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瑩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恢復低年級單獨開設科學課程,小學科學課程進入了一個躍升發(fā)展的階段。然而,面對新教材和學生,一線教師或多或少都還存在一定的疑惑:如何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學低年級階段的科學課呢?本文結合教學實踐,以《用手來測量》為例,探究小學低年級科學教學中“微視頻”的運用,從而充分發(fā)揮“微視頻”的積極作用,實現(xiàn)提高課堂效率、課后延伸拓展的效果。
【關鍵詞】低年級;小學科學;微視頻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興起下,微視頻開始步入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微視頻因具有“短、快、精”的特點,也可通過多種視頻終端攝錄或播放,在生活中廣受群眾的喜愛。若能將微視頻的優(yōu)點靈活運用到小學低年級的科學課堂教學中,將大大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下面,筆者就以“比較與測量”單元中的《用手來測量》一課為例,談談微視頻在小學低年級科學教學中的運用與思考。
一、微視頻在小學低年級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用手來測量》一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教材第二單元“比較與測量”中第3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知道“一拃”的概念,能預測物體的相對長度,并使用對齊起點、首尾相連的方式用“拃”進行測量,掌握使用紙帶測量的步驟方法,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讓學生理解非標準單位的測量工具會導致測量結果的多樣性,缺乏準確性,從而為本單元《做一個測量紙帶》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jié)課分聚焦、探索、研討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其中,在探索環(huán)節(jié)中的三個探究任務涉及到微視頻的運用。在探索環(huán)節(jié)的第一個探究任務“認識一拃”中,教師通過圖片引導學生理解“一拃”是大拇指到中指的最大距離。讓學生觀察圖片,說一說“一拃”的手指是怎么擺的,并讓學生做一做“一拃”的正確手勢。學生練習操作的時候,教師巡視指導,將做得標準的學生的操作和典型的錯誤操作現(xiàn)場錄制下來,并通過微信的“文件傳輸助手”將錄制的微視頻上傳到班級電腦平臺中。通過播放現(xiàn)場錄制的三組學生錯誤操作的微視頻,讓學生觀察與對比自身的操作,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并評一評。接著將正確操作的微視頻給學生看,教師進行點評。
現(xiàn)場錄制的微視頻以聲像結合、圖文并茂的方式展開教學,而視頻主角就是身邊熟悉的同學,這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和注意力。正確操作的微視頻與三組錯誤操作的微視頻的播放,讓學生進行對比觀察,用鮮活生動的微視頻實例幫助學生理解“一拃”的概念。
第二個探究任務是“嘗試用拃來測量桌子的長度”。教師展示微視頻“用一拃測量的正確方法”,練習用“一拃”測量的技能。該微視頻中強調測量桌子的長度時要標注起點與終點;一拃一拃測量的時候要首尾相連;測量的時候手指要伸直;量完一拃及時畫線;最后要及時記錄測量數(shù)據(jù)。通過微視頻將難以操作的演示實驗直觀化、清晰化,學生基本懂得了使用對齊起點、首尾相連的方式用“拃”進行測量,第二個探究任務得以順利完成。
在學生掌握了用“一拃”來測量的技能后,教師加大了第三個探究任務的難度——讓學生“測量桌子的高度”。教師在明確了桌子的高度是從地面到桌面這段豎直的距離并引導學生進行預測后,就讓小組內部討論實驗的方案,放手讓學生去驗證方案。學生接到此任務時信心滿滿,因為他們覺得測量桌子的高度與測量桌子的長度差別應該不大,所以,剛開始每個小組都一致地選擇直接用手去測量。但是,學生在實際測量中發(fā)現(xiàn)直接用手測量桌子高度這種方式的不方便和不準確。此時,教師順勢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測量才能更準確、更方便,接著提供紙帶,請學生講解使用紙帶測量的具體步驟。教師進行必要的補充,然后再播放微視頻確定使用紙帶測量的步驟方法。
鑒于低年級學生認知能力還不夠強,在小學低年級科學教學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鞏固,保證探究的順利進行。在第三個探究任務中,教師先向學生拋出“測量桌子的高度”這個任務,然后讓小組內部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測量桌子的高度,驗證方案,最后反思實驗過程,進一步完善方案——用紙帶去測量。這樣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完整的科學實驗過程,為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進行了有效積淀。而最后利用微視頻幫助學生明確使用紙帶測量的具體步驟,起到點睛之效果,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觀察測量過程,加深對測量方式的理解,達到優(yōu)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微視頻在小學低年級科學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根據(jù)上文所述,我們看到了微視頻對小學低年級科學課教學的積極意義,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讓小學低年級科學課堂教學更具吸引力
小學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有好奇心,但注意力不穩(wěn)定、不持久。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穿插微視頻,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視覺與聽覺刺激,讓低年級學生在學習中時刻保持濃厚興趣和注意力。
