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釗,洪錦芳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據(jù)寧夏舊志記載,清代寧夏進士路談、俞德淵、張鵬舉等人曾有詩文集傳世,惜今皆不復見,其余進士詩文則散見于各地方舊志及相關書籍。如栗爾璋,《乾隆寧夏府志》卷二一《藝文·詩》存其《青銅禹跡》,《乾隆石屏州志》卷七《藝文志·七言律》存其《來鶴亭喜雨》,《壬寅消夏錄》存其一題畫文,《民國修建水縣志稿》卷一三《藝文三》存其《修乾離洞記》。朱德慈在《漫議清代詩文文獻整理中的輯佚——〈潘德輿全集〉之校理為中心》提出,清代詩文文獻整理應將輯佚作為重點任務,因為這項工作對于揭示一位文學家創(chuàng)作風格的形成過程、全面地展示作者對反映現(xiàn)實所做出的努力與貢獻、厘清作者的事跡交游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與作用。[1]目前學界暫無專文探討清代寧夏進士所做詩歌,有鑒于此,筆者不揣谫陋,撰此文對清代寧夏進士所做詩歌的內(nèi)容、價值進行考述,并對清代寧夏進士所撰詩歌進行一番輯補,期有助于清代寧夏詩文文獻整理工作的展開。
經(jīng)梳理,清代寧夏進士共8人留下詩歌23首,按照內(nèi)容劃分,這些詩歌可粗分為寫景詩與記事詩。
清代寧夏進士所作寫景詩中,多為吟詠風光景色,如解震泰《游賀蘭山》。該詩為其尋元昊臺及思源亭故址后有感而發(fā)所作,該詩“古人吊古人,古人后人榜。后人亦古人,復做后人樣。名利總虛空,性定心無妄。及時樂陶陶,山花自開放”之語展現(xiàn)出解震泰的豁達心態(tài)。路談《游韋曲牛頭寺看桃花》則純粹為游客心態(tài),記錄了其游玩所見之景色:“寺前鞍馬若游龍,山下夭桃為客容。老衲不知春欲暮,倚樓自打晚來鐘。”平淡而不失樂趣。
這些寫景詩中有兩首為“八景詩”,展現(xiàn)了寧夏的歷史風貌?!鞍司啊敝改车貐^(qū)最具典型性的景觀代表,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皆可,“八景”非實指八處,部分地區(qū)景觀達到了八處以上,亦稱“八景”。“寧夏八景”生成始于明代,興盛于清代,它的興盛離不開當?shù)毓賳T的支持,《乾隆寧夏府志》記載:“(黃圖安)公余文翰自娛,邊城名勝多經(jīng)題詠”,[2]曾任寧夏巡撫的黃圖安在從政之余,經(jīng)常作詩歌頌寧夏的自然風物,并結合明代流傳的“八景”,提出了“八景新說”:藩府名園、南塘雨霽、承天塔影、南樓秋色、泮池巍閣、霜臺清露、黑寶浮圖、土塔名剎?!鞍司啊本坝^并非一成不變,會適當調整。乾隆時期,寧夏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后又經(jīng)歷一場地震,黃圖安所指“八景”早已不符寧夏實際,“寧夏為塞上名區(qū)久矣,舊志載有八景。本朝初年,巡撫黃公圖安又增其八,歷今百余年,河山風物固自不殊,而名勝故跡亦復有興廢。參酌其間略為更定,要在舉目憑眺,足供欣賞?!盵3]《乾隆寧夏府志》的編纂者張金城在繼承明代八景詩和黃圖安續(xù)題“八景”的基礎上,結合當時寧夏社會實際情況,將寧夏“八景”修訂為山屏晚翠、河帶晴光、古塔凌霄、長渠流潤、西橋柳色、南麓果園、蓮湖連歌、高臺梵剎8種。楊浣雨所作《長渠流潤》即為寧夏新“八景”之一的“長渠流潤”所作,該詩如下:
