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禮權(quán) 謝元春
(1.復(fù)旦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上海 200433;2.湖南師范大學 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眾所周知,人是社會的人,需要融入社會,跟他人合作與交往。為此,人就必須跟他人進行溝通交流。溝通交流有很多方式,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通過語言。應(yīng)該指出的是,以語言為工具跟他人進行溝通交流,雖然是具備正常思維能力與語言能力的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但是溝通交流的效果并不是所有人都一樣。溝通交流的效果不同,融入社會,跟他人合作與交往的結(jié)果也會有所不同。溝通交流效果好,則合作交往愉快,工作或事業(yè)推進順利,人生境遇順遂;溝通交流效果不好,則合作交往不愉快,工作或事業(yè)的推進會受到阻力,人生境遇可能陷入困頓。因此,只要稍微懂些社會生存法則的人,都會非常重視與人溝通交流,并努力提升溝通交流的效果。
為了提升溝通交流的效果,交際者(亦即“表達者”,包括說話人、寫作者)就必然要在語言文字表達上經(jīng)營努力。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作為自然人的交際者,為了達到其預(yù)期的交際目標,往往都會考慮說寫表達的效果。為了取得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交際者都會在修辭上用心,講究表達的技巧,這就是‘日常修辭’?!?1)吳禮權(quán):《政治修辭與比喻文本建構(gòu)》,《阜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而在政治生活中,作為政治人的交際者,也會“為了達到特定的政治交際目標而應(yīng)合特定題旨情境,發(fā)揮創(chuàng)意造言的智慧,有效調(diào)動語言資源,動用一切有效的表達手法,為實現(xiàn)達意傳情效果最大化”(2)吳禮權(quán):《政治與政治修辭》,《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而在語言文字表達上經(jīng)營努力,這就是“政治修辭”。
從邏輯的層面看,“政治修辭跟日常修辭沒有什么區(qū)別,都是一種在語言文字表達上的經(jīng)營努力”(3)吳禮權(quán)、高宇虹:《政治修辭與雙關(guān)文本建構(gòu)》,《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但是,“從客觀事實來看,政治修辭與日常修辭還是有明顯區(qū)別的。即使是使用同一種修辭手法建構(gòu)修辭文本,在所追求的目標預(yù)期上也會有所區(qū)別”(4)吳禮權(quán)、高宇虹:《政治修辭與雙關(guān)文本建構(gòu)》,《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這是因為政治修辭與日常修辭的主體不同,政治修辭的主體是政治人(有特定政治身份的非普通人),日常修辭的主體是自然人(沒有特定政治身份的普通人)。雖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人為了實現(xiàn)其交際目標,也非常講究修辭技巧,但是只是為了提升達意傳情的效果而已;而在政治生活中,政治人講究修辭技巧則就不僅僅是為了提升達意傳情的效果,往往還有別的修辭境界的追求。比方說,同樣是以用典修辭手法建構(gòu)修辭文本,自然人在日常修辭中建構(gòu)用典文本,一般多是為了展現(xiàn)其學識的淵博與表情達意的含蓄優(yōu)雅;而政治人在政治修辭中建構(gòu)用典文本,則多傾向于追求表情達意的含蓄婉轉(zhuǎn),以此規(guī)避政治上的風險。同時,還可能有借此展現(xiàn)淵博的學識與優(yōu)雅的風度,進而塑造自身作為政治人的人格形象。
用典,是一種在說寫表達中援引古代人事以為佐助的修辭手法。以用典手法建構(gòu)的修辭文本,稱為用典修辭文本。
