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宇 王立欣 于杏林
思政課在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方面,在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方面,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具有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睂W校應不斷創(chuàng)新,完善思政課程體系,深挖時代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新內涵,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幫助學生厚植文化底蘊、弘揚光榮傳統(tǒng)、賡續(xù)紅色血脈、涵養(yǎng)家國情懷,讓思政教育持續(xù)影響學生成長,培養(yǎng)合格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那么,應當如何進行課程創(chuàng)新,講好“大思政課”?《教育家》雜志線上圓桌論壇邀請中小學校長參與主題討論,共話新時代的中小學思政。
議題一?什么樣的課程是好的“大思政課”?
王云霞:建設高質量的“大思政課”,要體現三個“大”,即一要有文化引領育人的大格局,二要有融合創(chuàng)新的大課程觀,三要在立德樹人中彰顯大擔當。
學校要結合時代要求、育人特點等實際,凝練學校文化。湖南省長沙市實驗小學在116年的辦學過程中,挖掘、傳承和創(chuàng)新了“荷”文化,即“和——和諧,合——合作,核——核心”,并不斷充實“唯真至善、向美而行、和諧共生”的文化內涵,打造育人大格局。
“大思政課程”體系要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也要注重體驗性和參與性。學?!按笏颊n程”體系包含養(yǎng)成教育課程、品格塑造課程和行走課程。其中,“敦品勵學——28個好習慣”班級養(yǎng)成教育課程針對高、中、低年級分別設置相應教學目標;“綻放每個生命光彩”育人活動課程包括了主題升旗儀式、傳統(tǒng)節(jié)日紀念儀式、校園藝術節(jié)等活動;“根植中華行至世界”社會實踐課程涵蓋了“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等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全方位提高學生精神素養(yǎng)。
為培養(yǎng)既有家國情懷,又具國際視野、世界格局的現代少年,學校形成了“小、實、近、親”的德育四字經。“小”即“落小”,學校開發(fā)了辯論思政課程,通過與學生學習和生活相關的辯論,達到思政目的?!皩崱奔础奥鋵崱?,學校成立家和學院,并將“荷”文化融入其中,整合教師、家長和社會資源,共同開發(fā)優(yōu)質育人課程,構建學習共同體?!敖奔础百N近”,學校實施“和育導師制”,對學生實施個性化的陪伴和指導,挖掘學生潛能,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坝H”即“親切”,學校在友好課堂、友好行為、友好環(huán)境、友好家庭、閱讀達人等方面開展“小荷爭章”行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長。
總之,“大思政課”的關鍵是通過大格局的文化引領,構建大課程體系,培養(yǎng)全員育人的大擔當精神,在學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
議題二?學校如何根植當下社會實際,創(chuàng)新思政課程體系建設?
王志芳:河北省保定市實驗小學著眼于培養(yǎng)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探索構建“135N大思政課程體系”?!?”即一個目標,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是全員、全程、全方位實施;“5”是通過“認知—動情—意會—行動—融入”,厚植愛黨、愛國情懷;“N”即多途徑、多載體、多樣式打造全員化、全過程、全方位思政育人模式,實現思政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一要全面“融”,變“思政課程”為“課程思政”。校園里,校園電臺播放英雄事跡、紅色故事;課堂上,推動思政讀本進課堂,以“人人、班班、科科”滲透思政內容為主線,并結合各學科優(yōu)勢與資源,實現思政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課間,播放紅歌鈴聲,讓學生耳濡目染;課后,每位教師錄制五分鐘左右的“紅課”微課,分時段推送給學生,延伸課堂時空。
二要多方“聯(lián)”,變“單打獨斗”為“協(xié)同作戰(zhàn)”。要將學校、家庭、社會作為大思政課程的補充,實現協(xié)同育人。學校是思政教育主陣地,要營造校園紅色氛圍,舉辦紅色主題博物展,并利用校園電視臺宣傳紅色信仰,實現紅色教育的全方位浸潤。家長要改變重智輕德思想,拓展閱讀,挖掘故事,形成家庭思政資源。此外,要充分利用保定紅色資源,帶領學生走進社會,參加勞動,關愛老人,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
三要合力“拓”,變“獨角戲”為“大合唱”。通過家校攜手,挖掘家長資源,開發(fā)“媽媽的書包”“拇指課堂”等思政課程,融入傳統(tǒng)文化元素,厚植愛國情懷,并邀請家長進課堂,利用職業(yè)專長,給學生帶來新的學習體驗。此外,學校與高校聯(lián)合,邀請高校教授為教師解讀思政教學,自上而下貫通,由淺入深教學,以合力促“拓”展,變“獨角戲”為“大合唱”,共筑思政課程體系建設,共繪立德樹人同心圓。
