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丙泉
(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中心,山東 威海 264209)
孔子最早提出中庸這一概念,并對此極為稱贊:“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盵1]64孔子認為中庸是至德,至德即最高的德,而最高的德也就體現(xiàn)最高的道。孔子有對天的信仰,天道即是最高的道。因此,中庸即是合乎天道的德行,“為仁”體現(xiàn)天道,人和自己信仰的崇高對象合而為一,也就是天人合一。中庸是最高的德行,又體現(xiàn)在生活的多個方面??鬃铀枷虢?jīng)曾子再傳子思,子思撰《中庸》揭示中庸的核心思想,從多個方面闡釋其豐富的內(nèi)涵。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著作,后世許多學者在闡釋其思想的時候,雖然沒有明確指出中庸即天人合一,但都和宇宙天地、人心聯(lián)系起來,闡釋二者的密切關(guān)系。
南宋思想家朱熹說:“《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2]14而“形而上者為之道”[3]265,所以中庸即是講孔子儒家的最高思想,也就是天人合一。在解釋中庸的時候,朱熹一開始便提到“天”“道”:“蓋自上古圣神繼天立極,而道統(tǒng)之傳有自來矣?!盵2]14這里是指堯、舜、禹等承受“天命”,君臨天下,形成流傳后世的“道統(tǒng)”。在這個“道統(tǒng)”中,“人心”和“道心”的關(guān)系至為重要,必須“允執(zhí)厥中”。朱熹說:“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靜云為自無過不及之差矣?!盵2]14這里的“人心每聽命焉”,即是聽命于“道心”,二者合而為一,也就是天人合一。
李澤厚用“實用理性”來解釋中庸:“其實,此即我所謂之‘實用理性’。庸,用也。‘中庸’者,實用理性也,它著重在平常的生活實踐中建立起人間正道和不朽理則,此‘人道’,亦‘天道’。雖平常,卻乃‘道’之所在?!盵4]166雖然李澤厚從“實用理性”的觀點出發(fā)去解釋中庸,但可以看出中庸實際上是超越“實用”,有更多形而上的意味,“人道”與“天道”的合一,也就是天人合一。
徐梵澄非常重視《中庸》:“儒家還有一本幾乎所有學者都讀過的書《中庸》,這本書無論從哲學甚或心理訓練角度看,都極具有重要性?!盵5]163《中庸》開篇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盵2]17徐梵澄說:“這是儒家的正統(tǒng)教義,人的本性得之于天(或上帝)之授命,本性為純善。人類得此本性之善,有責任擴充至極。這一簡明教義貫穿整個中國歷史。毫無疑問,本性是指精神本性,人中之神性。”[5]165-166在這一段話中,也表明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當然,在一些人的理解中,由于缺乏形而上的高度,使得中庸思想變得平常、平庸,甚至和折中、妥協(xié)、“和稀泥”等聯(lián)系起來,更加背離了儒家精神。如朱熹解釋中庸,除了前面所述關(guān)于“道心”“人心”的內(nèi)涵之外,還有這樣的話:“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唯君子為能體之,小人反是?!盵2]18后世的一些人常記住前面的“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卻缺少了對“精微之極致”的追求。當代學者楊伯峻認為:“中庸——這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標準?!小?,折中,無過,也無不及,調(diào)和;‘庸’,平常?!盵1]64這樣的解釋更容易把人引到“形而下”的方向上,失去精神追求的高度,甚至也失去最基本的原則。
徐梵澄明確指出這種不當?shù)睦斫鈨A向:“常有人聲稱自己在生活中不走極端,走中間道路,以大眾標準為量度。此類人努力使自己維持在平均水平上,不太好,也不太壞。然而這并不是中庸的真正含義?!盵5]164他認為,雖然“在日常生活中,行事不走極端總是明智的選擇”[5]164,但“同樣顯而易見的是,折中或妥協(xié)并不一定是正確的選擇”[5]164。有的時候,必須要毫不含混,立場鮮明,堅持正確方向、原則,把事情做到完美,追求最高境界?!耙虼藛栴}就不再是是否要做到極致,而是以正確的方法,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地方,做出正確的事情。這就是《中庸》的主題”[5]165。因為堅持做正確的事情,不和世俗妥協(xié),孔子的一些行為并不被眾人理解。如孔子周游列國,屢受挫折,但矢志不移,于是有人嘲笑他“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1]157??鬃诱J為治理國家“必也正名乎”,學生子路認為“有是哉,子之迂也”[1]133,孔子把他教訓一番??鬃訄猿肿约旱男叛?,追求天人合一,做事情問心無愧,不受別人的影響、左右,他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1]156
