI治療后患者心臟功能情況,但是諸如左房內(nèi)徑、心房容量、射血分數(shù)等指標缺乏統(tǒng)一定量的金標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有效的反映出患者治療后左心功能變化情況。
本研究對急性心肌梗死開展PCI治療患者的NT-proBNP、MYO、cTnI變 化 情 況 進 行 分 析,NTproBNP為鈉尿肽家族成員,其釋放受心室肌細胞感受室壁壓力的增加調(diào)控,抑制心肌纖維細胞增生等多項生理效應[9]。NT-proBNP水平的升高不僅對有心肌損傷的嚴重心絞痛和心肌梗塞患者具有診斷價值,而且與疾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10]。肌鈣蛋白是緊緊附在收縮纖維上的一種具有心肌收縮作用的調(diào)節(jié)蛋白,在心肌細胞受損后4~8 h外周血中肌鈣蛋白I逐漸升高,12~24 h濃度達到峰值,因此cTnI被認為具有高度心肌特異性和敏感性,不僅成為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金標準,也己經(jīng)作為首選的心肌損傷標志物[11]。MYO同樣是心肌蛋白的一種,當人體心臟機能異常就會在血清中表達顯著升高,對于心肌損傷情況可以進行評價,而且在心肌梗死患者預后中MYO的水平存在差異,表達升高提示預后不良,同本研究結(jié)果相似[12]。
本研究發(fā)現(xiàn),AMI組患者的血清NT-proBNP、MYO、cTnI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在心肌梗死患者體內(nèi)NT-proBNP、MYO、cTnI水平顯著高于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越多的AMI患者NT-proBNP、MYO、cTnI水平則越高,提示了NTproBNP、MYO、cTnI對冠狀動脈病變發(fā)生支數(shù)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通過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伴有糖尿病、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增加、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本研究分析了NT-proBNP、MYO、cTnI水平在AMI患者中的變化,同時還對介入治療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這在以往研究中相對少見,可以為臨床提供綜合性的評價方法,但是由于入組患者數(shù)量有限,而且未能對上述指標的靈敏度、特異度等開展深入分析,還有待后續(xù)進一步論證。
綜上述所,血清NT-proBNP、MYO、cTnI水平與AMI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增加有關系,PCI術前血清NT-proBNP、MYO水平增高會增大患者術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