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亭亭
闡釋的張力——朱光潛對“靜穆”說的文化“誤讀”現(xiàn)象探微
董亭亭
(貴州師范大學 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朱光潛評價陶潛時提出的“靜穆”說是對尼采阿波羅日神“觀照”的一種文化誤讀,不過這種誤讀具備一定的合理性。在闡釋學“視界融合”視域下,“靜穆”說形成了由闡釋對象、影響者和接受者構(gòu)成的三重視界重疊。從朱光潛學貫中西的學術(shù)理想和自身的性情、文化人格進行分析,可對朱光潛的“靜穆”說誤讀現(xiàn)象做出合理闡釋,進而在一個更大的闡釋循環(huán)內(nèi),肯定朱光潛為中國文論融匯中西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進程中所做的貢獻。
朱光潛;“靜穆”說;文化誤讀;視界融合;闡釋張力
近代學者為中國文論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以西方先進的理論成果來重新整合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資源,并在此基礎(chǔ)上將中國本土文論與西方理論有機融會貫通,從而實現(xiàn)文論的現(xiàn)代化新發(fā)展。不過,在轉(zhuǎn)化過程中,因各種因素誘導,“誤讀”現(xiàn)象已屢見不鮮。國內(nèi)學者已有王國維對“歐穆亞”的誤讀,梁啟超對“人文主義”的誤讀等探討。對于朱光潛這樣一位學貫中西的美學大家,近年來已有學者對他的“誤讀”做了一定的分析。但學界對朱光潛視為最高的藝術(shù)理想——“靜穆”說的文化誤讀現(xiàn)象,尚未進行深入挖掘與探討。有鑒于此,本文從視界融合的角度出發(fā),探討“靜穆”說誤讀的三重視界的合理性,重點剖析朱光潛“誤讀”的原因,厘清古今中西的美學和文論思想在這種“誤讀”和“闡發(fā)”的實踐中所具有的價值意義。以期對朱光潛的“靜穆”美學思想研究添磚加瓦。
“靜穆”作為一種藝術(shù)審美觀念,在朱光潛的美學及文學批評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形成源于朱光潛對歐洲近代美學的吸收與借鑒,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朱光潛在《說“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答夏丐尊先生》中正式提出“靜穆”一詞,“這里所謂‘靜穆’自然只是一種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詩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臘——尤其是古希臘的造形藝術(shù)——常使我們覺到這種‘靜穆’的風味……陶潛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盵1]396他從古希臘造型藝術(shù)和日神阿波羅中受到啟悟,將“靜穆”看作藝術(shù)之最高境界,并高度肯定陶淵明,認為其人其詩都具備“靜穆”的特征,所以偉大。
從詞源來看,“靜穆”(serenity)本義指“寧靜祥和、莊嚴肅穆”之意。最初被德國古典美學的先驅(qū)——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納入藝術(shù)的審美范疇。他在《論對希臘繪畫與雕塑的模仿》中談到“抑或表情上,它們都具有一種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希臘人的藝術(shù)形象亦如是,一切強烈的激情都蘊涵在偉大而尊貴的靈魂之中”[2]。溫克爾曼將“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視為藝術(shù)美的極境。之后,萊辛、歌德、黑格爾等人沿襲其基本觀點,對“靜穆”之內(nèi)涵進行開拓闡釋。直到尼采,他以“日神”與“酒神”描述古希臘藝術(shù)的特征,并給象征著“靜穆”的日神精神注入了悲觀主義色彩。從而為朱光潛與尼采的思想碰撞提供了可能的契機。
關(guān)于“誤讀”,首先要厘清其基本概念?!罢`讀”一詞在漢語中或是指“指字音的錯誤讀法”,或是指“因斷句而發(fā)生的錯誤理解或解釋”[3]。在西方對應(yīng)的是“misread”,該詞在英文詞典的解釋或是“to read sth wrongly”(讀錯)或是“to understand sb/sth wrongly”(錯誤理解)。單就中英文詞典釋義“靜穆”取“寧靜祥和、莊嚴肅穆”之意看,朱光潛的誤讀并不明顯。但隨著布魯姆“影響即誤讀”的提出,“誤讀”理論出現(xiàn)了文化研究的傾向。據(jù)1993年版《漢語新詞語》詞典的釋義:“文化誤讀指對文學著作或理論等整體上的狹隘、偏頗以至錯誤的理解?!盵4]這使“誤讀”不只局限于字音、斷句的錯誤讀法,由于古今中西文化原因?qū)е碌膶θ宋镎w思想的廣狹偏頗認知同樣隸屬誤讀的范疇。