一般說來,以用典手法建構(gòu)的修辭文本,“在表達上可以使表達者的達意傳情顯得婉約含蓄;在接受上,由于表達者在文本意義的表達與接受者的接受之間制造了‘距離’,使接受者只能通過對表達者所建構(gòu)的修辭文本中的典故進行咀嚼、消化后才能理解其內(nèi)在的含義,這雖然給接受者的接受帶來了一定的障礙,但接受者一旦經(jīng)過努力破除了接受困阻,便會自然獲得一種文本解讀成功的心理快慰與欣賞中的美感享受”(5)吳禮權(quán):《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第四版),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60-61頁。。正因為如此,自古以來在文人的說寫表達中,用典修辭文本的建構(gòu)都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例如:
昔草濫于吹噓,藉文言之余慶。門有通德,家承賜書。或陪玄武之觀,時參鳳皇之墟。觀受釐于宣室,賦長楊于直廬。遂乃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盜潛移,長離永滅。 摧直轡于三危,碎平途于九折。荊軻有寒水之悲,蘇武有秋風之別。關(guān)山則風月凄愴,隴水則肝腸斷絕。龜言此地之寒,鶴訝今年之雪。(北朝·庾信《小園賦》)
上引庾信賦中的這段文字,雖僅一百多字,卻用了十二個典故,分別是:“‘草濫’句,典出于《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shù)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笫浪煲浴疄E竽充數(shù)’指稱那些沒有真才實學,卻要蒙混充數(shù)之輩。 庾信這里用此典,是暗指自己原來仕梁時候的優(yōu)寵。 ‘余慶’句,典出于《周易·乾卦·文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庾信這里用此典,是隱指自己仕梁時憑借先世之德的事?!ǖ隆?,典出于《后漢書·鄭玄傳》。其傳有云:‘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國相孔融深敬于玄,告高密縣曰:昔東海于公,僅有一節(jié),猶或戒鄉(xiāng)人侈其門閭。矧乃鄭公之德,而無駟牡之路??蓮V門衢,令容高車。號曰通德門。’庾信這里用此典,是喻指其祖父庾易為齊徵士,如漢之鄭玄一般位崇德隆?!n書’句,典出《漢書·敘傳》。其傳有云:‘班彪,字叔皮,與仲兄嗣共游學,家有賜書?!仔胚@里用此典,是指其父庾肩吾與伯父庾于陵在南朝均有文名,可與班彪兄弟父子相比?!摇洌涑鲇凇妒酚洝べZ誼傳》。其傳有云:‘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仔胚@里用此典,是說自己仕梁時所受到的知遇之恩。‘長楊’句,典出于漢代揚雄作《長楊賦》之事。揚雄曾為漢武帝郎,常侍武帝,深得漢武帝寵愛,并作《長楊賦》以諷諫武帝。庾信這里用此典,與上句‘宣室’句一樣,是暗指自己仕梁時所受的知遇之恩。‘荊軻’句,典出于《史記·刺客列傳》。 此傳記俠士荊軻為報燕太子丹知遇之恩,慨然允諾入秦刺殺秦王。臨行前,燕太子丹餞于易水之上,荊軻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庾信這里用此典,意在感念仕梁時所受的知遇之恩。‘蘇武’句,典出于漢人蘇武出使匈奴之事。史載,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其副將張勝參與匈奴貴族的內(nèi)部斗爭,事發(fā)投降。而蘇武則不為所動,匈奴貴族雖屢欲降之,而終不屈。遂為匈奴拘羈,又遷之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留二十年不遣還。后漢與匈奴和好,蘇武才得以還國。相傳,蘇武歸國前曾與漢降將李陵作別,贈詩中有‘欲因晨風發(fā),送子以賤軀’之句。庾信這里用此典,是暗抒羈宦于西魏與北周而不得回到故國的感傷之情。‘關(guān)山’句,典出于古樂府《關(guān)山月》。漢樂府《關(guān)山月》曲,多寫兵士久戍不歸與家人互傷離別之內(nèi)容。庾信這里用此典,是暗寫自己羈宦于西魏的鄉(xiāng)關(guān)之思。 ‘隴水’句,典出于古樂府《隴頭歌辭》。其歌有云:‘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庾信這里用此典,與上面‘吳山’句一樣,也是暗寫自己羈宦于西魏的鄉(xiāng)關(guān)之思?!斞浴?,典出于《水經(jīng)注》引車頻《秦書》所記之事。其文云:苻堅建元十二年,高陸縣民穿井得龜,長二尺六寸,背文負八卦古字。堅以石為池養(yǎng)之。十六年而死,取其骨以問吉兇,名為客龜。大卜佐高夢龜言:‘我將歸江南,不遇,死于秦。’庾信這里用此典,是喻指自己思歸江南,不欲如龜之客死他鄉(xiāng)?!Q訝’句,典見于《異苑》。 其中有文記載云:晉太康二年冬,大雪,南州人見二白鶴語于橋下曰:‘今茲寒,不減堯崩年也’,于是飛去。庾信這里用此典,是隱指梁元帝被殺于江陵城破之事,有懷念故君之意”(6)吳禮權(quán):《委婉修辭研究》,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5頁。。庾信賦中所用的12個典故,如果概括歸納一下,“前六個典故,是追憶仕梁時的快樂時光;后六個典故,是敘寫羈宦北國異鄉(xiāng)的憂苦心情。整個一段所要表達的意思,說白了,就是:‘美好往事成追憶,鄉(xiāng)國之思堪白頭。’然而,作者沒有這樣直白地告訴讀者,而是通過一系列典故的組合,讓人思而得之”(7)吳禮權(quán):《委婉修辭研究》,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頁。。《小園賦》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在中國文學史上成為抒寫鄉(xiāng)國之思的經(jīng)典之作,贏得千古無數(shù)文人掉頭苦吟”(8)吳禮權(quán):《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第四版),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66頁。,在很大程度上與大量典故的運用有著密切關(guān)系。
現(xiàn)代文人也有喜歡以用典手法建構(gòu)修辭文本的,尤其是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最為常見。例如:
面包樹的蔭涼,在夏天給我們招來了好幾位朋友。孟瑤住在我們街口的一個“危樓”里,陳之藩、王節(jié)如也住在不遠的地方,走過來不需要五分鐘,每當晚飯后薄暮時分這三位是我們的??汀N覀儧]有椅子讓客人坐,只能搬出洗衣服時用的小竹凳子和我們飯桌旁的三條腿的圓木凳,比“班荊道故”的情形略勝一籌。來客在樹下怡然就坐,不嫌簡慢。我們海闊天空,無所不談。(梁實秋《槐園夢憶》)
上引這段文字,是“梁實秋記其20世紀50年代在臺灣師范大學任教時夏夜與朋友在家門口納涼聊天的往事”(9)吳禮權(quán):《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第四版),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62頁。。眾所周知,梁實秋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儒雅的大學者。但是,“由于當時特殊的情況,作為大學教授的他,朋友到訪,連招待朋友坐的凳子也不夠”(10)吳禮權(quán):《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第四版),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62頁。。這種生活的窘?jīng)r,不要說是梁實秋這樣的大學者,就是一般的中國讀書人恐怕也羞于言表。然而,事實畢竟是事實,記述這段往事又不能不提。于是,梁實秋就選擇了用典修辭手法,建構(gòu)了一個修辭文本:“我們沒有椅子讓客人坐,只能搬出洗衣服時用的小竹凳子和我們飯桌旁的三條腿的圓木凳,比‘班荊道故’的情形略勝一籌”,將往昔窘迫的生活境況“以自我解嘲的筆觸婉約地一筆帶過”(11)吳禮權(quán):《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第四版),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62頁。