長渠流潤
楊浣雨
漢宣昔有言,河潤及九里。良吏福我民,美澤差方比。塞垣一望但飛埃,黃蒿滅沒沙崔嵬。大河遙徙積石回,到此衍漾堪浮杯。遂有磊落掀天才,轉從屈注聲如雷。漢曰漢延唐唐來,大清惠農(nóng)今代開。天潢倒吸怒龍口,濁浪急噴長鯨腮。虹橋歷歷明水樹,蜃氣靄靄浮樓臺。平疇散入花萬井,山郭斜帶青千堆。馬遷《河渠書》,道元《水經(jīng)注》,當時疏鑿人,可惜不能具。史稱虞詡與郭璜,唐宋嗣者推李楊,古跡漫汗不可詳。元有董郭明有汪,驅石筑堰績用康。王司馬,通侍郎,圣朝偉業(yè)相輝光。察汗棄壤通理疆,繡畦北盡省嵬旁。歲粟十萬輸天倉,嗟哉美利何洋洋。長渠之潤于斯長,萬民所怙惟循良。濬淤泄?jié)q高其防,俾我農(nóng)人孫子樂未央。君不見,南陽縱橫舊畎畝,召杜至今歌父母。[4]
該詩借“長渠流潤”之題,回顧了河渠的創(chuàng)建,并贊頌了創(chuàng)建這河渠的先人:“歲粟十萬輸天倉,嗟哉美利何洋洋。長渠之潤于斯長,萬民所怙惟循良。濬淤泄?jié)q髙其防,俾我農(nóng)人孫子樂未央?!碧锔卉娫谄洹秾幭拿髑迦耸恐鲅芯俊芬晃闹性u價此詩在藝術上取得很大的成就,既將詠史寫今融為一體,也善用夸張、鋪排,還有音韻之美。[5]
因為上級長官的推崇,寧夏各州縣也推廣八景詩,如廣武“八景”:紫金曉霧、蘆溝晚霞、地涌浮圖、青銅鎖秀、花石松紋、西天古剎、閣繪萬佛、中洲株柳;靈州“八景”:黃水夕照、寧河勝覽、高橋柳色、晏湖勝覽、青峽曉映、龍泉噴玉、滴水秋梧;(1)按:實為七處。平羅“八景”:佛泉清寺、杰閣層蔭、邊墻晚照、馬營遠樹、虎洞歸云、磴口春帆、荷蘭夏雪、官橋煙柳;……茲不贅述。栗爾璋《青銅禹跡》即為吟詠中衛(wèi)“八景”之一,(2)按:實為十二處。該詩如下:
青銅禹跡
栗爾璋
銅峽中間兩壁蹲,何年禹廟建山根。
隨刊八載標新跡,疏鑿千秋有舊痕。
憑溯源流推遠德,采風作述識高門。
黃河永著安瀾頌,留取豐功萬古存。[6]
此詩《乾隆寧夏府志》卷二一《藝文·詩》《乾隆中衛(wèi)縣志》卷十《藝文》《光緒寧靈廳志草·藝文第三十五》三處有載,所載內(nèi)容有出入?!坝韽R”,《乾隆中衛(wèi)縣志》做“禹祠”?!吨行l(wèi)縣志》卷八《古跡考·中衛(wèi)各景考·青銅禹跡》載:“入峽,北岸有禹王廟,因石穴為殿宇。”“錫舟行數(shù)過,復潔志搜探碑碣,肅瞻禹廟,崖閣參差,像在石洞中,幽邃而明透,令人低徊者久之。”[7]《光緒寧靈廳志草》亦載此詩,內(nèi)容同《乾隆寧夏府志》,且載有佚名所作《峽口禹廟碑》,“禹廟”應是。另《光緒寧靈廳志草》所載《青銅禹跡》作者為“石茂華”,需進一步考證,筆者暫從《乾隆寧夏府志》《乾隆中衛(wèi)縣志》所載,將此詩作者定為栗爾璋。