那么,在“影響即誤讀”理論基礎(chǔ)上重新思考,朱光潛對陶淵明的“渾身都是靜穆”說法是不是一種誤讀?他所推崇的尼采的阿波羅“日神”精神是否契合原作者的原意?結(jié)合學者研究以及朱光潛所處的文化語境,可以確定,朱光潛在將“靜穆”進行中西文化“嫁接”的過程中,確實存在著“文化誤讀”現(xiàn)象。
一方面,魯迅對于朱光潛“陶潛渾身都是靜穆,所以他偉大”的論斷給予了猛烈批判。朱、魯二人關(guān)于“靜穆”的論爭曾風靡一時。魯迅認為朱光潛對陶潛的認知帶有“以偏概全”的弊病。在他看來,陶潛既有瀟灑恬淡的一面,同時也存在著“金剛怒目”的面孔。并且不局限于陶淵明,魯迅認為歷代偉大的詩人學者身上都兼具著恬淡與怒目的兩副面孔,單一的“靜穆”體察會造成對人物認識的扁平化。他順勢提出了自己的文藝批評的準則,即“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5]。就魯迅的文藝批評準則來看,他對人物的認識和把握較為全面,對朱光潛的批評也較為中肯。20世紀50年代,朱光潛也意識到了自身局限,開始對自己的文藝思想進行反思清理,“比如說陶潛,我把《述酒》《詠荊軻》等詩所代表的陶潛完全閹割了,只愛他那閑逸沖淡的一面。這里所謂‘閑逸沖淡’的一面,也只是據(jù)我的理解,而我的理解是經(jīng)過歪曲得來的,就是把一點鋪成全面,把全面中所有其他點都遮蓋掉”[6]。通過魯迅的“靜穆”批判及朱光潛的自我反省,可以看到,朱光潛確實存在著對陶淵明其人其詩“靜穆”的整體“誤讀”。
另一方面,學者關(guān)注到了朱光潛對尼采“酒神”和“日神”存在著誤讀偏差。程代熙認為,尼采雖然強調(diào)了“日神”的靜默觀照,但是他更側(cè)重的是“酒神”精神,而朱光潛在接受的過程中,雖也追求縱欲與狂歡的“酒神”精神,但他更側(cè)重于對尼采“日神”精神的強調(diào)。那么,尼采是否確如學者所認同的那樣,更加側(cè)重對于“酒神”的強調(diào)呢?欲探究竟,仍需采銅于山,回歸文本。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寫道:“主觀藝術(shù)家不過是壞藝術(shù)家,在每個藝術(shù)種類和高度上,首先要求克服主觀,擺脫自我,讓個人的一切意愿和欲望保持沉默?!盵7]可見,尼采講的是通過純粹超然的靜觀,讓藝術(shù)家個人的意愿和欲望保持沉默而獲得客觀性的一個結(jié)果,而不是藝術(shù)客觀化的根源。但是朱光潛曾明確表示“經(jīng)驗與情感必須經(jīng)過阿波羅的照耀,必須成為觀照的對象”,表現(xiàn)出對日神的強烈偏向,這與倡導酒神的尼采相去甚遠??梢?,朱光潛存在著對尼采整體悲劇觀存在著一定的“誤讀”。
朱光潛以經(jīng)驗主義的方式,在吸收借鑒西方理論資源闡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對陶潛人化人格以及尼采的悲劇精神做了“以偏概全”的文化誤讀。不過他的這種誤讀,如伽達默爾所認為的“理解其實總是這樣一些被誤認為是獨自存在的視域的融合過程”[8]。他的有意誤讀,正是他追求一種與西方理論視界融合的表現(xiàn)方式。因此,朱光潛的“靜穆”說,聯(lián)結(jié)了接受者(朱光潛)與影響者(尼采)和闡釋對象(陶淵明)之間的三重視界,并且實現(xiàn)了跨越古今、溝通中西的視界融合。
朱光潛對“靜穆”的文化誤讀是否是一種毫無內(nèi)在邏輯關(guān)系的一種牽強臆斷?答案是否定的。闡釋對象與影響者和接受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nèi)在“靜穆”精神境界,即理想與現(xiàn)實在沖突中達成和解、得以調(diào)和的一種人生境界。正是這種境界,使得朱光潛的“誤讀”具備了一定的合理性。
雖然朱光潛認為陶淵明“因靜穆而偉大”的論斷遭到魯迅強烈批判,即魯迅認為陶淵明有“悠然見南山”的一面,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但這并不意味著朱光潛未意識到陶淵明自身的這兩種矛盾人格,只不過他更強調(diào)陶淵明的自我調(diào)和與消解。朱光潛提到“他(陶淵明)和我們一般人一樣,有許多矛盾和沖突,和一切偉大詩人一樣,他終于達到調(diào)和靜穆”[9]214。那么這種矛盾沖突體現(xiàn)在何處?陶淵明又是如何消解的?
