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王俊
我 與朱然墓結下不解之緣,源于1984 年秋安徽大學文博班老師在課上的介紹,當時我正在安徽大學文博班讀書。朱然墓位于馬鞍山市雨山鄉(xiāng)安民村,是1984 年馬鞍山市紡織廠施工過程中偶然發(fā)現(xiàn)的,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馬鞍山市文化局負責搶救性發(fā)掘,墓主是三國時名將,東吳左大司馬、右軍師朱然。在當時已發(fā)掘的300 余座三國吳墓中,墓主身份最高。出土140 余件文物,其中的漆木器是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同年《人民中國(日文版)》對朱然墓的考古發(fā)掘和漆木器作了大幅報道,在日本引起極大轟動,隨后木屐、漆槅等6 件文物赴日展覽,日本民眾為一睹三國名將墓葬的風采,在博物館前排起了長龍。
當時,我剛了解文物的一些基礎知識,對古墓葬的發(fā)掘和文物充滿好奇,向往能到發(fā)掘現(xiàn)場看看和觸摸那些帶有古老氣息的墓磚。由于未能看到朱然墓發(fā)掘的過程,我心中略感遺憾。4 年后,我調到朱然墓園工作。當時這里是城鄉(xiāng)結合部,墓地周圍環(huán)繞著樹木、菜地、水塘和荒地,只有一條窄窄的坑坑洼洼的田埂路通向墓園,墓園里只有一幢保護性建筑和四間簡易平房,十分低矮,每間不足10 平方米,這就是我們的辦公室。我們平時的工作重點是看護朱然墓,及時排除滲透到墓室的地下水,確保文物的安全,偶爾也接待一些研究六朝歷史文化的專家學者。閑暇之余我開始閱讀《三國志》和有關六朝墓葬的書籍,了解朱然及朱然生活的三國時代。
朱然,字義封,丹陽故鄣人,本姓施,是東漢吳郡太守朱治的外甥,13 歲時由孫策作主,過繼給舅舅朱治當兒子。朱然與孫權同齡,他們在一起讀書學習,《三國志·朱然傳》用“同學書,結恩愛”來描述孫權和朱然的交情。孫權執(zhí)掌江東后,就任用19 歲的朱然為余姚長。朱然也不負孫權的重托,在三國爭雄中,北抗曹魏,西拒蜀漢,鎮(zhèn)守江陵,以少勝多,名震曹魏。夷陵之戰(zhàn),朱然作為急先鋒,與陸遜合力“火燒連營七百里”拒蜀軍。朱然一生征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以功遷昭武將軍,封西安鄉(xiāng)侯,最后官至左大司馬、右軍師。朱然晚年生病,孫權晝?yōu)闇p膳,夜不能寐。赤烏十二年(249年),68 歲的朱然去世,孫權為朱然素服舉哀。
朱然墓背靠雨山,南對開闊平地,正符合六朝墓葬制度中“背依山峰,面臨平原”的風水觀,是理想的歸葬之地。墓葬平面呈“呂”字形,分前、后兩室,是夫妻合葬墓。青磚壘砌的墓壁上清晰模印出“富且貴、至萬世”“富貴萬世”的篆字吉語,彰顯著主人昔日的榮華富貴。前室為“四隅券進式”穹窿頂,后室為券頂?!八挠缛M式”穹窿頂流行于較高等級的三國吳宗室和貴族墓葬中。從力學角度來看,“四隅券進式”可以將墓頂上封土的重量均勻傳向四壁,有效提高了抗壓能力。
考古人常說文物所處的墓葬環(huán)境是“干千年,濕千年,不干不濕就半年”。馬鞍山地處長江下游,屬于“不干不濕”的地區(qū),漆木器等易損的文物是難以保存下來的。但朱然墓早期被盜,雨水和泥土在墓室中形成非常厚的淤泥,將文物包裹在里面。漆木器等文物與空氣隔絕,大多得以較好地保存下來。出土時漆器上的繪畫色澤鮮艷如新。朱然墓共出土文物140 余件,主要有漆木器、瓷器、陶器、銅器。其中,漆木器填補了我國東漢末年至六朝時期漆器工藝史上的空白,對六朝美術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朱然墓出土的漆木器約80 件,其中有14 枚長條形木片,形制大小相同,長24.8 厘米,寬3.4 厘米,厚0.5 厘米。這些長條形木片就是“名刺”,可以說是現(xiàn)代名片的鼻祖。名刺正面直行墨書隸體,內容分為三種:“弟子朱然再拜 問起居 字義封”“故鄣朱然再拜 問起居 字義封”“丹陽朱然再拜 問起居 故鄣字義封”。
朱然墓出土的謁有3 件,長方形,形制大小相同,長24.8 厘米,寬9.5 厘米,厚3.4 厘米。謁行文相同,隸書,正面頂端中央墨書“謁”字,右起直行墨書“□節(jié)右軍師左大司馬當陽侯朱然再拜”。
