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 潔
(太原工業(yè)學院 思政部 山西 太原 030000)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我們黨面臨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任務。從黨的十八大提出“三個倡導”,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到黨的十九大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新部署,再到憲法修正案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寫入憲法,黨和國家對其地位和作用的強調日益凸顯。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如何更好地發(fā)揮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作用,使其在廣大群眾中落地生根,依然是我們值得關注的課題。筆者從實踐起源、實踐內容、實踐動力、實踐目標四重維度認識和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論述,對新時代背景下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價值是客體屬性和主體需要之間的意義和效用關系。人的社會實踐是價值產生的源泉,人的需要是價值形成和表現的尺度,一切價值都是相對于人而言的。價值觀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關于價值的總觀點、總看法。在人類歷史上,人確立主體地位是隨著啟蒙運動開始的。十六世紀開始的啟蒙運動顛覆了以往的救贖史觀,確立了人的主體性,然而在西方思想家看來,人的主體性是基于“抽象的人”,他們承認人創(chuàng)造歷史,但這個人是英雄。直到馬克思創(chuàng)立了唯物史觀,才真正把歷史的創(chuàng)造權歸還給人民群眾,開辟了價值觀的新境界,確立了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論述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理論核心觀點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踐,融入中國特色,堅持人民群眾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主體,堅持以人民群眾利益作為評價標準,強調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價值觀。
“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盵1]自然界不會憑空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一旦脫離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整個社會將成為沒有物質前提的縹緲之物。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經典作家都反復強調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的主體地位。毛澤東同志提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他們具有戰(zhàn)勝困難的磅礴力量、有大智大勇的智慧、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是創(chuàng)造世界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一貫思想和主張,他曾在多次會議中都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盵2]回顧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一切榮耀皆屬人民。中華兒女敢于創(chuàng)造、樂于奮斗、善于團結、勇于逐夢,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豐厚的知識儲備和持久的精神力量,在解決新問題、完成新使命、開辟新征程的時代征途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這是共產黨人執(zhí)政經驗的總結,也是馬克思主義者對唯物史觀的堅守。面向未來,我們要戰(zhàn)勝種種艱難險阻,實現黨的十九大規(guī)劃的宏偉藍圖,就必須牢牢把握黨的執(zhí)政根基,夯實為民底色,走進群眾中去,真心實意拜人民為師,向群眾學習,及時總結群眾創(chuàng)造的經驗,將群眾的智慧轉化為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力量;以“人民想什么,人民急什么,人民要什么,人民盼什么”指引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制定,充分釋放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廣大群眾以主人翁姿態(tài)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使命,營造出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盡力的生動局面。
價值評價必須把主體的需要和利益作為內在尺度運用于所要評價的客體?!耙哉l的主體需要和利益”作為評價標準是劃分一切政治制度的價值分野。在資本主義社會,金錢代表一切事物,人們和社會關系的價值,是衡量一切價值的唯一標準。資產階級憑借對社會絕大部分財富的占有,掌握了價值評價標準的最終話語權。與資產階級截然不同,“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3]。強調人民性是無產階級政黨的鮮明特征。中國共產黨自成立時起就將“實現、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初心使命。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以人民滿意為工作標尺,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貫徹到社會發(fā)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去。在黨內多個重要講話中他都強調“是否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是衡量黨成敗得失的標準”。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發(fā)展需要產生了質的變化和擴展,涉及各個領域的更高、更廣泛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群眾對黨工作的評價標準已由是否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變?yōu)槭欠駶M足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時代和人民已經對中國共產黨的工作提出新要求,這要求我黨必須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工作出發(fā)點,加強頂層設計,調整和完善各項方針政策,著力解決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把不斷創(chuàng)造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作為發(fā)展目標和歸宿,真正交出一份讓時代、讓人民滿意的答卷。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雖未直接提到或使用“共享發(fā)展”這一概念,但其關于“人民主體地位”的強調、“生產資料所有權”的論述、“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價值追求等,暗含了“誰來享”“享什么”“如何享”的問題,蘊含了“共享發(fā)展”的真理光輝。馬克思主義絕非死搬硬套的教條,而是擁有生命力的行動指南。