結(jié)合陶淵明所受的文化熏陶,朱光潛認為陶淵明并沒有局限于一家思想學說,他就像蜜蜂采蜜一般,博采眾家之長,如孔子、老莊甚至玄學,于是他的身上同時帶有著儒、道、佛的烙印。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使他像其他知識分子一樣,積極入世,渴望以畢生所學來實現(xiàn)人生理想。然而,官場的黑暗、政治的腐敗又使得他在悲郁中吟唱著“歸去來兮”,最終歸隱田園,享受道家的“自由逍遙”的出世生活??梢姡諟Y明在入世與歸隱之間曾陷入痛苦與徘徊,社會理想與個人精神自由之間不可兼得,并且存在著一定的矛盾。
作為對此矛盾的突圍,陶淵明將目光轉(zhuǎn)向了“靜穆”,以“靜”之境界調(diào)和內(nèi)心的沖突。在生活環(huán)境的選擇上,他選擇了恬靜安謐的大自然,以“悠然見南山”的自然妙境來消解復雜官場的爾虞我詐痛苦不安。在交游人物的選擇上,陶淵明將周續(xù)之、劉遺民等與他氣質(zhì)個性相通的賢士視作知己。他在作品《停云》中,大呼“我愛其靜”;在《五柳先生傳》中,自敘性格特征“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透過陶淵明對生活自然、人文環(huán)境的選擇以及自身性格的肯定,可見出,陶淵明在“靜穆”中實現(xiàn)著“入世”與“出世”的矛盾的消解與調(diào)和。
尼采的悲劇哲學認為人生而痛苦,現(xiàn)實世界是充滿悲觀與失望的。但他并未像叔本華那樣在認清世界悲劇本質(zhì)后走向生命的虛無,而是積極尋求一種生命的救贖。那么,如何才能打破痛苦的現(xiàn)實人生困境,實現(xiàn)其救贖?尼采提出“從(審美)形象中得到救贖”,進而建立了悲劇人生與藝術(shù)的密切聯(lián)系。他認為,人生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兩種藝術(shù)力量的相互交織與纏繞。酒神精神表現(xiàn)著對生命原始苦難的一種承擔和體認,而日神精神則將苦難的人生化為藝術(shù)靜觀的意象,而所謂的悲劇人生就是這種藝術(shù)力量的結(jié)合。首先原始的苦難生命經(jīng)日神阿波羅的照耀升華為光輝的藝術(shù)形象,而這種形象最終又被酒神智慧所戰(zhàn)勝,最終表現(xiàn)出一種生命永恒意志的回歸。
可見,尼采的悲劇哲學在“酒神—日神—酒神”的循環(huán)中得以論證,酒神在阿波羅形象中得以實現(xiàn),即“酒神智慧通過日神的藝術(shù)而獲得象征表現(xiàn)”[10]82,又最終戰(zhàn)勝了日神,返回原始永恒意志。個體的生命意志在此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戰(zhàn)勝人生痛苦的快感得以彰顯。尼采雖在第二階段重點強調(diào)了“日神—酒神”的質(zhì)的回歸與超越,但不容置疑的是,他將阿波羅的日神精神看作了實現(xiàn)矛盾與沖突、擺脫痛苦人生悲劇的良方。正如他在《悲劇的誕生》中提到的“酒神的強力何時如我們所體驗的那樣暴漲,日神就必定同時披著祥云降臨到我們身邊;下一代人或許會享受到它的最完滿美妙的影響”[10]91-92。酒神精神對傳統(tǒng)的顛覆與突破,必須以阿波羅的凝神靜觀獲得象征表現(xiàn)。
相較于叔本華,尼采的悲劇哲學的確具有一種積極客觀的、突破人生苦痛的超越意識,體現(xiàn)著對人生矛盾與沖突的調(diào)和。沖突的調(diào)和又必以日神阿波羅的照耀為前提條件,從這個維度來看,酒神雖是尼采的悲劇內(nèi)核,但日神的“凝神靜觀”更是成為尼采擺脫苦難悲劇的不二法門。
朱光潛在對尼采的悲劇理論的接受中,認為節(jié)制、理性的凝神靜觀是化解功利人生中矛盾與沖突的重要法寶。因此,將阿波羅“日神”精神重點強調(diào)突出,主要表現(xiàn)在他的“詩境”理論和他“看戲”的人生理想層面。
朱光潛在他前期美學探索中,《詩論》的面世意味著他對中西理論的融合互鑒達到了純熟之境。其中,他對“詩境”的闡發(fā)尤為出彩。他認為詩的境界在于主觀的情趣與客觀的意象的完美融合,但情趣是內(nèi)在的、主觀的,而意象卻是外在的、客觀的,二者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那么,二者又是如何調(diào)和,使得主觀的情趣融入到客觀意象中的呢?朱光潛認為,審美主體的情感“必定經(jīng)過一番冷靜的觀照和熔化洗煉的功夫”[9]63才可轉(zhuǎn)化為富有情趣的意象形式,進而實現(xiàn)情感與意象交融的詩境??梢?,阿波羅的日神觀照成為了詩境中情趣與意象融合的前提條件,對詩歌的詩境影響深遠。
