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青劍湖實驗中學 吳曉華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不僅要在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方法,而且還應重視培養(yǎng)其形成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此塑造其形成從歷史學科視域出發(fā)展開思考的良好習慣,提高其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要深化關于時空觀念培養(yǎng)重要性的認識,正視當前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不利于時空觀念培養(yǎng)的問題,采取科學策略有效地促使問題得到解決,切實增強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實效性。
時空觀念是構成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維度,指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對歷史事件、人物及其他要素進行觀察、思考和分析的觀念。由于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具體的、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fā)生的,因此只有具備良好的時空觀念,才能夠對其進行準確合理的解釋。時空觀念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其一,歷史時序性,能夠認識到歷史事物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均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其二,歷史的地理學認知,能夠明確各個歷史事物的主要出現區(qū)域、了解不同區(qū)域歷史沿革的特征。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素養(yǎng)。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展開時空觀念的培養(yǎng),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重要價值:其一,可以增強學生區(qū)分具體歷史時空的能力,推動其在解釋歷史事物時結合時間和空間背景、從宏觀與整體視角出發(fā)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其二,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從時間主線和空間結構兩個不同的方向構建知識體系;其三,可以推動學生結合時空框架把握不同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深化其對歷史規(guī)律的認知,推動其結合歷史年表和地圖對歷史事物進行更為深層次的認知,以此深化其對知識的理解。
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著諸多不利于時空觀念培養(yǎng)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教師在對具體的歷史事件和知識進行講解時,往往習慣于沿襲傳統的灌輸式方法,以單向線性的方式直接將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告訴學生,而學生主要通過生硬的識記方式來記憶時空信息,教師沒有重視引導其思考歷史事物與時空之間的聯系,導致學生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缺少主動性,因而無法有效地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塑造;其二,未能有效地對歷史的發(fā)展脈絡進行梳理。當前,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沒有注意以時間為線索將各個歷史事件串聯起來,導致學生對不同事件的認知呈現出孤立、分散的特點,因而在對事件進行解釋時無法準確地剖析其背景;其三,沒有重視對歷史地圖進行合理的應用。時空觀念不僅強調歷史的時序性,還強調從地理學的角度去認知歷史。不同的歷史時期,歷史地圖存在區(qū)別,通過引入各個時期的歷史地圖,教師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其空間思維框架,幫助其掌握歷史變遷。然而,當前大部分教師缺少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歷史地圖的意識,仍然停留在直接將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點告訴學生的層面,沒有重視對不同時期的歷史地圖進行對比、分析,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時空觀念的培養(yǎng)成效;其四,未能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沒有重視圍繞時空觀念的內涵組織開展探究性活動,沒有重視推動學生“學以致用”,因而很難真正使時空觀念深入人心。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時空觀念”,強調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對史實進行觀察和分析。對部編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其按照時間和空間的順序進行呈現,有“中國史”和“世界史”兩個部分,而每個部分又都以時間的先后順序加以呈現,有特定的時空框架,并在這一時空框架下敘述史實、闡述歷史意義,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時空觀念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在開展時空觀念培養(yǎng)實踐時,教師首先要把握好教材這一基本工具,尤其要對其所包含的歷史年表和歷史地圖兩類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培養(yǎng)學生形成結合時間和空間剖析理解歷史事件、現象及人物的思維方式。
首先,教師要將觀察歷史年表和地圖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引導其對歷史事件的時間發(fā)展脈絡進行分析、對歷史地圖中的空間關系進行分析。例如,在進行《秦統一中國》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地理地圖上對秦統一中國的順序進行梳理,應用“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括中央”的方式來幫助其記憶地圖上“戰(zhàn)國七雄”所在的位置;其次,教師要將歷史的時序性和歷史的地理學認知這兩個層面結合起來,既要引導學生對同一時間點上不同地區(qū)所發(fā)生的事件、現象等歷史事物進行對比,又要注意推動學生思考同一地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征,以此達到時空結合的目的;最后,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使用時空術語解讀史實、對不同歷史事物之間的復雜關系加以全面梳理,從“統一性與多樣性”“延續(xù)性與變化性”“整體性和局部性”等多個不同的角度,展開綜合分析、比較。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除了對教材進行系統全面的把握以外,為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將抽象的歷史事物加以直觀化的呈現,教師還應注意適度展開拓展延伸,借助互聯網搜集整合多媒體素材,有效地創(chuàng)設出具體的時空情境,推動學生在情境中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促進其學習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例如,在進行《明朝的統治》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借助互聯網下載與明朝“八股取士”相關的影視作品視頻資料,比如“范進中舉”的相關影視作品片段,并向學生拓展介紹《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原文,利用作者在文中所塑造的“范進”這一人物形象,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興趣,推動學生結合關于“八股取士”的知識,對范進悲劇的產生根源進行分析,注意引導其結合時空背景思考“科舉制”這一制度從隋唐到明清的變化,思考“為什么科舉制在隋唐時期能夠在人才選拔上發(fā)揮作用,而在明清時期則陷入僵化”這一問題,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時空觀,促使其在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同一歷史事物的變化進行對比的過程中,增強學生思考分析歷史事實的能力。
