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靜,李彩菲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洛陽 471000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HDCP)是妊娠期婦女高發(fā)疾病,嚴重威脅母嬰健康[1]。由于順產易引發(fā)腦出血等危險情況,HDCP患者多選擇剖宮產分娩,但術后需長時間臥床,加之抗菌藥物、麻醉藥物的使用,可導致下肢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下肢靜脈血流速度下降,從而堵塞血管,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LEDVT),一旦血栓脫落可引發(fā)肺栓塞,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2]。深靜脈血栓形成(DVT)風險因素評估表可準確、直觀地反映DVT發(fā)生風險,依照評估結果制訂并落實預防性護理策略,可有效減少LEDVT發(fā)生風險[3]。本研究將DVT風險因素評估表聯(lián)合預防性護理應用于HDCP患者,取得較好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 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91例HDCP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行剖宮產術,依照住院時間分為常規(guī)組和研究組,將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44例患者納入常規(guī)組,將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住院的47例患者納入研究組。常規(guī)組年齡23~36歲,平均(29.12±2.96)歲;孕周34~41周,平均(37.06±1.27)周;疾病分型:25例妊娠期高血壓,13例子癇前期,6例子癇;產婦類型:14例經(jīng)產婦,30例初產婦。研究組年齡22~37歲,平均(30.03±3.14)歲;孕周35~42周,平均(37.51±1.20)周;疾病分型:28例妊娠期高血壓,14例子癇前期,5例子癇;產婦類型:13例經(jīng)產婦,34例初產婦。2組年齡、孕周、疾病分型、產婦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診治指南(2020)》[4]中HDCP的診斷標準;具備剖宮產術指征;單胎妊娠;意識清晰;入院資料完善。排除標準:存在其他妊娠期合并癥;伴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伴有肝腎功能嚴重不全、心血管疾病;伴有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下肢留置靜脈針;入組前出現(xiàn)DVT;中途退出本研究。
1.2方法 常規(guī)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措施如下:將患者護送回病房后輔助其取去枕平臥位,密切關注其心率、血壓等生命特征;保持病房干凈整潔,定時通風消毒,溫度、濕度適宜;依照患者實際情況開展運動訓練,促進血液循環(huán)。研究組在常規(guī)組基礎之上予以DVT風險因素評估表聯(lián)合預防性護理,措施如下:(1)組建護理小組。由1名產科護士長及5名經(jīng)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對其進行LEDVT風險評估方法、預防性護理流程等的培訓。(2)DVT風險評估。以DVT風險因素評估表對HDCP患者剖宮產術后LEDVT發(fā)生風險進行評估,包括活動受限、年齡、外傷、高危疾病、手術、體質量指數(shù)、特殊危險因素共7方面內容,劃分為3個風險等級,>14分為高風險,11~14分為中風險,<11分為低風險,依照評估結果制訂預防性護理方案[5]。(3)預防性護理方案實施。①低風險。給予飲食指導,囑咐患者多飲水,2 000~3 000 mL/d,以高膳食纖維食物、流質飲食、高維生素水果為主,如番茄、黑木耳、芹菜等,降低血液黏稠度。早期運動,臥床期間囑咐患者活動下肢,包括踝泵運動、伸屈下肢、足踝旋轉運動、足背屈運動等,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由床邊坐立、站立逐漸過渡至獨立行走。保護血管,穿刺時應做到輕、準、快,避免穿刺患者下肢靜脈,并避免反復穿刺同一部位。②中風險。在低風險護理措施基礎上加用物理預防措施。使用間歇充氣加壓裝置,1 h/d,促進下肢靜脈血流;教授加壓彈力襪穿戴方法,15 min/d,自下而上循序降低下肢壓力。③高風險。在中風險護理措施基礎上加用藥物預防措施,皮下注射低劑量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服用法華林等抗凝藥物。
1.3觀察指標 (1)凝血功能指標:以血凝儀(濟南金浩峰技術有限公司,KHB202-1)測定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纖維蛋白原(FIB)水平。(2)下肢靜脈血流速度:以超聲多普勒血流檢測儀(深圳市貝斯曼精密儀器有限公司,BV-660T)測定腘靜脈、股靜脈血流速度。(3)不良事件發(fā)生率:LEDVT、肺栓塞、下肢腫脹。(4)護理工作滿意度:自制調查表進行評估,包括專業(yè)護理、自護指導、信息支持、病情觀察4個維度,每個維度分值為0~25分,得分越高,護理工作滿意度越高[6-7]。經(jīng)預實驗,本調查表評估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為0.93,效度系數(shù)為0.80。
2.1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干預前,2組PT、TT、APTT及FI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PT、TT、APTT水平高于常規(guī)組,F(xiàn)IB水平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1。
2.2兩組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腘靜脈、股靜脈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腘靜脈、股靜脈血流速度較常規(guī)組更快(P<0.05),見表2。
2.3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研究組LEDVT、下肢腫脹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P<0.05),肺栓塞發(fā)生率在兩組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護理工作滿意度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表2 兩組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
表3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n(%)]
表4 護理工作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妊娠期與產褥期生理、病理因素可改變孕產婦血流動力學,干擾下肢靜脈血液回流,血栓形成概率較高,且剖宮產術后在麻醉、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響下,產婦活動減少,增加LEDVT發(fā)生風險[8-10]。因此,對于剖宮產術后HDCP患者采用何種干預措施來降低LEDVT發(fā)生率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
常規(guī)護理模式未針對LEDVT采用預防措施,故LEDVT發(fā)生率較高,極大影響患者預后[11]。王艷華[12]指出,給予ICU患者DVT風險因素評估表聯(lián)合預防性護理干預,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環(huán),減少LEDVT的發(fā)生。在此基礎上,本研究發(fā)現(xiàn),DVT風險因素評估表聯(lián)合預防性護理干預應用于HDCP患者能改善其凝血指標,提高下肢靜脈血流速度。分析原因在于,DVT風險因素評估表聯(lián)合預防性護理干預通過評估患者風險等級,采用分級預防護理措施,給予低風險患者飲食指導、早期運動、保護血管等基礎護理,對于中風險患者在上述護理措施基礎上使用間歇充氣加壓裝置、加壓彈力襪等物理預防措施改善下肢靜脈血流、降低下肢壓力;高風險患者則在上述預防措施基礎上服用華法林等抗凝藥物或皮下注射低劑量肝素、低分子肝素,從而達到改善凝血指標與下肢靜脈血流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LEDVT、下肢腫脹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說明DVT風險因素評估表聯(lián)合預防性護理干預可明顯降低LEDVT、下肢腫脹發(fā)生風險,可能原因為兩種方式聯(lián)合能夠通過科學、針對性、個體化的預防措施明顯減少或避免引發(fā)LEDVT的風險因素,從而降低下肢腫脹、LEDVT的發(fā)生風險。此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DVT風險因素評估表聯(lián)合預防性護理干預的實施可明顯提高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這是由于該護理模式將患者科學地劃分為低風險、中風險與高風險3個等級,據(jù)此采用不同的護理措施,可更好地滿足患者實際需求,從而獲得患者的高度評價。
綜上所述,DVT風險因素評估表聯(lián)合預防性護理干預應用于HDCP患者,可改善剖宮產術后凝血功能指標,提高下肢靜脈血流速度,降低LEDVT、下肢腫脹發(fā)生風險,提升護理工作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