建設“大思政課程”體系,是在人的靈魂深處搞建設,要用經典涵養(yǎng)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使內容、載體、形式、情境等與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相融合,挖掘顯性與隱性教育,讓思政課充滿生機和活力。
王捷:新時代的學校應擔當教育的新使命,“大思政課”既要注重知識習得,又要加強情感培育,著重人格啟蒙。成都師范附屬小學華潤分校在黨建引領下,建設思政課程,深耕情境教育,潤育赤誠少年。
一要堅持黨建引領,完善頂層設計。學校以“360”黨建工作法為育人體系建設總體思路,從單一到多元,從局部到整體,從一時到時時,在政治、思想、組織、作風、制度、紀律上進一步規(guī)范和優(yōu)化學校治理,提升組織號召力,融聚團隊向心力,凝聚學術研究力,增強課程領導力,賦能思政教育,將精神力量轉化為個體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二要開闊視野,建設課程體系。學校建設了適應、適融、適變的“新三適”課程體系,其中,“適變”即適應社會發(fā)展之變,適變課程即“大思政”課程,學校以“根植紅色血脈”為主題,以“弘揚愛國情,潤育赤誠心”為目標,設置了正心立志、格物致知、篤行致遠三大板塊。
三要優(yōu)化實施,深耕學習情境。一是“道法”課堂,專題學習。組織學生到思政教育基地進行專題學習,通過圖文展陳、VR技術等方式讓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活起來。二是項目承載,融合課程。基于“責任擔當”這一核心素養(yǎng),從“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兩個核心概念出發(fā)設計項目,讓學生在實際問題的驅動下,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豐富認知、涵育情感。三是主題引領,節(jié)日課程。學校將節(jié)日分為國家節(jié)日、成長節(jié)日、傳統(tǒng)節(jié)日、學科節(jié)日四類,組織學生講英雄故事,誦紅色詩詞,唱紅色歌曲,演紅色劇目。四是研學旅行,行走課程。學校研發(fā)了《紅色小腳印研學指導手冊》,開展了“參觀偉人故里”“體驗長征豐碑”等主題研學活動。
四要多元保障,整合教育資源。學校建構學校、家庭、社區(qū)、企業(yè)協(xié)同育人格局,以新思想、新作風、新行動、新技術錘煉隊伍,建設了晞光館這一紅色教育體驗館,將信息技術與紅色教育深度融合。
劉延美:勞動教育對于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培養(yǎng)時代新人非常必要,然而,當前勞動教育在家庭、社會、學校中被嚴重淡化。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教育部印發(f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文件指出,各學段的勞動教育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比如,初中階段要兼顧家政學習、校內外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開展職業(yè)啟蒙教育,體會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養(yǎng)成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的勞動品質和安全意識,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和擔當精神。
為此,向陽橋中學積極思考,構建了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勞動教育體系,推動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的養(yǎng)成。學校著力進行課程頂層設計,以“向陽”二字為核心,形成了包含向陽課程、四季課程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同時,著力推動多個課堂陣地共同參與,整合多種教育資源,共同助力勞動教育;利用好國防教育社會實踐基地,以及家庭客廳、陽臺、爐灶間和街道的社區(qū)等職業(yè)體驗場所,開發(fā)“向陽大講堂”,邀請各個行業(yè)的優(yōu)秀勞動者講述勞動的故事。
學校還形成了多元評價體系,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為學生勞動教育護航。通過微信公眾號的撰寫、班會課的展示、學生勞動心得的分享,記錄勞動教育過程;通過學校的舞臺展示、勞動成果的獎勵、勞動小達人的評選,以及綜合素質評價的寫實記錄,激勵學生參與勞動活動,使學生愛上勞動。
在學校勞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克服困難,合作互助,既磨煉了意志,又學會了感恩和珍惜,也更加熱愛和尊重勞動人民。同時,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了成長,提高了專業(yè)能力,學校也在五育并舉探索方面邁上了新臺階。接下來,學校將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拓展教學資源,加大與職業(yè)院校和工礦企業(yè)的聯(lián)系,增強學生職業(yè)體驗。
胡鋮:為更好地發(fā)揮思政課程育人作用,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qū)第四小學從完善思政課程教材體系、強化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入手,加強頂層設計與整體規(guī)劃,打開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新局面。