六朝時期在墓中放置刺和謁是流行的習俗,這雖是供墓主在陰間使用的明器,但形制一如生前實用名刺。迄今為止,刺和謁共出的六朝墓葬,也僅見朱然墓。刺的出土,為確定墓主身份提供了確切證據(jù),特別是朱然墓謁和刺同時出土,不僅佐證了史籍中朱然的籍貫和官爵信息,而且還為探討研究古代謁、刺的使用差別和古代“名片”形制、規(guī)范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謁內容較刺略復雜,包括官爵、籍貫、姓名、問候語。頂端中央單獨書寫“謁”字,以示尊敬,應是下屬拜謁上級所用。根據(jù)文獻記載,謁可能出現(xiàn)于春秋時期,秦漢時期謁的使用已較普遍。《史記》中記載了漢高祖劉邦謁書“賀萬錢”娶呂后的故事?!囤胗鄥部肌酚涊d:“古人通名,本用削木書字,漢時謂之謁,漢末謂之刺,漢以后則雖用紙,而仍相沿曰刺?!庇纱丝梢?,從謁到刺,二者的作用是一樣的,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只是名稱上有所不同。刺自漢代以后經(jīng)唐宋,沿用至明清,在名稱上也往往刺、謁混用。明清時期盛行官場拜謁,望門投刺。刺和謁的使用,是來訪者先將謁或刺交給侍者通報,主人閱后再決定是否接見或用什么禮節(jié)接待。
朱然墓出土漆器上的繪畫,內容豐實,題材廣泛,按內容可分為歷史故事畫,包括《季札掛劍圖》《百里奚會故妻圖》《伯榆悲親圖》;描寫現(xiàn)實生活的畫,包括《宮闈宴樂圖》《貴族生活圖》《童子對棍圖》;祥瑞圖,包括漆槅和錐刻戧金盒蓋中的神禽、神獸。
朱然墓出土的刺
彩繪《宮闈宴樂圖》漆案,長82 厘米,寬56.5 厘米,高3.9 厘米
彩繪《宮闈宴樂圖》漆案,長方形,四角及邊緣間隔鑲嵌有鎏金銅皮。正面主體圖案為宮闈宴樂場面。繪55 個形態(tài)各異的人物,人物大多有榜題。帷帳中,皇帝與嬪妃并坐交談,而皇后、侯爵及夫人們有的在交談,有的似在爭論,有的嬉笑玩耍,還有的相擁一起竊竊私語。兩男子抬著“大官食具”,女使捧盤穿行其中,給賓客提供食物。宮中勇士持鉞而立,皇帝的禁衛(wèi)軍持弓守立,一派忙碌的宴請場景。最為精彩的是百戲表演。百戲,原稱“角抵”,初步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西漢時期興盛,東漢以后,將各種超常的技藝魔術、馬戲等統(tǒng)稱“百戲”。漆案中一場為皇家舉行的盛大演出正在進行,從左往右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男伎在跳躍中熟練地拋接五把短劍。另一男伎利用手中的竹竿,將盤子飛速地旋轉。武(舞)女也擺開動作。從上往下,中間一男伎邊走邊跳,將手中的五顆彈丸相繼拋在空中。一壯漢手持十字形尋橦,尋橦上有一圓盤,盤上一伎正在做以腹承盤旋轉的腹旋表演。兩側各有一少年用腳勾掛在橫桿上,其后是馬戲表演。地毯上四個男伎,隨著音樂的敲打,雙手著地,雙腳隨著身體向前彎曲,做連倒動作。右側是一組樂隊,藝人跽坐持桴敲擊建鼓,建鼓可以邊擊邊舞。另二人隨著鼓點吹樂。
案底正中篆書一朱紅“官”字,可見是為宮廷制作的漆器。它應是東吳王族用具,出現(xiàn)在朱然墓中很可能是孫權賜予朱然以示恩榮。
彩繪《季札掛劍圖》漆盤,盤徑24.8 厘米
《童子對棍圖》漆盤,盤徑14 厘米
彩繪《季札掛劍圖》漆盤,圓形。盤中間表現(xiàn)的是春秋時期吳國季札掛劍徐君冢樹的歷史故事。畫面左方繪一棵樹,樹上掛一把劍,樹前有三人。穿紅袍者當為季札,向樹而立,兩手舉于胸前,神情哀惋悲愴,似在思念故人。身后兩隨從正在對話,仿佛表達對季札此舉的不解。遠處的山巒中有二人相對,似再現(xiàn)了季札與徐君生前交談的情景。同時利用云氣、山體,烘托著與故人已天各一方。盤心季札掛劍主圖下面畫了兩只追逐奔跑的兔子,前面的兔子回首張望緊隨其后的另一只兔子,讓觀者感到眼前的畫面是對于瞬間的捕捉,且與盤外圍的蓮蓬、鯉魚、鱖魚、白鷺啄魚、童子戲魚等動感圖案裝飾相呼應。還利用紅、黑、金色的色差,表現(xiàn)魚兒的靈動??谘靥?,繪動感強烈的狩獵圖。底部用朱紅漆書“蜀郡造作牢”五字銘,字體在篆隸之間,表明這件漆盤產(chǎn)自蜀郡。
