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吉振,胡典順,陶 然,李永桃
(1.麗水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2.華中師范大學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陶行知(1891—1946),漢族,安徽歙縣人,畢業(yè)于金陵大學(1952年并入南京大學)文學系,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曾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務主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干事。先后創(chuàng)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與社會大學。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著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等。
陶行知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很豐富的,主要包括鄉(xiāng)村教育、生活教育、教育的功能和行知教育等思想。雖然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十分豐富,但是筆者認為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系最為密切的是陶先生的行知理論,這個理論不僅僅是跟他的美國老師大教育家杜威有關,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教育理論是對中國知行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追溯陶行知的行知理論的文化淵源,我們更能看清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在知行問題上的變遷或發(fā)展脈絡。這對秉承新時代精神、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與自覺有著積極的意義,對當前我國的教育發(fā)展與改革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價值。
知行觀是中國哲學認識論的基本內(nèi)容,也是對教育理論的哲學繼承。陶行知的行知理論的文化淵源可以追溯到大約二千五百年前的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墨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墨子和大約五百年前的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等一些哲學家、思想家的知行思想。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前赴后繼的學者秉承了一種“為往圣繼絕學”的精神,對知行理論的研究延綿不絕,這彰顯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知行理論的巨大推動力??梢赃@樣講,中國古代哲學的認識論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具有知行性。本文僅僅以先秦的儒家(主要是孔子)、墨家(主要是墨子)和宋明的陸王心學(主要是王陽明)在知行觀上的思想對陶行知的影響為主線,來探討陶行知對中國傳統(tǒng)知行觀的繼承與發(fā)展。
儒家經(jīng)典著作《尚書·說命(中)》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边@句話告訴人們,知道一個道理并不難,難的是把這個道理付之于實踐,并取得成效。以往的學者認為,這是中國首次提及知行學說[1]。對于知易行難的道理,《貞觀政要·慎終》中也有所提及:“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币馑际钦f,做任何事情,只去了解它并不困難,困難的是去做;去做也并不困難,困難的是善始善終。中國先秦的道家表面上似乎是消極無為,但是道家也是重視行動的。道家非常重視“道”的觀念,他們所講求的“道”內(nèi)含著“行道”的意思。他們歷來反對僅僅把“道”只當作言說的對象而不去實行,故此老子才提出了“絕學無憂”“絕圣去智”“道不可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警示之論。
陶行知教育思想也是受到老莊哲學影響的[2],但是儒家的知行思想對陶行知的影響更為明顯?!墩撜Z·子罕篇》中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在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的培養(yǎng)需要具備三種品德:智慧、仁德和勇敢??鬃影选爸狈旁诘谝晃唬诳鬃涌磥?,對知識的追求是重要的,其次才是仁德和勇敢。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有過對“智仁勇”關系的深入的探討,“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chǎn)”,“我們需要智仁勇兼修的個人,不智而仁是懦夫之仁;不智而勇是匹夫之勇;不仁而智是狡黠之智;不仁而勇是小器之勇;不勇而智是清淡之智;不勇而仁是口頭之仁”。陶行知進一步揭示了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他將育才學校的辦學性質(zhì)概括為“智仁勇合一的教育”[3]。他對智、仁、勇的教育是很重視的,以至于在他離世前沒有幾天還諄諄教誨育才學校的師生們[4]6。智、仁、勇是陶行知對中國儒家積極有為的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揚棄的繼承。中國古代社會普遍強調(diào)的是“內(nèi)圣”的重要性,而不是“外王”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強調(diào)的是道德修養(yǎng)重于知識才能的增長,但是陶行知把知識才干放在首要的位置,這就彰顯了知識才能的重要,這是他對先秦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孟子秉承了孔子的思想,他強調(diào)知識對人生實踐中形成理想人格的重要性[5]136。戰(zhàn)國晚期的儒學大師荀子,他比孔子更加重視“行”的重要性。他強調(diào):“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圣人。”(《荀子·儒效》)荀子雖然強調(diào)認識最初是“聞”,但是最終要止于“行”。這與南宋詩人陸游強調(diào)的“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文化觀念是一致的。陶行知對孟子的一些知行觀的思想也是有所繼承的[6],限于篇幅與主題,我們不進行過多的論述。