天人合一是中庸的核心。綜觀《中庸》全文,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開篇即闡明天人合一的思想,講天地之道,中庸之德。中間或引用孔子的話,或結(jié)合歷史發(fā)展和圣賢事跡,講述修身、齊家、平天下等社會人生活動中的中庸表現(xiàn)。最后總結(jié)主旨,贊揚中庸德行的偉大神奇。所以,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闡釋《中庸》主要內(nèi)容:守持人類的本性、遵從中庸之道、至誠方能中庸。
天生萬物,各有其本性,天地萬物依其本性存在、發(fā)展。人作為“萬物之靈”,自覺遵從天地之道,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這便是中庸。
在《論語》中,孔子最先提出中庸這一概念,并稱之為“至德”:“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盵1]64“至德”即最高的德行,而孔子儒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所以中庸即“天人合一”??鬃尤寮矣袑μ斓男叛?,敬畏天命,《論語》中多次提到天,如“唯天為大,唯堯則之”[1]83,“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188,孔子反對“無所用心”,主張“用心”,“克己復禮為仁”,其中包含敬天愛人。到孟子,明確提出“心之官則思”[6]270,“萬物皆備于我矣”[6]303。他也崇尚“天人合一”,重視“誠”,“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6]173
在其他先秦儒家典籍中,直接表明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如“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3]313。人生于天地,是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人又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造,組織社會,創(chuàng)造文化。而人的創(chuàng)造要遵循“天人合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盵3]9“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德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盵7]147后世許多儒家學者都以天人合一為最高精神境界。即使作為道家代表的莊子,也秉持“天人合一”的理想,他說:“君原于德而成于天”[8]295,“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8]342?,F(xiàn)代哲學家也多認同這種思想,季羨林曾說:“中國或者東方對待大自然的態(tài)度或者哲學基礎(chǔ)便是‘天人合一’?!盵9]36馮友蘭也曾說:“自無始以來,即有事有物。合此‘古往今來’‘上下四方’之一切事物,總而言之,名曰宇宙。人乃宇宙中之一種物,人生乃宇宙中之一種事?!盵10]41
《中庸》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德行。其開篇即提到天:“天命之為性”,天生成萬物,是萬物本性的根源。萬物生存發(fā)展依據(jù)本性,遵循各自的規(guī)律:“率性之謂道”。而“修道之為教”,學習、領(lǐng)會這種道,身體力行,并指引民眾實踐,這就是教化?!叭招轮^盛德,生生之謂易”[3]248“天地之大德曰生”[3]271,天地萬物生生不息,一刻也不離本性,不能違背規(guī)律,也就是道。因為道是如此重要,“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2]17,所以君子一定要“戒慎”“恐懼”,非常認真謹慎、緊張敬畏地去認識、領(lǐng)悟道。道其實又無所不在,“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在最隱秘幽微之處,道都會顯示、表現(xiàn)出來,所以君子一定要“慎其獨也”。
