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芳,陳小芳,徐惠明,陳 娟
[蘇州市吳江區(qū)中醫(yī)醫(yī)院(蘇州市吳江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脾胃病科,江蘇 蘇州 215221]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是由幽門螺桿菌(Hp)、膽汁反流、吸煙、自身免疫、其他感染性因素導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癥,胃黏膜內(nèi)長期炎性細胞浸潤,使患者黏膜防御能力及修復能力下降,臨床表現(xiàn)為非特異性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脹痛、噯氣、反酸、食欲減退等。該病病因以Hp感染較為多見,目前多采用西醫(yī)治療,主要以抑酸、抗菌和保護胃黏膜為主,通過根除Hp減輕胃黏膜炎性反應,但存在耐藥性高、不良反應多、復發(fā)率高等問題,是臨床治療的難點[1]。中醫(yī)將慢性胃炎歸于“胃痞”“胃脘痛”“痞滿”范疇,認為其多由中焦氣機阻滯,脾胃升降失常所致,臨床以脾胃濕熱型較為多見[2]。半夏瀉心湯具有通順腑氣之功效,可使胃氣漸復,連樸飲是治療“濕熱蘊伏”“霍亂吐利”的代表方劑,具有清熱化濕、理氣和中之功效[3]。本研究旨在探討半夏瀉心湯合連樸飲加減對慢性胃炎患者Hp根除率、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于蘇州市吳江區(qū)中醫(yī)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61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與治療組(3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19~67歲,平均(42.38±15.14)歲;病程1~7年,平均(3.61±1.52)年,內(nèi)鏡下分級[4]:Ⅰ級6例,Ⅱ級12例,Ⅲ級12例。治療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6例;年齡18~69歲,平均(43.12±15.23)歲;病程0.5~6年,平均(3.33±1.41)年;內(nèi)鏡下分級:Ⅰ級8例,Ⅱ級12例,Ⅲ級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西醫(yī)參照《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5]中有關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中醫(yī)參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6]中“胃痞”的診斷標準。Hp感染標準:參照《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7]中的相關標準,Hp快速尿素酶試驗顯示陽性。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者;年齡18~70歲者;近2周內(nèi)未服用相關中西藥物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合并消化道腫瘤、消化道潰瘍等器質(zhì)性疾病者;肝、腎功能不全者;有精神疾病者;妊娠與哺乳期婦女;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者等。本研究經(jīng)蘇州市吳江區(qū)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給予對照組患者標準四聯(lián)療法:阿莫西林膠囊(浙江金華康恩貝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381,規(guī)格:0.25 g/粒)口服治療,1 g/次,2次/ d;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濟川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220,規(guī)格:20 mg/粒)口服治療,20 mg/次,2次/d;克拉霉素緩釋片(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041,規(guī)格:0.5 g/片)口服治療,0.5 g/次,2次/d;枸櫞酸鉍鉀膠囊(廣東香山堂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149,規(guī)格:0.3 g/粒)口服治療,0.6 g/次,2次/d。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半夏瀉心湯合連樸飲加減治療,藥物組方:半夏、黃芩、大棗、香豆豉、焦山梔、蘆根各10 g,黃連、干姜、甘草各3 g,厚樸、石菖蒲各6 g,黨參15 g。若患者兼有肝氣郁結加佛手、柴胡各6 g;若上腹部疼痛嚴重者加延胡索10 g;若納差明顯加焦六曲10 g,雞內(nèi)金6 g;若兼有反酸者加烏賊骨、浙貝母各10 g。若兼有血瘀者加丹參10 g,當歸15 g。水煎至400 mL,1劑/d,2次/d,分早晚服。1周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與Hp根除率。參照《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診斷與治療》[8]評估判斷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95%;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 ~ 69%;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傆行?(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中醫(yī)證候積分。參照《胃腸疾病中醫(yī)證候評分表》[9]判定兩組患者胃脘脹滿(無:無癥狀;輕度:偶爾;中度:經(jīng)常;重度:整日。)、胃脘疼痛(無:無癥狀;輕度:偶爾;中度:經(jīng)常;重度:整日。)、大便稀溏(無:無癥狀;輕度:每日3次或少于3次;中度:每日4~5次;重度:每日6次及以上。)、身體困重(無:無癥狀;輕度:有困重感,尚不影響活動;中度:肢體沉重,活動費力;重度:沉重如裹,活動困難。)、口苦口臭(無:無癥狀;輕度:偶爾;中度:經(jīng)常;重度:整日。)、食少納呆(無:無癥狀;輕度:食量減少1/3以下;中度:食量減少1/3~1/2;重度:食量減少1/2以上。)的證候積分,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4級,癥狀評分分別為0、3、5、7分。③胃鏡黏膜征象積分。參考《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10]制定胃鏡黏膜征象積分標準:黏膜花斑、血管顯露、黏膜粗糙、糜爛、出血點、黏膜結節(jié)狀/顆粒狀,按照無、輕、中、重分別計0、1、2、3分。④胃蛋白酶原水平。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約5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化學發(fā)光微粒子免疫檢測法測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I)、胃蛋白酶原Ⅱ(PG Ⅱ)水平后,通過PGI/PG Ⅱ計算胃蛋白酶原比值(PGR)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與Hp轉陰率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3.55%,高于對照組的70.00%;治療組患者的Hp轉陰率為93.55%,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與Hp轉陰率比較[ 例(%)]
