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霞
【摘 要】數學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具有自然的理性和抽象的美。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既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還要滲透美育,讓學生體驗數學文化、感受數學的美。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精心研讀教材,優(yōu)化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情感,讓學生感知、欣賞和理解數學美。本文就數學課堂中如何挖掘美育因素,進行積極的探索,旨在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建構更加精彩、更有生命力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數學課堂 美育 精心研讀教材 優(yōu)化教學策略
古代哲學家、數學家拉普拉斯曾說:“哪里有數學,哪里就有美?!薄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對學生實施美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笨梢?,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不是美術課堂的專利,同樣是數學課堂的重要目標,審美能力也是數學綜合素養(yǎng)的組成部分,數學教師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但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是將課本知識生硬地灌輸給學生,而弱化對學生進行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被抑制,無法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無法暢享數學學習的歷程。因此,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深入發(fā)掘、提煉數學中美的因素,將美育滲透到課堂的每一個角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領略簡潔之美
數學是一門嚴謹、簡潔的學科,充盈著簡潔之美,尤其是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或公式彰顯出的都是實實在在的簡潔美。但小學生生活經驗不足,思維能力薄弱,難以直觀地領略到這樣的簡潔之美。因此,如何讓學生從內心接納數學、喜歡數學,進而體會數學之美是教師首要考慮的問題。而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將復雜、深奧的數學知識融入情境,易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引領學生領略簡潔之美,享受具有探究味和數學味的學習過程。
“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片段:
師:老師的臥室是個長方形,我準備將自己臥室的地板磚換成木地板,根據所學的面積和面積單位,怎樣求出這間臥室需要多少木地板?
生1:用面積單位密鋪,然后數一共鋪了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
師:面積單位怎樣選擇?
生2:根據長方形的大小決定,長方形小,就用平方厘米去鋪;長方形大,就用平方米去鋪。
師:用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有什么發(fā)現?
經過探索,師生共同完成了下表:
學生通過觀察表格,根據所拼長方形的長與寬和所用正方形的個數、面積之間的關系,得出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長×寬。此公式非常簡短,簡潔之美躍然紙上。
上述環(huán)節(jié),教師針對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用心發(fā)掘,營造探究情景,讓學生手腦并用,探索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領略到簡潔之美,讓學生愛上數學。
二、巧用素材,領略和諧之美
美是一種和諧,也是一種藝術,數學充盈著和諧之美。蘇教版數學教材中很多章節(jié)都安排了“你知道嗎”這個板塊,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此板塊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無形中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機會,因為“你知道嗎”中的很多知識都是對課堂的拓展和延伸,既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延伸學習的深度和厚度,又可以幫助學生領略數學和諧之美。
在教學比的相關知識時,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58頁的“你知道嗎”介紹了“黃金比”的有關知識,黃金比的比值約等于0.618,其中有很豐富的美學價值,可以給學生帶來強烈的美感。如五角星線段之間的長度關系就符合黃金比;如果一個人的上半身與下半身的長度之比也符合黃金比,同樣會帶給別人一種美感;如果主持人主持節(jié)目,站在舞臺長度黃金比的位置,就會令觀眾賞心悅目。
課堂教學中,教師巧用“你知道嗎”中的素材,給學生介紹“黃金比”的有關知識,然后與生活建立聯系,舉出生活實例,進而欣賞圖片,讓學生體會到黃金比的和諧,它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美感。
三、聯系生活,感受數學對稱之美
生活中的很多美,有很多來自幾何圖形本身,也有的是幾何圖形的組合,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而對稱美就是其中之一。對稱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在數學課本中學生也有所接觸。古希臘時就有哲學家曾說:“美的線條和其他一切美的形體都必須有對稱的形式?!笨梢?,對稱美裝點著我們的生活,亙古不變。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引導學生用心發(fā)掘生活中的對稱美,用內心去感知,讓我們的世界變得五彩繽紛。
例如,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軸對稱”一課,教師在課前精心搜集了一些圖片,如窗花、飛機和蝴蝶,還有天壇、天安門等。新課伊始,教師將其展示在屏幕上,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角沖擊,他們發(fā)現這些圖形的兩邊是一樣的,并從美的角度感受到對稱。學生以飽滿的情緒融入課堂,進行新知探索。那么什么是對稱圖形呢?教師沒有直接揭曉,而是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通過折一折、摸一摸,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并展開了師生對話。
師:你們認為什么樣的圖形可以稱得上是對稱圖形?
生1:左右兩邊或者上下兩邊都相等。
生2:兩邊的形狀一樣。
生3:兩邊的面積一樣。
生4:將它們疊在一起,會完全重合。
師:說得非常好,將圖形對折后,中間的線稱為軸,且兩邊都是對稱的,這樣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你們還見過哪些軸對稱圖形呢?
生5:蜻蜓。
生6:字母“A”。
生7:五角星、雙喜。
可見,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新課引入,還是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注重為學生搭建生活的橋梁,讓學生在生活中尋覓軸對稱圖形,領略數學中的對稱美,體會到數學的無窮魅力,更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四、相互聯系,發(fā)現數學統一之美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系的,數學的概念、定理、公式及法則等也必然是相互聯系的,在一定的條件下處于一個統一的體系中。數學美的統一性正體現了數學知識的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系。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溝通知識間的聯系,發(fā)現知識的共性,領略數學知識的統一美。
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時,對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在動手探索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沿著高的方向,將平行四邊形分成了一個三角形和一個直角梯形,然后拼成了一個長方形;也有的學生沿著高的方向,將平行四邊形分成了兩個直角梯形,然后拼成了一個長方形。學生發(fā)現所拼長方形的面積和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相等的,且所拼長方形的長與原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和原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因此,依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可以推斷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底×高。在這樣的過程中,轉化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探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同樣可以運用轉化的方法,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每個三角形或梯形的面積等于所拼出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注重激活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滲透轉化的思想,無論是平行四邊形還是三角形、梯形,都將其統一轉化成了學過的圖形進行探究,進而通過溝通圖形之間的聯系,得出相應的面積計算公式,幫助學生整體地把握知識脈絡,加快知識網狀結構圖的形成??梢?,揭示數學中的統一美,不僅能幫助學生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還能引導學生學會用聯系、溝通、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數學知識點。
總之,數學是一門富有美感的學科,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將數學之美展示給學生,促進學生對數學美感的體會,讓學生的心靈受到美的熏陶、獲得美的啟迪,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潛心挖掘廣泛而豐富的審美因素,讓學生融入課堂,在美的感受中積極思考,學會數學思考,積累豐厚而鮮活的學習經驗,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積淀成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