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新疆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族際政治整合是指在多民族國家內,將各個民族維持在統一的國家政治共同體中,鞏固、強化各個民族的政治結合的過程,也是多民族國家通過協調族際政治關系來維持國家統一和穩(wěn)定的過程。多民族國家內所有旨在維系多民族國家政治共同體統一和穩(wěn)定的行動和機制,都屬于族際政治整合的范疇。[1](P3)在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過程中,族際政治整合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吉爾吉斯斯坦作為新興的多民族國家,在推進現代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面臨著族際政治整合的嚴重挑戰(zhàn)。
吉爾吉斯斯坦是一個典型的在外部力量不斷塑造過程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多民族國家。其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時期是吉爾吉斯部落發(fā)展階段,這一時期的吉爾吉斯斯坦仍然處于游牧部落的生產生活階段,以血緣為紐帶的各個氏族組成的部落仍然是最基本的社會組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個部落逐漸聯合形成了以地域分布為特征的南部山區(qū)為主的山地吉爾吉斯人,以及以西部和北部平原為主的平原吉爾吉斯人。這一部落劃分形態(tài)在吉爾吉斯斯坦日后的國家發(fā)展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第二個時期是蘇聯統治時期。根據蘇聯初期主張的“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決”為指導,吉爾吉斯斯坦從突厥斯坦中劃分出來,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完成了民族國家的建立與初步發(fā)展。第三個時期是吉爾吉斯斯坦獨立之后的國家發(fā)展。吉爾吉斯斯坦通過反思蘇聯解體的教訓,建立單一制政體和推行同化主義色彩的民族政策來構建現代民族國家。隨著政治發(fā)展的動蕩和民族整合的遲滯,吉爾吉斯族族內矛盾和族際矛盾逐漸凸顯。
吉爾吉斯斯坦錯綜復雜的民族矛盾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吉爾吉斯族內部矛盾,也是獨立后表現最為突出的矛盾,通常被稱為“南北沖突”。吉爾吉斯族作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歷史較為短暫的國家,其國家認同意識的構建并不成功。在吉爾吉斯族歷史上長期的游牧部落發(fā)展歷程影響下,部落觀念的認知根深蒂固。在吉爾吉斯族內,不同部族的人往往最先關注本部落的利益和發(fā)展壯大,對部落的完整、獨立和自主的訴求超越整體國家的訴求。二是俄羅斯族問題。蘇聯時期,大量俄羅斯族人被派往中亞地區(qū)支援建設,這批俄羅斯族人相對于當地居民往往具有更高的綜合素質,在前蘇聯時期往往占據著各個行業(yè)大部分的領導地位。吉爾吉斯斯坦獨立之后,中亞國家普遍推行“去俄化”進程,其中又以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最為激進。隨著“去俄化”運動的推進和吉國經濟的持續(xù)低迷,大量高素質的俄羅斯人開始回歸俄羅斯,造成吉國大量高素質勞動力流失,這又反過來加劇了吉爾吉斯斯坦的經濟問題。三是跨界民族問題??缃缑褡迨侵冈趦蓢蚨鄧吔缇幼〉挠泄餐褡鍤v史認知的民族群體。蘇聯早期按照“民族自決”的原則對中亞地區(qū)的國家進行劃分時,并未對所劃地區(qū)的民族成分進行嚴格的考察,這使得大量歷史上本屬于一個民族的居住地區(qū)被劃分到其他民族的加盟共和國,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烏茲別克族問題。跨界民族問題是蘇聯給吉爾吉斯斯坦留下的最嚴重的民族問題。四是“雙泛主義”的影響?!半p泛”是指泛突厥和泛伊斯蘭極端主義,在蘇聯解體之后,中亞國家出現了巨大的意識形態(tài)真空,“雙泛主義”迅速傳播進中亞國家,吉爾吉斯斯坦的極端主義思潮迅速崛起。