“慎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一個內(nèi)涵非常豐富而又難以簡單說明的概念,歷來眾說紛紜,有些解釋甚至互相矛盾對立?,F(xiàn)在要全面深入理解這一概念的內(nèi)涵,應遵從解釋循環(huán)的規(guī)則,盡力去全面深入理解“天人合一”的內(nèi)涵,而不是任意解釋,甚至妄加穿鑿。關(guān)于“慎”,有真心、誠心的意思,天道真實不虛,也實實在在存在于人的心中,心靈必須真誠,來不得半點弄虛作假?!吧鳌庇杏眯摹⒄J真的意思,可以認為這符合孔子“用心”的思想,也符合孟子“心之官則思”的觀點。這種解釋正說明人類自由思想的精神特性,要發(fā)揮這種能力,去努力思考,去把握道。“慎”有謹慎小心的意思,因為世界萬物復雜多變,難以認識清楚,而精神自由固然可貴,但也可能因此誤入歧途,所以要小心翼翼,不可疏忽大意。“慎”有戒備警惕的意思,因為遵從正道能得以生存發(fā)展,但如果出現(xiàn)失誤就可能帶來危險,所以心里要緊張起來?!吧鳌庇芯次房謶值囊馑?,因為天道是信仰所在,超越人自身的能力,所以必須有敬畏恐懼之感,以天道作為生存的終極依靠。
關(guān)于“獨”,也有豐富的含義。有人認為,“獨”有獨自一人、閑居獨處的意思,因此“慎獨”是要和外界相隔離、對立。這樣的理解自然是不對的,正和“天人合一”的方向背道而馳。有人認為,“獨”有孤身獨立的意思,因此“慎獨”是恐怕自身的一己欲望甚至罪惡意識占據(jù)心靈,從而失去善良本性。有人引申出與他人、社會疏離,甚至也忘記了神靈的存在,“慎獨”即是要避免無所忌憚,任意妄為。也可以認為,“獨”有獨立的意思,君子重視自己的獨立性,努力發(fā)揮自己的能力,才能參天地贊化育;“獨”有完整的意思,君子認識到自己心靈和天道的相通,道也存在于自己心中,所以要珍重自我,從自我中把握道的存在;“獨”有少的意思,要盡量避免外在事物的干擾,只向內(nèi)心中去體會道的存在;“獨”有自我內(nèi)心的意思,君子要認真體會內(nèi)心中的道;“獨”有單一、純粹的意思,內(nèi)心中思慮萬千,存在種種沾染和干擾,君子要努力排除影響,去把握真正的道。
從上述可以看到,“慎”“獨”各自有多種解釋,所以上述兩字的各種意思有多種組合,那么“慎獨”的具體解釋也就更為豐富復雜了。但如果從最終的目的“天人合一”出發(fā),那么就可以統(tǒng)領(lǐng)上述眾多的解釋了。所謂“君子慎其獨也”,也就是“君子要努力去做到天人合一”,這是“天命”所在,是“道”的要求,是“教”的任務。
天地萬物有其本性,有其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合乎本性要求,不偏離正確的道路,充分施展能力,成就自身,又與天地合而為一,體現(xiàn)造化神奇,這也就是中庸之道。努力去做到“天人合一”,才能有“中和”的理想狀態(tài)。中和是從內(nèi)在本性上來說的,中庸是從本性的外在的能力表現(xiàn),也就是德行上來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2]17,“中”指內(nèi)在本性,“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2]17?!鞍l(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2]17,外在表現(xiàn)皆發(fā)自于內(nèi)在本性,合乎本性的要求,即“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即事物發(fā)展的康莊大道。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2]17,達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秩序井然,萬物生長繁榮。
中庸即“用中”,事物發(fā)展變化不偏不倚,沒有過分和不及,出于自然本性,達到最理想狀態(tài)。人的生存發(fā)展也是如此,要守持人類自己的本性,遵從正確的道,不斷努力,成就自我的同時,也能體現(xiàn)“天地位焉,萬物育焉”[2]17的偉大秩序,達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以上是《中庸》第一章的內(nèi)容,闡明中庸的基本道理。后面內(nèi)容包含孔子的言論、《詩經(jīng)》的語句以及子思自己的思考,來闡述如何做到中庸。
中庸的思想引領(lǐng)中國人走上人文創(chuàng)造的道路,以人為本,堅持本性,不受物欲束縛,也不受外在神靈的左右,努力發(fā)揮才能,與天地共存共榮。因此,“中國自有孔子以來,便受其影響,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11]46。中庸這一“至德”便是“天人合一”,哲學家梁漱溟曾說:“孔家沒有別的,就是要順著自然道理,頂活潑頂流暢的去生發(fā)。他以為宇宙總是向前生發(fā)的,萬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與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滿了生意春氣?!盵12]127
