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建國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這十七年的教材變革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一個嶄新的時代帶給我們的變化。對新中國成立十七年教材發(fā)展史的研究,可以折射出小學語文學科教材教學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為今天語文教育的發(fā)展提供可貴經(jīng)驗。特別是當下對教材深入的研究,理解統(tǒng)編教材的特點,總結其經(jīng)驗用于教學實踐,探索語文學科發(fā)展的規(guī)律等,其意義深遠,有著很好的借鑒價值。本文從時間發(fā)展的順序,根據(jù)三個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即新中國成立的過渡期、學制變化的探索期、新中國兩部正式大綱的頒布期進行論述,梳理出廣東教材的使用情況和特點。
1.解放初期廣東新舊教育體制的變革
1948年7月,廣東省政府修訂新學制,規(guī)定各級學校的學生適齡范圍,即幼稚園為6歲以下,國民學校為6~10歲,中心國民學校為10~12歲,初級中學為12~15歲(簡易師范學校、初級職業(yè)學校),高級中學為15~18歲(師范學校、高級職業(yè)學校等),大學為18歲以上。[1]據(jù)統(tǒng)計,至1949年,全省共有小學學校2.8萬所,在校小學生159萬人。全省文盲占總人口78%以上。同年初,廣州市教育當局訂頒的小學課程設置表,規(guī)定初小設有公民訓練、音樂、體育、國語、算術、常識、美術、勞作等;高小設有公民訓練、音樂、體育、國語、算術、社會、自然、美術、勞作等。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4日,廣州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接管委員會通告號召復課。10月28日《南方日報》發(fā)出《廣州市新民主主義教育工作者協(xié)會告全市同人書》(以下簡稱“《同人書》”),對教育制度和課程問題提出接管意見:“反動的訓導制度和反動的公民教材應該取消,每個教師都應從新的學習中利用活的教材,把反革命反人民的教材剔除和揭發(fā),補充新的知識,作為將來新編教材的準備?!薄锻藭钒l(fā)布之后,各校遵照軍管會的指示,取消訓育制度,設立教導處,廢除國民黨黨義、公民訓育、軍訓、童子軍等科目,代之政治課、時事政策講話。[2]
2.沿用解放區(qū)的教材
1949年4月,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教科書編審的專門機構——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材編審委員會,以葉圣陶為主任委員,周建人、胡繩為副主任委員。[3]1949年5 月,華北人民政府在北平召開小學教育會議。會議規(guī)定小學教科書由華北教育部集中編審,各地分散印行。國語、自然、常識(含地理)等科目,都須用政府審定或指定的課本,各地可編補充教材。華北區(qū)在我國解放得比較早,又是即將成立的新中國的首都所在地,因此,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在全國備受關注,其教科書的編寫在全國自然而然也就起到領頭羊或風向標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華北區(qū)的這套小學教科書被規(guī)定為全國小學通用教科書,供各地區(qū)學校采用。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各地教科書的使用是在老解放區(qū)教科書的基礎上修訂出版的,一些地方甚至直接把它們拿來翻印出版,只是在封面上有所改變。廣東省的部分科目就是直接翻印華北區(qū)的教科書用于本地學校教學的,連“編輯要旨”都是原來版本為適應華北地區(qū)而寫的,廣東省翻印時只字未提,例如初級小學《國語課本》(第二冊)(悳頫、劉松濤、黃雁星、項若愚編輯,新華書店出版,廣東省文教廳審定,1950年2月出版)。[4]
3.《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草案)》(1950年)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11月8 日召開第一次部務會議,研究并決定以解放區(qū)的教育經(jīng)驗為基礎,編制新的小學課程標準。1950年3月《小學國語課程暫行標準(初稿)》起草,1950年8月《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草案)》頒布。這一國語標準沿用了1949年以前“國語”學科課程標準編制的體例,分為“目標”“教材大綱”和“教學要點”三部分,規(guī)定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分為閱讀方面、寫話方面(說話練習、寫作練習)、寫字方面三項。1952年教育部又擬定了《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修正草案)》,這兩個“暫行標準”既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指導小學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又是編制教學計劃、制定教學大綱、修訂和編寫課本的重要參考資料。在正式的課程標準出臺前,無疑是指導教科書編寫的主要依據(jù)。
4.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成立和教材修訂出版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小學急需新的課本來代替舊的課本。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了社名。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屆領導班子為:社長葉圣陶(出版總署副署長兼任),副社長柳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 原“華北聯(lián)合出版社”和“上海聯(lián)合出版社”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兩社的發(fā)行業(yè)務則劃歸新華書店。從此,中小學教科書的編審、出版工作歸于統(tǒng)一,新中國統(tǒng)一編撰出版中小學教枓書的制度正式形成。
