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云
(沭陽仁慈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江蘇 宿遷 223600)
糖尿病腎病是臨床中糖尿病常見的微血管并發(fā)癥,是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水平異常而導(dǎo)致的蛋白尿逐漸增加,以及腎小球濾過率(eGFR)進行性降低,同時也是糖尿病患者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相較于其他免疫介導(dǎo)性腎病,該病病情進展與腎功能損害的進展速度更快,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1]。目前,臨床中治療糖尿病腎病尚缺乏特異性方案,多以科學飲食、適當運動、糾正機體代謝紊亂、控制血壓及血糖等常規(guī)治療手段,甘精胰島素主要是通過補充人體基礎(chǔ)胰島素,從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二甲雙胍可通過抑制肝糖原異生,減少肝糖輸出,從而降低血糖水平;厄貝沙坦能夠抑制血管緊張素介導(dǎo)的血管收縮、擴張血管,臨床中多被用于調(diào)節(jié)血壓水平;阿托伐他汀可減少膽固醇的合成,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合成,以上諸藥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病情進展,但不良反應(yīng)較多,進而造成患者治療依從性下降,遠期療效不佳[2]。達格列凈主要作用為抑制機體腎臟的鈉 -?葡萄糖協(xié)同轉(zhuǎn)運蛋白2活性,可達到減少葡萄糖在腎臟重吸收的目的,從尿中直接排糖,起到降血糖作用,也是臨床中常用的降糖藥[3]。本研究主要探討達格列凈對糖尿病腎病患者血糖、腎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現(xiàn)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沭陽仁慈醫(yī)院收治的98例糖尿病腎病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49例)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5、24例;年齡46~75歲,平均(57.69±6.32)歲;病程3~9年,平均(6.45±1.78)年;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20~25 kg/m2,平均(22.51±1.46) kg/m2;糖尿病腎病分期[4]:Ⅲ期患者22例,Ⅳ期患者27例。觀察組(49例)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3、26例;年齡44~74歲,平均(57.23±6.14)歲;病程 2~10 年,平均(6.96±1.85)年;BMI 21~25 kg/m2,平均(22.61±1.06) kg/m2;糖尿病腎病分期:Ⅲ期患者28例,Ⅳ期患者2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組間實施對比。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成人糖尿病腎臟病臨床診斷的專家共識》[5]中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者;入院前4周未接受其他治療者;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無過敏史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影響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者;合并其他糖尿病并發(fā)癥者;合并其他原發(fā)與繼發(fā)腎臟疾病者;1型糖尿病、藥物性糖尿病,以及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者等。本研究經(jīng)沭陽仁慈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予以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降糖、降脂治療,包括皮下注射甘精胰島素注射液(通化東寶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190042,規(guī)格:10 mL∶1 000 U/支)100~300 U/d;口服鹽酸二甲雙胍片(江蘇天士力帝益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197,規(guī)格:0.25 g/片),0.5/次,3次/d;口服厄貝沙坦片(浙江華海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016,規(guī)格:75 mg/片),150 mg/次,1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樂普制藥科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127,規(guī)格:10 mg/片),20 mg/次,1次/d。在此基礎(chǔ)上,觀察組患者接受達格列凈片(山東魯抗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815,規(guī)格:5 mg/片)口服治療,5 mg/次,1次/d。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均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將兩組患者血糖水平進行對比,包括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 h PBG),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與餐后2 h靜脈血各2 mL,待血液自行凝固后進行血清的分離(轉(zhuǎn)速3 500 r/min,離心時間15 min),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比濁法檢測HbAlc,采用血糖檢測儀對FPG、2 h PBG進行檢測。②將兩組患者腎功能指標進行對比,包括治療前后內(nèi)生肌酐清除率(Ccr)、eGFR、24 h尿液葡萄糖(尿糖)、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 mALB)、尿白蛋白排出率(UAER)、血肌酐(Scr),血液采集、血清制備方式同①,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Scr;收集24 h尿液并記錄尿量,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24 h mALB、24 h尿糖,計算UAER、Ccr、eGFR。UAER=白蛋白總量/時間;Ccr = 尿肌酐 /Scr×24 h 尿量;男性 eGFR=(140 -?年齡) × 體質(zhì)量(kg) × 1.23/Scr(μmol/L);女性 eGFR=(140 -?年齡)× 體質(zhì)量(kg) × 1.03/Scr(μmol/L)。③將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進行對比,包括治療前后白細胞介素 -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水平,血液采集、血清制備方式同①,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測定。④將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惡心嘔吐、低血糖、尿路感染等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進行對比。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血糖、腎功能指標及炎性因子水平)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糖水平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FPG、2 h PBG、HbA1c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與對照組比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FPG:空腹血糖;2 h PBG:餐后2 h血糖;HbA1c:糖化血紅蛋白。