從《中庸》全文中可以看出,對于人的行為,中庸有多方面的要求,如敬畏天地、忠恕之道、持之以恒、素其位而行、竭盡所能、執(zhí)兩用中、君子時中等。
首先有對“天”的尊崇敬畏之心,對于人生意義有深刻理解,懂得人生任重道遠,仁以為任,永恒追求?!吨杏埂分杏袑μ斓厝f物生生不息、造化神奇的贊美頌揚。如天地高明博厚、悠久無疆,“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2]32,“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江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2]32?!吨杏埂芬谩对娊?jīng)·周頌·維天之命》中語句贊美天:“維天之命,於穆不已!”[2]32緊接著又贊美周文王說:“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2]32天道莊嚴肅穆,永恒不息,而文王光明顯赫,德行純正。文王是周代文化的奠基者,他的德行達到中庸境界,所以后人崇敬贊頌。
文王之后的武王、周公建立周朝,名垂青史。他們是敬天的模范,而他們也都是遵行孝道的模范。孝是“仁之本”,是人們對“天地之大德”的體認,盡孝是敬天的開端。他們正是通過從盡孝做起,做到中庸,所以才有這樣偉大的成就。就如大舜一樣,“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2]25。所以“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2]26!他們繼承文王的遺志,成就偉大事業(yè)。他們是孝祖敬天的模范,做事中庸,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安邦定國也易如反掌:“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2]26文王、武王、周公是古代圣人,他們做到中庸,為后世樹立光輝的榜樣。
圣王盡孝、敬天,做到天人合一,這也正是孔子所提出的“仁”學重要內(nèi)涵。關(guān)于“仁”的含義,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解釋,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便是“愛人”,其他還有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2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1]65等??鬃诱f“吾道一以貫之”[1]39,按照曾參的理解便是“忠恕而已矣”[1]39。忠是出于真心,恕是以己度人。《中庸》中也借孔子的話指出,“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2]22,道不遠離人們,如果有人行道時遠離人們,那就不能行道了。而“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諸人”[2]22。忠恕離道不遠,不愿意別人施加給自己的,也不要施加給別人。忠恕是發(fā)自內(nèi)心,待人如己。用自己的真心來對待別人,推而廣之,來對待整個世界,自然會和萬物、天地合而為一。所以依照忠恕而行,自然合乎中庸之道。
用自己的真心來感悟、理解天地之道,做到中庸,需要不斷努力,持之以恒。文王、武王和周公垂范后世,但正因為他們是圣人,后世人們不易達到他們的境界,所以中庸也就很少見了。中庸說起來很簡單,但要真正做到,其實非常不容易,所以人們一定要認識到這個道理,努力持之以恒。在《中庸》中,孔子對這個情況認識得很清楚:“民鮮久矣?!盵2]19孔子也明白其中的原因,“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2]19“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2]19。所以,許多人因為不懂中庸,難免犯錯,也有許多人雖知道但不能用實際行動堅持到底。除了人自身的因素之外,中庸自身廣大而精微,也需要人們既老實本分,又要盡力做到極致。因此,中庸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但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是真正的剛強,能夠做到和而不流、中立不倚,不受別人的影響,也不受國家治亂的影響。君子不沽名釣譽,努力堅持中庸,無怨無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這樣。
