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貴
經(jīng) 典 再 現(xiàn)
別了,“不列顛尼亞”
周 婷? ? 楊 興
在香港飄揚了150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這里降落后, 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
英國的告別儀式是30日下午在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拉開序幕的。在蒙蒙細雨中,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了25任港督的庭院。
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別了,根據(jù)傳統(tǒng),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再有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了。4時40分,代表英國女王統(tǒng)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了港督府。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過大規(guī)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
晚6時15分,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在距離駐港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軍營東面舉行。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臨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此時,雨越下越大。查爾斯王子在雨中宣讀英國女王贈言說:“英國國旗就要降下,中國國旗將飄揚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國管治即將告終。”
7點45分,廣場上燈火漸暗,開始了當天港島上的第二次降旗儀式。156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占領了港島,在這里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當然,最為世人矚目的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統(tǒng)治宣告終結。
在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中國從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qū)升起,兩分鐘前,“威爾士親王”軍營移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軍開始接管香港防務。
0時40分,剛剛參加了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的甲板。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wèi)下,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海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選自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有刪改)
經(jīng) 典 賞 讀
《別了,“不列顛尼亞”》是記錄香港回歸瞬間的短新聞作品,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作品簡短精練,構思巧妙,細品其韻味,氤氳馥郁,細思其表達,含意雋永。
歷史與現(xiàn)實勾連
文章抓住四個典型場景,以時間為經(jīng),以地點為緯,以人物為點,時空交匯,人物顯現(xiàn)。鏡頭瞄準每一個現(xiàn)實場景的同時,又伸向歷史的縱深處。
現(xiàn)實場景① :4點30分,港督府,彭定康,港督告別儀式。
歷史背景① :港督府的建成及使用。
末任港督彭定康離開港督府,順勢延伸,講述港督府的相關情況。同是港督府,走了一任港督又來一任港督,而今隨著末任港督的離去,此處已成歷史陳跡。
現(xiàn)實場景②:6點15分,廣場上,查爾斯王子,皇室告別儀式。
歷史背景②:英國國旗于156年前在這里升起。
此時降下的是英國國旗,追溯升起英國國旗的歷史。一降一升的對比,讓人回味與思索。
現(xiàn)實場景③:子夜時分,香港會議中心,中英代表,政權交接儀式。
現(xiàn)實場景④:0點40分,南海上,王子和港督,正式離開。
歷史背景③:“不列顛尼亞”號于1997年底退役。
歷史背景④:1841年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港島。
交接儀式結束,英國殖民者即刻離開,不容逗留,所以現(xiàn)實場景③④連著寫,他們乘坐的交通工具是“不列顛尼亞”號輪船?!安涣蓄嵞醽啞碧栂г谀虾5囊鼓恢?,這是英國殖民者真正的離開,從而聯(lián)想到英國遠征軍何時到來。
采用回顧與穿插,把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貫穿起來,灰色和彩色交替,悲涼和愉悅并存,增添了作品的厚度。這是追溯也是回憶,這是對比也是銘記,這是自豪也是感傷。
象征與事物同在
本文中所寫的事物,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事件,是國家強大的見證。
一、旗幟
旗幟是權力的象征和標志?,F(xiàn)實場景中,第一次是降港督旗,象征著港督對香港管理權的結束;第二次是降“米字旗”,象征著英國殖民管治即將結束;第三次降“米字旗”升五星紅旗,象征著英國對香港的統(tǒng)治權終結,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三次降升旗,前兩次是告別儀式,后一次是交接儀式,旗幟不同,場合不同,意義也就不同。
二、輪船
“不列顛尼亞”號是英國皇家游輪,代表著英國皇權。在文中共出現(xiàn)三次,但同中有異,各有妙處。
“別了,‘不列顛尼亞’”,第一次出現(xiàn)在標題中,作用是統(tǒng)領全文,象征著英國在中國殖民管治的結束。
“‘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第二次出現(xiàn)在文章首段中,此處輪船的撤離,象征著對香港管治權的終結。
“不列顛尼亞”號于“1997年年底退役”,這是在文章的結尾,起深化主題的作用,象征著英國的殖民主義將退出歷史舞臺。
三、色彩
告別儀式上,“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此處為何要加上“黑色”字樣,因為黑色在這里象征著英國殖民擴張的黑暗和非正義。
第二次降旗儀式時,“廣場上燈火漸暗”。燈火“漸暗”,既是時間的推移,也是對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心理的烘托,更是殖民統(tǒng)治走向衰亡的象征。
“‘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夜幕”一詞,有黑暗之意,象征英國的殖民主義沒有光明的未來,已經(jīng)走向窮途末路。
尋常的事物有著不尋常的意義,仔細一品,就能品出其中滋味。
情感與景象交融
同一景象,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感受。香港回歸,政權交接,中方有樂,英方有哀。情景交融,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
標題本身就是一個告別的場景,采用倒裝句式,先說“別了”,再說對象“不列顛尼亞”,叫一聲“別了”,就再也別見了,有迫不及待、盼望已久之意,還有一種一雪前恥的興奮。
“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港督府歷史悠久,已住過25任港督,從此這里不再是英國人發(fā)號施令的地方,屈辱的歷史已成過去,喜悅之情飽含在冷靜的敘述中。
“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和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構成‘日落儀式’的背景?!被始矣屋喯笳饔?,紫荊花象征香港?!叭詹宦涞蹏笔侵改峭瞥绨詸嘀髁x的帝國,喻指在他們的領土上,永遠都是陽光照耀。英國對香港的管治就如太陽馬上落下了,把交出政權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具有嘲諷意味。
第二次降旗與156年前的升旗是對比,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是對比,這代表著民族的勝利,也是發(fā)展的勝利,國家強大,令人自豪。
情以景生,景因情存,抒情寫景,貴在立意。本文之意,意在國家強盛,意在民族振興。文章格調高遠,意境雄渾。
閱讀《別了,“不列顛尼亞”》,不僅是看一場儀式,更是在讀沉甸甸的歷史;不僅有收復香港的喜慶,還有世事滄桑的況味。簡單的背后是博大豐富,簡短的背后是意味深長,簡明的背后是含蓄蘊藉。
183850078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