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以下簡稱教育部)、國家出版總署在1950年秋季中小學教科書用書表中提出:1950年使用解放區(qū)的課本,1951年增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訂和新編的課本。1950年9月,國家出版總署召開第一屆全國出版會議,要求全國統(tǒng)一供應課本。教育部、國家出版總署決定:人民教育出版社負責1951年春季華北、華東地區(qū)的課本供應。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批準國家出版總署擬訂的《1951年出版工作計劃大綱》,提出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編中小學課本,并于本年內(nèi)建立全國中小學課本由國家統(tǒng)一供應的基礎。
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對華北區(qū)初級、高級小學國語課本進行修訂,出版了由國家出版總署編審局審定的《初級小學國語課本》(繁體字、豎排版)和《高級小學國語課本》(繁體字、豎排版)。同時,修訂和改編華東區(qū)初級、高級小學國語課本,修訂出版了《初級小學臨時課本國語》(繁體字、豎排版),改編出版了《高級小學國語課本》(繁體字、豎排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將上海改編版四冊課本整合為兩冊,即“五年級用”和“六年級用”的《高級小學國語課本》,每學年一冊,每冊60篇課文,附有“秋季始業(yè)用”和“春季始業(yè)用”的目錄。
通過上面的概述,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教材有以下一些特點。
1.修改民國時期的課程標準,選用各解放區(qū)的教材或改編教材內(nèi)容。這一時期廣東同全國一樣,正處于解放前后新舊體制劇烈變化之中。一方面是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課程標準的延續(xù);另一方面新中國成立后需要改換全新的教材內(nèi)容,故在舊的語文課程標準框架下,改編、新編、補充語文教材內(nèi)容,或者改用解放區(qū)的教材。
2.新中國成立之初,小學“國語”與小學“語文”名稱變化,教材內(nèi)容全新改變。當時,廣東的小學語文教材仍然沿用“國語”名稱,并且是在全國統(tǒng)一要求下進行教材選用。教材內(nèi)容已經(jīng)充滿了社會主義新思想、新發(fā)展、新氣象,為新中國今后的教材建設奠定了基礎。
3.“課程暫行標準”指導教學和教材編寫。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為了課程、教材、教學的需要,全國各地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暫行標準”開展教學。這些都為后來新中國第一部教學大綱的制定和頒布積累了經(jīng)驗。
4.人民教育出版社統(tǒng)一承擔教材編寫任務。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成立是新中國教材編寫、出版、發(fā)行史上的大事,對集中力量統(tǒng)一教材編寫思想、建設優(yōu)質教材起著重要作用,對當時乃至今日的教材編寫出版專業(yè)化發(fā)展的貢獻極大。
(一)學制和教材變化情況
1.“國語”改為“語文”
新中國成立之初,許多人呼吁將“國語”改為“語文”?!罢Z文”學科名稱最早見于1950年《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草案)》。1950年國家出版總署編審局編寫出版全國統(tǒng)一使用的語文課本時,在“編輯大意”里對“語文”這一名稱作了說明:“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jù)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說、讀、寫四項,不可偏輕偏重?!睂Υ巳~圣陶先生曾說明:“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盵5]。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1年開始組織編寫了五年一貫制《小學課本·語文》,正式沿用了“語文”這個名稱。
2.“四二”學制改為五年一貫制
1950年6月,教育部有關部門提出小學的學制改革問題。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召開會議,研討教育部改革學制的方案。會議擬訂的《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草案)》,規(guī)定小學“修業(yè)年限為五年,實行一貫制”。復經(jīng)政務院研究,決定于同年10月1日頒布實行。1951年8月27日,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初等教育會議,決定從1952年起,五年內(nèi)小學一律改為五年一貫制;同時決定,1952年春季出版一年級課本,1954年完成五年制小學全套新課本的編印工作。
根據(jù)這一決定和《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 (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開始于1951年9月編寫五年一貫制小學語文教材。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第一套小學語文教材,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套全國通用的小學語文教材。該套課本于1952年秋季使用,1954年停用,只出版了第一、二、三冊。[6]