組別 例數(shù) FPG(mmol/L) 2 h PBG(mmol/L) HbA1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9 9.03±0.79 8.21±0.62* 13.09±1.35 10.12±1.87* 8.56±1.24 7.86±0.92*觀察組 49 9.06±0.76 7.04±0.51* 13.13±1.12 9.16±1.58* 8.78±1.16 6.94±0.85*t值 0.192 10.202 0.160 2.745 0.907 5.14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腎功能指標水平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Scr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4 h mALB、UAER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與對照組比顯著降低;24 h尿糖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與對照組比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Ccr、eGFR水平組內(nèi)與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腎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腎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Scr:血肌酐;24 h mALB: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糖:24 h尿液葡萄糖;UAER:尿白蛋白排出率;Ccr:內(nèi)生肌酐清除率;eGFR:腎小球濾過率。
組別 例數(shù) Scr(μmol/L) 24 h mALB(mg/24 h) 24 h尿糖(mmol/24 h)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9 125.23±18.15 88.78±3.55* 60.68±10.61 45.93±9.32* 70.88±7.75 81.65±6.52*觀察組 49 124.03±17.24 87.94±3.54* 60.65±10.59 33.11±8.20* 70.84±7.73 203.02±25.41*t值 0.336 1.173 0.014 7.229 0.026 32.38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UAER(mg/24 h) Ccr(mL/min) eGFR[mL/(min·1.73m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9 205.52±45.78 167.28±30.42* 119.25±17.56 120.17±38.36 81.26±6.88 79.85±5.38觀察組 49 204.32±45.36 128.14±30.12* 121.14±16.23 123.15±33.25 81.06±6.74 78.74±5.41 t值 0.130 6.400 0.553 0.411 0.145 1.01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炎性因子水平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與對照組比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6:白細胞介素 -6;TNF-α:腫瘤壞死因子 -α。
組別 例數(shù) IL-6(pg/mL) TNF-α(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9 23.84±5.64 17.53±4.17*175.38±30.19 162.57±25.05*觀察組 49 23.94±5.29 12.64±4.64*175.12±30.15 108.89±25.06*t值 0.091 5.487 0.043 10.605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不良反應(yīng)治療期間,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總發(fā)生率為12.24%,對照組為14.29%,經(jīn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糖尿病腎病的發(fā)生與血脂異常、氧化應(yīng)激刺激、腎素 -?血管緊張素 -?醛固酮系統(tǒng)活化等聯(lián)系緊密,是導(dǎo)致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糖、肥胖、高血壓等均是糖尿病腎病發(fā)病的危險因素。目前,國內(nèi)外對于糖尿病腎病多以預(yù)防或延緩腎功能不全的發(fā)生與進展為主要治療原則,以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二甲雙胍可改善機體對胰島素的抵抗作用,甘精胰島素可促進胰島素功能恢復(fù),厄貝沙坦長期服用有穩(wěn)定的降壓效果,阿托伐他汀多被用于改善血脂水平,以上諸藥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對患者機體血糖水平紊亂狀態(tài)改善效果欠佳[6]。
FPG是糖尿病檢測的常用指標,其水平異常升高,說明機體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存在缺陷,胰島α細胞分泌功能發(fā)生紊亂,胰島素分泌不足誘發(fā)血糖升高,進而促進糖尿病腎病病情發(fā)展;2 h PBG可反映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程度,當其水平高于正常值,則易發(fā)生糖尿病眼、腎、神經(jīng)等慢性并發(fā)癥,加重糖尿病腎病患者病情;HbAlc可用于評估糖尿病腎病患者近期(8~12周)血糖控制情況,其水平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guān),其水平降低,提示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糖代謝水平得到改善,臨床癥狀得到緩解[7-8]。達格列凈是以腎小管鈉 -?葡萄糖協(xié)同轉(zhuǎn)運蛋白2為靶點的治療藥物,具有高活性和高選擇性,其代謝途徑較獨特,不易產(chǎn)生耐受性,可有效減輕胰島β細胞負荷;達格列凈通過抑制近端腎小管轉(zhuǎn)運蛋白的葡萄糖重吸收,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腎糖閥,同時增加葡萄糖排泄水平,降低機體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達到降低血糖水平的目的,可有效避免因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導(dǎo)致的降糖作用減退[9]。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FPG、2 h PBG、HbA1c水平與對照組比均顯著降低,提示達格列凈治療糖尿病腎病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促進病情恢復(fù)。
糖尿病腎病患者腎功能受損,同時機體炎癥反應(yīng)是導(dǎo)致疾病發(fā)生與進展的重要機制。達格列凈片屬于鈉 -?葡萄糖協(xié)同轉(zhuǎn)運蛋白2抑制劑,主要憑借非胰島素依賴機制發(fā)揮作用,通過作用于腎小管上皮細胞,抑制葡萄糖重吸收,完成腎臟排糖,進一步減輕患者體質(zhì)量及腰腹部脂肪堆積,改善機體高血脂、高尿酸的狀態(tài),進而延緩糖尿病血管病變進程,抑制血管的動脈粥樣硬化;此外,其還具有減輕巨噬細胞浸潤的作用,進一步緩解腎臟炎癥反應(yīng),抑制腎小球上皮細胞的凋亡[10]。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24 h mALB、UAER、IL-6、TNF-α水平與對照組比均顯著降低,24 h尿糖水平顯著升高,提示達格列凈治療糖尿病腎病可有效促進尿糖排出,減少尿蛋白,改善患者腎功能,抑制炎性因子水平。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達格列凈安全性良好,不增加患者不適癥狀。
綜上,應(yīng)用達格列凈對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治療,對其血糖的控制與腎功能的恢復(fù)有顯著作用,同時可減輕機體炎癥反應(yīng),安全可靠,臨床上可通過增加樣本量對達格列凈應(yīng)用于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