,不僅維護了自己作為“一個大學教授與儒雅學者的體面與矜持,而且有化尷尬為幽默的風趣”(12)吳禮權(quán):《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第四版),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62頁。。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效果,完全得力于“班荊道故”四字。它是一個典故,比較生僻,出自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所記這樣一個故事:“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于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fù)故?!睍x人杜預(yù)注曰:“班,布也。布荊坐地,共議歸楚,事朋友世親。”這一典故,經(jīng)過歷代文人的反復(fù)使用,后來就有了一個約定俗成的典故義,專指“朋友途中相遇,席地而坐,共話舊情”(13)吳禮權(quán):《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第四版),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62頁。。其實,梁實秋所要表達的意思,用大白話直說,就是:“朋友到訪,沒有像樣的坐具讓客人坐,總比坐在地上好點”(14)吳禮權(quán):《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第四版),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62頁。。如果真的這樣寫了,不僅讓他本人斯文掃地,也讓他的作品讀來索然無味了。相反,選擇以用典手法建構(gòu)修辭文本表而出之,則不僅使表意顯得婉約含蓄,而且文章讀來也別具文采,有耐人尋味的審美情趣。
以用典手法建構(gòu)修辭文本,不僅是中國古今文人的最愛,也是古往今來中國政治人的最愛。下面我們來看幾例政治人的政治修辭文本。
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衛(wèi)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豈不哀哉!今臣盡忠竭誠,畢議愿知,左右不明,卒從吏訊,為世所疑。是使荊軻、衛(wèi)先生復(fù)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漢·鄒陽《獄中上梁王書》)
上引文字是西漢梁孝王政治幕僚鄒陽給梁孝王所寫書信的開頭一段,大致意思是:臣聽說有句話:“忠心之人沒有不得好報,守信之人不會被人懷疑?!币郧俺汲UJ為此話是對的,現(xiàn)在看來恐怕只是一句空話而已。昔日荊軻仰慕燕太子丹之義,慨然舍身要替他去刺殺秦王,義氣干云,遂有白虹貫日之奇觀。然而,太子丹卻懷疑他遲遲不出發(fā)是不愿踐諾;衛(wèi)先生殫精竭慮為秦國謀劃滅趙的長平之戰(zhàn),忠義感動了上蒼,遂有太白星犯昴星之天象。然而,秦昭王卻懷疑、不信任他。荊軻與衛(wèi)先生的精誠使天地都出現(xiàn)了異象,而他們的忠信卻不為二位君王所了解,這難道不是很悲哀嗎?而今臣竭盡忠誠,將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希望大王能夠了解??墒?,大王的左右卻不了解臣的忠心,最終還是聽從了獄吏審訊的結(jié)論,使臣的忠心為世人所懷疑。臣的遭遇,使臣不得不相信,今天即使讓荊軻和衛(wèi)先生重新再活過來,恐怕燕太子丹與秦昭王也是不會醒悟的。希望大王仔細體察臣的冤情。
鄒陽是西漢文學家,同時也是政治人?!妒酚洝肪戆耸遏斨龠B鄒陽列傳》第二十三記載說:“鄒陽者,齊人也。游于梁,與故吳人莊忌夫子、淮陰枚生之徒交。上書而介于羊勝、公孫詭之間。勝等嫉鄒陽,惡之梁孝王。孝王怒,下之吏,將欲殺之。鄒陽客游,以讒見禽,恐死而負累,乃從獄中上書?!笨梢?,鄒陽不是一般書生,而是梁孝王的門客,即政治幕僚。他之所以獲罪被人誣陷下獄,也是因為同僚之間的政爭所致。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其與魯仲連并列作傳,說明太史公也認為他不是一般的文學家,而是戰(zhàn)國時代的說客策士魯仲連之類的人物,屬于政治修辭學意義上典型的政治人。他給梁孝王所寫書信,是為其所受的冤屈辯解,內(nèi)容無關(guān)生活瑣事,而是表白自己的忠心與所受冤屈的不公,屬于政治話題。因此,這封書信的性質(zhì)明顯是典型的政治修辭文本。