在人生理想方面,朱光潛更加推崇與“演戲”相對立的“看戲”之人生理想。“演戲”是將自己置于中心的位置,在生命的狂舞表現(xiàn)中找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類似于尼采“狄俄尼索斯”的酒神精神。而所謂的“看戲”則是將自己擺在觀眾的位置上,冷靜下來品味人生。這種看戲的人生態(tài)度,不像演戲人那樣光彩奪目,但可在凝神靜思的過程中享受“靜穆”人生的平實和愉悅。朱光潛在《演戲與看戲》中呈現(xiàn)出“演”與“看”的兩種人生理想,但他重點強調(diào)了釋迦牟尼、柏拉圖、尼采以及中國的老子、莊子等人的看戲人生。可見,相較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狂歡,朱光潛更歡喜阿波羅“日神”精神的凝神靜觀。
朱光潛無論在具體的“詩境”理論上,還是在人生理想的選擇上,都明顯地表現(xiàn)出對阿波羅日神精神的一種強調(diào)和接受。不過,在接受中也做出了對西方理論的本土化的歸化處理,以便更好地適應(yīng)中國的接受語境,突出阿波羅的凝神靜觀對于詩境的達成以及實現(xiàn)情趣人生的重要調(diào)和作用。
“靜穆”化解現(xiàn)實與理想沖突的精神境界中有共性的一面?!办o穆”說在陶淵明身上表現(xiàn)為一種對“入世”痛苦與“出世”逍遙沖突的調(diào)和,在尼采那里則是表現(xiàn)為悲觀主義者主動調(diào)節(jié)主觀心境以適應(yīng)外在苦痛世界時的一種心理活動。在朱光潛那里,“靜穆”又表現(xiàn)為一種以“看戲”的人生態(tài)度,化解現(xiàn)實沖突,擁抱情趣人生的現(xiàn)實方法論。正是這種“相似性”精神的存在,中西美學和文藝思想才有了交流與理解的可能性。那么,又是何種原因促使朱光潛發(fā)生這種“相似性”精神的闡釋傾向呢?這一方面受他“學貫中西”的學術(shù)理想的影響,此外,他的喜靜性格與文化人格也決定著他文化誤讀偏向的重要因素。
朱光潛生于安徽桐城的一個書香世家,自出生起就肩負著祖輩父輩讀書成材的殷切期望,他天賦異稟加上勤學苦練,在少年時期便對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學典籍有了較為透徹的了解和認識。之后歷經(jīng)十年的讀經(jīng)生涯以及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他在潛移默化中受了儒、道、佛家思想的影響,并形成了以儒家為主的價值觀??梢?,朱光潛在接受西方文化之前已有深厚的傳統(tǒng)知識文化結(jié)構(gòu)。
朱光潛在香港大學初涉西學,學校西式的教育使得他開始了解西方的文化,他在西方理論話語語境之下,帶著對民族文化的反思視角,來審視新文化運動的新學術(shù)話語。他認為中國學術(shù)界引進西方的東西大半只是內(nèi)容和形式,而不是方法和精神。之后進入愛丁堡大學,對克羅齊、康德、黑格爾以及尼采等人的理論學說產(chǎn)生了較為濃厚的興趣。在傳統(tǒng)文化熏陶以及西學文化影響之下,學貫中西的學術(shù)理想在朱光潛的心中生根發(fā)芽。
朱光潛在《怎樣改造中國學術(shù)界》中強調(diào)了中國學術(shù)精神的不足在于創(chuàng)造力的缺乏,重模仿而輕創(chuàng)造。因此在中西學術(shù)理論研究的方法上,朱光潛也同樣追求一種“移花接木”的創(chuàng)造精神。如他以西方詩論印證中國詩論,在授課過程中也以中西方的理論視野給學生更全面的學術(shù)啟發(fā)。因此,錢念孫認為:“中國美學大廈的真正營造,卻始于朱氏之掌。他靈心慧眼,博采西方美學之花;妙手剪裁,嫁接中國傳統(tǒng)之木。”[11]在文論批評領(lǐng)域,朱光潛的“妙手剪裁”“移花接木”方法被認為是開創(chuàng)了中國最早的“闡發(fā)研究”。學者指出,關(guān)于“闡釋”研究,朱光潛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著了先鞭。當然,朱光潛是就新文化運動所暴露出來的弊病開創(chuàng)的一種研究引進西方文論的理想方法論。他雖表明了西學話語的姿態(tài),但對于西學的掌握不可能徹底、全面。因此對西學理論的“誤讀”也就不可避免。
從朱光潛學貫中西的學術(shù)理想上分析他將西學在中國本土引入時的方法論,僅僅解決了朱光潛先生“誤讀”發(fā)生的可能性。那么,為何朱光潛先生在眾多詩人中偏愛陶淵明?在尼采酒神、日神精神中為何重點闡發(fā)日神精神?二者共同點在于“靜穆”,而朱光潛對于“靜穆”的文化誤讀離不開他“喜靜”的性格及人格偏向。
朱光潛自幼便日日沉浸在邏輯嚴密的八股文的攻讀與創(chuàng)作中,這些帶有陳腐氣息的八股文使得年少老成的朱光潛不斷沉靜下去研究,久而久之,朱光潛便習慣了在靜謐的環(huán)境中靜下心來研究學問,他的性格也更加沉著、冷靜。如他自己所說:“我大體上歡喜冷靜、沉著、穩(wěn)重、剛毅,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尊重理性和意志,卻也不菲薄情感和想象?!盵12]他的這種偏靜的性格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
