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繁榮小學 汪靜東
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內容屬于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需求,是新時期實施教育工作改革和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文章主要分析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活動中加強學生理解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和存在的現(xiàn)狀問題,以此為出發(fā)點研究實踐教學策略,以及為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綜合素養(yǎng)提供一定參考。古詩文教學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占據(jù)重要位置,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加強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有利于學生對古詩文思想內涵的理解,解決死記硬背式教學活動給學生帶來的學習壓力和負面情緒影響問題。為了有效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同時培養(yǎng)學生古詩文良好學習習慣,可以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閱讀訓練、技巧傳授等方法提升實踐教學效果。加強教師對學生理解能力培養(yǎng)重要性和對現(xiàn)狀教學問題的充分認識,是提高實踐教學效果,開展針對性解決策略的重要基礎。
基于理解能力培養(yǎng)的小學古詩文教學活動,注重學生自身理解能力水平的提升,對學生古詩文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的提高有極大促進作用。在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對古詩文內容含義、思想精神的剖析,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對古詩文語言的表達方式以及文章思想情感的表現(xiàn)形式等方面的內容有更為深入和全面的認識與理解,提升學生古詩文學習能力。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開展多種具有互動、交流、趣味形式的教學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課堂教學活動參與興趣,積極表達自主思想和見解,不僅提升了學生對古詩文內容的理解能力,還提高了學生語言、思想、精神方面的表達能力。
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起到增加學生知識儲備量的作用,使學生獲取更為深刻和豐富的古詩文知識內容。古詩文是我國幾千年優(yōu)秀文化的沉淀,記錄著詩人的個人思想、情感和經(jīng)歷,同時也是不同時期社會現(xiàn)狀、國家政治、人民生活等多方面內容的全面體現(xiàn)。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利于對古詩文豐富內容和內涵的理解,從而對作者思想感情、文章內涵有更為深刻的認知,客觀上起到了豐富學生知識儲備量的作用,對學生綜合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有重要的幫助。學生古詩文知識的豐富,對開展語文閱讀理解、寫作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
古詩文教學內容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悠悠歷史的見證和記錄,蘊涵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除具有學科教育作用外還具有顯著的德育教育功能。學生對古詩文理解能力的提升,對學生學習文章內涵中所蘊涵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增強學生民族自信和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操等均有教育意義,因此在客觀上起到了豐富課程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功能的作用。運用古詩文教學內容開展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可以幫助學生開展正確的三觀建設,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以及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受到傳統(tǒng)教育理念和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當前開展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仍將教學重點停留在對學生古詩文解題技巧的培養(yǎng)上,缺乏對古詩文鑒賞能力和文章思想內涵理解能力方面的關注,導致學生只會做題,不解題意。古詩文教學內容中蘊涵了豐富的作者思想和見解,其中不乏遠大抱負和理想,對當時社會現(xiàn)象的抨擊或評論,對國家政治和社會事件的評說,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對中華民族各族文化傳統(tǒng)的宣傳等豐富內容。而實踐教學活動中單純以解題方法和技巧的灌輸為主,缺少了對學生開展古詩文鑒賞、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與當前素質教育工作目標和方向發(fā)生沖突,不利于學生對古詩文內容的學習,最終導致小學古詩文教學活動實效性下降,教學目標偏離,限制了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高效開展。
在古詩文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仍以自身為主體,以教學進度為目標,缺乏對學生古詩文學習情況、興趣及教學活動參與性方面的關注,致使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缺少互動交流,無法及時獲取學生真實感受和信息,導致教學活動的開展缺乏針對性。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對構建高效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促進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與學習有幫助作用。因此需要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充分轉變教師教學理念,不斷豐富教學方法,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和學生自主思想的引導,從而激發(fā)學生自主能力,使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新與學生能力的提升形成相互促進關系。
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氛圍引導和熏陶作用,可以通過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來激發(fā)學生對古詩文內涵、思想和精神的理解,通過展示更為形象直觀的教學內容,來引導學生開展相關內容的學習。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理解能力,可以在小學古詩文教學活動中通過以下兩方面開展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方法。一是加強多媒體技術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可以為小學古詩文教學活動提供視頻、動畫、圖片、音樂等教學資料,豐富情境創(chuàng)設內容,營造更為濃厚的古詩文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自主性,使學生結合情境與教學內容開展豐富想象,加深對古詩文內容的理解。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山行》古詩文的學習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制作與古詩文內容相似的視頻教學資料,同時配以音樂,來為學生展示更為形象和豐富的詩文場景,引導學生對秋季山林的美景開展豐富想象,理解古詩文中詩人“停車坐愛楓林晚”的情感,同時對“寒山、石徑、白云、楓葉”等景色進行想象,來理解詩人對動人的秋天山林景色的喜愛之情。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融合,改善了傳統(tǒng)教育活動中僅僅依靠教師口述對學生想象力的限制,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利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對古詩文知識的全面認知。二是加強探究式教學活動的開展,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對古詩文學習興趣探索欲望的培養(yǎng)。在開展古詩文教學活動時,教師依據(jù)教學內容合理設置問題,通過問題引導進行新課內容的導入,激發(fā)學生對新課知識內容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有利于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積極性。當學生通過開展自主理解和分析之后給出問題答案時,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肯定與鼓勵,激發(fā)學生動力。同時教師對學生給出答案的不準確、不全面等問題,可以給予針對性指導,引導學生開展深層次的理解,提升學生理解能力。以《望天門山》古詩的學習為例,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己想象和類似經(jīng)歷來敘述“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場景。通過學生自我解讀,可以加深學生對天門山壯闊景色、雄偉奇觀場景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到江水的浩瀚氣勢,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