作為政治修辭文本,鄒陽這封上梁孝王書的效果如何呢?《史記》記載曰:“書奏梁孝王,孝王使人出之,卒為上客”,說明鄒陽的政治修辭是非常成功的。事實上,鄒陽的這封書信確實是非常成功的,表現(xiàn)了政治修辭的高度技巧。我們不必讀完全文,僅從上引的開頭一段文字,便能管中窺豹。全文第一句“忠無不報,信不見疑”,明明是自己的觀點,鄒陽卻冠以“臣聞”二字,讓梁孝王感覺這八個字是來自圣賢或祖宗的見解,使其在權(quán)威崇拜與祖宗崇拜的慣性心理影響下第一時間就予以認同。緊接著,突然逆轉(zhuǎn)方向,對梁孝王在心理上已然認同之理予以推翻,說自己“常以為然”的“忠無不報,信不見疑”的公理是“徒虛語耳”(是一句空話)。由此順勢轉(zhuǎn)入自己要表達的主題,為自己忠而被謗、信而見疑的冤屈進行辯解。眾所周知,辯冤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拿出證據(jù)。然而,鄒陽被梁孝王門客羊勝、公孫詭等人讒言構(gòu)陷,是找不出證據(jù)的,況且他此時人在獄中。那么,如何破解這種終無對證的死局,而讓梁孝王相信自己確實是忠信之人而受人陷害,進而解除自己的牢獄之災(zāi)呢?鄒陽找到了一個好的辦法,也是他作為一個滿腹經(jīng)綸的文學家最擅長的辦法,就是引經(jīng)據(jù)典,拿歷史上的人事來充當邏輯上的論據(jù),以此佐證自己的觀點。那么,引什么典故可以在第一時間就可以打動梁孝王之心,讓他確信自己是忠而被謗、信而見疑的呢?鄒陽選擇征引了在歷史上最有知名度的兩個典故:一是荊軻慷慨赴義,為燕太子丹刺殺秦王,卻因在等候另一位行動伙伴時而被燕太子丹懷疑,以為他遲遲不出發(fā)是不愿踐諾;二是衛(wèi)先生為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大業(yè)而殫精竭慮,替秦昭王謀劃滅亡趙國的長平之戰(zhàn)計劃,在秦將白起大敗趙軍于長平,正要趁勢滅亡趙國,請求秦昭王增兵時,秦昭王卻不聽衛(wèi)先生之計,反而聽信于應(yīng)侯范雎的讒言,懷疑白起的動機,遲遲不發(fā)兵糧,致使滅趙計劃功敗垂成。這兩個典故所敘之事,離西漢初年時間不算遙遠,且屬于被證實的信史。鄒陽將之擇出以為佐證,通過邏輯類比的形式實現(xiàn)了其辯冤自清的證據(jù)鏈接,從而在無需拿出事證的情況下便能讓梁孝王在心理上認同其論證的合理性,由此暗度陳倉,順利實現(xiàn)其政治修辭的目標預(yù)期:讓梁孝王相信“忠無不報,信不見疑”只是虛語,荊軻、衛(wèi)先生與自己的遭遇就是證明,希望梁孝王相信他的清白,了解他的忠心與誠信。事實證明,鄒陽以用典手法建構(gòu)的修辭文本是有效的,不僅達到了其辯冤自清的政治修辭目標,而且還贏得了梁孝王的信用,待之為上客。
下面我們再來看第二個例子:
孫權(quán)大會群臣,……命恪行酒,至張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飲。曰:“此非養(yǎng)老之禮也?!睓?quán)曰:“卿其能令張公辭屈,乃當飲之耳?!便‰y昭曰:“昔師尚父九十,秉旄仗鉞,猶未告老也。今軍旅之事,將軍在后,酒食之事,將軍在先,何謂不養(yǎng)老也?”昭卒無辭,遂為盡爵。(《三國志》卷六十四《吳書》十九《諸葛恪傳》)
上引文字,講的是這樣一個歷史故事:東吳大帝孫權(quán)一次大會群臣,賜宴飲酒,命諸葛恪擔任宴會主持人,勸大家飲酒。行酒到東吳元老張昭面前時,張昭因為先前已經(jīng)喝了不少,臉帶酒色,遂推辭不肯再飲。諸葛恪再三相勸,張昭仍不肯再飲,并說:“你這不是尊老之禮!”孫權(quán)聽了不樂意,覺得張昭這是在倚老賣老,于是命令諸葛恪說:“卿只要說得好,讓張公理屈辭窮,他自然會飲?!敝T葛恪聽懂了孫權(quán)的意思,于是就對張昭說道:“想當年,姜太公輔佐周武王伐紂,開創(chuàng)周朝八百年基業(yè),年高九十還舉旗仗鉞,沖鋒陷陣,也沒有說要告老休養(yǎng)。現(xiàn)在,前線有戰(zhàn)事,您身為將軍,皇上卻讓您退居在后;朝廷有宴會,皇上卻禮請將軍于先,這還叫不尊老嗎?”張昭被說得啞口無言,于是只好喝盡了諸葛恪所敬之酒。
