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華,劉佳佳,朱雅楠
(中國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8)
縱觀整個哲學史,感性與理性一直存在著博弈。從柏拉圖將理性視為可以控制激情和欲望的統(tǒng)攝因素開始,理性占據(jù)了絕對主導地位,經(jīng)笛卡爾、康德到黑格爾形成了西方理性主義的抽象主體性哲學。在這個傳統(tǒng)中,理性被視為最本質的因素,感性被視為“純粹的自我認識活動”(1)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先剛譯,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6頁。,是一種簡單的、低等的認知。這使我們在思考問題時經(jīng)常忽略人還是一種感性的存在。馬克思把哲學的目光投向現(xiàn)實世界,基于具體主體——現(xiàn)實的人之感性活動分析而對情感的討論正彌補了這一缺陷。在他看來,情感是個人的感官功能在與外界事物的互動中所產(chǎn)生的一種感性體驗,人只能被理解為“現(xiàn)實的個人”,這個“現(xiàn)實的個人”是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個人,是一個飽滿的存在,“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1頁。。可以說,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和社會現(xiàn)狀的反思與批判,將情感嵌入自己新主體性原則下的實踐哲學中。因此,有必要對馬克思哲學的情感之維進行解讀,以此深入理解馬克思實踐人學或勞動人學及其人的解放和全面發(fā)展的思想。
馬克思確認“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頁。。這就指明了人類所有的一切活動都是基于具體的人這個存在之上,情感體驗也是承載于這個存在物之上的,是富有溫度的身體的情感體驗。馬克思將情感與社會聯(lián)系在了一起,“不僅五官感覺,而且連所謂精神感覺、實踐感覺(意志、愛等等),一句話,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chǎn)生出來的”(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1頁。。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將人視為“感性的存在物”和“激情的存在物”。這種感性、情感性因子使人不再是干巴巴的存在,而變成了富有韻味的存在,時而積極,時而消極,其中蘊含了馬克思新主體性哲學的情感向度。
無疑,情感是人在感性活動中所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體驗,它涉及了人的整個身體(感性)的層面。不同于近代唯理論和觀念論的思想家對感性的忽視,費爾巴哈從唯物論的視角出發(fā),主張感性與真理性是一樣的(5)路德維?!べM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榮震華等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166頁。,感性證實著人的主體存在,也能揭示真理,并給出著名的唯物主義的本體論證明。費爾巴哈將注意點聚焦在人的身體和心理感覺上,將感性視為人的一種客觀的存在方式,一方面凸顯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義立場,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他哲學的抽象性和片面性,僅持守客體性原則,把對象、現(xiàn)實和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3頁。。馬克思認同費爾巴哈感性哲學的唯物主義立場,同時也將感性修正為感性的實踐活動。他指出,“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訴諸感性的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5頁。。進而,馬克思將感性重新賦予現(xiàn)實的人之存在的現(xiàn)實世界,認為不能對其作直觀形式的理解,亦不能與人類歷史相脫節(jié)?!案行砸庾R不是抽象的感性意識,而是人的感性意識”(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4頁。,同時言明,感性“必須以生產(chǎn)這根棍子的活動為前提”(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頁。。因為,人這種感性的對象性存在物必須被理解為“人是人的自然存在物”,是能動與受動的統(tǒng)一。這就超越了舊唯物主義傳統(tǒng),將感性聚焦于實踐活動的現(xiàn)實性之上,凸顯了歷史和過程思維新特征,包括情感在內的人的感性能力甚至思維和思維的產(chǎn)物都必須回到勞動發(fā)展史中加以說明。