清代寧夏進士存世記事詩中,梁棟《勸農(nóng)》三首為勉勵農(nóng)耕之作,兼描寫田園風光,融敘事寫景于一體,《題烈女鮑霜姑》《題節(jié)婦慶逢繕妻張氏》兩詩為梁棟表彰巾幗而作,多贊美之詞?!秹劢橥れ栂壬贰顿泬勖窨刀诽摗穬稍姙橘R壽詩,睹之可窺其人際圈,下文將對兩賀壽詩做一介紹。
李忄原,字誠菴,靈州人。雍正丁未(1727)科進士,歷任禮部精膳司主事、禮部祠祭司員外郎、戶部江南司郎中、河南道御史,晚年寓居寧朔縣馬寨堡,教授生徒?!秹劢橥ふ孪壬份d于《〔乾隆〕伏羌縣志》卷一三下《藝文·七律》,該詩如下:
壽介亭鞏先生
李忄原
乞假身閑圣主恩,西歸欲老白云村。
無雙國士三朝舊,有數(shù)科名萬壽尊。
秉鑒心同滇海潔,傳經(jīng)人憶錦江存。
維棄我幸依鄰里,遙想花時共酒樽。[8]
鞏建豐(1673—1748),字文在,一字子文,號渭川,別號介亭,晚年自稱朱圉山人,甘肅伏羌人,官至朝議大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雍正十年(1732)以年近花甲頭暈目眩為由多次奏請歸田。辭官回鄉(xiāng)后,鞏建豐以教學著書為務,教授學生數(shù)百人,還應邀到秦州書院講學,門生甚富?!秹劢橥れ栂壬芬晃募蠢钼嘣R鞏建豐七十大壽而作,該詩既描述了鞏建豐辭官回鄉(xiāng)的現(xiàn)實情況,也贊揚了鞏建豐的政治成績。
梁棟《贈壽民康斗虛》載于《〔乾隆〕新化縣志》卷二六《藝文·詩》,梁棟曾任新化知縣,該詩為其任新化知縣時所做??刀诽摓樵摽h人士,《〔乾隆〕新化縣志》卷二二《人物·愿壽》載康斗虛生于順治十五年(1658),為人寬厚忠孝,梁棟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訪之,時已102歲高齡。[9]全詩如下:
贈壽民康斗虛
梁 棟
梅山一壽翁,矍鑠誰與伍。
耕鑿忘帝力,含哺任腹鼓。
一堂人四世,幾對班衣舞。
海鶴擬其姿,蒼松堪比侶。
期愿豈易臻,乃在濱江浦。
安車應有征,顧問將唯汝。
我聞善慶家,宜受天之佑。
升平重人瑞,皇仁德澤溥。
丹書飛北闕,百歲自千古。[10]
與《壽介亭鞏先生》不同的是,該詩的祝賀對象為一平民,故本詩并無過多稱贊之詞,僅表達了對壽星的祝福,詩中的“鶴”“松”等意象也為常見的代表長壽的意象?!吧街厝巳?,皇仁德澤溥”一聯(lián)表明人民長壽是因為升平的社會環(huán)境,應該感謝統(tǒng)治者的恩德,可見梁棟寫此詩其實有著歌頌太平盛世的意味。
筆者查檢相關地方志及其他文人文集,共檢出清代寧夏進士詩歌23首,今輯錄如下,以資相關研究者參考利用。
1.青銅禹跡 栗爾璋
銅峽中間兩壁蹲,何年禹廟建山根。隨刊八載標新跡,疏鑿千秋有舊痕。憑溯源流推遠德,采風作述識高門。黃河永著安瀾頌,留取豐功萬古存。
此詩輯自《乾隆寧夏府志》卷二一《藝文·詩》。[11]
2.來鶴亭喜雨 栗爾璋
按部西來到海東,連天雨氣濕殘虹。四圍山色空朦里,三島波聲浩淼中。豈為尋幽探地僻,直緣釁隱祝年豐。臨殤致喜真吾事,載筆應推太史雄。
此詩輯自《乾隆石屏州志》卷七《藝文志三·七言律》。[12]
3.游賀蘭山 解震泰
游賀蘭山,自后溝至頂,尋元昊臺及李將軍思源亭故址,慨然有作。