上述故事中的三個人物,都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孫權(quán)是三國時代吳國之帝,東吳基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諸葛恪是東吳大將軍諸葛瑾之子,是東吳名將與朝中權(quán)臣。孫權(quán)病危之時,被委以托孤大臣之首的重任。孫亮即位為帝后,加封太傅,執(zhí)掌軍政大權(quán),官拜丞相,爵封陽都侯。張昭是東吳元老,早在孫權(quán)之兄孫策創(chuàng)業(yè)之時,就是東吳早期政權(quán)架構(gòu)的核心人物,官拜長史與撫軍中郎將。東吳所有的文武之事,孫策差不多都委任于張昭。孫策死后,率群僚輔佐孫權(quán),穩(wěn)定了江東局勢。孫權(quán)封王后,張昭官拜綏遠將軍,爵封由拳侯。后孫權(quán)稱帝,張昭因敢于直諫、性格過于剛正而被疏遠。張昭遂以年老多病為由而辭去了官位職事,被孫權(quán)改拜為輔吳將軍、封婁侯。晚年,張昭曾一度不參與東吳政事??梢?,上述故事中的三個主角都是典型的政治人,而且彼此關(guān)系非常復(fù)雜。故事中的飲酒情節(jié),表面上看是東吳朝廷生活中的花絮,實則是暗潮涌動、機鋒畢露的政治博弈。撇開君臣恩怨與政見分歧不論,僅就上述故事中的政治博弈而言,諸葛恪與孫權(quán)是得勢的贏者,而張昭是失勢落敗的輸者。諸葛恪奉旨勸酒,之所以能讓東吳元老張昭吃癟落寞,從政治修辭學的視角來看,主要是得力于用典修辭手法的運用。
諸葛恪的勸酒語篇,從層次與結(jié)構(gòu)的角度觀察,可以分為兩個平行層面與結(jié)構(gòu):其一是“昔師尚父九十,秉旄仗鉞,猶未告老也”,屬用典層面;其二是“今軍旅之事,將軍在后;酒食之事,將軍在前,何謂不養(yǎng)老也”,屬敘事層面。“用典層面說的是:周朝的呂尚(本姓姜,字子牙),有奇才。年七十余,直鉤垂釣于渭水之陽。其時周文王將出獵,卜之曰: ‘非龍非彲,非熊非羆,所獲者霸王之輔?!耐醭霁C至渭水之濱,果遇呂尚。與語大悅:‘吾太公望予久矣!’遂號之曰‘太公望’,立為師。后武王尊為師尚父。太公年九十時, 助武王伐紂,秉旄仗鉞,指揮萬軍,滅商而奠周室八百余年江山基業(yè)”(15)吳禮權(quán):《唇槍舌劍:言辯的智慧》(修訂版),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55頁。。敘事層面說的是: 昔日張昭輔佐孫策,創(chuàng)立東吳基業(yè)有功,號為元老。現(xiàn)在東吳與曹魏、劉蜀逐鹿問鼎,張昭卻以年老為由,軍旅之事退之于后;今日孫權(quán)開席大宴群臣,張昭被尊之為上賓,卻抱怨不受尊重。“若將這兩個層面分而置于兩種語境,則僅是兩個客觀的敘事語篇,不會有什么特別的言外之意。但是,諸葛恪的勸酒語篇則不然。它將用典層面與敘事層面有機地統(tǒng)一于同一語篇之中,由此這一前一后并列的兩個層面便產(chǎn)生了強烈的對比與反諷效應(yīng)。整個勸酒語篇就透露出這樣的深層語義指向:呂尚九十高齡尚‘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為國效忠,不落人后,精神可嘉;張昭年事不高,卻倚老賣老。軍旅之事退縮在后,酒食之事一馬當先, 反而還要口出怨言,節(jié)操不高”(16)吳禮權(quán):《唇槍舌劍:言辯的智慧》(修訂版),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55頁。。正因為諸葛恪以用典手法建構(gòu)的修辭文本具有高度的技巧,表意雖然溫婉含蓄,卻又綿里藏針,使張昭不得不喝下被勸的酒,從而順利地完成了孫權(quán)交給的“杯酒顯君威”的政治任務(wù)??梢姡染埔膊皇且患p松的事,喝酒也需要講政治修辭。
以上說的都是男人們在政爭與官場博弈中的政治修辭表現(xiàn),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例女人的政治修辭表現(xiàn)。
蜀先主甘后……生而體貌特異,年至十八,玉質(zhì)柔肌,態(tài)媚容冶;先主致后于白綃帳中,于戶外望者,如月下聚雪。
河南獻玉人高三尺,乃取玉人置后側(cè),晝則講說軍謀,夕則擁后而玩玉人。常稱:“玉之所貴,比德君子,況為人形而不可玩乎?”