在生活方面,他偏愛安靜的居住環(huán)境,縱觀他一生所居,無論是白馬湖邊的單身宿舍,還是恬靜安詳?shù)膼鄱”?、荒亂的慈悲殿三號公寓,還是遠離都市繁華、民風淳樸的樂山,這些居所都無一例外地透著一個“靜”字,在這些靜謐的居所中,朱光潛先生的思維更加冷靜嚴密,性情更加溫和沉穩(wěn)。與人交往上,朱光潛與豐子愷友情篤厚,他認為子愷不僅有文人“清”氣,身上更具一股“和穆”。
在學術(shù)方面,朱光潛前期的美學思想主要是以克羅齊“形象的直覺”作為總綱發(fā)展起來的。朱光潛為何選擇了克羅齊的“形象的直覺”?一方面有他的老師湯姆遜的引薦,更重要的是克羅齊的心靈哲學契合了他個人的性情偏好。“形象”即外物,“直覺”即自我,而所謂的美感經(jīng)驗就是將我的情感與物的形象在凝神靜觀中加以融合貫通。這種“形象的直覺”說是朱光潛前期美學思想的骨架支撐。在此基礎(chǔ)上,他將“移情”說和“心理距離”說作為血肉加以充實?!靶睦砭嚯x”強調(diào)審美的功利性問題,而“移情”則強調(diào)了物與我的關(guān)系問題。朱光潛指出,審美主體只有在凝神觀照中才能達到物我兩忘進而實現(xiàn)物我同一,可見“凝神觀照”這一過程在物我關(guān)系中的重要性。這無形之中也契合了老莊的“虛靜”??梢?,朱光潛在學術(shù)選擇上也偏重于個體直覺,注重凝神靜思。他前期美學思想觀點實則是他自身喜靜性格的另一表征。
在人生態(tài)度上,朱光潛雖標榜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將儒家的兼濟天下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然而風云變幻的現(xiàn)實境況卻遠遠脫離了他的理想,他所堅守的純粹學術(shù)觀點常常因動蕩的時局使他處于被動批判的處境之中。他先后與魯迅、曹禺、巴金等人發(fā)生論戰(zhàn),在此論戰(zhàn)中,朱光潛就純粹學術(shù)展開,而后者卻帶有著某些政治的因素對朱光潛進行批判。這使得朱光潛“入世”的事業(yè)遭遇挫敗。于是,他開始尋求超脫苦悶現(xiàn)實之途。就是在尋求超脫苦悶的路途中,對陶淵明的靜穆人格和尼采的“日神精神”有了選擇上的偏向。他在《我的文藝思想的反動性》中提到:“我從前所懸的‘魏晉人’的理想本來就是要‘超脫’現(xiàn)實……于是我在文藝世界找到了‘避風息涼’的地方,逍遙自在以阿波羅自居,‘觀照’人生世相的優(yōu)美畫面?!盵13]陶淵明的“超脫”啟悟及尼采所營構(gòu)的日神觀照下的文藝世界正是朱光潛對不堪社會現(xiàn)實的超脫之所。
朱光潛在《詩論》中談到陶淵明的情感生活時,認為陶淵明的感情生活中有許多矛盾。他也曾飽嘗憂患的苦悶,但最終達成了調(diào)和靜穆、沖淡靜遠的境界,可見陶淵明對朱光潛調(diào)和人生矛盾沖突方式的啟發(fā)。對于具體超脫的方式,朱光潛在接觸尼采之后才得以徹悟。他認為,曼妙的文藝的世界是抵抗現(xiàn)實世界的有力武器,日神阿波羅的“看戲”靜觀人生遠遠比酒神的“演戲”狂舞人生更易獲得審美愉悅。正是朱光潛這種積極調(diào)和現(xiàn)實人生與理想沖突的靜觀方式,使得他在動蕩年代的輾轉(zhuǎn)奔波中,能夠以頑強的精神適應(yīng)新的環(huán)境,不斷在社會語境中調(diào)整自己,最終能夠為中國留下寶貴的美學理論研究遺產(chǎn)。
朱光潛先生作為創(chuàng)造性的學者,他自新文化運動起就強調(diào)以創(chuàng)新的方式革新中國學術(shù)精神面貌,并開創(chuàng)了以西釋中、學貫中西的闡釋研究。這種闡釋的方式可能會帶來一定的誤讀,但其誤讀的方式建基于對本土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之上,突破了中西文化交流壁壘。因此,朱光潛對“靜穆”的文化誤讀,對傳統(tǒng)文化理論資源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換具有積極影響。這也對當下“新文科”美學的學科交叉與融合研究有著方法論層面的啟發(fā)意義。
[1]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八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396.
[2] 萊辛.拉奧孔[M].朱光潛,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2.
[3] 馮春田,梁苑,楊淑敏.王力語言學詞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583.
[4] 于根元.漢語新詞語[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 108.
