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薛
摘 要:內容清新富有生命力的通俗小說《潮騷》,作為三島由紀夫筆下為數不多的沒有直接涉及死亡,官能等內容的小說,而獨居特色。但,明媚清新的筆觸之下,三島由紀夫卻將自己對于創(chuàng)作,對于人生,對于國家社會的思考與掙扎滲透其中。這也使得以希臘古典小說為原型改編的《潮騷》具有獨特的作家風格和時代氣質。在烏托邦的美麗幻境下,作品清晰地折射出作者的內心矛盾矛盾與自我虛無。
關鍵詞:三島由紀夫由紀夫;《潮騷》;烏托邦;矛盾
作為日本戰(zhàn)后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的代表作品,《潮騷》主要講述了日本戰(zhàn)后一座海島上一對年輕男女的青春純愛故事。作品整體氛圍清新明媚,富有生機,書中人物也大都淳樸善良,勤勞自由。在自然美和人物美的綜合渲染之下,《潮騷》深受日本國內外讀者的喜愛。
而這種極具生機的故事題材及人物安排,與三島由紀夫由紀夫以往作品相差甚遠,顯現出另類的獨特新奇。作為三島由紀夫游歷希臘的歸國創(chuàng)作,作者別有深意的將故事背景定格于日本戰(zhàn)后時期,這使得這一部看似純愛的通俗小說有了特殊意義,也充分體現了作者內心的矛盾與糾結。本篇將從背景矛盾,主題矛盾,作品矛盾三個角度,分別闡述筆者對于《潮騷》烏托邦故事框架下的思考感悟。
背景矛盾—希臘田園牧歌與日本戰(zhàn)后社會
1951年,作者三島由紀夫開始周游歐洲諸國,在長達五個月的游歷之中,三島由紀夫對于希臘的印象最為深刻。希臘的自然風光,歷史建筑令作者流連忘返。希臘古典主義及古典思想也在此期間深深影響著作者。在獨具特色的異國風情之下,三島由紀夫對于生命,美的感受也發(fā)生了變化。希臘文化中崇尚肉體健壯之美,認為肉體之美先勝于精神之美的觀點也體現在作者后來的作品創(chuàng)作之中。
另一方面,身為日本作家的三島由紀夫卻無法脫離本國環(huán)境的制約和影響。此時的日本國內,由于侵華戰(zhàn)爭失敗,美國等外國勢力介入本國境內,日本社會動蕩不安;而新文化的進入,又使得日本社會思想迅速發(fā)展,快速膨脹。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中,回國而來的三島由紀夫一方面被希臘的古典美深深打動,另一方面又因國內政治局勢而陰郁焦灼。兩方不可調和的思想劇烈碰撞,造就了《潮騷》—一部被作者精心打造的日本本土化的希臘牧歌作品。
作者將故事背景設置于日本戰(zhàn)后,但卻有將小說舞臺設計在“與世隔絕”漁村海島。一方面無法忽視日本戰(zhàn)敗社會動蕩的現實局面,另一方面卻不愿意打破希臘風情的純真自然。這種創(chuàng)作的矛盾將整個作品置于一種人為的烏托邦之中,使讀者在沉浸于美好愛情之時,卻仍擔心陰霾即至。讀者對于故事走向與結局的擔憂,從另一個角度也能體現出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的矛盾心情。
主題矛盾—烏托邦純愛與暴烈幻想
《潮騷》的故事情節(jié)十分簡單。作者在古希臘田園傳奇愛情小說《達夫尼斯和赫洛亞》的基礎上,進行構思寫作。在希臘肉體美學的影響之下,作者將人物的外形理想化地進行設計。男主人公新治身材健壯,皮膚黝黑,富有生機?!八吒叩纳聿?,壯實的體魄,唯有臉上的稚氣與年齡相符。皮膚曬得黝黑不過,鼻子長得很挺,帶有小島漁民的特色,嘴唇帶有細小的皺痕”;女主人公初江也健美活潑,獨具海島漁女魅力,“她身穿棉坎肩和扎腿的勞動褲,手戴污穢的粗白線勞動手套,健康的膚色與其他婦女別無二致……”;甚至就連文中的老年者都身體健康,展現出與年齡不符的肉體之美。同時,海島環(huán)境也十分優(yōu)美,清新自然,平靜祥和。民眾雖然身處孤島,但是思想并沒有因此僵化,而是保留了人性的善良,勇敢和自由。老人支持年輕人出島歷險,希望他們活出自我。這種難得的人物統(tǒng)一,在特殊的戰(zhàn)后環(huán)境下,有著別樣的烏托邦色彩。