在馬克思那里,情感雖然有其產(chǎn)生的生理機制,但是更多的是社會存在的現(xiàn)實效應。馬克思所言的情感也是建立在他整個哲學基本立場之上的,正是蘊含著激情、偏好和目的的感性實踐活動——勞動、生產(chǎn)凸顯了主體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主體性和歷史性特征,表明人的存在狀態(tài)和本質力量。因而,他把實踐著的人稱為“現(xiàn)實的個人”“激情的存在物”。他強調的是一種情感的實踐論或感性活動論,從主體角度來理解情感。在馬克思看來,異化勞動讓人喪失了通過勞動產(chǎn)品和勞動行為本身來肯定自己的積極情感,如果不勞動也能得到面包,那么人們就會像逃避瘟疫那樣逃避勞動。因為,原本屬于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淪為單純的謀生工具和手段,雇傭工人在勞動中只會感到枯燥乏味和痛苦。一旦揚棄異化勞動,勞動就會成為勞動主體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存在方式,這里出場的是一種能動的情感,作為一種人的本質力量使各主體間實現(xiàn)互動與聯(lián)系,使人在現(xiàn)實世界中不斷地證實自己的力量,并在共同體的勞動中獲得交往的滿足感和快樂的享受。不同的情感使人本身投射到現(xiàn)實世界中,以不同的力量開展歷史活動。
在人的歷史活動中,馬克思關于情感的基本立場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情感從人與自然、人與物的關系,進展到人與大工業(yè)的關系,進而進入人與人的關系的探討,其中包含著多個主體間的互動活動。在物質生產(chǎn)實踐活動中,人們?yōu)榱藵M足吃喝住穿而不斷地進行生活資料的生產(chǎn),人的情感都是由于“人化的自然界”(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1頁。而產(chǎn)生。最原始的物質生產(chǎn)活動,表現(xiàn)為人對自然的敬畏、依賴與順從。隨著生產(chǎn)和交往的擴大,特別是商業(yè)的發(fā)展,人們的情感開始延展到了不同共同體的多主體間。大工業(yè)開啟了一種新的情感聯(lián)系,核心表現(xiàn)為人對自然的征服與宰制,資本擁有者的貪婪、自私與對工人的剝削和奴役,各種異化關系使得仇視、憤恨、焦慮等消極情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對此,馬克思通過宗教批判、市民社會批判、資本批判等,將情感置于整個歷史活動境遇之中,飽含激情地演繹了這個進程,展示出情感的時代性,也充分論證了情感是社會歷史的產(chǎn)物這一論斷。
可以說,馬克思始終關注實踐主體的情感之維,并揭示出情感活動所具有的三個特性。其一,情感的實踐性。區(qū)別于德國古典哲學家,馬克思將情感回歸到生活世界并統(tǒng)攝于現(xiàn)實的歷史活動之中,從“現(xiàn)實的個人”出發(fā),在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關系與生產(chǎn)方式的基本范疇之下理解情感。他認為情感并非隨意捏造,而是產(chǎn)生于人與外物(人)接觸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于物質生產(chǎn)實踐活動之中,所有情感都是社會歷史的產(chǎn)物。其二,情感的能動性。馬克思對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實現(xiàn)了從以直觀形式和抽象的愛來理解感性向在歷史邏輯下的感性實踐中來理解感性的轉換。人將自己視為一種對象性的存在,情感是人們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一種能動的反映——對外物自覺地發(fā)生情感體驗,并將情感作為確證人之存在的一個向度。這也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地方,盡管動物也是感性的,也有情感,但是人的這種能動情感卻有所不同,它能化為行動的意志、升發(fā)為道德與倫理情感。積極的倫理情感是社會關系與交往的基礎,這種基礎地位正是由其能動性奠定的。其三,情感的受制約性。人是一種“受動的存在物”(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1頁。,情感亦是如此,個人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社會關系。情感涉及多個主體間的互動,它必然受到自然界和社會歷史的制約。從情感會作用于我們的活動并產(chǎn)生效應來看,產(chǎn)生效應的這個過程也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情感所帶來的因果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客觀可發(fā)揮力量的條件。
因而,馬克思感性活動論的實踐哲學必須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路才可理解,他所談的情感與感性實踐論內在相關,并包含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底蘊。在他筆下的情感連接的是生產(chǎn)關系與生產(chǎn)方式,觀照的是現(xiàn)實世界和社會歷史,是一種極具力量的存在,這樣的情感貫穿于馬克思文本始終。他把具有革命激情的階級斗爭看成是社會發(fā)展的火車頭,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xiàn)實進行批判,旨在建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這種全面發(fā)展內在要求人的智力、體力、才能、個性、精神包括情感在內的全面發(fā)展,這也是馬克思談及的情感的歸宿點。這樣的情感旨趣也使馬克思將對現(xiàn)實世界觀照與人類的宗教情感、階級情感等內在關聯(lián),要消滅宗教僅僅停留于宗教批判是不夠的,關鍵是改變產(chǎn)生宗教情感的現(xiàn)實基礎,不斷地使現(xiàn)實世界革命化。
