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訓玲 安徽省合肥市樂農新村小學教育集團長江路校區(qū)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課程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使數學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p>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已有差異,滿足他們在學習方面的合理需求,讓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就要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通過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改進方法,通過營造氛圍來縮小這種差距,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激活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潛能。學生能夠在數學教師的引導下,充滿興趣地學習,迸發(fā)自己的潛能。如果教師只是一概而論式的定性所有的學生,那么將會失之偏頗,不利于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更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認識到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化的重要性,著力發(fā)現每一個學生在數學思維方面的閃光點,彌補學生在個體思維方面的不足,進而提升每一個學生的數學能力。
其實,再聰明的學生也有個體上的缺陷,再愚鈍的學生也會有其閃光點。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本班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循循善誘式的鼓勵和引導,讓學生能夠得到不同層次的提高和發(fā)展。真正成熟而有思想的教師是學生性靈的指引者,他能讓學生在情緒低落時振奮精神,跌倒了再爬起來。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充滿自信地學習和生活。由此可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多層次的培養(yǎng)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發(fā)現自我、提升自我。
最優(yōu)秀的教育品質就是教師能夠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會因為學生數學成績優(yōu)秀就每天提問和夸贊,也不會因為學生數學成績差而冷嘲熱諷。數學教師對學生的每一次言語的鼓勵以及扶優(yōu)補差的小小行動,都會讓學生對數學產生學下去的信心。說句實話,現在的小學數學題還是有些難度的,對于個別學生來說學習起來就會感覺吃力,就會有很多的困難出現,如果小學數學教師能夠更好地關注這些學生的心理變化,就會獲得思維和自信心的共同提升。反之,則會越拉越遠,無法提升自我,甚至出現嚴重厭學的情況。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差異化教學,以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發(fā)展,讓學生每節(jié)課都能學有所獲,不斷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成就感。
小學數學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變化,要根據學生的基礎、能力、興趣、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異,制定針對性的目標,設計靈活多樣、層次分明的教學內容供學生選擇,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技巧,讓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這樣學生會在教師教學的引領下逐步提高自信。實現有效地解決學生的整體學習問題,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分數乘法實際問題時(見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材35 頁例6),班級總有一些學生能夠輕松快速地找準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列出算式解答。而那些基礎弱的學生就會陷入僵局,很難跟上進度。此時教師應當及時調整問題設置,降低要求,尊重這部分學生的認知差異,讓這部分學生嘗試著先求出二班做了多少朵。而那些接受能力快的學生則可以讓其嘗試列出綜合算式一次性解答問題。這樣,基礎弱的學生在分層學習中找到了自信,優(yōu)秀的學生在挑戰(zhàn)學習中增加了對深入解決問題的求知欲,全班學生都能沉浸在各自愉悅的學習當中,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小學數學教師如果能夠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就會自信地學習。這樣既能提高全班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又能讓學生獲得積極探索數學問題的動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試想,學生能夠深入鉆研數學的奧秘,深入領會數學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怎能學不好數學呢?
每個學生的天賦和資質都存在著差異,對于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特點,能夠做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提高,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求,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實踐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一旦學習數學有了成就感,學生就會愿意鉆研,從而獲得數學成績的提高和數學思維的建立,最終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價值觀。其實無論學什么,一旦入門后,學生都會喜歡去研究、去深入思考。小學數學教師在差異化問題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到每個學生,要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信心十足地面對數學問題的挑戰(zhàn),最終享受戰(zhàn)勝難題的喜悅和幸福。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分數乘除混合運算》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問題設計上就可以進行坡度式分層設計。如:問題一:3 盒果汁一共有多少升?每杯升,一共可以倒?jié)M幾杯?問題二:可以先算出一盒果汁倒幾杯嗎?怎樣求出問題?問題三:你可以嘗試列出不同綜合算式解答嗎?學生根據作業(yè)單上的不同問題自由選擇解決,既培養(yǎng)了基礎弱的學生的審題能力,又激發(fā)了優(yōu)秀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與探究精神。
小學數學教師差異化問題設計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從一個數學知識點聯系到多個知識點,做到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學生從自身接受能力出發(fā),選擇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并在解決問題中循序漸進地掌握教師所要傳達的知識點、能力點。教師在差異化問題設計上做到區(qū)分有度,激發(fā)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欲望,高效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教育是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工程,要讓教育受學生歡迎,就要打造和諧課堂。教師要關注人的差異、相信學生的潛能、重視能力培養(yǎng)、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創(chuàng)造學生樂學、善學、自主學習的教學氛圍。