一要加強領導,完善機制,突出思政課的主陣地地位。學校成立了由校領導、教學骨干組成的領導小組,明確分工職責,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保障;實施黨支部專題會制、學校領導聽課制,推動科研立項,為思政課程明確改革方向;建立思政課教學督導制度,完善課堂評價體系,促進思政課教學質量和建設水平的提高。此外,學校在圖書資料購置、教師培訓和教學條件改善方面進行經費傾斜,為思政教育提供支持。
二要鑄魂強基,強化思政工作隊伍建設。學校通過實施青藍工程、青年教師成長承包制,開展思政課骨干教師“一科一名師”“一師一優(yōu)課”示范課、青年教師過關課等活動,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打造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共同育人的新格局。此外,學校還邀請名教師來校交流授課,發(fā)揮引領作用,壯大骨干教師隊伍。
三要精準定位,規(guī)劃目標,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多樣化。學校著力把課程改革建立在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基礎上和適應學生身心發(fā)育階段特點之中,精準定位思政課課程目標,開設了道德與法治必修課程,以及國學經典誦讀等校本選修課程,構建各學段層層遞進、各課程密切配合的課程教材體系。學校立足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加強名校的聯(lián)盟互助,推動資源共享,形成了區(qū)域內教研互動新局面,強化了學校思政課程建設陣地建設。
四要豐富載體,打好學生思想政治底色。學校開展“師德標兵”“最受歡迎教師”“星級學生”等評選活動,激勵教師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推動學生培養(yǎng)優(yōu)良品德。利用學生文明督查組的檢查督導、“做懂規(guī)矩、守紀律的合格四小學生”等專題講座和主題班會,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開展“信仰根植我心”“紅旗飄飄引我成長”等主題教育活動,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筑牢精神底色。此外,學校開辟各類德育教育專題網站,開拓傳播社會正能量的新陣地。
議題三?教師應當如何提升自我、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講好“大思政課”?
卞西亮:新時代背景下,要講好“大思政課”,思政教師必須從教書走向育人,從教學走向教育,從經師走向人師,從課堂走向社會,提高教學技能和思政課的教學質量,讓探究活動在思政課堂真實發(fā)生。
首先,教師要培養(yǎng)和提高必備技能。思政課必備技能包括課堂駕馭、解讀分析、課堂創(chuàng)新、活動設計、語言表達、教學設計等,教師要建立課堂基本規(guī)范,營造良好有序、思維活躍的課堂環(huán)境,提高學生課堂的聽講率、抬頭率和參與率。在內容講授方面,教師應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把抽象的理論講活,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引導學生加深理解。在課堂創(chuàng)新方面,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將社會熱點事件納入教學內容,并發(fā)揮學生主體性。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提升感悟、付諸行動。此外,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學會反思,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其次,教師要增加知識儲備。一要培養(yǎng)家國情懷,增強政治素養(yǎng)。思政課教師必須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努力學習科學理論,堅定信念,做好學生的引路人。二要增強理論知識的積累。教師要具備扎實的知識素養(yǎng),善用科學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還應注重知識的時效性和廣博性,及時更新知識和思想。三要學習和提高多媒體信息技術,使學生手、腦、眼、耳并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yōu)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
除此之外,學校要助力教師自我提升。一要加強文化引領,堅持“四有”標準,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關注思政教師身心健康,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與職業(yè)幸福感。二要統(tǒng)籌規(guī)劃,建設學習與研究共同體,培養(yǎng)思政教師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強化教科研能力。三要完善教師評聘和考核機制,關懷、愛護、尊重和信任思政教師,激發(fā)教師積極性。四要組織教師繼續(xù)學習,參加競賽課、教學技能大賽等活動,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