馬克思不僅在本體論意義上確立了情感的本質地位和作用,而且在認識論上也給予情感靈動的闡釋。馬克思回歸現(xiàn)實世界,超越了近代認識論主客二元的思維方式,解構了沒有世界和肉身的抽象主體——心靈、自我、自我意識、理性和精神等,將實踐引入認識論,認識被看成是具體主體——現(xiàn)實的人的認識;同時,他批判費爾巴哈和舊唯物主義的直觀認識、被動的反映論,從客體性原則進展到了主體性原則,確立起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反映論,認識主體也是實踐主體、生存主體,在認識活動中不僅理性起作用,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主體性因素也從未缺場。馬克思強調,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情感既是我們參與到實踐活動的動力,又影響認識對象的選擇、調控認知活動的節(jié)奏與反映認知狀況。情感的反作用又與對象的回應不可分割,在這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情感以一種實質性的力量發(fā)揮作用。簡言之,情感以主體性的特征伴隨著我們的認識活動,并抑制或推動認識活動的展開。
情感和情態(tài)作為精神生活的形式滲透在社會生活之中,在總體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參與主體間的互動。情感是社會關系的反映,不同主體的生存和實踐境遇使得認識活動總是激發(fā)出不同的情緒,人與人之間也表現(xiàn)為不同的情感關系,并影響相互認知、理解與自我認同。
宗教情感、階級情感都是伴隨著人的生存境遇和認識活動而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馬克思歷史性地看待這些情感,將其視為社會歷史的產(chǎn)物。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曾描述道:“憂心忡忡的、貧窮的人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經(jīng)營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yè)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獨特性;他沒有礦物學的感覺?!?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2頁。
大眾對于教會的不滿和痛斥情緒,促使人們考察和探究宗教本質。針對費爾巴哈的宗教批判,馬克思指出,宗教情感是社會歷史的產(chǎn)物,其所關涉的也是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我們必須分析宗教背后的社會活動(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頁。。他所生活的時代,“德國可以比做染上基督教病癥而日漸衰弱的偶像崇拜者”(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頁。。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他尖銳地指明宗教批判就是要“撕碎鎖鏈上那些虛幻的花朵,不是要人依舊戴上沒有幻想沒有慰藉的鎖鏈,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鮮的花朵”(1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頁。。
在《反教會運動》中,馬克思描寫了教會驕奢的生活,記錄了人們對教會的反抗。長期受欺壓的民眾意識到了在宗教奴役下的痛苦,逐漸認識到教會與壟斷資本的勾結,他們激烈地進行著反抗運動。他們將長期以來心中積壓的情感轉化到了實踐活動中,化成一股強大的悲憤力量,向教會宣示著自己的存在。馬克思堅定地指出,“廢除作為人民的虛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現(xiàn)實幸福”(1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頁。。
從階級情感與無產(chǎn)階級意識的產(chǎn)生來看,無產(chǎn)者首先意識到資本家對于工人是一種異己的存在,將本應有的溫情全部轉化為純粹的金錢關系(1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頁。。首先,資產(chǎn)階級是冷漠、無情的“征服者”(1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8頁。,不斷地向無產(chǎn)階級宣告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旨在最大限度地占有剩余價值和物質財富,無情地將其束縛在機器之中,以極強的貪欲壓制工人。其次,無產(chǎn)階級無奈地受制于殘酷的資本主義制度,不得不忍受資本家的折磨,不斷地隱忍著痛苦。馬克思強調,工人不斷地從事這種單調的勞動,會直接妨礙到他們精力的煥發(fā)(1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5頁。,人們的情感從麻木到疏離、敵對,最終憤怒的激情使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地位和處境,從而去除虛假意識形態(tài)的蒙騙,擺脫物化意識,從自在的階級走向自為的階級。
以上這兩種典型的情感都參與了實踐主體的自我認知,表達著人們對現(xiàn)存制度的不滿。馬克思與這些情感產(chǎn)生著共鳴,表達著對宗教的批判、對資產(chǎn)階級的痛恨和對無產(chǎn)階級的同情。他希望用勇氣喚醒他們的反抗精神,用“批判的武器”——理論武裝無產(chǎn)者,以便進行“武器的批判”——革命。如何恢復人與土地之間的溫情、恢復勞動的本質、恢復無產(chǎn)者的尊嚴等成了馬克思的畢生追求。