[5] 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427.
[6]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五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9:12-13.
[7] 尼采.悲劇的誕生[M].朱光潛,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6:17.
[8]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393.
[9]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
[10] F Nietzsche. The Birth of Tragedy[M]. Translate By C. P. Fadiman.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95.
[11] 錢念孫.朱光潛與中西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63.
[12]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8:5.
[13]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8.
The Tension of Interpretation: A Study on Zhu Guangqian's Cultural Misreading of “Solemnness and Sereneness Theory”
DONG Ting-ting
(School of Chines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Zhu Guangqian’s comment on Tao Qian’s theory of “solemnness and sereneness” is a cultural misreading of Nietzsche’s “observation” of Apollo. But there is some legitimacy to this mis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sion of horizons” of hermeneutics, “solemnness and sereneness theory” forms a triple overlap of horizons composed of interpretative object, influencer and receiver. From the analysis of Zhu Guangqian’s academic ideal and his own temperament and cultural personality,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is made for the misreading phenomenon of Zhu Guangqian’s “solemnness and sereneness theory”, and then an affirmation is made about Zhu Guangqian’s contribution to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integra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in a larger interpretation cycle.
Zhu Guangqian; theory of “solemnness and sereneness”; cultural misreading; fusion of horizo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nsion
I01
A
1009-9115(2022)01-0073-06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1.015
2021-05-19
2021-11-01
董亭亭(1995-),女,河北廊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藝美學。
(責任編輯、校對:王淑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