在先秦時期,與儒學并稱的顯學——墨家學說秉承了經(jīng)驗的認識論路線。墨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墨翟像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一樣,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在數(shù)學、物理學、邏輯學、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等很多領域都有著杰出的貢獻。筆者在這里主要探討墨家學派的知行觀。
墨子強調(diào),一個人是否有真知識,不能只聽他怎么說,更為重要的是要看他怎么做,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言足以遷行者常(同‘尚’)之,不足以遷行者勿常。不足以遷行而常之,是蕩口也?!彼憛捬孕胁灰?、脫離實際、夸夸其談的人,視這種人為說空話的“蕩口”[5]137。《墨子·經(jīng)上》指出,認識能力是人本身固有的才能,“知,材也”,并進一步解釋說:“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币馑际钦f,一個人有認識能力,并不等于說就有知識,他必須同實際事物相接觸,在認識過程中獲取知識。顯然墨子更是重視在行動中或?qū)嵺`活動中獲取知識。陶行知指出:“《墨辯》提出三種知識:一是親知,二是聞知,三是說知。親知是親自得來的,就是從行中得來的。聞知是從旁人那里得來的,或由師友口傳,或由書本傳達,都可以歸為這一類。說知是推想出來的知識?!彼又赋觯骸拔覀兡谩惺侵肌瘉碚f明知識之來源,并不是否認聞知和說知,乃是承認親知為一切知識之根本。聞知與說知必須根于親知里面方能發(fā)生效力?!盵7]他把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的關系,生動地比喻為“接知”如“接枝”,一切間接知識(聞知)與理性知識(說知)都是扎根于親知中。《墨子·經(jīng)上》強調(diào):“知,接也?!边@就可以看出墨家學說對他的影響。墨家的墨子及門徒一般出身于社會的下層,他們教育的對象主要是“農(nóng)與工肆之人”。墨家及信徒雖然都出身貧寒,但是都是實干家,在客觀上達到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有機結合?!赌印酚涊d了很多關于數(shù)學和物理方面的知識或思想,這就充分反映了墨家是一個具有實踐科學精神的學派。陶行知也繼承了墨家的這一思想,陶行知反對單獨勞心,認為它不能算作“做”,只有“手腦并用”,“在勞力上勞心”才是真正的“做”[8],這種觀念與墨家的思想觀念基本上是一致的。這就充分說明了陶行知像墨子一樣,強調(diào)的是知行的結合性,而不是把“行”與“知”分開。墨家重視生產(chǎn)實踐與教育相結合的思想與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是密切相關的,這個密切相關性說明陶行知的行知理論不僅來自于他的老師杜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墨家教育與勞動實踐相結合的思想觀念[9]。陶行知把墨家的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思想發(fā)展為更為抽象的勞力與勞心相結合的思想觀念,這種觀念對人的身心的平衡、和諧、健康發(fā)展也有著積極的意義和影響。
人們一般認為,陶行知受到王陽明的影響最大,但是程朱理學對陶行知也是有巨大影響的。誠如高時良所強調(diào):“事實上,程朱的知行觀對他也不無影響,如程頤強調(diào)知必能行:‘知之深,則行之必至,無有知而不能行者?!^程頤后,朱熹便說:‘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朱熹又說:‘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4]3程頤提出了“知先行后”說。例如他說:“須以知為本?!保ā哆z書》第十五)“君子以知為本,行次之?!保ā哆z書》第二十五)“須是知了方行得?!保ā哆z書》第十八)朱熹立足于理學立場,對知行關系問題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他沒有否認認知的超前性,但是強調(diào)“知”終究要受到“行”的限制。朱熹仍然把“知”放在了首位,雖然他把重點移向了“行”這一邊[5]142。以上可以看到宋代的理學家基本上強調(diào)了“知”的重要性,這就是強調(diào)間接知識的重要性。
王守仁(1472—1529),本名王云,字伯安,號陽明,浙江余姚人,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他提出了比較系統(tǒng)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朱熹秉承了程頤的思想,雖然認識到了行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沒有放棄“知先行后”的觀點,這個“把柄”就招致了陸王心學一派代表人之一王陽明的批評。王陽明認為朱熹的知行觀是有問題的,于是就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他指出:“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事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保ā秱髁曚洠ㄉ希罚┩蹶柮魉f的“知行合一”大致有兩重意思:一是說知行并進,沒有先后之分。例如他倡導的“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傳習錄(下)》);二是說知行互攝,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爸泄Ψ虿豢呻x”(《傳習錄(中)》),王陽明“知行合一”說在強調(diào)知行統(tǒng)一性的同時,對二者之間的差別有所忽略。陶行知雖然繼承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觀念,也提倡了“知行合一”的觀念,但是在后期強調(diào)的重點仍然是“行”的重要性而不是“知”的重要性。1911年,陶行知在金陵大學學習期間,受到學校教師的影響,研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以至入迷,并根據(jù)“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知行”。顯然他是認可了王陽明的觀點,繼承了王陽明的思想。但是二十多年之后,他又悟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道理,于1934年改名為“行知”,這就進一步發(fā)展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1929年11月,在湘湖師范學校教學討論會上,他說:“至于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是‘即知即行’,那么‘知行”就一樣地困難,或是一樣地容易,實在‘知’和‘行’不能分開,不過是一件事的兩面而已?!