總之,馬克思是在實踐觀點和歷史邏輯下,從對象性存在物來理解人及其情感在認識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他認為,“人對世界的任何一種人的關系——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情感、愿望、活動、愛——總之,他的個體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會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樣,是通過自己的對象性關系,即通過自己同對象的關系而對對象的占有,對人的現(xiàn)實的占有;這些器官同對象的關系,是人的現(xiàn)實的實現(xiàn),是人的能動和人的受動,因為按人的方式來理解的受動,是人的一種自我享受?!?2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9頁。因此,無產(chǎn)階級要重新獲得積極的情感,必須借助革命理論的引導,無情地批判不合理的現(xiàn)實制度,并最終在新文明下協(xié)調一切屬我的關系并擁有不愧于人的倫理與審美情感。
馬克思關于情感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和發(fā)生作用機制的認識回答了作為一個未來情感人應有的旨趣。他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可以作為整個社會文化教養(yǎng)程度的判斷標準(2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4頁。,這種判斷中必然涉及情感的要素。面對處在悲慘深淵的無產(chǎn)階級,馬克思不僅賦予同情與憐憫,而且更多的是為其提供獲得自身解放的現(xiàn)實路徑。這種解放不僅是一次單純的思想運動,還是一次徹底的歷史實踐活動,以及歷史主體情感生發(fā)或升華的過程。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現(xiàn)代性進行反思,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對人類情感的破壞,也揭示了這種破壞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因此,消滅私有制是人類走向未來社會并獲得積極、健康、高尚情感的必由之路。在這個過程中,無產(chǎn)階級是革命和建設新社會的主體力量,需要有世界無產(chǎn)者聯(lián)合起來的解放人類和自身的人類情懷與歷史使命感。在這個意義上,無產(chǎn)階級必須從搗毀機器宣泄失業(yè)的不滿情緒的自在階級向自覺爭取自身解放并擁有革命激情的自為階級轉換。因為,統(tǒng)治者不會情愿放棄自身的統(tǒng)治地位和既得利益。這也是盧卡奇強調無產(chǎn)階級獲得作為總體的階級意識并渴望總體性來超越物化的意義所在(22)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關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譯,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93頁。。同時,還要避免粗陋的共產(chǎn)主義者對私有財產(chǎn)的嫉妒和平均主義欲望,克服單純消滅私有財產(chǎn)的沖動,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及其工業(yè)的評價正如異化勞動批判那樣,既要看到其壓抑人的感性、情感的消極作用,又要看到發(fā)展生產(chǎn)力的積極意義,而采取揚棄的態(tài)度。要反對簡單的道德批判,而堅持歷史尺度與價值尺度的統(tǒng)一。
正是在歷史邏輯和辯證思維下,馬克思稱未來社會不是作為理想的共產(chǎn)主義,而是我們消滅當前不合理狀況的具有現(xiàn)實性的實踐運動(2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9頁。。到那時,人作為總體性的存在將獲得全面的發(fā)展,總體性內蘊著情感因子,人類的感性也得到充分解放,并體現(xiàn)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己的關系中。因此,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他人和共同體的終極關切的倫理情感、道德情操也會投射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未來人是馬克思所言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下感性的人應有的狀態(tài),體現(xiàn)為面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的情感等多重維度的統(tǒng)一。
首先,人與自然的和解表現(xiàn)為對自然審美情感的回歸和倫理情感的升發(fā)。在人類社會初期,人對自然更多的是膜拜的情感,屈服于自然的暴力;到了工業(yè)化支撐的現(xiàn)代世界,在資本邏輯的驅使下,工具理性與主客體二元論思維方式成為主導,如“人為自然立法”,最終導致過去以自然為中心、向自然學習,轉向以理性為中心、宰制和奴役自然,如此,人在無盡欲望促逼下驕橫、狂妄地征服自然,遮蔽自然存在的內在價值。這種主體對客體的統(tǒng)治情緒必然導致人類無節(jié)制地開發(fā)和剝奪自然,對自然的情感也由敬畏到宰制。人與自然本應有的親切關系被強行割斷,所以,馬克思說異化勞動越是占有自然界越是失去自然界,甚至無產(chǎn)者越來越失去自身存在的現(xiàn)實性,僅僅作為工人和商品人,“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2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81頁。