時間是歷史發(fā)展的主線,從歷史學科的這一特征出發(fā),教師要注意立足歷史事物的時代背景,以“大事年表”和“時間軸”的形式,直觀地呈現歷史事實,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切實增強其關于歷史時序性的認知。其中,“大事年表”是按照時間順序將各年度所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列舉出來的一種工具,“時間軸”則是在一條數軸上按照時間順序呈現各個關鍵時間點、展示關鍵時間點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的工具,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要選擇其應用方式。
在編制時間軸時,一方面可以聚焦具體的歷史知識點,推動學生沿著時間順序對歷史進行系統全面的理解,并在不同的空間中展開對比,從而達到深化學生對歷史理解的目的。例如,在開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這一單元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畫出一條橫向數軸作為時間軸,在時間軸上標出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法國、美國三個國家發(fā)展的關鍵時間點,與此同時,引入中國古代明清時期作為空間對比對象,應用其他顏色在時間軸上標出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的時間點,應用時間軸展開相應的對比,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同一時期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別以及中、西方社會生活的差異,推動學生結合時間軸上所給出的關鍵時間點,分析探討“資本主義萌芽未在中國得到發(fā)展”的原因,鼓勵其進行分享,并在其分享內容的基礎上,對本課重難點進行講解、展開總結歸納,以此培養(yǎng)學生形成有效的時序概念,增進其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及資本主義制度的認知,從而取得良好的時空觀念培養(yǎng)效果。
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歷史知識的時間線加以梳理,以此深化學生的認識,增進其對歷史事件的認知。例如,對“中國古代文化史”這一模塊,教師可以從若干個不同的角度對歷史時間線加以梳理,以此達到幫助學生建立關于這一時期歷史全方位認知的目的:第一,教師可以圍繞“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梳理歷史時間線,在時間軸上標出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雜劇、清朝小說等代表作的創(chuàng)作時間;第二,教師可以圍繞“中國古代美術的發(fā)展”梳理歷史時間線,注意標出不同時期的美術代表作品,包括《女史箴圖》《清明上河圖》等;第三,教師可以圍繞“中國古代書法的發(fā)展”梳理時間線,包括書法藝術誕生的魏晉時期,取得重大發(fā)展的唐宋時期以及實現進一步發(fā)展的元明時期;第四,教師可以圍繞“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梳理時間線,標出重要科學技術成就的發(fā)明時間點;第五,教師可以圍繞“中國古代民間藝術”梳理時間線;總之,在梳理時間線時,教師要注意圍繞“文化史”這一核心,從不同角度展開時間線梳理,以此幫助學生形成對各個歷史時期文化發(fā)展狀況的全方位認知,并引導學生思考某一時期文化的具體發(fā)展特征,以此增強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
空間結構強調“橫向思維”,即從橫向剖面對同一時間點或歷史時期不同地區(qū)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加以對比,并在這一對比的過程中深入剖析歷史事件,以此深化學生關于歷史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進行《古代日本》這一課的教學時,為幫助學生理解封建時代亞洲國家的特征,教師可以引入歷史地圖對于古代日本和古代朝鮮進行對比,借助直觀的地圖幫助學生形成歷史的地理學認知,引入相應的拓展知識,從而達到完善學生歷史知識結構的目的。首先,教師給出古代日本和古代朝鮮的疆域圖,結合這一地圖介紹其在封建時代的主要發(fā)展過程;接著,教師再對古代日本和古代朝鮮發(fā)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在空間上展開對比,思考兩國發(fā)展歷程出現差異的原因,深化其對封建制度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同樣要注意結合縱向思維進行深入的解讀與分析,以此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歷史思維,把握封建制度在古代亞洲國家的發(fā)展歷程,從而達到良好的時空觀念培養(yǎng)效果。
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時空觀念”,歸根結底,屬于一種思維方式,這一思維方式強調在對歷史事物進行思考和分析時,充分結合時間與空間兩項信息。為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形成這一思維方式,除轉變歷史課程教學模式、在授課實踐中滲透時空觀念外,教師還要注意設計開展應用實踐活動,重視推動學生在實踐中通過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形成相應的分析應用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圍繞中考試題設計具體的探究活動,在講解具體的歷史知識點時,引入與本節(jié)內容相關的中考試題,推動學生從時空結合的角度出發(fā),對中考試題進行分析,注意引導其把握中考試題的特征,明確歷史試題中包含的時空背景,推動其在解題實踐中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信息。
其次,教師可以推動學生自主展開關于某一具體歷史知識點或知識模塊的時間軸繪制實踐活動,注意推動其從不同的角度梳理歷史知識的時間線,并鼓勵其創(chuàng)新時間軸的形式,比如應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同一時間點不同地區(qū)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等。對學生所提交的時間軸作品,教師應加以集中點評,給予其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尤其應注意引導其對于時間軸上關鍵節(jié)點的選擇、時間軸上不同區(qū)域所發(fā)生歷史事件的對比及呈現方式加以思考,幫助其實現改進和提高,并提升其歷史學習自信。
最后,教師可以設計綜合性實踐活動,從具體的歷史知識點出發(fā),推動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資料搜集、小組合作及綜合探究,得到個性化的結論。例如,在完成《古代亞非文明》這一單元的教學后,教師可以推動學生對本單元中的三個古文明——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及古代印度加以全方位的對比,推動其自主搜集相關資料,包括地圖、補充史料等,從“時空結合”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三個古文明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從而達到提高其分析應用能力的目的。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展開時空觀念培養(yǎng),既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必然要求,又是彰顯歷史哲學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歷史區(qū)分能力、幫助其建構完備的知識體系并深化其對歷史事物之間聯系的理解。針對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且管屬性強、未能有效地對歷史事件的發(fā)展脈絡進行梳理、未能有效地應用歷史地圖以及未能充分認識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等一系列問題,在實踐中,要落實好把握教材內容、以時間為主線建立歷史發(fā)展的時序性、以空間為結構加強歷史的橫向解析及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策略,切實增強時空觀念培養(yǎng)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