鄧小平同志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現代化發(fā)展進程的歷史邏輯相統(tǒng)一,提出“共同富?!彼枷搿T凇肮餐辉!彼枷氲闹敢?,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fā)展,群眾物質生活的“蛋糕”已越來越大,但貧富差距現象也日益凸顯,如何更好、更公平地“分蛋糕”成為黨和國家必須化解的突出性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分析、總結中國現階段發(fā)展難題的基礎上,提出“共享”的發(fā)展理念。他指出:“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集中體現。”[4]“共享發(fā)展”絕不是對“共同富?!钡姆穸?,而是新時代實現“共同富?!钡谋赜芍?,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真正落實共享發(fā)展是一門大學問,它要求我們必須緊抓人民群眾最關心、最需要的現實利益問題,以大力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著力點,統(tǒng)籌協(xié)調“兩大布局”,持續(xù)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在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醫(yī)療、就業(yè)、住房、收入分配等重大民生領域精準發(fā)力,以改革促進各項民生保障制度的完善,切實解決好人民關心的問題,維護好人民利益,筑牢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的底線,在不斷積累共享發(fā)展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百年復興的宏偉目標是一項艱難、復雜的長期性歷史任務,涵蓋領域之廣、問題矛盾之尖銳、觸及利益格局之深、斗爭形勢之復雜,都是前所未有的。這就需要動員全國人民,激發(fā)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熱情,營造人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社會風氣,在實踐中感知、在行動中領悟“三個倡導”的具體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精神指引、價值坐標、行動指南,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扎實過硬的技能本領,昂揚向上的精神姿態(tài),積極投身于強國征程,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力量。
價值立場是指價值主體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認識問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和所持的態(tài)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論述有著堅定的中國立場。就個人層面而言,他的論述中蘊含著“為國家謀復興,為人民謀幸?!钡臐夂窦覈閼?,指引著其治國理政的實踐;就國家層面而言,始終站在“中國立場”是其應對國際問題,處理國際事務的出發(fā)點。一方面積極履行大國責任,在謀求中華民族自身發(fā)展的同時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在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同時,以堅定的底線維護國家利益,在涉及國家利益的問題上絕不妥協(xié),敢于亮劍。
情感是價值形成、建構過程中不可避開的重要參與因素,我們在討論主體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時有必要去探尋情感因素在主體價值觀的形成與外化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蘊含著濃厚的“家國情懷”,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成長過程、奮斗經歷的外化,也是其價值觀形成的情感基礎,為其治國理政的實踐提供了情感指向。
“家國情懷”是個人對祖國深厚的依戀,是一種理性自覺,更是一種為國奉獻的使命擔當和實際行動。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命運休戚與共。一個強大的祖國是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的福祉。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對青少年“家國情懷”的培育,在北京大學的兩次講話中都表現出對他們的殷殷厚望?!扒嗄甑膬r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5]172作為實現中國夢的有生力量,廣大青年必須胸懷“為國家謀復興,為人民謀幸?!钡募覈閼眩谛闹蟹N下理想的種子,以堅定的信念,堅實的自信,樂觀面對各種困難,不斷開拓進取、艱苦奮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時代大潮中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國家利益既包括物質層面,也包含意識形態(tài)領域。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最核心的就是價值觀安全。改革開放40多年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中國奇跡”的不斷創(chuàng)造,使西方國家一直標榜的“西方道路唯一性”受到質疑,這引起了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的“恐慌”,不惜以各種謊言、借口在國際社會以各種方式詆毀、污蔑中國。同時,他們還大打“人權牌”、“民主牌”,竭力向中國兜售其價值觀念,試圖以文化滲透的方式,削弱我們的自信心,解構中國文化根基,意圖從內部搞亂、瓦解中國。更有反華勢力毫不隱諱地支持“臺獨”、“藏獨”、“港獨”等分裂勢力,企圖達到分裂中國的目的。面對中國發(fā)展進程中的復雜國際環(huán)境,習近平總書記敢于亮劍,向國際社會做出明確回應:“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盵6]為此,我們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流意識形態(tài)來引領社會思潮,教育群眾正確辨析各種價值觀念,抵制各種錯誤思想的腐蝕,粉碎一些國家別有用心的企圖,在涉及國家利益的問題上決不妥協(xié),堅決斗爭。
價值觀指引行為實踐,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行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滿了整體意識和全球視野,契合世界發(fā)展大勢,符合全人類對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共同愿景。正是在這樣一種正確的價值觀指引下,新時代的中國人民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認真履行國際責任。2020年暴發(fā)至今的新冠肺炎,是二戰(zhàn)后人類面臨的最大規(guī)模公共衛(wèi)生安全事件。自疫情暴發(fā)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國內外疫情形勢,多次就疫情防控的國際合作與各國領導人開展政策對話和交流,從第一時間主動向世衛(wèi)組織及有關國家通報疫情相關信息及診療防控方案,到迅速成立疫情防控網上知識中心,毫無保留地與各國共享病毒基因測序信息、疫情防控的有效做法等;從倡導世界各國共同合作、積極開展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研發(fā)工作,到中國研發(fā)的疫苗投入使用并成為全球公共產品;從最短時間以最快速度取得國內疫情防控階段性勝利,到“中國專家醫(yī)療隊”逆行出征,一批批“中國制造”的抗疫物資馳援海外。中國在應對這場威脅全人類的危機中不斷向全球輸送“中國力量”,用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示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也彰顯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價值目標是價值主體所追求美好愿景的反映,它不僅僅是一種目的或意向,也是鼓舞人們積極從事各種活動的不竭動力?!盵7]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價值目標就是這個國家全體國民都認同并為之奮勇向前的共同愿望。進入新時代,“民族復興”是當代中國最大的時代命題,也是我們百年奮進的目標?!耙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盵5]171為此,我們必須牢記“民族復興”的使命,將其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標指引,并以國家富強、文化自信、走中國道路作為實踐動力。
