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磊
[摘? ?要]回歸生活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理念。要貫徹落實這一基本理念,就應該實施生活化教學。實施生活化教學,無論是從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來看,還是從適應教育教學改革和社會變革來看,都是非常必要的。張老師執(zhí)教的《增強生命的韌性》一課,設置了“精彩瞬間”等五個活動,按照回憶生活、講述生活、解讀生活、規(guī)劃生活、暢想生活的思路展開,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成功嘗試,有助于引導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必要性;成功嘗試
[中圖分類號]? ? G633.2?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01-0046-03
回歸生活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理念。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笨梢?,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應該貫徹落實回歸生活的基本理念。而要貫徹落實這一基本理念,就應該實施生活化教學。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一)實施生活化教學,符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課程性質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的課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實施生活化教學,做到緊密聯(lián)系生活,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思考、在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體驗、在生活中探究。如果道德與法治教學忽視、漠視甚至無視生活性,脫離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把課上成了純知識課,上成了機械灌輸、死記硬背知識點的課,那就從根本上與本課程的性質相悖。
(二)實施生活化教學,符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回歸生活,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這就需要教師實施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情境中思考人生、感悟人生、珍惜人生,在多種生活情境中去判斷各種紛繁復雜的事物的是與非、真與假、對與錯、善與惡、好與壞、美與丑,在多彩的情境中去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思考社會、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增強學生認識社會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親社會的情感,從而為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道德與法治教學忽視、漠視甚至無視生活性,學生對自身生命的認識就可能是膚淺的,也就難以做到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學生對是非、善惡、美丑的認識就可能是錯誤的,也就難以形成正確的是非、善惡、美丑觀念;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就可能是片面的,甚至缺乏親社會的情感,其未來對社會的影響也就可能是消極的。
(三)實施生活化教學,能滿足學生自身成長和進步的需要
學生如果遠離生活世界,單靠學習書本知識,是很難實現(xiàn)自身的成長和進步的。學生學習的過程,應該是知識、能力增長的過程,是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也是良好的個性人格、人際關系、精神世界等形成的過程。如果離開了生活、離開了實踐,離開了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知識的學習不可能深透,能力的提高不可能得到落實,應有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不可能形成,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進步必然是一句空話??梢?,要真正滿足學生自身成長和進步的需要,就要實施生活化教學。
(四)實施生活化教學,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
我國當前實施的教育改革,要求推進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解決“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大問題;要求立足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我國當前實施的教學改革,還要求加強書本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以及與時代的聯(lián)系;要求引導學生在對話、互動中學習,在參與、體驗中學習,在質疑、探究中學習,在調查、實踐中學習。以上要求的有效落實,離不開生活化教學的實施。因為素質、素養(yǎng)、德行等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培養(yǎng),人才也只有在生活實踐中才能培養(yǎng)出來。
(五)實施生活化教學,適應社會變革的需要
當今中國,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社會風云變幻,國家關系錯綜復雜;當今中國,已經實現(xiàn)全面小康,將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發(fā)展階段。這樣的大變局、新時代,必然會引起人的生存環(huán)境、思維方式、交往方式的變化;必然要求年輕一代適應社會變革的需要,提高應對社會挑戰(zhàn)的能力;必然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更加關注生活,實施生活化教學,強化與生活的聯(lián)系。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成功嘗試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施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選取生活氣息濃厚的熱點材料,注意結合學生身邊的事,比如家庭、學校和社區(qū)中的事;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開展調查、訪問、參觀等活動,將課內和課外結合起來。張老師所執(zhí)教的《增強生命的韌性》(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九課第二框,以下簡稱本課),是回歸生活理念的生動詮釋,也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成功嘗試。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張老師這節(jié)充滿濃濃生活味的好課。
(一)回憶快樂生活,熱愛美好生活
本課的主題是談挫折,但是張老師反其道而行之,開展了一個名為“精彩瞬間”的課堂活動,要求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的美好時刻,從學生生活中的快樂瞬間入手來導入新課。