曉起去登山,山影非一狀。怪石虎豺蹲,懸崖紛如幛。中有鳥道通,屈曲詎能量。瀑布起銀虹,飛珠濺崿嶂。綠林覓僧舍,梵音何清亮。犬吠竹籬邊,花落云際飏。松風徐徐來,振步恣無妨。郁紆陟高岑,攀躋中峰上。古木踞虯龍,連山奔似浪。黃河一帶寬,城郭渺如舫。銀川亦寥廓,微茫但一望。憑眺夏王臺,慷慨復惆悵。男兒何錦綺,英雄自霸王。霸圖亦已成,雄名亦何壯。可憐一再傳,狐貍穴其壙。美人歸何處,瓦礫生凄愴。惟余臺上石,曾聽當時唱。下尋思源亭,壞道殘流漾。憶昔李將軍,愛山意云匠。飛閣結曾巖,涌泉足漭沆。把酒懷李王,意氣不相讓。瀑水天上來,山摧石飛蕩。勝地不可常,遺趾竟何向。四十年前事,已作凋殘況。矧乃數(shù)代遙,安能論得喪。日月逝如梭,光陰其誰償。古人吊古人,古人后人榜。后人亦古人,復做后人樣。名利總虛空,性定心無妄。及時樂陶陶,山花自開放。
此詩輯自《乾隆寧夏府志》卷二一《藝文·詩》。[13]
4.壽介亭鞏先生 李忄原
乞假身閑圣主恩,西歸欲老白云村。無雙國士三朝舊,有數(shù)科名萬壽尊。秉鑒心同滇海潔,傳經(jīng)人憶錦江存。維棄我幸依鄰里,遙想花時共酒樽。
此詩輯自《乾隆伏羌縣志》卷一三下《藝文·七律》。[14]
5.勸農(nóng) 梁棟
其一
西疇方力穡,出郭勸農(nóng)功。林鳥鳴春晝,川魚跳晚風。民胼百日里,官課綠陰中。薄暮籃輿返,歸鴉帶落虹。
其二
借種助貧乏,休教仰屋嗟。乘時勤播插,隙地樹桑麻。多忝宜知節(jié),盈箱更戒奢。試思為牧者,于此又何加。
其三
芃芃皆阡陌秀,瑞氣溢田垓。漁艇隨潮去,農(nóng)歌傍牜孛來。已欣今歲稔,還嘆舊年災。社鼓酬神佑,村村獻酒醅。
此三首詩輯自《乾隆含山縣志》卷一二《藝文志·詩》。[15]
6.題烈女鮑霜姑 梁棟
捐軀豈愿姓名彰,巾幗偏能植五常。有恨寒盟寧玉碎,無緣同穴抱簪亡。杜鵑莫三春血,烏鵲會傳千載芳。祠畔秋霜一片月,謾勞過客費評章。
此詩輯自《乾隆含山縣志》卷一二《藝文志·詩》。[16]
7.題節(jié)婦慶逢繕妻張氏 梁棟
何事摧殘連理枝,頓教巢覆倒懸悲。煢煢裙布呼天日,慘慘遺言謝世時。二子零丁須撫育,一姑衰老賴維持。荻蘆畫盡名成立,丹詔榮旌出鳳池。
此詩輯自《乾隆含山縣志》卷一二《藝文志·詩》。[17]
8.贈壽民康斗虛 梁棟
梅山一壽翁,矍鑠誰與伍。耕鑿忘帝力,含哺任腹鼓。一堂人四世,幾對班衣舞。海鶴擬其姿,蒼松堪比侶。期愿豈易臻,乃在濱江浦。安車應有征,顧問將唯汝。我聞善慶家,宜受天之佑。升平重人瑞,皇仁德澤溥,丹書飛北闕,百歲自千古。
此詩輯自《乾隆新化縣志》卷二六《藝文·詩》。[18]
9.維山疊嶂 梁棟
層巒聳翠映朝霞,黛色陰翳罩碧紗。龍虎榜開題姓字,玉珠雨布潤桑麻。錦屏云幻詩中畫,雪案春摧筆上花。十屐登臨回首望,梅城煙火萬千家。[19]
10.八字巖 梁棟
誰將鐵筆寫崖前,開關由來景自然。雙掛新鉤邀夜月,平分嫩柳鎖朝煙。風飄雨露東西至,云卷晴嵐左右旋,作字象形形象字,天工喜帶墨痕鮮。
此詩輯自《乾隆新化縣志》卷二六《藝文·詩》。[20]
11.游韋曲牛頭寺看桃花 路談
其一
珠簾翠幕曉曈昽,御宿樓臺仿像中,只有穿花雙燕子,舞衣還試舊東風。
其二