無論是中國夢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把國家富強作為首要要素,這突出反映了當下我們對發(fā)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綜合國力的追求?!案粡姟笔菚r代的呼喚與要求,彰顯了中華兒女的共同企盼,也為中華兒女的奮斗指明了前進方向。新時代,我們必須堅持把“富強”作為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物質支撐?!案粡姟?,意為國家整體實力的富足和強盛。“國家富強”是“民族復興”的重要前提。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使中華民族開始陷入苦難的深淵。面對“千年未有之變局”,一部分覺醒的中國知識分子先后提出了“自強運動”“維新變法”“民主共和”等救國救民的方案并付諸實踐,雖未徹底解決當時的發(fā)展困局,但究其本質都是謀求“國家富強”。而后,中國共產黨人擔起了民族復興的重任,經過二十八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并奠定了實現“國家富強”的制度基礎。
“民族復興”的實現必須以“國家富強”為中心任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憑借資源豐富和勞動力成本低的優(yōu)勢積極參與全球分工,僅用了短短幾十年時間就躍居世界經濟大國之列,創(chuàng)造了“中國奇跡”。但“大而不強,快而不優(yōu)”是當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現實困境,要突破這一瓶頸,必須把“高質量發(fā)展”作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題,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在認真分析世界經濟之態(tài)、中國經濟之勢的基礎上,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8]。這一重大戰(zhàn)略舉措的關鍵在于“堅持創(chuàng)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支撐?!盵8]為此,我們必須緊抓新一輪產業(yè)革命的歷史機遇,適應經濟發(fā)展新需求,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大力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以技術創(chuàng)新為突破口,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集中精銳力量在卡脖子地方下功夫,優(yōu)化升級傳統(tǒng)產業(yè),努力發(fā)展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打造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名牌產品,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的轉變,提升新時代中國經濟核心競爭力,真正做強中國經濟,實現21世紀中國經濟由趕超到并進再到領跑的鳳凰涅槃,從根本上為民族復興的實現夯實物質基礎。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9]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血脈根基,彰顯著億萬中華兒女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尤其是面對當下西方價值觀的沖擊,我們更應以傳統(tǒng)文化的新發(fā)展為契機,積極向全世界展示具有“中國風格”的思想文化,讓“中國文化”、“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為自身和世界的發(fā)展提供蓬勃動力。換言之,在當下,我們要實現“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就必須堅持文化自信,而堅持文化自信就要以傳統(tǒng)文化的新發(fā)展凝聚起中華兒女共同奮斗的中國力量,這是歷史必然,也是時代所求。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始終強調要以清醒的文化自覺去重新思考、審視傳統(tǒng)文化,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底色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適應新時代的優(yōu)秀文化。一方面,要堅決摒棄“文化虛無主義”,絕不能數禮忘文、妄自菲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許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思想精髓和道德規(guī)范,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發(fā)揮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世致用的時代價值。另一方面,傳統(tǒng)文化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陳舊過時的糟粕,這要求我們要辯證對待傳統(tǒng)文化,根據時代的變化而取舍發(fā)展。以傳統(tǒng)文化的“雙創(chuàng)”為主線,加強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互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互動、與世界文明優(yōu)秀成果互動,革故鼎新,豐富傳統(tǒng)文化的新內涵,創(chuàng)造真正屬于新時代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以提升文化自信。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20世紀初,先進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深入研究中國革命的現實問題,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開創(chuàng)了“以農村包圍城市,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光輝道路。