甘后與玉人潔白齊潤,觀者殆相亂惑,嬖寵者非唯嫉甘后,而亦妒玉人。后常欲琢毀壞之。乃戒先主曰:“昔子罕不以玉為寶,春秋美之,今吳魏未滅,安以妖玩經(jīng)懷!凡誣惑生疑,勿復(fù)進焉?!毕戎髂顺酚袢讼?,嬖者皆退。當時君子以甘后為神智婦人。(晉·王嘉《王子年拾遺記》)
上引文字,說的是這樣一個故事:蜀漢先主劉備的皇后甘夫人,從小就體貌特異,與眾不同。年至十八,更是出落得如花似玉,態(tài)媚容冶。尤其是肌膚就像玉一般潔白,柔軟溫潤,深受先主劉備喜愛。劉備因為愛其肌膚潔白如玉,常將甘夫人置于白綃帳中,從門外回望,就像是月下聚雪的景觀。一次,河南有人給劉備獻了一個玉人,高有三尺,跟真人一般。劉備非常喜愛,就將玉人放于甘夫人身后,白天跟將領(lǐng)們講論軍事謀略,晚上就摟著甘夫人而把玩玉人。因怕甘夫人吃醋,常常都會找些說辭,說玉的可貴就像有德的君子,何況有人形的玉就更難得了,怎么不可以欣賞把玩呢?甘夫人與玉人都潔白溫潤,所有見過的人都幾乎分辨不出二者的差別,以致會發(fā)生互相混淆錯亂的情況。劉備身邊親近寵幸的人,不僅嫉妒甘夫人,也嫉妒玉人。甘夫人因為劉備對玉人太過于沉溺,恐怕他玩物喪志而忘記了恢復(fù)漢室大業(yè),遂常有琢毀玉人之念。但是,又不敢貿(mào)然為之。一次,得到一個機會,甘夫人就跟劉備進諫道:“昔日宋國賢臣子罕不貪得別人相贈之玉而以為寶,春秋時代的人們都稱頌他的人品。而今,孫吳、曹魏未滅,您怎么可以沉溺于妖玩之物呢?以后凡是誣惑令人生疑之物,都不要讓人再進獻了?!眲渎犃诉@番話,幡然醒悟。于是,立即令人將玉人像撤去了,以前親近寵幸的小人也被斥退了。當時有見識的君子聽說了此事,都認為甘夫人是神智婦人。后來,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政權(quán),稱帝于成都,甘夫人被封為皇后。
故事中的甘夫人雖然不是政治家,但卻是蜀漢先主劉備之妻,不是普通的婦人。她所進言劉備的事關(guān)涉到恢復(fù)漢室大業(yè),屬于典型的政治話題。正因為如此,甘夫人在進諫劉備的特定情境下便被臨時賦予了政治人的角色身份,她勸劉備不要玩物喪志,務(wù)必要撤掉玉人、斥退佞臣小人,專心致志于恢復(fù)漢室大業(yè)的一番話,就成了典型的政治修辭,而不是尋常夫妻之間的閑話家常。從政治修辭學的視角來看,甘夫人的政治修辭之所以奏效,讓劉備從玩物喪志的沉淪中幡然醒悟,主要是得力于她以用典手法建構(gòu)了一個高妙的修辭文本:“昔子罕不以玉為寶,春秋美之,今吳魏未滅,安以妖玩經(jīng)懷!凡誣惑生疑,勿復(fù)進焉!”