張老師通過PPT展示了四幅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自己過去的快樂生活。圖片1是“主題班會活動場景”,展示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使我們充實而幸?!?圖片2是“參加搞怪活動的同學”,展示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展示自己的過程既能給自己也能給別人帶來快樂”;圖片3是“擁抱歡笑的同學”,展示目的是說明友誼讓我們的人生不再孤獨,讓我們體會到人生的幸福;圖片4是“獲獎后微笑的同學”,展示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榮譽帶來的成就感和快樂。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過去的快樂生活,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感,也為學生正確認識和面對挫折做了很好的鋪墊。然后張老師說:“笑容寫在臉上,幸福洋溢在心間。如果讓你用一句話來概括過去的生活,這句話會是什么?”有學生說道:“我的生活是快樂、精彩的,當然也會有傷心、難過,有困難、阻礙。”張老師順勢指出:“就像天空,不僅會有晴空萬里,也會有烏云密布。此刻,你想起了哪些苦澀的點滴?”這就自然地引入了“挫折”這一主題。
毫無疑問,在我們的生活中,快樂和幸福是主流,挫折和不幸是支流。引導學生熱愛美好生活,是教師的重要責任。我們談論挫折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挫折、勇敢面對挫折并且努力戰(zhàn)勝挫折,從而更加熱愛生活。如果課堂導入直接講述挫折的事例,課堂就會比較沉悶。可見,張老師的做法標新立異,獨具匠心。
(二)講述苦澀生活,正確認識生活
在導入新課之后,教學“生活難免有挫折”時,張老師開展了一個名為“苦澀點滴”的課堂活動。這一活動以故事接龍的形式,讓學生講述自己所遇到的各種挫折。
故事接龍的形式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因此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在學生講述結束后,張老師對挫折進行分類。例如,把考試失敗、比賽失敗、競選失敗等歸為一類,把與同學關系緊張、與父母關系緊張、被老師誤解等歸為一類,把天災人禍歸為一類。這就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感性認識。然后張老師引導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歸納挫折產生的原因。這就使學生比較輕松地掌握了挫折的含義和挫折產生的原因。
雖然新時代的青少年生活在快樂和幸福之中,但煩惱、困難、失敗、挫折等都是在所難免的。讓學生講述自己遇到的各種挫折,可以強化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思考挫折、思考生活,可以體現(xiàn)課堂教學生活化。
(三)解讀挫折生活,正確對待生活
為了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挫折,張老師開展了一個名為“選擇成長”的課堂活動。張老師首先展示了學生的一封求助信,信中說:“寫下這封信需要很大的勇氣,可是我實在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我的父母要離婚了。雖然我父母親經常爭吵,甚至父親很久都不回家一次,但是我不愿意他們離婚,我渴望有一個完整的家??墒钦l會在乎我的感受呢?我想……”
這封信所反映的事情雖然不會發(fā)生在每個學生的身上,但肯定會發(fā)生在某些學生身上,這是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利用這封沒有寫完的信,張老師引導學生探討:信寫了一半,寫信的同學到底在想什么呢?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他可能會做出怎樣的選擇?請大家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來解決以上問題。
“他可能會做出怎樣的選擇?”這個問題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學生探討這個問題的過程,就是解讀生活的過程,也是提高對挫折的認識、端正對挫折的態(tài)度的過程,還是實現(xiàn)個體成長的過程。通過探討,學生認識到,做出“自我放棄、自甘墮落”的選擇,其結果可能是荒廢學業(yè)、一事無成;做出“自殺或者離家出走威脅父母”的選擇,其結果可能是傷害自己、傷害父母;做出“尊重父母,發(fā)奮努力學習”的選擇,其結果可能是更加獨立,取得學業(yè)成功,實現(xiàn)人生價值;做出“做父母感情的紐帶”的選擇,其結果可能是重獲溫暖幸福的家庭生活。進而學生就會得到這樣的感悟:選擇不同,結果不同;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不同,結果也就不同。
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tǒng)教學壓制了學生的思維和個性,認為學生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因此,新課程改革要求重視教學過程,而不是重視教學結果。張老師的這一活動安排,是“重過程”的生動體現(xiàn)。學生在解讀生活的過程中,智慧得以增長,個性得以張揚,生命得以成長,素養(yǎng)也得以提升。
(四)規(guī)劃自身生活,走好人生之路
在學生明確了要以積極態(tài)度對待挫折之后,張老師開展了一個名為“人生之路”的操作性活動,要求學生動手畫圖形,用線條連接人生起點與終點,然后讓學生闡釋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圖形有什么內涵。
學生動手畫圖形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思考自己人生、規(guī)劃自己生活的過程。在學生畫完之后,張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每個同學所畫的人生之路都會有差異,這說明了什么?這些不同的人生之路又有哪些共同之處?什么原因會使一個人由人生的高潮轉入低潮?為什么有的人生軌跡能不斷向上,有的卻不斷向下?”學生思考之后得出了許多結論,包括“人生之路各不相同”“人生無坦途,難免有挫折”“勇敢面對挫折,創(chuàng)造精彩人生”“保持堅定意志,切勿驕傲自滿”等等。
這樣引導,能夠引導學生對人生的深層次思考以及對挫折的深刻認識,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新的高度。這樣的教學,才是生活化的深度教學;這樣的學習,才是誘發(fā)學生高級思維的深度學習。
(五)暢想未來生活,憧憬美好生活
在課的最后,張老師開展了一個名為“美好未來”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從《一無所有》《前程似錦》《愛拼才會贏》《少年壯志不言愁》《陽光總在風雨后》《隱形的翅膀》《飛得更高》《海闊天空》等歌曲中,選擇一首或者多首,用語言描述或歌唱的方式,來展示自己對未來人生的設想。
學生設想和描述未來人生的過程,就是暢想未來、暢想生活的過程。開展這一活動的意圖是:讓學生堅信,盡管人生難免有挫折,但我們始終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讓學生認識到,不管我們有怎樣的人生際遇,都應該始終對未來抱有美好的憧憬。這樣就增強了學生的信心,堅定了學生的信念,引導了學生的行為,升華了學生的情感。
本課張老師共設置了五個活動,即“精彩瞬間”“苦澀點滴”“選擇成長”“人生之路”“美好未來”。這五個活動是按照回憶生活、講述生活、解讀生活、規(guī)劃生活、暢想生活的思路展開的,活動設置獨具匠心,教學思路清晰明了,課堂結構科學嚴謹,教學效果令人滿意。這節(jié)課實施了生活化教學,使回歸生活的理念得到生動詮釋。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對生活的理解會更深刻,對生活的態(tài)度會更端正,對生活的情感會更強烈,對自己未來的生活之路會更明確,對自己未來的生活也會更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