中庸雖是至高的德行,但必須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熬铀仄湮欢?,不愿乎其外”[2]23,君子安于現(xiàn)在的地位,不做分外的事。處在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的人應該做的事;處在貧賤的地位,就做貧賤人應該做的事;住在夷狄地區(qū),就做在夷狄地區(qū)可以辦到的事;處于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中應該做的事;君子無論處在什么情況下,都安于本分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在上位不欺凌在下位的人,在下位不高攀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不求人,沒有什么怨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君子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待天命,小人則冒險妄求僥幸。君子立足于自身,孔子說,君子做人好比射箭,如果沒有射中,就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怨天尤人。君子做事合乎中庸,像走遠路一定要從近處開始,像登高山一定要從低處開始一樣。如《詩經(jīng)·小雅·常棣》中所說,自己家庭里面夫妻和諧,兄弟融洽,其樂融融,父母也就心情舒暢。這樣也就既做到孝,又合乎天道,因此這些微小的行為也就有深刻內(nèi)涵,包含著中庸的神奇。
君子要竭盡全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才能,爭取達到中庸的境界。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深思熟慮,預先想好辦法,就不會遭受挫折。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2]28。不斷地學習、詢問、思考、辨別、力行,竭盡全力,不達到目的絕不停止?!叭艘荒苤喊僦?;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2]28。別人一次能做好,我用百倍的努力;別人十次能做好,我用千倍的努力。果真這樣,即使是愚蠢也一定會變聰明,即使柔弱也一定能變剛強。
孔子稱贊舜的德行,提出“執(zhí)兩用中”的主張:“舜其大智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揚善,執(zhí)其兩端,而用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2]19舜大概最聰明吧!舜喜好發(fā)問,又善于審察那些淺近的話。他隱去別人的缺點,宣揚優(yōu)點,掌握好、壞兩個方面的極端,運用中庸之道去治理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原因吧!從舜的故事中,儒家總結(jié)出為人處世“執(zhí)兩用中”的方法。事物都有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有時不夠成熟,有時可能過分,這都不符合中庸。君子細察深思,全面深入理解事物發(fā)展過程,明白有不及和過分這兩種極端狀態(tài),注意避免出現(xiàn)這兩種情況,而讓事物處于二者之間的最理想的狀態(tài),也就是保持中庸。
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君子時中”有助于做到中庸?!吨杏埂芬每鬃拥脑挘骸熬又杏挂?,君子而時中?!盵2]18事物的組成往往紛紜復雜,又受到外在環(huán)境的種種影響,所以在發(fā)展過程中往往變化多端,難以把握,但君子能與時俱進,不斷調(diào)整、改變自己,順其自然,做到“時中”。朱熹說:“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盵2]18“君子之所以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2]18,“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而無時不中”[2]18。君子知道事在人為,堅持正道,發(fā)揮智慧才能,隨機應變,諸多方面各安其位,各得其宜,事情不斷發(fā)展,順利向前。這就是“時中”??鬃釉f自己“無可無不可”[1]197,李澤厚認為這顯示了孔子的靈活性,“展現(xiàn)個體的主動性、獨特性,是主體性的核心內(nèi)容”[4]427。靈活性表明君子自身具有很強的堅韌性、適應性,更能做到中庸。
中庸是最高的德行,對人們的行為有諸多要求。這些要求是實行中庸的道理,也是心靈的體現(xiàn)。而心靈與天地合一,廣大精微,合乎中庸。堯傳給舜說:“允執(zhí)厥中”。舜傳給禹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2]16。舜用“心”來理解堯的教導。從堯、舜以降的圣人堅持人生正道,所傳下來的道統(tǒng)就在于一個“心”。