2.促進了低年級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處處體現(xiàn)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科學精神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的科學思維形成等。那么,在小學低年級科學學科的教學中,如何圍繞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進行教學呢?從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微視頻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式。在學習、理解微視頻的過程中,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在正確與錯誤操作的兩組微視頻的觀察對比中,引導低年級學生大膽批判質疑;在任務達成的過程中遇到“瓶頸”后,借助微視頻進行解惑,給予低年級學生進一步探究的信心。
3.有效處理個體差異與教學之間的關系,促進班級全體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
在以班級授課為組織形式的科學課教學中,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個體由于家庭因素、成長環(huán)境的差異,其知識體系和能力不可避免也存在差異。利用微視頻教學,能讓本來已經懂的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節(jié)約時間,也給不會的學生提供了一條有效的學習途徑,從而節(jié)約教學時間,提高課堂的效率。同時,微視頻也為異地、異時學習提供了遠程學習的可能。教師在課上關注并記錄達成效果不理想的學生,課后將微視頻素材共享到班級公共郵箱,通過校訊通個別通知相應家長,讓學生在家也能通過微視頻的再次學習鞏固當天的知識點,促進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
當然,在面對微視頻為小學低年級學生提供有效學習的同時,筆者也在反思其運用在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
三、微視頻在小學低年級科學教學中引發(fā)的思考
1.不應該為了應用技術而將技術堆滿整個課堂
在剛開始設計《用手來測量》這一課時,筆者在聚焦環(huán)節(jié)中也加入了分別用手臂、用腳步、用腳掌、用身長去測量物體的微視頻,希望在導入中通過微視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然而,在教研過程中,科組長犀利地指出了問題所在,點出在導入中筆者提供的微視頻確實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但是這四組長達10分鐘的微視頻僅僅能讓學生知道我們平時可以用身體去測量,其實通過圖片展示用一兩分鐘引導便可達成此目標,導入拖沓耗時過長,勢必會影響后續(xù)教學重點的開展。
熱鬧的課堂不代表有效的課堂,微視頻只是作為教學中的輔助工具,我們不應本末倒置,而應該聚焦本節(jié)課中“用手來測量”的教學主題,在備課時緊緊圍繞本課目標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2.應該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情選擇合適的微視頻
在《用手來測量》的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一年級的兩個班級對“正確使用紙帶測量的步驟方法”這個微視頻的理解程度不一樣,導致兩個班整節(jié)課的達成效果也不一樣。
課后,筆者與科組長探討兩個班出現(xiàn)差異的原因。剛開始,我們猜想是因為兩個班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一樣。同一年級的班級雖然學情存在一定差異,但是年級每個班的整體水平是相對均衡的,在平日的教學中筆者也沒發(fā)現(xiàn)兩個班學生的智力水平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這一猜想很快就被我們否定了。
筆者在不斷回憶兩個班在本課的教學片段時,突然想起兩個班的上課地點是不一樣的,對應測量的課桌也不一樣。一年級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微視頻中出現(xiàn)的要測量的課桌與教室中的課桌是一模一樣的,在教室上課的班級對該微視頻的理解程度很高;而學校科學實驗室的桌子與微視頻中的常規(guī)課桌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年紀比較小,還不太懂得類比,在科學實驗室上課的那一個班的學生不能發(fā)現(xiàn)兩種桌子的共同之處,他們看不懂“正確使用紙帶測量的步驟方法”這個微視頻,也就不知道怎么進行正確的實驗操作了。
因此,以后在選擇教學微視頻時,我們應該做到:貼近學生,關注年齡,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對微視頻的內容進行調整;多去聽低年級語文、數(shù)學課,了解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與學習特點,避免以后錄制的微視頻出現(xiàn)生不解師意,師不懂生言的情況。
四、結語
通過以上論述,筆者認為,微視頻的正確運用促進了高效科學課堂的建構。新課標中提出“早期的科學教育……為(小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以及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币虼耍谓绦W低年級科學的一線教師應明確肩上的重任。在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今天,主動擁抱變化,不斷思考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運用新媒體與其它媒體的有效結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天鋒.關注具身認知,培養(yǎng)低年級兒童科學素養(yǎng)——以教科版一年級下冊《認識一袋空氣》教學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9(Z1):53-56.
[2]江光華.在“理”與“趣”之間協(xié)同發(fā)展——小學一年級科學教學策略談[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8(9):36-38.
[3]周海潮.小學一年級科學教學的策略探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1(21):88-89+91.
[4]浦秦燕.微課程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及有效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