3.五年一貫制改回“四二”學制
1953年11月26日政務院發(fā)布的《關于整頓和改進小學教育的指示》指出:新中國成立四年來,小學教育已經(jīng)恢復,在課程教材方面也進行了初步改革。不過,還存在教學質量差等問題,為此,教學是學校中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五年一貫制由于師資、教材等條件準備不足,不宜繼續(xù)推行,從本學年起一律暫時停止推行。小學仍沿用“四二”制,分初、高兩級。
根據(jù)這些精神和相應的教學計劃要求的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開始著手修訂、新編“四二”制小學語文課本。1953—1954年修訂、新編的《初級小學課本·語文》共8冊。1953年11月修訂、出版的《高級小學課本·語文》,是在1952年8月改編版《高級小學國語課本》的基礎上修訂的。1952年曾改編為兩冊,此次修訂又恢復為4冊。1954—1957年期間曾多次進行修訂。
4.廣東在這一時期教材的使用情況
1949年12月12日,廣州市發(fā)布《市教育局昨召開座談會宣布三項重要決定》,其中課程方面要求“取消公民科,增加政治科,取消童軍,增加體育活動,取消國語和歷史課本中的反動課文(將來由教育局統(tǒng)一研究決定),補充臨時小學國語課本”[7]。之后一年多的時間里,廣東大部分地區(qū)使用的是華北區(qū)的教科書。
根據(jù)《廣東省志·教育志》的記載,廣東自1951年后,一直根據(jù)教育部的要求,由省市教育部門統(tǒng)一安排,教材也是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相關教材。1951年9月,全省中小學開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編和修訂的課本。1952年4月15日,廣東省文教廳轉發(fā)教育部頒發(fā)的《小學暫行規(guī)程(草案)》,要求全省小學于當年秋季開始試行五年一貫制。后因條件不足,五年一貫制暫緩推行。1953年5月5日,整頓小學教育開始。1955年5月,廣東省教育廳成立教學研究室。
1953年至1957年的“一五”期間,教育部門貫徹“整頓鞏固,重點發(fā)展,提高質量,穩(wěn)步前進”的方針。廣東采取擴大招生、小學和初中“戴帽子”舉辦高級中學和高等學校等辦法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同時,大規(guī)模學習蘇聯(lián)的教育經(jīng)驗,實施全面發(fā)展教育,努力提升教育質量。1956年9月,全省中小學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的十二年制中小學教材。[8]
1.從小學“國語”和中學“國文”的分立到打通中小學“語文”概念。1907年清政府公布的《奏定女子小學堂章程》里規(guī)定的課程最早使用“國文科”,即今天的“語文”概念。1920 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小學改“國文”為“國語”, 中學不變。[9]新中國成立后,許多學者提出了“語文”概念并被采納,這也體現(xiàn)出“新”語文的思想意識。
2.教材體例和內(nèi)容隨著學制而變動。隨著各種思潮的影響,許多專家提出小學要縮短學制。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實驗,因條件還不成熟,又改回“四二”制。五年一貫制盡管沒有長期執(zhí)行,但也為改革開放后學制的改革提供了經(jīng)驗。至今上海等一些地區(qū)仍然在施行小學“五年制”,證明其有可取之處。
3.廣東教材的使用緊跟全國統(tǒng)一步伐。這一時期盡管發(fā)生了許多變革,但廣東主要還是緊跟全國主流教材步伐,自我創(chuàng)新之處不多。但在教學實踐中,廣東也總結出許多自己的經(jīng)驗,為改革開放后廣東多套語文教材的編寫、出版、使用積累了經(jīng)驗。
1.新中國第一部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誕生
1954年7—9月,在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葉圣陶的主持下,教育部討論并通過了《改進小學語文教學的初步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于10月公布。教學大綱是在《意見》的基礎上擬訂的,1955年初定稿,經(jīng)教育部同意,秋季在部分小學試行。1956年7月,全國語文教學會議討論了全日制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初稿),并決定實行漢語和文學分科教學。新中國的第一部小學語文教學大綱——1956年頒布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誕生了。它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改革。[10]
2.小學語文課本的編寫
1954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在“關于當前任務和編輯方針的決定”中提出,中國的小學語文課本不能以蘇聯(lián)或其他國家的課本為藍本,必須立足中國的國情,具有中國的特色。課本的編寫工作必須聘請專家參與,以保證課本的質量。據(jù)此,小學語文室由蔣仲仁擔任主任,并調(diào)來了兒童文學家陳伯吹。當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即開始獨立編寫本社的小學語文課本。這套課本包括《初級小學課本·語文》《高級小學語文課本》《語文練習》三種。[11]
1955—1957年,為體現(xiàn)“語言”“漢語”分科的思想,小學語文編寫語文課本和語文練習?!冻跫壭W課本·語文》,二年級以識字為重點,閱讀、漢語不分開?!陡呒壭W語文課本》的編寫依照教學大綱規(guī)定,小學五、六年級閱讀課和漢語課分開,漢語課本為《語文練習》。語文課本作為閱讀教材,基本上是文藝性課文。課本的結構單一,沒有練習題,只是一篇篇文章,體裁或內(nèi)容相近的排在一起。每課后面有“問題”,提示課文的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并布置一些作業(yè),部分課文有注釋,采用腳注的方法,解釋難字和生僻詞語。1958年春,漢語、文學分科停止,《語文練習》停編。