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思維習慣對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有積極作用,古詩文在創(chuàng)作手法、語言運用、表達方式方面與現(xiàn)代漢語語言習慣有較大差異性,為有效提升學生對古詩文內容和內涵的理解,可以從加強學生文言文學習方法以及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兩大方面進行。一是,加強學生文言文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和技巧的傳授。教師結合文言文教學內容特點,合理設計教學方法,常用的學習方法包含啟迪、講解、討論、讀寫等,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對學生掌握文言文學習技巧有極大幫助作用,是奠定學生古詩文理解能力的基礎。文言文篇幅較短,善于運用較短的字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為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可以組織學生通過查閱個工具書和開展課前預習教學內容的學習等方法,使學生對新課內容有較為充分的學習準備,為課堂學習奠定基礎。以《司馬光》文言文的學習為例,對“庭、甕、迸”等文中字詞使學生進行提前預習,學生對字詞含義的理解有利于對文章所述內容和場景的理解與想象,利于對文章整體內容和思想的理解,豐富學生文言文相關知識。在組織該課文學習過程中,還可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的方法,使學生結合自身經(jīng)歷,對文中想要表達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用正確方法施救的思想內涵進行剖析,提升學習深度。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簡單易懂的含義解釋,對減少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抵觸心理有緩解作用,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自信,使學生開展深入理解和思考,保證了學習效果。二是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教師開展古詩文教學活動中時,需要充分發(fā)揮啟示教育方法的先進性,始終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理解、思考、分析、總結為主。使學生通過開展自主閱讀,自行查閱工具書,運用自身理解和想象,對古詩文內容和思想進行闡述與剖析,久而久之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以達到提升學生對古詩文理解能力的教學目標。小學階段的古詩文中蘊涵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可以結合文章內容,引導學生從自身掌握的故事內容與文言文語言進行對照,增強對學生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
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提高學生對古詩文教學內容的學習效率,還可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加強相關內容培訓,不斷豐富教學知識內涵,進而提升學生對古詩文教學內容的全面認知能力,使學生理解能力隨之提升。為了全面提升學生對古詩文內容的理解與學習能力,可以通過加大讀寫訓練力度的方法,使學生通過開展深刻體驗來增強對古詩文內容的理解與情感聯(lián)系。比如,組織學生進行古詩文讀后感、仿寫或者改寫等活動,增強學生對古詩文表達方式的理解。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創(chuàng)意教學設計,融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歷史故事、社會現(xiàn)象等內容,幫助學生降低古詩文理解難度。比如,開展《出塞曲》教學內容時,可以通過對當時國家政治、邊塞戰(zhàn)士狀況等內容的講解,來幫助學生深切體會戍邊戰(zhàn)士的艱難和英勇衛(wèi)國的決心。開展多種主題的詩詞演講或競賽活動,對激發(fā)學生古詩文學習熱情有促進作用,也有利于學生古詩文讀寫技能和理解能力的提升。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元日》《清明》等古詩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搜集與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相關的古詩文,以群文閱讀方式,營造濃厚學習氛圍。并結合不同節(jié)日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從人們的服飾、活動項目、飲食等方面進行講解,使學生運用情感體會來深入感知古詩文內容中所包含的節(jié)日情感和作者思想,促進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與學習。實施教學創(chuàng)新工作,提升小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認識水平,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還可深入結合古詩詞中所蘊涵的傳統(tǒng)美德和孝道思想等進行開展。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可以結合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搜集與節(jié)日相關的古詩詞內容,以踐行古詩詞內涵為活動形式,引導學生結合詩詞內容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比如,重陽節(jié)又稱敬老節(jié),可以結合與尊老、敬老有關的古詩詞開展敬老活動,增強學生對古詩詞內涵的理解,真正起到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作用。比如,《游子吟》《勸孝歌》等,可以通過幫父母做家務、給父母洗腳、聽父母講自己成長的事等活動,增強教學創(chuàng)新性,發(fā)揮古詩文教育功能。
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關于小學古詩文教學活動的評價,多以教師考查學生對古詩文中的生字發(fā)音、字詞含義、中心思想掌握水平為主,缺乏學生對古詩文內涵的理解以及延伸教育功能的評價,無法有效掌握學生是否具備實踐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健全教學批評家體系過程中,需從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兩方面進行完善。將學生自身關于古詩文中所蘊涵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踐行情況、理解水平、學習古詩文積極性和興趣培養(yǎng)等納入教學評價內容中,提升古詩文教學水平。教學評價方式方面,在教師對學生評價的基礎上,增加學生對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相關內容,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主體,調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古詩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古詩文的學習,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加強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語文學科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對豐富學生語文知識有幫助。在實踐教學活動運用情境創(chuàng)設,加強學生古詩文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古詩文學習效率,提高學生語文學科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