寺前鞍馬若游龍,山下夭桃為客容。老衲不知春欲暮,倚樓自打晚來鐘。
此二首詩輯自《晚晴簃詩匯》卷八〇。[21]
12.長渠流潤 楊浣雨
寺前鞍馬若游龍,山下夭桃為客容。老衲不知春欲暮,倚樓自打晚來鐘。漢宣昔有言,河潤及九里。良吏福我民,美澤差方比。塞垣一望但飛埃,黃蒿滅沒沙崔嵬。大河遙徙積石回,到此衍漾堪浮杯。遂有磊落掀天才,轉從屈注聲如雷。漢曰漢延唐唐來,大清惠農(nóng)今代開。天潢倒吸怒龍口,濁浪急噴長鯨腮。虹橋歷歷明水樹,蜃氣靄靄浮樓臺。平疇散入花萬井,山郭斜帶青千堆。馬遷《河渠書》,道元《水經(jīng)注》,當時疏鑿人,可惜不能具。史稱虞詡與郭璜,唐宋嗣者推李楊,古跡漫汗不可詳。元有董郭明有汪,驅石筑堰績用康。王司馬,通侍郎,圣朝偉業(yè)相輝光。察汗棄壤通理疆,繡畦北盡省嵬旁。歲粟十萬輸天倉,嗟哉羨利何洋洋。長渠之潤于斯長,萬民所怙惟循良。濬淤泄?jié)q高其防,俾我農(nóng)人孫子樂未央。君不見,南陽縱橫舊畎畝,召杜至今歌父母。
此詩輯自《乾隆寧夏府志》卷二一《藝文·詩》。[22]
13.文昌閣新成 周栻
泥融日暖弄晴沙,尾剪風輕舞雪花。曾化玉釵凌月殿,偶銜天璽應王家。蹁躚粉質占時瑞,點綴風光煥物華。幾度品題抒望眼,高標凈色客情賒。
此詩輯自《乾隆寧夏府志》卷二一《藝文·詩》。[23]傳世本《乾隆寧夏府志》“高標凈色客情賒”后脫1頁,此詩可能為殘詩。
14.次韻《陶云汀登東海云臺山》 俞德淵
其一
終古郁州青不斷,蒼茫云氣結層臺。千重金碧排空現(xiàn),十隊族旗閱武來。勝事后先符甲子,威名熠爚走風雷。軍聲動地潮聲應,如此登臨亦壯哉。
其二
篆壁藤蘿次第捫,筼筜繞徑長龍孫。長天碧海鯨波靜,落日紅濤蜃氣昏。百級仙梯見齊泰岳,一痕秋練指吳門。沙堤接引成嘉兆,旦晚重瞻使相尊。
其三
荒瞰重辟幾經(jīng)年,風景于今喜晏然。萬灶午晴融雪海 ,一犁春雨屬刂山田。水村籬落懸魚網(wǎng),煙島帆檣聚客船。況是哀鴻安集后,恩綸頻代九重宣。
其四
金闕瓊樓無上鏡,松風竹雨步虛聲。文章喜得江山助,軒冕物難忘湖海情。露浥三清餐玉瀣,月明半嶺種芝英。蓬萊咫尺何時到?夢轱空隨旅雁征。
此四首詩輯自《云臺新志》卷四《山水》,原詩無題,詩題系筆者自加。[24]
15.《許淑慧三十六湖樓圖》題跋 俞德淵
露筋祠畔慣停舟,欲眺湖山愿未酬。今日登臨開倦眼,新成三十六湖樓。
此詩輯自《默齋拾遺:俞德淵及其史籍研究》“公牘編”之“新編昀館詩賦鈔”。[25]此詩原錄自俞德淵手跡,筆者暫未查檢到有古籍收錄此詩,原詩無題,詩題系筆者自加。該詩詩后有落款:道光甲午五月初十日,榕園仁弟大人招陪,云汀宮保師同登;三十六湖落成,口占絕句即以就正。陶泉俞德淵初稿。
16.《吳門表隱》詩 俞德淵
石鼓橋鐘跡已無,彥先心血盡枌榆。卅年表隱書初就,乙斝丁觚銘細摹。
此詩輯自《吳門表隱》卷一。[26]《吳門表隱》,蘇州顧氏家族成員顧震濤所撰,此書共有602人題詩作序,此詩即為其中之一。
17.無題 俞德淵
機絲鐙影夜窗紅,郎朗書聲出此中。不數(shù)云簽三萬笈,伊川禮樂有宗風。