“天命之謂性”,天地萬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奥市灾^道”,依據(jù)本性來生存發(fā)展才是正道。人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人心合乎本性,便是誠。誠即真,即與本性合一,不弄虛作假,不偏離正道。誠是天道,也是人生的正道,“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2]28。如果做到誠,也就不用多費力氣,不用多加思考,自然合乎自我本性、合乎天道,達到圣人的境界了:“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盵2]28
所以人生必須做到誠。這是臻于至善的人生正道,必須抓緊不放,堅持到底:“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盵2]28“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2]30由誠而明察事理,這是出于天性;由明察而達到誠,這是因為教化。誠和明是一回事。
如果做到極致,就能達到至誠的境界,也就達到“天人合一”,做到中庸。在這種境界中,人能成就自己,成就萬物,和天地的造化神奇合而為一:“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盵2]30-31至誠的人能發(fā)揮本性;能發(fā)揮自己的本性,就能發(fā)揮人的本性;能發(fā)揮人的本性,就能發(fā)揮萬物的本性;能發(fā)揮萬物的本性,就能幫助天地培育萬物;能幫助天地培育萬物,就可以與天地并列而處。如此,也就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了,做到了中庸。
圣人做到至誠,次于圣人的賢者通過努力也能達到至誠的境界。圣賢“天人合一”,內(nèi)在精神顯現(xiàn)出來,圣賢形象光輝明亮,感化人心。“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2]33。圣人之道真是偉大,充滿天地之間,生養(yǎng)萬物,與天一樣崇高?!肮示幼鸬滦远绬枌W,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2]33。所以君子尊崇德性,又注重學習,使德性和學問日益廣大,竭盡精細隱微,達到高超的境界,遵循中庸之道。
圣人的行動合乎中庸,知天,知人,天人合一?!皠佣罏樘煜碌?,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2]34。舉動世代作為天下人的法度,言行世代作為天下人的準則。遠望令人崇敬,親近也不讓人產(chǎn)生厭倦??鬃泳褪沁@樣的圣人,做到了至誠?!拔ㄌ煜轮琳\,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2]36。只有天下至誠的人,才能謀劃天下的大法,樹立天下的根本規(guī)則,知道天地的崇高神奇,生生不息。
所以,《詩經(jīng)》中早有詩句歌頌圣人的中庸德行。如“衣錦尚絅”,穿著錦服,外罩單衣。君子德行高尚,深藏不露而日益顯現(xiàn)。“潛雖伏矣,亦孔之彰”[2]37,雖然潛伏得很深,但仍昭彰可見。君子雖然謙虛,但德行光輝燦爛?!跋嘣跔柺?,尚不愧于屋漏”[2]37,獨自在室內(nèi),也無愧神靈。君子誠實真摯,無愧于心?!白嗉贌o言,時靡有爭”[2]37,進奉誠心,感通神靈;肅穆無言,沒有爭執(zhí)。
君子與神靈相通,百姓自然心生感動和敬畏?!安伙@惟德,百辟其刑之”[2]37,上天德性顯明,各方諸侯都要效行;君子篤實謙恭,能使天下太平?!坝钁衙鞯?,不大聲以色”[2]37,我懷念您的美德,沒有厲聲厲色;君子德行潤物無聲?!暗螺捜缑保赖孪裼鹈粯虞p。羽毛還有行跡,而“上天之載,無聲無臭”[2]37。上天的運行,無聲無臭,這是最高的境界。而中庸是天人合一,也就如上天的運行,無聲無臭,生生不息,崇高偉大。
《中庸》文字不多,大道至簡。朱熹說:“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而其言之不異,如合符節(jié)?!盵2]15又是近一千年過去了,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中庸之道歷久彌新。如方東美所說,中國人“正是要攝取宇宙的生命來充實自我生命;進而推廣自我的生命活力,去增進宇宙的生命。在這樣的生命之流中,宇宙與人生才能交相和諧、共同創(chuàng)進,然后直指無窮、止于至善!這就是中華民族最可貴的生命精神”[13]648!天人合一的精神歷久彌新,“天”更令人心生敬畏、更顯崇高偉大,生命也更增添了意義,更加美麗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