等物化意識必然泛濫。就連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愛情也變成了交易手段。在馬克思的眼里,理性的崛起是以犧牲感性的豐富性為代價的。他確信,從拜物教就可以看出,理論之謎的解答在何種程度上是實踐的任務并以實踐為中介,真正的實踐在何種程度上是現(xiàn)實的和實證的理論的條件。這樣,他得出結論:拜物教徒的感性意識不同于希臘人的感性意識,因為他的感性存在還不同于希臘人的感性存在。只要人對自然界的感覺,自然界的人的感覺,因而也是人的自然感覺還沒有被人本身的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那么感覺和精神之間的抽象的敵對就是必然的(2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1頁。。消除這種對立,就必須揚棄異化勞動,而揚棄異化勞動的關鍵在于揚棄私有制的革命實踐,即“通過付諸實行的共產(chǎn)主義才能完成”(2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1頁。。當然革命的主體只能是飽受資產(chǎn)階級剝削、蹂躪,擁有痛苦、憤怒和反抗情緒與革命激情的無產(chǎn)者。他設想,只有無產(chǎn)者借助暴力革命推翻資產(chǎn)者的統(tǒng)治、揚棄私有制,才能揚棄異化勞動,將屬于人的關系還給人自身,重新在自愿的勞動下?lián)碛袉适Я说淖匀唤?,自然不只是作為人的理論對象,更是人的審美對象,人們再次在人化的自然中認識到自然存在的先在性,變人與自然的沖突為人與自然的和解。自然界是人類的母親,人應該在自己的生存實踐活動中自覺尊重自然規(guī)律,對自然、環(huán)境和生態(tài)負有責任,從而將人對自然的情感從前現(xiàn)代的敬畏與順應之情和現(xiàn)代的征服、宰制的欲望,轉換為審美與倫理情感。唯有如此,完成了的自然主義才能是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由自覺的勞動使得人能夠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建造成為可能,將內在尺度與外在尺度、自律與他律統(tǒng)一起來,既尊重物之物性,也張揚了人之人性,這樣,自然就不再是外在于人的客體的工具、資源庫,人也不再是高于自然的主宰者,二者是互為對象、相互依存的對象性關系。這種對象性關系不僅摒棄了人將自然界視為資源客體的功利性情感,而且變人自身所具有的優(yōu)越感為對自然、環(huán)境和萬物的責任感與倫理情懷。人們切實在改變對象世界的勞作中改變人自身(包括提升自身的道德與倫理境界),做到既“成物”也“成己”。
其次,人與人關系的和解體現(xiàn)為真正的共同體成員間的友愛與互助的情感。在馬克思看來,未來共產(chǎn)主義社會消滅了階級、國家,也消滅了剝削和不平等的敵對關系。因為,自由人聯(lián)合體是真正的共同體,共同體成員共同占有生產(chǎn)資料,沒有了強迫分工下的勞動,原來的競爭關系轉換為合作關系,友愛、互助的情感溝通將成為人與人交往的主基調,也就是在交往上由以往追逐一己之利的算計、欺騙、奴役轉變?yōu)橹黧w間重情義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成全的協(xié)同關系。每一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前提,個體的價值體現(xiàn)在對他人和共同體的貢獻上。因此,就由前現(xiàn)代社會的群體本位、現(xiàn)代社會的個人本位轉變?yōu)轭惐疚?,人類共同體的生存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將成為所有共同體成員的終極關切。
馬克思曾借用土地所有者——不動產(chǎn)與資本所有者——動產(chǎn)之間的相互攻擊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封建的生產(chǎn)關系與資本主義的生產(chǎn)關系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對立。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他指出,土地所有者炫耀他的財產(chǎn)的貴族淵源,卻把自己的對手描繪為狡黠詭詐的、兜售叫賣的、吹毛求疵的、坑蒙拐騙的、貪婪成性的、見錢眼開的、圖謀不軌的、沒有心肝和喪盡天良的、背離社會和出賣社會利益的……沒有廉恥、沒有原則、沒有詩意、沒有實體、心靈空虛的貪財惡棍(2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4頁。。針對不動產(chǎn)的攻擊,“動產(chǎn)宣稱自己給人間帶來了政治自由,解除了束縛市民社會的桎梏,把各領域彼此連成一體,創(chuàng)造了博愛的商業(yè)、純潔的道德、令人愉悅的文化教養(yǎng);它使人民摒棄低俗的需要,代之以文明的需要,并提供了滿足這種需要的手段”(2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5頁。。對此,馬克思批判了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虛假性:資本主義的生產(chǎn)把人當作商品、當作商品人、當作具有商品的規(guī)定的人生產(chǎn)出來;它依照這個規(guī)定把人當作既在精神上又在肉體上非人化的存在物生產(chǎn)出來,導致資本家和工人彼此是異己的,從而處于漠不關心的、外部的和偶然的相互關系中,所以這種異己性也必定現(xiàn)實地表現(xiàn)出來,即表現(xiàn)為工人和資本家的不道德、退化、愚鈍。