盵10]1932年,在一次演講時又說:“王陽明說:‘知為[是]行之始,行為[是]知之成。’我說:‘行為[是]知之始,知為[是]行之成?!盵11]303為此他宣稱:“王陽明的話,我可以把他翻半個——180度的筋斗,意思就是把他的話來個倒栽蔥。”[11]309但是不論其如何翻、倒,以及陶行知1934年7月間宣布,將自己原名“知行”改為“行知”,表白了他的認識論從“知行知”到“行知行”的根本轉(zhuǎn)變,卻仍然排除不了他關于“知”“行”兩個范疇,和知行二者的相互關系主要來自于宋明學者的哲學認識論,即對后者的批判繼承[4]4?!靶惺侵?,知是行之成”,這是陶行知對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體現(xiàn)了陶行知向社會學習、向?qū)嵺`學習的治學態(tài)度,也蘊含著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實踐是獲取知識的開始,獲取知識是實踐的結果。實踐是獲取認知的必須途徑,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陶行知批評傳統(tǒng)教育歷來把讀書、聽講當成“知之始”,并以之為知識的唯一來源,習之既久,學生就“不肯行、不敢行、終于不能行,也就一無所知”。他認為:行(做)是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身臨其境,動手嘗試,才有真知,才有創(chuàng)新。這是他對中國傳統(tǒng)知行觀比較重要的發(fā)展。另外,中國古人包括宋明理學把知行的關系局限在狹隘的道德領域之中。誠如宋志明所說:“對于‘知’與‘行’的內(nèi)涵,清代學者的理解比宋明理學要寬泛一些。宋明理學家往往過分強調(diào)‘德性之知’的重要性,而不太看中‘聞見之知’和實用的知識;過分強調(diào)道德踐履的重要性,而不太看中實際才干的增長;過分強調(diào)行為的動機,而不太看中行為的效果?!盵5]144陶行知在知行觀的范圍上顯然要超出宋明理學狹隘的道德領域,應該說最重要的還是涉足到了知識的領域,這也是陶行知對中國傳統(tǒng)知行觀的進一步的發(fā)展。
陶行知對中國傳統(tǒng)知行觀的發(fā)展沒有停留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個階段,他強調(diào)認識是一個螺旋上升式的永無止境的過程。在1934年他發(fā)表了《行知行》一文,強調(diào)了認識是“行知行”的過程,而且在他主編的《生活教育》期刊上每期增開了一個欄目“行知行閑談”。從以上可以看出,他的“行知行”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科學認識論比較接近了。哲學的認識論是指研究人類認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和認識的本質(zhì)的理論。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揭示了認識發(fā)生、發(fā)展的基本路線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講,陶行知在認識論上已經(jīng)達到或接近馬克思主義的這種科學認識論的高度。一些學者認為陶行知在認識論上的思想已經(jīng)達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階段[12],從他的“行知行”思想來看也的確如此。
本文按照歷史的順序,主要追溯并探討了與陶行知的行知理論關系最密切的孔子、墨子和王陽明三位中國古代哲學家的知行思想。通過這種文化思想理論的相關性追溯,我們大體上認識到陶行知行知理論的主要歷史文化淵源和他對中國知行觀的繼承與發(fā)展。在某種意義上講,知行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線之一。陶行知在繼承了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思想的同時,也發(fā)展了中國古代知行觀的理論。陶行知的行知理論就是他的認識論,至少從中國古代文化的視角是可以這樣理解的。他對中國古代知行觀的發(fā)展最主要集中在這四個方面:(1)秉承了孔子的知行理念,強調(diào)了知識的重要性,扭轉(zhuǎn)了幾千年“主德不主智”的文化觀念,把知識放在了一個重要的位置。例如他強調(diào)“智仁勇”的文化觀念。(2)受到墨家思想影響,強調(diào)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勞力者治人,勞心者治于人”的不平等的思想觀念。(3)他把中國古代狹隘的主要集中在道德領域中的“知行觀”的思想推廣到了知識領域中來,強調(diào)“行”的概念不僅是道德的踐行,而且涉及到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的踐行。(4)他在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的影響下,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思想,并把這種思想推廣到“行知行”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高度。
陶行知對中國古代知行觀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也與他從小受到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開。陶行知從小受到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他父親是秀才,為他起了個文縐縐的名字:陶文濬。后來在求學的路上又師從大教育家杜威,留學歸來后秉承“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從事教育工作,像蔡元培、梁漱溟等教育家一樣,為中國傳統(tǒng)教育向現(xiàn)代教育的轉(zhuǎn)型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陶知行”到“陶行知”,說明了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偉大的繼承者、踐行者和發(fā)展者,而且他把中國幾千年生生不息的“知行文化”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陶行知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名人,追溯他的行知理論的歷史文化淵源,可以看出他在知行觀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很多的繼承與發(fā)展,這種繼承與發(fā)展對今天倡導的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與自覺也有積極的意義和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