此詩輯自《默齋拾遺:俞德淵及其史籍研究》“公牘編”之“新編蕓館詩賦鈔”,[27]此詩原載于汪鎣所撰《雅安書屋文集》。(3)按:據(jù)趙和平《默齋拾遺:俞德淵及其史籍研究》載,此詩原載于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汪鎣所撰《雅安書屋詩文集》,該書共兩卷,《雅安書屋詩文集》當為《雅安書屋文集》之誤。另,筆者目前僅見國家圖書館藏《雅安書屋詩集》,查檢此書后,未見此詩,書此存疑。原詩無題,詩題系筆者自加。
總體來說清代寧夏進士所撰詩歌,文學成就并不高,但這些詩歌作品亦是我國古代社會的寶貴財富。筆者認為,清代寧夏進士所撰詩歌至少存在以下三點價值:
第一,豐富了寧夏古代文學的詩文研究。胡迅雷主編《寧夏歷代詩詞集》為目前收錄寧夏詩文最為豐富之作,方便了清代寧夏的詩文研究,但是該詩詞集所收錄的清代寧夏進士的詩歌僅有栗爾璋《青銅禹跡》、解震泰《游賀蘭山》、(4)按:該詩亦題作《游賀蘭山自后溝至頂尋元昊臺及李將軍思源亭故址慨然有作》。周栻《文昌閣新成》三首,且這三首詩均見載于《乾隆寧夏府志》卷二一《藝文·詩》,如李忄原《壽介亭鞏先生》、梁棟《題烈女鮑霜姑》、俞德淵《次韻〈陶云汀登東海云臺山〉》等卻未收錄。這些寧夏進士常年在外為官,他們的詩歌作品主要存于其仕宦之地的地方舊志,全面輯錄他們的詩歌需要耗費精力查檢相關地方舊志,頗為繁瑣。同時,系統(tǒng)研究清代寧夏進士的成果近年才有所增加,這些進士的詩文尚未引起學術界重視。作為寧夏本籍人士,清代寧夏進士的詩歌作品,是寧夏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研讀這些詩歌作品,可為將來的寧夏古代詩文研究提供可開拓的方向。
第二,提供基礎研究史料。清代寧夏進士所撰詩歌存世不多,文學成就也不高,但部分寧夏進士詩歌作品所描繪的畫面,可為研究地域文化提供基礎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參考價值。如解震泰《游賀蘭山》,通過其詩“中有鳥道通,屈曲詎能量。瀑布起銀虹,飛珠濺崿嶂。綠林覓僧舍,梵音何清亮。犬吠竹籬邊,花落云際飏。松風徐徐來,振步恣無妨。郁紆陟高岑,攀躋中峰上。古木踞虯龍,連山奔似浪”等詩句的描繪,可見清代前期的賀蘭山部分地區(qū)不僅自然壞境較為優(yōu)越,還有不少的古剎與僧人。又如梁棟《題烈女鮑霜姑》《題節(jié)婦慶逢繕妻張氏》等詩,這些詩歌皆為褒獎女性之作,亦可為古代女性研究提供一些參考資料。
第三,助力寧夏地方人物研究。清代寧夏進士不乏杰出的政治人物,他們盡職盡責,為國家、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地方志記載了他們的事跡,但限于篇幅,未能詳細展開。不少清代寧夏進士存世詩歌本身即是一篇難能可貴的史料,如俞德淵《次韻陶云汀登東海云臺山》為俞德淵陪同陶澍登覽云臺山唱和之作,可見俞、陶二人之關系。又如李忄原《壽介亭鞏先生》,從此詩的描述來看,李忄原對鞏建豐較為尊敬,二人應有交情。可見,研讀這些詩歌,借此可窺這些進士的交際圈,豐富他們的生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