我們之所以說甘夫人的用典修辭文本高妙,是因為她所用的典故非常貼切而自然,沒有“為修辭而修辭”的生硬感。她所用的典故,對于今人來說也許是比較生僻了,但是對于三國時代的人們來說,可謂是婦孺皆知,社會認同度非常高。其事見于《左傳·襄公十五年》的一段歷史記載:“宋人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雍痹唬骸乙圆回潪閷?,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其寶也。’”記載中所提到的子罕,不是普通的政治人物,而是在春秋時代頗具知名度的人物,在宋國更是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正卿(即宋國之相)樂喜?!白雍彪m為一國之相,位高權(quán)重,卻從不以權(quán)謀私,而是廉潔奉公,為宋平公所倚重。他不受人之玉的故事,則更是先秦時代中國人津津樂道的美德”(17)吳禮權(quán):《言語交際與人際溝通》(第二版),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17頁。。如果我們能夠回歸到三國時代的歷史情境之中,也許更能體會到甘夫人之所以要用“子罕不以玉為寶”這一大眾化典故的深意所在。事實上,“甘夫人之所以要搬出春秋時代的子罕來,那也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她知道,劉備玩物喪志的原因就是因為玉,所以搬出‘子罕不以玉為寶’的典故,對他最有針對性。另外,劉備最倚重的結(jié)義兄弟關(guān)羽最喜歡讀《春秋》,最服膺春秋時代的許多人物,當然包括子罕”(18)吳禮權(quán):《言語交際與人際溝通》(第二版),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17頁。。甘夫人作為劉備最寵幸的女人,當然知道劉備最重兄弟之情。劉備曾說過“兄弟如手足”的話,所以,兄弟喜歡的,也一定是他喜歡的。正因為甘夫人“對劉備的心理把握得非常準確,所以一搬出‘子罕不以玉為寶’的典故,立即就鎮(zhèn)住了劉備,讓他幡然醒悟:要青史留名,要成就大業(yè),就必須學習古之圣人”(19)吳禮權(quán):《言語交際與人際溝通》(第二版),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17頁。。今天我們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跟甘夫人的認知也是相同的??梢姡史蛉舜_實是一個成熟的政治人,其政治修辭能夠奏效,也是有原因的。
用典,在漢語表達中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修辭手法。從漢語修辭史的視角看,用典修辭法歷來最受文人學士青睞,尤其是在文學作品或其他書面語表達中,運用這種手法建構(gòu)修辭文本更是司空見慣。從修辭實踐上看,無論是在自然人的日常修辭中,還是在政治人的政治修辭中,用典文本的建構(gòu)都是時有所見。不過,在以用典手法建構(gòu)修辭文本時,政治人與自然人在文本建構(gòu)的目標預(yù)期上是有所區(qū)別的。一般說來,在日常修辭中,自然人以用典法建構(gòu)修辭文本,目標預(yù)期往往是為了展現(xiàn)其學識的淵博,或是為了表情達意的含蓄優(yōu)雅;而在政治修辭中,政治人以用典法建構(gòu)修辭文本,多數(shù)情況下是傾向于追求表情達意的含蓄婉轉(zhuǎn),以此展現(xiàn)對居于上位的受交際者的敬畏之心,同時也為自己規(guī)避政治上的風險留下回旋余地。除此之外,政治人以用典法建構(gòu)修辭文本,有時還可以借此展現(xiàn)淵博的學識與優(yōu)雅的風度,進而為塑造自身作為政治人的高雅人格形象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