面對復雜的民族關系,吉國展開了一系列族際政治整合,試圖將各個民族吉爾吉斯化。從吉爾吉斯斯坦政治整合的發(fā)展過程來看,其主要方式是從明確族際政治整合的目標、“同化主義”的價值取向、“公民化”的族際政治整合路徑、單一制的制度設計等幾個方面展開的。
1.族際政治整合目標。族際政治整合的目標主要有兩個方面:基礎性目標是防止或避免國家的分裂和解體,鞏固和維持業(yè)已存在的多民族國家政治共同體;高層次目標是構建完整的國族文化和國族精神,提升國族的整體性和自足性,促進國族建設,杜絕民族分離。[2]
吉爾吉斯斯坦獨立后,面對俄羅斯族回遷、跨界民族威脅以及少數民族分裂的可能性,在蘇聯解體的教訓上,對“民族自決”的原則給予放棄。同時總統阿卡耶夫提出“吉爾吉斯斯坦——我們共同的家園”的構想,希望建立一個囊括所有民族的現代吉爾吉斯斯坦。因此,吉國在憲法第九條中強調:“可能破壞各族人民共同和平生活的行為,鼓吹和煽動民族間仇恨情緒的都是違反憲法的。”[3]除此之外,早在1997年,吉國就將涉及危害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行為列入了刑法,追究刑事責任。
而在構建完整的國族文化和國族精神方面,吉國一直試圖通過同質化的方針構建起以吉爾吉斯斯坦本土文化為主的國族文化,比如重新編纂宣傳民族史詩《瑪納斯》等。但是吉爾吉斯斯坦的國族文化構建中受到的內外部掣肘因素極多。內部中除了吉爾吉斯族自身的民族整合尚未完成外,大量少數民族,尤其是跨界民族因為緊挨本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很難被吉國的民族整合政策所同化。因此,吉爾吉斯斯坦的國族建設目標仍然任重而道遠。
2.族際政治整合的價值取向。關于族際政治整合的價值取向之爭,具體表現為“主義之爭”。從總體上看,主要有“同化主義”價值取向和“多元文化主義”價值取向。從本質上看,前者是一種“求同”的價值取向,后者是一種“存異”的價值取向。從族際政治整合角度看,“求同”的價值取向,也即“同化主義”的取向更有利于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穩(wěn)定。
吉國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主體民族文化始終被外來的強勢文化所壓制,因此在獨立之后,吉族急切希望發(fā)展本民族的文化,表現為吉爾吉斯族文化上的民族主義傾向。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吉爾吉斯斯坦傾向于極力抬高吉族本族的歷史和文化,對其他少數民族文化進行貶低排斥;在對待蘇聯的統治歷史時,吉國往往全盤否定其歷史功績,片面強調俄羅斯對吉爾吉斯斯坦的侵略等。從整體效果看,吉國的“同化主義”政策并不成功。
3.族際政治整合路徑。族際政治整合路徑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政治化”,第二是“公民化”?!罢位钡恼下窂绞且环N“以分促和”的路徑選擇,是指通過民族甄別等手段,在民族身份明確的前提下,賦予各個民族相應的政治權力并設計出配套的政治設計,從而在保證各個民族權利基礎上的政治整合。“公民化”認為共同歷史文化傳統的文化民族和由國家政權強制整合的民族并不是同一概念,國家應該在強調各個文化民族特點的同時淡化其政治利益,以“族群”而不是“民族”來形容,以“公民”的身份取代“民族”的身份,從而在保證各個民族權利的同時,強化國家認同。