《童子對棍圖》漆盤,圓形,出土時基本完整,色澤如新,是極為難得的三國時期風俗畫珍品。構圖雖然簡潔,但對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進行了翔實的描繪。遠處的山、近處的山坡,山前空地上兩童子持棍對舞。童子的頭部特別大,四肢豐腴,符合人們對兒童的審美要求。以金色、灰色來表現(xiàn)魚從腹到脊的色差變化,立體感極強,將魚靈動逼真的姿態(tài)呈現(xiàn)在眼前,甚至可以辨識其種屬。整件器物從構圖到上漆,精心細致,充滿生活情趣。底部朱紅漆銘“蜀郡作牢”,字體在篆隸之間。有關漆器上銘文“牢”的含義,學界眾說紛紜,有觀點認為是“堅牢耐用之意”;或“杯圈”,泛指圓形的漆器;或盛放祭祀的器皿。從朱然墓出土的漆盤來看,其含義可能是牢固之意或圓形的漆器。
季札,春秋時吳國人,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妒酚洝翘兰摇酚涊d:“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這則故事一直以重諾守信的含義廣為流傳。
《季札掛劍圖》漆盤、《童子對棍圖》漆盤背面分別有“蜀郡造作牢”和“蜀郡作牢”銘文,是三國時期吳、蜀兩國交往的見證。三國期間,吳、蜀各據(jù)東西,雖有戰(zhàn)事摩擦,但總體關系以聯(lián)合為主,赤壁之戰(zhàn)前魯肅勸說孫權、劉備結盟,共同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為爭奪荊州,吳、蜀雙方既有摩擦也有聯(lián)盟,孫權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以鞏固同盟關系。夷陵之戰(zhàn)后,諸葛亮派鄧芝赴吳,與孫權重申舊好。鄧芝攜帶良馬200 匹、蜀錦1000 匹,以及蜀國的特產(chǎn)作為禮物。劉備在世時孫權也派使者鄭泉到白帝城與劉備講和。朱然墓出土6000 多枚銅錢,其中有蜀漢鑄造的“直百五銖”“太平百錢”等,蜀錢在吳地的大量發(fā)現(xiàn),也佐證了吳、蜀之間密切的政治和經(jīng)濟聯(lián)系。朱然墓出土的漆器是吳、蜀之間通過貿易或贈送,從長江水道由巴蜀傳到吳地的。
“蜀郡造作牢”銘文
犀皮黃口羽觴,高2.4 厘米,長徑9.6 厘米,短徑5.6 厘米
羽觴為古代飲酒之器,其形作橢圓形,多為平底,兩端上翹如舟,因其左右兩側有耳,可雙手執(zhí)耳而飲,故又稱耳杯。根據(jù)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羽觴大約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仍大量使用,隋唐以后逐漸被酒杯取代,但在文學作品中往往稱酒杯為“羽觴”或“觴”。在考古發(fā)掘中,常有不同質地的羽觴出土,包括銅、瓷、陶、玉、漆等,其中六朝以前多為漆羽觴,且紋樣精美。
犀皮,又作“西皮”或“犀毗”,是中國古代漆器的一種裝飾工藝。它先將不同顏色的漆料堆涂在器胎上,待干燥后進行打磨。從而產(chǎn)生色澤亮麗、表面光滑、自然生動的藝術效果。
犀皮黃口羽觴,皮胎,髹黑漆。口呈橢圓形,平底,月牙形雙耳,耳與口沿鑲鎏金銅扣。羽觴整體器表光滑,正面花紋不顯著,背面紋飾黑、紅、黃三色相間,花紋自由流暢,如行云流水,可謂“氣韻生動”。該羽觴屬“黑面紅中黃底片云紋犀皮工藝”,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犀皮漆器,比文獻記載要早600 余年。
朱然墓以其出土文物珍貴、墓主身份明確,成為20 世紀80 年代初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朱然家族墓地2001 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成立了專題性遺址博物館。如今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占地15 畝,整體為一組仿漢風格的建筑群,內涵豐富的遺跡和精美絕倫的文物,吸引著海內外人士來此領略獨具風采的三國遺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