2.2 中醫(yī)證候積分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胃脘脹滿、胃脘疼痛、大便稀溏、身體困重、口苦口臭、食少納呆證候積分均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胃脘脹滿 胃脘疼痛 大便稀溏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5.07±1.62 3.10±0.75* 5.10±1.75 2.33±0.52* 4.73±1.28 2.50±0.83*治療組 31 5.19±1.58 1.68±0.27* 4.45±1.63 1.52±0.33* 4.23±1.15 1.39±0.21*t值 0.293 9.902 1.502 7.289 1.606 7.21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身體困重 口苦口臭 食少納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5.17±0.86 3.30±0.34* 4.33±1.42 2.70±0.38* 4.87±1.66 3.00±0.76*治療組 31 5.48±0.65 1.84±0.29* 4.81±1.40 1.62±0.11* 4.29±1.51 1.71±0.12*t值 1.592 18.065 1.329 15.184 1.428 9.33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胃鏡黏膜征象積分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黏膜花斑、糜爛、粗糙、黏膜結節(jié)狀/顆粒狀、血管顯露、出血點積分均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胃鏡黏膜征象積分比較(?±s??, 分)
表3 兩組患者胃鏡黏膜征象積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黏膜花斑 糜爛 粗糙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1.73±0.51 0.90±0.07* 2.03±0.26 1.23±0.37* 2.03±0.22 1.13±0.05*治療組 31 1.97±0.49 0.55±0.05* 2.10±0.33 0.90±0.04* 1.97±0.37 0.71±0.09*t值 1.874 22.529 0.918 4.937 0.767 22.42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黏膜結節(jié)狀/顆粒狀 血管顯露 出血點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2.10±0.44 1.30±0.03* 2.13±0.29 1.13±0.12* 1.57±0.22 0.93±0.08*治療組 31 2.00±0.46 0.87±0.07* 2.03±0.34 0.61±0.04* 1.65±0.25 0.52±0.01*t值 0.867 30.997 1.234 22.856 1.325 28.31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胃蛋白酶原水平治療后兩組患者PG Ⅰ、 PG Ⅱ均較治療前下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PGR均較治療前上升,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胃蛋白酶原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胃蛋白酶原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PG Ⅰ:胃蛋白酶原Ⅰ;PG Ⅱ:胃蛋白酶原Ⅱ;PGR:蛋白酶原比值。
PG Ⅰ (μg/L) PG Ⅱ (μg/L) PGR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207.54±17.35 172.36±10.24* 24.95±3.47 16.22±1.28* 8.43±1.01 10.67±0.80*治療組 31 212.68±24.01 157.76±18.03* 23.38±3.01 13.99±1.32* 8.24±1.63 11.32±1.37*t值 0.956 3.871 1.890 6.695 0.545 2.25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發(fā)病誘因較多,易反復發(fā)作,嚴重者可導致癌變的發(fā)生,Hp感染是該病的常見病因之一,其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目前,臨床通常采用四聯(lián)療法對該病進行治療,通過阿莫西林、雷貝拉唑、克拉霉素等藥物達到抗感染、消滅致病菌、保護胃黏膜等目的,從而根除Hp感染,控制病情,但治療存在一定局限性且對根除失敗的患者補救效果差,影響患者療效與預后[11]。
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遵循辨證論治與隨癥加減的治療原則,在慢性胃炎的治療中已取得一定療效。半夏瀉心湯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是辛開苦降的代表方,方中以半夏為君藥,行消痞散結之功效;干姜、黃連、黃芩為臣藥,行溫中散寒之功效;黨參、大棗為佐藥,行補益脾胃氣虛之功效;治療寒熱錯雜、升降失常的脾胃病;連樸飲出自王孟英《霍亂論》,是治濕熱中阻的常用方,方中以黃連、厚樸為君藥,石菖蒲、半夏為臣藥,行降逆燥濕化濁、清熱化濕、暢利升降氣機之功效;香豆豉、焦山梔為佐藥,行生津清熱除煩之功效;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溫寒并用,攻補兼施,辛開苦降,達調(diào)升降、和陰陽、理虛實之功效,是和解消痞的妙方,可有效改善Hp感染相關性慢性胃炎患者不欲飲食、胃中嘈雜、口干口苦、腹部滿脹等胃脘不適癥狀[12]。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Hp轉陰率及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胃鏡黏膜征象積分均較對照組升高,提示半夏瀉心湯合連樸飲加減治療慢性胃炎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根除Hp,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胃鏡下黏膜表現(xiàn)。
血清胃蛋白酶原主要以PG Ⅰ和PG Ⅱ的形式存在于機體,可反映胃黏膜狀態(tài),PG Ⅰ多由胃底腺主細胞分泌,PG Ⅱ多由十二指腸Brunner腺體及幽門腺體分泌,胃黏膜腺體病變會導致血清中PG Ⅰ與PG Ⅱ含量發(fā)生改變。Hp感染與胃蛋白酶原有密切關系,Hp感染后會促使胃蛋白酶原合成,導致PG Ⅰ增加、PG Ⅱ減少,且后期易引發(fā)萎縮性胃炎,從而導致PG Ⅰ減少、PG Ⅱ增加,故而PGR也隨之降低,同時加快患者病情發(fā)展[13]?,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半夏中的多種氨基酸、膽堿等成分具有抗癌、抑制腺體分泌等作用;黃芩中的黃芩素、黃芩苷等成分具有抗病毒、增強免疫等作用;黃連中的小檗堿、黃連堿等成分具有抗菌、降壓、降糖等作用[1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患者PGI、PG Ⅱ水平低于對照組,而PGR高于對照組,提示半夏瀉心湯合連樸飲加減可提高慢性胃炎患者胃蛋白酶原水平,改善胃黏膜組織,調(diào)節(jié)胃黏膜免疫平衡,減輕胃黏膜炎癥,促進其功能修復。
綜上,半夏瀉心湯合連樸飲加減治療慢性胃炎療效確切,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胃鏡下黏膜表現(xiàn),提高Hp根除率與胃蛋白酶原水平,值得臨床推廣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