吉國的族際政治整合路徑在蘇聯時期是典型的“政治化”整合路徑。蘇聯通過民族識別和民族身份制度,固定化了公民的民族屬性,吉爾吉斯族的身份確立也是這一路徑的產物。盡管蘇聯時期吉國的民族意識得以初步發(fā)展,但是蘇聯實行的是明顯的“俄羅斯化”政策,對吉爾吉斯各族的民族意識發(fā)展持打壓態(tài)度。獨立后,吉國的族際政治整合路徑在蘇聯的基礎上發(fā)生了方向轉化。在蘇聯長期實行“政治化”整合時,吉國的民族識別已經趨于完善。因此,吉國轉而試圖通過公民化的路徑整合,通過吉爾吉斯新民族的建構,建立起一種新的民族認同意識。
4.單一制的政治制度設計。族際整治整合中,選擇以什么國家結構形式作為制度依托是一個根本性問題。從實際情況來看,處理國內族際政治關系的制度安排基本上是兩種:一是聯邦制,以單一國家結構形式下的非主體民族自治或民族區(qū)域自治。在聯邦制國家,聯邦成員是準國家的政治實體,具有某種程度的國家特性。聯邦制內各個成員在發(fā)展中可能會擁有與中央政府進行博弈的能力,從而產生獨立的可能性。
蘇聯就是以民族自決為原則的聯邦制。蘇聯前期,其通過蘇共對國家權力的全面把控,在事實上將蘇聯塑造為一個單一制國家。[4]但是在蘇聯國力衰微、蘇共執(zhí)政地位喪失后,各加盟國通過民族自決的法理依據,成功從其中分裂出去。吉國在吸取了蘇聯解體的教訓后,以單一制為國家制度設計安排,試圖從制度設計上避免覆轍蘇聯的命運。但是吉國在單一制的制度設計下缺乏非主體民族自治或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等國家性的協商機制,這對吉國的族際政治整合發(fā)展有著極大的不利。總體而言,吉爾吉斯斯坦的族際政治整合發(fā)展并不成功,其國內各個民族的族際關系呈現出一種沖突不斷、總體可控的多元并存局面,族際政治整合的道路仍然漫長。
吉爾吉斯斯坦的民族問題呈現出兩個層面的內容:首先是民族整合問題。民族整合是指在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民族共同體內部進行的整合,其主要價值目標是實現民族共同體的同質性和整體性。民族整合問題在吉國的突出表現就是南北沖突,盡管在蘇聯時期吉國的南北部落沖突并不明顯,但是歷史傳承下來的部落主義認同并沒有完全消除。在吉爾吉斯斯坦獨立之初的國家認同混亂中,傳統的部落認同重新成為主流,導致吉爾吉斯族整體的民族認同受到嚴重挑戰(zhàn),對吉爾吉斯族的族際整合制造了極大的掣肘。
其次是族際政治整合問題,族際政治整合是指族際關系中進行的整合,其主要價值目標是國家政治共同體的統一和穩(wěn)定。族際政治整合問題在吉國的突出表現就是跨界民族問題??缃缑褡鍖嵸|上指的是分別居于國家邊境線兩側的同一民族,或者說,就是同一民族跨國境線分居在不同國家,其民族名稱、宗教習俗、語言文字等仍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二者基本上是共通的。[5]具體到吉國,突出表現為吉爾吉斯族和烏茲別克族之間的沖突
吉烏民族關系是吉爾吉斯斯坦族際政治整合沖突中最突出的問題。在蘇聯的“中亞民族劃界”時期,蘇聯通過粗糙的考察,武斷的將奧什等烏茲別克族占多數的地區(qū)劃分到吉爾吉斯斯坦,這些劃分在當時就引起了烏茲別克族的強烈不滿。雖然在蘇聯的集權管理下并未發(fā)生重大的沖突,但為后來吉爾吉斯族和烏茲別克族的沖突埋下了禍根。
在蘇聯解體前期,烏吉兩國的民族意識逐漸強烈。1989年,吉爾吉斯斯坦的烏茲別克民族宗教組織“阿道來提”開始散布不滿情緒,要求蘇聯給予奧什地區(qū)的烏茲別克人自治權并考慮將該地區(qū)與烏茲別克共和國合并。[6]1990年6月,吉爾吉斯斯坦的烏茲別克族與吉爾吉斯族就政府劃撥80公頃土地建立家園問題產生了爭執(zhí),最終演變成暴力民族沖突。這次騷亂中幾個警察所被燒毀,奧什市以北的烏茲干鎮(zhèn)騷亂非常嚴重。雖然沖突終于被蘇聯軍隊平息,但兩個民族的仇恨和怨憤在吉爾吉斯斯坦獨立后還在不斷增加和延續(xù)?!皧W什動議”中描述道:“1990年的悲劇一直是吉、烏兩個民族私下對立的種子。雙方由于失去親人還沒有愈合的傷口使對立變得更為血腥、更難以調和?!?/p>