改革開放以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走自己的路”,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經過四十多年的探索奮斗,我們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社會主義中國在解放生產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應對重大公共事件、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等方面都顯現出超越西方世界的價值示范和價值力量,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條區(qū)別于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道路,開辟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夠引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為了更好地促進共同發(fā)展,實現全球的“善治”,世界各國都期待一種平等對話、交流協(xié)商、共建人類繁榮的價值共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全球視野,為解決當今世界發(fā)展難題和著眼于人類未來命運所貢獻的“中國方案”,也是中國人民追求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世界人民追求繁榮發(fā)展的世界夢相結合的實踐目標。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分析人類文明演進歷程時明確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文明,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與對話融合,是推動人類文明演進的基本形式?!痹跂|方,“和而不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友鄰之道,也是中國人觀察世界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折射出中國處理不同文化間關系的原則。琴瑟專一,誰能聽之?“以他平他”才能協(xié)調發(fā)展,共同進步;“以同裨同”,只會窒息生機。現今,全球化浪潮使各國間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這為不同文明之間的交融互通提供了前提條件。而無視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的客觀事實,片面地把現存的各種矛盾歸結為“文明的沖突”的觀點越來越站不住腳?!按龠M多元文明的和諧發(fā)展、共同繁榮”成為人類發(fā)展不容回避的重大課題。中國倡導建立“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新型文明觀,堅持平等對待不同文明,認為無論哪種文明都只有特色之別,沒有優(yōu)劣之分,不能陷入“以自我為核心”的文化價值觀;主張“以交流超越隔閡、以互鑒超越沖突、以共存超越優(yōu)越”[9],在尋求不同文化交匯點的基礎上,積極借鑒不同文明優(yōu)秀成果,在“和而不同”的原則下推動人類文明的長足發(fā)展,從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沖破狹窄的地域范圍,由民族的歷史匯成世界的歷史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當下,在全球化浪潮推動下,各國間唇齒相依的聯(lián)系日益加強。但同時,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威脅著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各國經濟增長乏力、環(huán)境污染嚴重、恐怖主義猖獗、疾病蔓延等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日益成為制約人類發(fā)展進步的全球性問題。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各國要想取得長遠持續(xù)的發(fā)展,必須同舟共濟、通力合作。為此,中國審時度勢地提出 “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10]不同于傳統(tǒng)的“零和”博弈,新型國際關系以合作為路徑,共贏為目標,主張打破過去“利他”或者“利己”的單向思維,堅持用“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處理國際問題,以合作的方式尋求各方利益“最大公約數”,創(chuàng)造出一種“同利雙贏”的新格局。例如,在各國抗擊新冠疫情蔓延的關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團結合作是戰(zhàn)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11]。然而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政客無視客觀事實,將疫情當作地緣政治的工具,企圖將疫情政治化、病毒標簽化,惡意中傷中國。這種對抗性的冷戰(zhàn)舊思維違背世界大勢,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害人害己。因而,在今后,世界各國都要以命運共同體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共同目標,以共同利益為處理國際關系的重要基礎,以共贏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以合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主要方式,以對話取代對立、以合作取代對抗,以有效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戰(zhàn),協(xié)力解決關乎世界發(fā)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問題。
不同于資本主義只追求個人特殊利益的狹隘價值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從全球性思維出發(fā)去思考整個人類的價值需求,包含著價值重塑和實踐重構的雙重使命?!耙粠б宦贰苯ㄔO作為其中的關鍵一環(huán),是中國為世界奉獻的合作倡議與公共產品,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由愿景轉向行動的積極實踐。作為“一帶一路”的倡導者,中國積極推進以“五通”(1)“五通”是指“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互通和民心相通。為中心的全球化包容性發(fā)展、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自2013年以來,“一帶一路”的一個個倡議都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惠民利民具體舉措,多項基礎設施建設、大量的商品流通、多方面的民生援助、多層次的教育培訓合作、雙邊文化旅游、新冠肺炎疫情恢復基金等給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促進沿線各國的民心民意和理解互信不斷深化??梢哉f,“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搭乘了中國發(fā)展的快車、便車,也將中國在產能、資金、技術、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yōu)勢與本國的需求實現了良性互補,通過合作共贏為雙方的共同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新機遇,創(chuàng)新了21世紀地區(qū)合作新模式,真正奏響了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樂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邏輯嚴密、內涵豐富的科學理論體系。以“人民”為價值主體的實踐起源,以“中國”為價值立場的實踐內容,以“民族復興”為價值目標的實踐動力,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價值視野的實踐目標有機統(tǒng)一,緊密相連,既具有中國特色和民族情懷,又充滿世界視野和國際擔當,不僅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行動指南,也為人類社會實現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終極目標提供了價值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