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薇,王 羽
(1.吉首大學 師范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2.南寧市江南區(qū)江西中學 廣西 南寧 530047)
當前,湘西民族地區(qū)本土音樂文化遺產面臨著存續(xù)環(huán)境變化、傳承人斷代及外來文化的沖擊。為了促進湘西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我們要將湘西本土音樂文化和中小學音樂課程有機結合,在當地中小學校開發(fā)利用本土化音樂課程資源。怎樣合理開發(fā)與利用當地音樂課程資源呢?筆者對此進行了實地調查。此次調查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民族中學及保靖縣岳陽小學為研究對象,在深入了解該縣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現狀的同時,進一步探索開發(fā)和利用音樂課程資源的途徑。
20 世紀90 年代末以來,湖南省保靖縣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迅速,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手段也日漸受到重視。筆者對保靖民族中學和保靖縣岳陽小學師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采用“問卷星”APP線上調查和線下訪談調查兩種形式,對保靖民族中學及保靖縣岳陽小學分別發(fā)放了150 份、100 份調查問卷,其中,對保靖民族中學8 名專職音樂教師及岳陽小學3 名專職音樂教師進行了訪談。通過問卷星專業(yè)調查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得出調查結果。
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學歷史悠久,始建于1938年,時稱“國立第八中學”,1957 年易名為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學。保靖民族中學形成了“開放辦學,突出外語,體藝見長,全面發(fā)展”的辦學特色,配備了大量優(yōu)秀教師與教學資源。根據調查,保靖民族中學選用湘教版音樂教材,同時,該校教師自己編寫音樂校本教材,該教材共分為十二課,主要為土家族、苗族音樂,內容涉及民歌、舞蹈、器樂等,形式較為豐富。保靖縣岳陽小學前身為梅花小學,岳陽市一直以來對口扶持保靖縣教育、衛(wèi)生事業(yè),岳陽小學在岳陽市的援建下應運而生。岳陽小學配有專門的音樂教室,電鋼琴教室,雖硬件設施齊全,但缺少師資力量。岳陽小學選用人教版音樂教材,但由于缺少專業(yè)教師等情況,沒有自己學校的音樂校本教材。對于教材的選用,85%的音樂教師表示滿意,僅有15%的音樂教師對于教材的選用表示不滿意。在學生當中,78.12%的學生對所選教材表示滿意,21.88%的學生表示不滿意。
圖一 師生對教材滿意度調查表
保靖民族中學現有教職工291 人,其中有8 名專職音樂教師。在這8 人中,聲樂專業(yè)教師4 名,舞蹈專業(yè)教師2 名,器樂教師2 名。保靖民族中學教師資源充足,專業(yè)涵蓋面廣。保靖縣岳陽小學現有教職工140 名,音樂教師僅3 名,其中器樂教師2 名,舞蹈教師1 名。隨著大班額的取消,各年級班級不斷增多,自2016 年以來,岳陽小學3 名音樂教師主任語、數、外課程,兼任音樂課程,從專職音樂教師變?yōu)榧媛氁魳方處?。通過問卷調查,兩所學校的音樂教師工作年限均在5—10 年之間,兩所學校教師均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且都為土家族、苗族,但是僅有21.05%的教師掌握本民族語言。100%的教師表示對本土音樂感興趣,并且認為在音樂教材、音樂課堂中有必要加入本土音樂。其中有68.42%的音樂教師在自己的音樂課堂中融入了本土音樂,但僅有一半的音樂教師會唱湘西民歌,且只有26.32%的音樂教師會演奏本土器樂。
圖二 教師本土音樂掌握情況調查表
保靖民族中學現有66 個教學班,學生3737 人,學生大部分來源于保靖縣城區(qū),少部分來自各鄉(xiāng)鎮(zhèn)。保靖縣岳陽小學現有41 個教學班,學生2124 人,80%為農村留守兒童。筆者對保靖民族中學八年級及高一年級、岳陽小學四年級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對于音樂課,65%的學生表示“很喜歡”,僅有7.6%的學生表示“不喜歡”音樂課,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音樂課很感興趣。對于問卷中的部分樂理題目,如“你是否會打下列節(jié)奏?”“你是否會唱下列歌曲?”保靖民族中學選擇“是”的學生約為52%,選擇否的學生約占48%,保靖縣岳陽小學選擇“是”的學生約為13%,選擇否的學生約占87%,由此可見,兩校學生音樂基礎知識水平都不高,且兩校學生存在很大的差距。對于問卷中本土音樂相關知識,如:“下列哪首歌曲是土家族民歌?”“擺手舞是下列哪個民族的舞蹈?”正確率僅為12%左右。對于“你會唱本民族的歌曲嗎?”“你會演奏本民族的器樂嗎?”這樣的問題,88.12%的學生表示“不會”。
綜上所述,通過對教師和學生分別進行問卷調查,筆者發(fā)現以下問題:一、音樂教師對于本土化音樂資源有興趣,但自身了解度不高,不能充分向學生教授;教師對本土音樂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了解本土音樂對于地方文化傳播的意義。二、學生音樂基礎知識水平不高,對于本土音樂的認識尚淺。由此可見,對于我國民族地區(qū)本土音樂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研究,還需音樂教育工作者不斷努力才能進一步提高。