吉爾吉斯斯坦獨立后,吉爾吉斯族并沒有因此次民族沖突而及時調整民族政策,反而因民族國家獨立而激起強烈的大民族主義情緒,在國家政治管理與語言文化中突出主體民族的地位,忽視烏茲別克等少數民族的利益訴求,這不斷加深了吉烏民族矛盾。最終時隔20年后,2010年6月吉爾吉斯斯坦南部地區(qū)再次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吉烏沖突。此次沖突造成418人死亡、1 900人受傷,同時引發(fā)了巨大的難民潮。據聯合國難民署2011年1月宣布的統計,此次民族沖突造成吉難民人數達16.95萬。兩次嚴重的吉烏民族沖突表明,跨界民族問題已成為吉爾吉斯斯坦國家建設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目前,吉爾吉斯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邊界矛盾沖突不斷,其中多數沖突是由跨界民族引發(fā)的。
面對跨境民族問題的歷史難題,吉國政府并非毫無作為。在獨立之初短暫的混亂期之后,吉國政府也及時調整了民族政策,試圖緩和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和民族分離情緒。
首先是實行雙重國籍政策。吉爾吉斯斯坦獨立后出現了大量少數民族公民回遷歷史祖國的現象,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受到吉國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影響。吉國出于緩解民族矛盾和對外關系的考慮,允許對境內少數民族實行“雙重國籍”的政策。但是隨著少數民族公民回遷運動趨緩,近年來吉國對“雙重國籍”的審核趨于嚴厲,并且通過專項法律禁止政府官員擁有雙重國籍。
其次,積極構建新型的國族文化。完整的國族文化和國族精神是族際政治整合的高層次目標,可以提升國族的整體性和自足性,促進國族建設,杜絕民族分離。吉爾吉斯斯坦作為新興的多民族國家,在構建新型文化過程中面臨著缺少連續(xù)性的歷史文化傳承,俄羅斯文化的深度影響以及難以平衡主體民族和少數民族文化等困難。因此吉國一邊采取各種措施加強吉爾吉斯族的文化主導性,比如確定吉爾吉斯語為國語、大力弘揚吉爾吉斯族的歷史文化、舉行紀念民族史詩《瑪納斯》的慶典、恢復舊地名等措施,滿足吉爾吉斯族的民族主義訴求;另一方面,吉國也注重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比如規(guī)定俄語為各民族的族際交流語言,并在憲法中規(guī)定各個民族有發(fā)展自己語言的權利;保證各個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
再次,貫徹民族宗教信仰自由與平等的策略。吉爾吉斯斯坦獨立后,在該地區(qū)擁有深厚歷史基礎的伊斯蘭教迎來了大范圍的復興,成為吉國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盡管如此,吉國并未實行偏向于伊斯蘭教的政策,這一方面是因為蘇聯時期世俗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吉爾吉斯族保留了較多游牧民族文化影響的原因。此外,吉國境內信仰其他宗教的公民占據著一定比例,各個民族的宗教信仰也存在各自特色,并且吉國境內存在著宗教極端分裂勢力。因此,吉國出于維護民族穩(wěn)定和國家統一的目的,基本保持著宗教平等與信仰自由的政策,并且以立法的形式打擊宗教極端勢力。
最后,吉國一直加強對民族分裂勢力的控制能力,比如吉國實行的是更有利于管控地方勢力的單一制政體,提出所有權力歸單一民族等舉措。但是總體而言,吉爾吉斯斯坦的族際政治整合還有待提高。
吉爾吉斯斯坦獨立之后,進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族際政治整合活動,并在民族問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民族問題,尤其是跨界民族問題,更成為困擾吉國國家建構的一大難點。這一方面是因為歷史遺留問題的復雜性,另一方面也是吉國自身政策措施的不足所導致。