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營造比學趕超的和諧課堂,要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數學問題探究要和同學一起分享,分享得越多,說明自己對知識掌握得越透徹。教師要營造一個和諧的數學學習氛圍,積極鼓勵數學思維好的學生主動帶動一些數學思維較弱的學生。這種學生之間無私的幫助會大大縮短班里學生的數學差距,在分享與交流中激活學生差異化思維的火花,在不斷碰撞中解決學生間認知的障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使得課堂氣氛活躍,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數學思維,還能促進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例如,在教學“分數的除法”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分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探究式實踐學習,先讓學生回憶上一章《分數乘法》的學習內容,在分數乘法的學習經驗基礎上探究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再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探究,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逐步發(fā)現了分數除法的基本性質,最后師生再共同探討這部分的核心內容,讓學生的學習在和諧的氛圍下進行,徹底激活差異化的思維。
在數學學習中,不論什么樣的學生,不管學生間的差異有多大,只要能夠主動參與,就可以在參與中有所收獲。小組合作就是促進學生參與活動的最好方式,通過這樣的合作活動,每個學生都能有事可做,每個大腦都能被激發(fā)出特有的潛能。小學生在這樣的形勢中積極主動,把自己當成了學習的主人。通過主動探索互相取長補短,會無限激發(fā)學生的數學能力。俗話說“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廣”,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抓住小組合作活動這一數學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主動與合作中縮小差距,讓學生在參與和探索中品嘗學習數學的樂趣,挖掘出深藏于大腦皮層的數學活力,形成獨有的數學思維。
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時,例題的解決可以讓學生先分組合作思考與實踐。四人一個小組,一起根據題意把線段圖填寫完整,共同探討線段圖上可以分析出來的數量關系。發(fā)揮每個組員的特長,讓思維靈活的兩個組員先分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答嘗試,其他兩名基礎較弱的組員觀察,并將得數代入原題,從而共同獲得答案和方法。合作中的參與,參與中的主動,讓每個學生都可以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每個小組的成員在這樣的數學合作活動中都成為課堂的主人,明確了學習的目標,有了學習的方向和動力,在相互觀察、交流的過程中也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在這樣小組合作的活動中,數學教師以另一種方式從不同的視角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潛移默化地縮小了學生間的差距,并根據學生特長讓優(yōu)生更優(yōu),學困生更有后勁,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在長時間的積淀中,逐漸激發(fā)出屬于其特有的數學潛能。這樣,學生的數學成績就可以得到提高,他們的數學綜合運用與實踐能力就可以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作業(yè)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延伸,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及時掌握課堂所學的知識,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同時,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如果繼續(xù)按照以往的作業(yè)布置形式,全班所有學生的作業(yè)都是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內容,就會導致思維靈活的學生感覺作業(yè)內容簡單枯燥,沒有探索的興趣;基礎薄弱的學生又會感覺作業(yè)難度較大,畏懼做題,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看到這樣一個現象:教師布置了大量的習題練習作業(yè),學生每天沉醉于題海中“無法自拔”,但最終這個班級的數學成績沒有提高,反而不斷退步,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辛苦。仔細分析不難發(fā)現,這些機械重復的作業(yè)并沒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只是讓學生反復曾經的錯誤。雖然教師針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點進行了評講和分析,但是跟不上教學進度的學生也只是霧里看花,根本不知道下次再遇到這樣類型的題該如何下手。由此可見,分層作業(yè)是順應時代發(fā)展,也是符合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要的最有利的作業(yè)鞏固形式。學生在這樣的作業(yè)形式中,能感受到探索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獲得思維和智慧的雙向提升。那么如何進行個性化作業(yè)設計呢?小學數學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融合生活實踐和“立德樹人”的總思想,在數學作業(yè)布置中,可以讓學生多進行一些實踐探索的開放性作業(yè),讓學生結合自身實踐和真實需要,獲得最有效的數學思維和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章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認識到長方體棱、面、頂點的關系,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教具。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個性化特點,在制作教具的過程中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并在將平面圖形制作成立體圖形的實踐下,知道了長方體展開圖的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等。書面作業(yè)的鞏固練習中,也要設置基礎與拓展兩種題型,讓學生根據自身需要去選擇題目類型進行鞏固和拔高,教師在反饋檢查時,就可以根據學生的作業(yè)選擇和完成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講練和提升。這樣的分層作業(yè)設計與實踐才是符合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
分層作業(yè)形式是尊重學生個性化差異,根據學生的基礎、能力和需要而進行的一種最好的知識鞏固方式。學生在這樣的作業(yè)實踐中,對數學學習充滿了興趣,有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讓學生從“教我學”到“我想學”的思想轉變中激活無限的數學潛能。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為理念,以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縮小學生間的成績和能力差異,讓學生在不同的接受水平上,逐漸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教師在問題設計和作業(yè)布置上要關注到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的數學思維都可以被及時激活,每個學生的數學潛能都可以被激發(fā)出來,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和諧的氛圍、互動的學習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獲得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