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課例是一年級《道德與法治》第11課《讓我自己來整理》,此課是針對一年級學生在發(fā)展中存在的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整理習慣的缺失而編寫的,旨在于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學習整理物品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整理物品的意識和習慣。
一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實踐,他們好奇心強、普遍樂于探究,因此在本堂課的設計中我采用了以獲得魔法秘籍的五個闖關活動為線索,每個板塊設計一首兒童詩當咒語,進行板塊總結,最后在魔法秘籍里告訴孩子:最厲害的魔法棒就是你那雙勤勞的小手。通過兩個歸類活動和一個整理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兩大整理的方法:分類整理法和定時整理法。
本課我設計的目標為:知識與技能:1.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有自己整理物品的意識。2.養(yǎng)成整理自己物品的好習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與實踐,學會兩種整理的方法,即物品歸類及定時整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1.熱愛生活,愛惜陪伴自己的所有物品。
本課我用了四個任務來進行驅動:
第一個任務:區(qū)分“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
第二個任務:在書本上動手分類。
第三個任務:實際操作:整理書包。
第四個任務:學做整理計劃表。
這四個任務,每一個都枯燥、乏味,還要讓學生真正的掌握整理的方式。那我們該如何完成驅動呢?
1.將驅動任務形成一個閉環(huán),用興趣完成驅動。
本課我設計了一個可以將任務串起來的線索——魔法。剛進班級的時候我就告訴孩子們,我是一位魔法師,我手持魔法棒。并在一開始的時候就給孩子們變了一個魔術。然后我問他們想不想學魔法,在小朋友渴求的眼神中,我又承諾要送給他們一本魔法秘籍,而條件就是要完成五個四個闖關。就這樣我把我的四個任務,融入到魔法闖關中,當學生進入到探險者的角色時,老師就只用出探險任務,孩子已經擁有了內驅力了。
2.將驅動任務設置成有聯(lián)系又有梯度的任務。
本課的四個任務,每一個任務都是有梯度的。第一個任務在猜謎語的過程中讓孩子區(qū)分了“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就此學會了“分類整理”的方法,在區(qū)分的基礎上在完成課本中圖畫的分類,老師還設計了一張小貼紙,加大了分類的難度。然后將分類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利用PPT 能用動畫讓物品飛入的小技巧,讓孩子們以為這又是一個魔法,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之后將方法遷移到實際生活之中,讓孩子們現(xiàn)場整理書包,最后歸納出“定時整理”這一方法。
3.將評價融入到驅動之中。
本課我的評價比較有意思,每一個評價完成之后,就讓小精靈上一節(jié)臺階。當4節(jié)臺階上完之后,就來到寶箱旁邊,孩子們就能打開魔法盒子,里面就有魔法秘籍。首先這一節(jié)課將上臺階作為一種闖關激勵,讓孩子們步步能看見闖關的效果,這屬于一種行動上的評價,這種評價并不是教師給孩子的,而是孩子自己獲得的,這就將驅動內化成孩子自己的東西。讓孩子自己去移動小精靈,在移動的過程中有驅動孩子去闖下一個關卡。
第4.將板書融入驅動之中。
本課題,我的板書是這樣的
當魔法秘籍從寶箱中拿出來之后,是一雙小手,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本書,這說是教師送給孩子們的魔法秘籍。整個板書的呈現(xiàn)就完成四個驅動任務。
完成一堂課的驅動任務,除了需要教師精心的 設計之外,還需要教師注意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設計的連貫性和梯度。每一個成功的設計都會將外驅轉換成內驅。
張祎倩
北大附中云南實驗學校小學部
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