在馬克思筆下,資本主義社會是虛假的共同體,異化勞動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分裂而成為對立的雙方。貨幣拜物教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貨幣為中心而展開,圍繞物質利益進行較量,人喪失人之為人的類本性。但同時,他認識到異化是人類實踐歷史展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即使異化的工業(yè)也標志著人的本質力量的提升并豐富著人的感性能力,從而避免了浪漫主義的懷舊,而強調大工業(yè)的積極力量,尤其是對新覺醒了歷史主體的無產(chǎn)者的鍛造,使得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自身孕育出瓦解舊制度的新生力量,剝奪者必然被剝奪,從而使人重新作為擁有主體性的人并擁有美好的情感——關懷他者與人類命運。他構想在共產(chǎn)主義社會,人的社會關系必將得到充分的展開。物質生產(chǎn)的極大富足為精神層面的享受提供了保障,人與人之間也從虛幻的、被金錢和利益包裹的情誼變成了兄弟般的真情(2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2頁。,情感不再披有金錢的外衣。社會成為一個以自由交往為基礎的真正的共同體,社會為個人的發(fā)展提供基本前提,人在社會中得到情感的滿足,自由地享受各種活動;個人的發(fā)展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沖突得以化解并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融合,因利益引起的爭斗轉變?yōu)榍楦械穆?lián)合。進而,情感在人與社會之間得到本質力量的綻放,這個社會將真正地做到“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3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7頁。。
此外,從人與己的情感關系來看,在未來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隨著自然和人的雙重解放,個人被扭曲和壓抑的情感也將得到解放和升華。資本主義社會使人淪落為物質和利益奴役下的“物”,特別是機械的生產(chǎn)活動使人變成被動的麻木的工具性存在。與同類競爭獲得的異化勞動機會只能滿足活下來的動物式的基本生存欲望,這種扭曲的狀態(tài)使人的身體與情感相分離,自身的情感成為一個抽象性的概念,人們只好逃到宗教彼岸的世界尋求情感的慰藉,“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情感……”(3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頁。。所以,針對人的非人的存在處境,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就提出“完整的人”這一概念,而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又描繪了克服強迫分工而出于自愿的全面發(fā)展的人。在自主的勞動中既有創(chuàng)造的想象和激情投入,又有自我實現(xiàn)的獲得感,收獲的是心理上的自我認同和自我肯定,因此是快樂勞動。
顯然,勞動者在自主勞動中獲得的情感解放,必將實現(xiàn)“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3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0頁。,豐富自身的感性生活,并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進而,它使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質(3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9頁。。這種全面的方式使完整的人之存在成為可能,使勞動者成為自由自覺實踐的主體,自我約束和規(guī)范的道德主體、倫理主體。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異化了的沖突關系得以和解,并進一步彰顯人的主體性,在成就他人、他物的同時成就自身。
總之,馬克思基于勞動發(fā)展史,在歷史唯物主義解釋原則下理解情感,將人的情感同人們的生產(chǎn)方式內在地關聯(lián)起來,將其看成社會歷史的產(chǎn)物;把人之情感的解放與人的解放統(tǒng)一起來,把勞動主體積極情感與主體性的確立視為改變對象世界的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的結果。一句話,立足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實踐哲學也是關注人的情感如何提升的實踐人學或勞動人學——新主體性哲學(34)張秀華:《“現(xiàn)實的人”和“現(xiàn)實實有”的邏輯:馬克思與懷特海哲學的主體性原則之比較》,《理論探討》,2020年第5期。。這對于我國當下提高勞動者科學素質與工程素質、鼓勵其愛崗敬業(yè)并自覺融合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探索勞動主體如何在參天盡物的生產(chǎn)實踐中合內外之道、“做以成人”(35)張秀華:《“做”以成人:人之存在論問題中的工程存在論意蘊》,《哲學研究》,2017年第11期。,在造物成物的勞動中不斷追求卓越、實現(xiàn)自我,從而擺脫枯燥的工具性勞動而在勞動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幸福感等,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