首先,吉國并沒有成功的建構各個民族共同的政治認同。吉國在國家建構的過程中,“公民化”路徑整合并不成功,這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吉國本身文化的弱勢性。作為一個新興的民族國家,吉國的民族文化缺少歷史連續(xù)性,且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本土文化并不具有較強的感染性;而且吉國南部的跨界民族群體,不僅與歷史祖國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還有著差別于吉爾吉斯族語言、文字、習俗等特點,更加難以被吉爾吉斯族的文化所吸引。盡管吉國獨立后宣稱要建立以公民身份為主的新型文化,但是在現實中卻難以控制國內高漲的大吉爾吉斯族民族主義,這使得吉國少數民族的權利經常受到損害,吉國民族沖突時有發(fā)生。另外,吉國少數民族對吉國政治體系的認同也較為薄弱,吉國獨立之初,由于直接照搬西式民主政治體制,導致缺乏經驗的吉國經常出現政局動蕩和政權更迭的現象。從2010年政治革命后,吉國采用了議會共和制,議會制下的民主改革也在不斷發(fā)展。2015年議會選舉在低風險的環(huán)境下順利舉行,但2020年的議會選舉卻引發(fā)了新一輪的政治動蕩。這導致各個民族對國家政治體系和政治規(guī)則缺乏理性認識,無法將民族問題的解放納入國家既定的政治框架中來。
其次,吉爾吉斯斯坦在少數民族利益保證方面也有諸多問題。因為歷史因素,烏茲別克族多經商,具有較高的經濟收入,而吉爾吉斯族則在各政府部門占有絕對優(yōu)勢,往往具有更高的政治地位。烏茲別克族作為南部具有較高經濟地位的族群,對吉爾吉斯族占據大多數政府職位感到不滿,而吉爾吉斯族也對與烏茲別克族巨大的經濟差距感到不滿,吉—烏兩族的非對稱平衡成為族際矛盾的結構性根源。[6]獨立后,吉國政治精英為了攫取政治利益,多有炒作“烏茲別克族問題”,渲染南部烏茲別克族聚居區(qū)獨立傾向,挑起民族主義情緒,不能有效保證烏茲別克族的合法權利,導致吉烏兩族的小規(guī)模沖突時有發(fā)生,不利于族際政治交流與融合。
最后,吉爾吉斯斯坦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國家權力結構。國家政權是族際政治整合的核心主體,國家政權的組織方式和具體的權力結構,對族際政治整合模式的構建具有深刻影響。吉國獨立之后,國內嚴酷的政治斗爭使得吉國未形成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和權力交接體制。到目前為止,吉國只有2017年的總統權力交接較為平穩(wěn)。國家政權脆弱導致吉國難以生成有長遠治理意識的精英集團,使得吉國的族際政治整合缺乏連貫性,不利于塑造良好的族際政治整合環(huán)境。
吉爾吉斯斯坦獨立后,不僅面對著從蘇聯遺留下的民族問題,還要處理新產生的民族問題。作為一個缺乏經驗的新興多民族國家,吉國政府前期不免在民族問題處理上出現失誤。但是隨著治理國家經驗的積累,吉國也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民族政策原則,制定了基本的法律規(guī)章制度,成立了專門管理民族問題事務的機構,對族際政治整合的推進有了基本的原則和規(guī)劃。
盡管目前為止,吉爾吉斯斯坦的民族問題依然存在,但是相比于獨立之初頻發(fā)的民族分裂運動還是有了較為明顯的改觀。這首先得益于國際大環(huán)境的改善,相比于冷戰(zhàn)結束之初全球范圍內民族主義思潮的興盛,現在國際范圍內的民族主義思潮還是較為平靜,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外部思潮對吉國國內民族分裂勢力的鼓動。其次,這也和吉國自身民族政策的推進完善息息相關。
總體而言,吉爾吉斯斯坦的族際政治整合還處于初級階段,其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機構建設仍然較為薄弱,并不十分完善。盡管如此,吉爾吉斯斯坦的族際政治整合仍然朝著較好的方向發(fā)展,吉國歷任領導人都對民族問題十分重視,并且都試圖控制大民族主義泛濫對民族關系的影響。并且,中亞國家之間較少使用民族議題來界定雙邊關系,這在一定程度減輕了吉國跨界民族問題的壓力,使得吉國族際政治整合的推進較為平穩(w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