1.“大躍進”時期的教材變化
1958年“大躍進”運動開始,教育也不可避免卷入風波中。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教育事業(yè)管理權下放問題的規(guī)定》指出,各地可以自編教材,教育部不再頒發(fā)教學用書表。10月4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根據(jù)黨的教育方針來改革教材》,推薦河南省農(nóng)業(yè)、林業(yè)教育工作者快速編寫教材的經(jīng)驗,指出中央、地方專家、教師和群眾都可以編教材。這里傳達出的信息表明:教科書編寫一要快,二要與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實踐相結合,三要給予地方自主權。在這種形勢下,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采用增、刪、補、改等方式,對原來通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的教科書進行修訂和改編。
1958年,廣東省編寫的中學語文鄉(xiāng)土教材,內(nèi)容編排體系分為上學期、下學期、課外閱讀三部分,如《廣東省中學語文鄉(xiāng)土教材》(第一冊) (初中一年級適用,廣東省教育廳編,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1958年11月第1 版)。從1958年秋季起,各地紛紛進行縮短中小學學制的改革試驗。當時試驗小學五年一貫制的學制類型的省份有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甘肅、青海、上海、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河南、貴州等15個省市。[12]廣東主要還是以“四二”制為主。同時,由于農(nóng)村地區(qū)的特殊情況,廣東等14個省、市、自治區(qū)在農(nóng)村普遍辦起了簡易小學,也就是耕讀小學,并編寫了相應的學科教材。[13]
2.學習黑山縣北關學校的集中識字教改經(jīng)驗
1960年4月,中國共產(chǎn)黨遼寧省委員會在黑山縣北關學校召開教學改革現(xiàn)場會議,對經(jīng)過兩年實踐、取得顯著成效的黑山縣北關學校集中識字教學經(jīng)驗作介紹。中共中央和教育部領導親往驗收,證明確實有效。同年6月21日,教育部轉發(fā)《黑山北關學校小學教學改革的調(diào)查報告》。同年,教育部批準全國試行十年制的學校在一、二年級采用集中識字教學法,其后開始在全國大力推廣。
1960年 4月,華南師范學院和廣東省教育廳負責人員參加遼寧黑山北關小學現(xiàn)場會后,傳達和介紹黑山北關小學集中講練的教改經(jīng)驗,在全省部分小學開展教學改革活動。6月11日,由廣東省業(yè)余教育委員會舉辦的職工漢語注音識字師資訓練班開學,學員共400多人。在不同方言地區(qū)進行注音識字試點工作后,全省陸續(xù)鋪開注音識字掃盲和業(yè)余教育工作。
1963年5月,教育部頒發(fā)了《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二部小學語文教學大綱。
1961年2月,中共中央文化教育小組正式提出編寫全日制十二年制學校小學語文教材;同年6月開始籌備;1962年組織編寫,同年秋季在少數(shù)學校試教教材的初稿;1963年秋季起在全國使用第一冊。這套教材只出版了前六冊,后面幾冊因“文化大革命”爆發(fā)而未出版。
該套教材分為《初級小學課本·語文》和《高級小學課本語文》。1962年秋季,《初級小學課本·語文》第一冊在少數(shù)學校進行試教?!冻跫壭W課本·語文》第一至第六冊于1963年4月至1965年12月間出版。
通過對1958年“教育大躍進”的反思,教育界提出糾正“亂、糟、偏”的不良影響。1960年,中央制定對國民經(jīng)濟進行“整頓、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廣東逐步糾正1958年“左”傾思想在教育上所造成的錯誤。1962年至1965年,廣東教育事業(yè)經(jīng)過調(diào)整得到提高和發(fā)展。1963年和1964年,廣東省教育廳部分機構又作了調(diào)整,人事科、計劃財務科分別改為處,增設政治工作處、半工半讀教育處、教材編輯室;直屬單位有廣東教學儀器廠、實驗學校和干部業(yè)余中學。[14]在教材使用上,廣東仍然主要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為主。
1.學習全國教學改革經(jīng)驗。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之際,教育部推廣的黑山教學改革經(jīng)驗,主要是集中識字和拼音識字法。廣東地處方言區(qū),普通話教學難度較大,通過拼音學習普通話,進行集中識字教學成效顯著,成為廣東語文學習的抓手。該時期廣東的說話教學也很成功。這些經(jīng)驗為改革開放后廣東《說話》(后改為《說話訓練》)教材的編寫、出版、使用奠定了基礎。
2.嘗試編寫鄉(xiāng)土教材。這一時期,廣東一方面主要使用全國主流教材,另一方面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嘗試編寫鄉(xiāng)土語文教材。這些經(jīng)驗為后來“文化大革命”時期各省自編教材和現(xiàn)在各市的鄉(xiāng)土語文教材編寫打下了基礎。
3.廣東省級教材專門機構成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廣東省教育廳教材編輯室成立,標志著廣東作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把教材建設作為重要的事情來抓。這些舉措對今天廣東教材編寫出版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如今廣東各學科的教材建設在全國名列前茅,成績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