以湘西州保靖縣為例,保靖縣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一是像保靖民族中學這樣的重點中學:不僅文化課教育質量比較高,而且音樂教育質量也相對較高,學生多來自城區(qū),家庭條件相對優(yōu)越,大多數學生參加過課外音樂培訓班,具有一定的音樂素養(yǎng)。二是像岳陽小學這樣的普通學校及鄉(xiāng)鎮(zhèn)學校,學生大多來自鄉(xiāng)鎮(zhèn),大部分學生為留守兒童,學生音樂素質不高。而且這些普通學校的文化課教學水平本身就相對低下,音樂教育更是不受重視。有些學校由于缺少文化課老師,音樂教師兼帶文化課,導致音樂課課時不足,各校之間音樂教育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缺少對于音樂教材的充分挖掘?,F行的音樂教材大多是音樂課程專家和學者編訂的,音樂教師在拿到音樂教材后,只把它當成教學的工具,開展教學活動的參考范本而未創(chuàng)造性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其次,目前我國的音樂課程資源開發(fā)模式大多以中央為主導,這種模式忽略了地域文化差異性,忽視了本土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最后,部分音樂教師缺乏本土音樂課程開發(fā)意識,他們認為自己并非教材的創(chuàng)編者,自己的責任就是按部就班上課,因此,他們不愿意嘗試對當地音樂資源進行開發(fā)。
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基本遵循著本民族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學生對于本土音樂文化的學習意愿很高并表示很感興趣,但在部分學校,老師只是照本宣科地教授音樂課本上的內容,未給學生提供了解本土音樂文化的途徑,極少有教師帶領他們進行開發(fā)與利用家鄉(xiāng)音樂課程資源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家長平常也未能給學生提供認識本土音樂文化的資料和幫助。部分學校開展了一些本土音樂文化校園活動,如保靖民族中學大課間跳擺手舞,但方式較為單一,學生并未深入了解這一音樂文化。
在課程資源開發(fā)中,音樂教師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為了充分開發(fā)音樂課程資源,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業(yè)務素質是關鍵。當前情況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部門可選擇音樂師資雄厚、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活動開展得較好的學校進行試點,聯合州內其他學校音樂骨干教師組成音樂課程資源開發(fā)專家組,并且定期對音樂教師進行課程理論以及課程開發(fā)技能培訓。同時,加大對音樂教師本土音樂非物質文化的學習培訓,聘請相關非遺傳承人對音樂教師進行線上或線下長期培訓,指導音樂教師開設非遺類音樂特色課程。
國家教育部門規(guī)定,各學校必須要有一定比例的自主研發(fā)的藝術課程。但是湘西地區(qū)一些學校對于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或缺少音樂骨干教師,難以開發(fā)本土音樂教材,所以當地的音樂資源很難整合。目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多數鄉(xiāng)鎮(zhèn)仍然存在缺少音樂教師的情況。在城鎮(zhèn)音樂教師中,只有少數專職音樂教師意識到本土音樂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重要性,并開始在教學中融入自己所了解的本土音樂課程資源,對音樂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但是沒有專家的指導,整合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可把各校音樂教師集中起來,成立專門的音樂課程資源開發(fā)課題組,利用集體的力量,提高大多數教師的音樂課程資源開發(fā)意識,整合可利用的資源,開發(fā)校本課程,制定符合自己學?,F實情況的音樂特色課程。
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需激發(fā)學生學習本土音樂的動機。音樂教師可選用多種教學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學習本土音樂的興趣,依據指定教材,在課堂上給學生介紹不同形式和不同風格的本土音樂,讓學生們欣賞豐富多彩的家鄉(xiāng)本土音樂。利用校園廣播站宣傳本土音樂文化知識,也可以讓學生課下利用網絡收集本土音樂有關知識等。通過學生們在課下的收集整理,不僅鍛煉了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而且還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學生們自主發(fā)現一些知識,比被動接受一些知識更能使學生受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給學生播放優(yōu)秀的本土音樂,供學生們欣賞,充分調動學生們學習本土音樂的熱情?;蜓埛沁z傳承人走進校園,召開講座,為學生現場演示,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本土音樂文化,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在湘西這片土地上沉淀著多彩的音樂文化,也蘊藏著豐富的本土音樂課程資源,但是當前這些本土音樂課程資源卻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這也使湘西地區(qū)的中小學音樂教育體現不出自身的特色與優(yōu)勢。作為音樂教師,應當激發(fā)學生學習本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認同感,肩負起傳承與傳播本民族文化的使命。因此,必須充分開發(fā)和利用湘西本土音樂課程資源,發(fā)揮其教育價值,從而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