另外,與三島由紀夫以往在作品中強調的死亡,血腥,暴烈不同,在《潮騷》中,我們只能看見勃勃的生命力和甜美的初戀故事??v使有希臘之行的影響,一個人顯然也是無法在短時間內發(fā)生根本性的性格轉移的。而《潮騷》中所體現的純美,在對比之中更顯得朦朧而不真實。這是作者有意創(chuàng)作出的世外桃源,是作者暴烈幻想中的一次叛逃,也是一次全新嘗試。作者似乎企圖通過文章中不真實的美好,來折射現實的殘酷。在這種劇烈的矛盾之中,創(chuàng)造出超脫作品本身的,作品之外的言外之意。
創(chuàng)作矛盾—通俗小說與作者態(tài)度
《潮騷》是一本同時兼具通俗性和文學性的作品。由于題材與敘述手法,更容易被讀者接受,一經出版,就廣受好評。在再版過程中,也因此被貼上了“純愛”,“青春文學”的標簽。而對于為什么三島由紀夫會喜愛創(chuàng)作通俗小說,根據美國三島由紀夫研究專家唐納德·金的研究,經濟因素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通俗小說受眾更廣,普及度更高而稿費豐厚,這可以為三島由紀夫的生活帶來支持。而另一方面,三島由紀夫內心對于這件事情似乎并不接受。《潮騷》為三島由紀夫帶來了超高人氣,甚至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在這名利雙收的背后,卻是作者更深層的孤獨。作者曾這樣說過,“《潮騷》的成功是因為它的通俗,大家喜歡它只是基于一種膚淺的理解,這些對我來說就像是從頭到腳淋了盆冷水,在那之后,我對希臘的憧憬便漸漸消失了?!?/p>
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于《潮騷》所來帶的成功并不以為意。正如作者所說,當一部文學作品總體基調清新自然,故事情節(jié)明快之時,人們常常容易忽略故事背景之下,作者的意圖與態(tài)度。通過《潮騷》這部作品,作者并不僅僅想要向讀者傳達一個甜美的初戀愛情故事,而是希望將《潮騷》當做一部嚴肅的純文學作品來看待。但由于經濟情況,讀者接受度等原因,作者無法避免《潮騷》的深層含義被淡化,這種結果加重了三島由紀夫內心的孤獨。
筆者認為,作者并不是對于小說的成功嗤之以鼻,而是對于個人孤獨與迷茫的痛苦掙扎。三島由紀夫企圖通過尖銳的語言去掩飾內心的失落和孤獨,但卻又有意無意之中渴望喚醒《潮騷》之下的陰暗茫然。這顯然也是矛盾的。這是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矛盾,是自我心靈與外界他人的矛盾,也是作品表層和隱秘深層的矛盾。這些矛盾互相交織,錯綜復雜,加劇了作者的痛苦絕望。
結語
初讀《潮騷》,我們會被新治和初江懵懂青春的愛情故事所吸引,可是在閱讀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時代和故事背景之后,我們又會合頁沉思,試圖感受作者的在溫柔愛情故事之下的深層意圖。三島由紀夫帶著對希臘古典文化的向往與憧憬,帶著對日本戰(zhàn)后社會的陰郁迷思,帶著對于自身命運思想的追問思索,在這個為我們也為他自己塑造的烏托邦中,敘述了一場純潔到不含私欲的愛戀之歌。同時,也正因為這些思考,使得這場愛戀之歌兼具別樣韻味。三島由紀夫最終選擇走上自殺之路,雖然原因眾多,但是筆者認為三島之死與本文中所體現出的矛盾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種對于人生的矛盾彷徨,不僅是針對一部作品的構思,也始終貫穿于三島由紀夫一生,最終成為推動三島由紀夫結束生命的重要一環(huán)。
參考文獻:
[1]杜威凡.論三島由紀夫《潮騷》中的烏托邦構想[J].劍南文學,2013,(8) : 72.
[2]三島由紀夫.潮騷[M].朱穎,譯.日本:新潮文庫,1983:27,89.
[3]三島由紀夫.若きサムライのために[M].日本:文春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