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瓊
小學是學生人生啟蒙、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能夠為其今后的學習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語文是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關鍵學科,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不僅影響著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科進階學習,還影響他們其他學科的學習。作文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反映著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對小學生作文現(xiàn)狀進行簡要分析,提出了改進作文教學的相應策略,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1]
1.速成作文現(xiàn)象普遍
在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有部分教師不注重開發(fā)學生的寫作潛力,而是制定好寫作模板,習慣于讓學生背范文、背“開頭”、背“結尾”,遏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養(yǎng)成了惰性,學生不再用心遣詞造句、排篇布局,只想簡單地求助于互聯(lián)網或作文技巧指導書籍,進行套用甚至于抄襲。長此以往,學生喪失了寫作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全面發(fā)展。教師在閱卷時總是發(fā)現(xiàn)班級學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沒有新意。雖然在學習寫作的初期,這種讓學生背誦范文的方法確實能走捷徑,看起來似乎“卓有成效”,能讓學生快速找到寫作竅門,是一個好抓手。但語文教師也要認識到,適當背誦范文只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常見方法之一,不是專門解決寫作難題的法寶,必須鼓勵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學生在寫作方面的潛能是無限的,需要教師采用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和開發(fā),點燃學生寫作的激情,摒棄速成作文的習慣意識。
2.教學觀念存在偏差
“作文難寫,怕寫作文”是大多數學生的口頭禪,其實不僅僅學生對寫作存在抵觸情緒,不少語文教師也對作文教學存在畏難心理——作文難教,怕教作文。
學生寫作學習的效果不理想,寫不出好習作,教師常常因此很苦惱,感覺自己沒少教,但就是沒有效果,教師更多的是將寫作教學不理想的結果歸咎于學生,認為根源在于學生寫作態(tài)度不認真或者對教師傳授的寫作技巧沒有很好地領會等,這些都是教師的觀念產生了偏差。教師對寫作教學的認知出現(xiàn)偏差,也是導致學生寫不出好文章的原因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要多為學生考慮,要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提高作文教學質量。但實踐中很多一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甚至沒有做好克服教學重難點的心理準備,因而只能固步自封、安于現(xiàn)狀。
1.學生缺乏寫作興趣與熱情
學生不愛上作文課,在心理上抵觸寫作練習。筆者認為學生寫作興趣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小學階段學生閱讀量有限,知識儲備不夠扎實,思維分析能力不足,缺乏生活經驗,持續(xù)觀察事物的耐力有限等,這些原因都會降低學生的寫作興趣。他們的智力發(fā)展結構和身心發(fā)育水平,決定了寫作對于大部分小學生個體來講是一個難題,所以他們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害怕寫作的心理,對寫作存在畏難情緒,其實這是正常的現(xiàn)象。但是畏難心理如果長期存在而無法消除,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甚至形成一種不良習慣,需要語文教師給予足夠重視,并用正確的方法消除學生的消極情緒,提高學生對作文課的興趣,通過科學的寫作練習與持續(xù)的進步獲得習作的成功體驗,進而愛上寫作。
2.學生習作缺少真情實感
情感可以為一篇文章注入靈魂,無論哪一種文學體裁,好文章的共同點就是情感表達真切,使讀者可以共情。小學生進行書面表達的時候,通常情感的表達過于直白空洞,他們不善于運用豐富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缺少對感情細膩的描摹,導致文章索然無味。例如,有學生在表達“感動”的時候寫道:“疫情面前,看到志愿者們裹著厚重的防護服,在冰雪中組織小區(qū)居民排隊掃碼測溫,這一幕幕情景令我十分感動?!痹搶W生選取的寫作角度很好,但是令人感動的地方欲言又止、表述不清,無法擊破讀者內心深處的情緒閥門,為志愿者們的付出而動容。還有一類學生的習作問題是為了表達情感而表達,語言表述過于夸張,空洞而脫離生活,這種表達并不會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反而會讓人產生一種過于虛假的感覺,這一類作文就像一杯白開水平淡無奇,無法稱得上好習作。
想要提高小學作文教學質量,就需要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進行應對,一方面讓寫作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讓他們從心底愛上寫作,消解速成作文的困擾與束縛,增強學生寫作興趣,培養(yǎng)他們主動寫作的意愿,幫助他們展開思維想象的翅膀,把寫作當做日常表達情感和情緒宣泄的工具;另一方面教師要從自身出發(fā),提高語文教學專業(yè)能力和素養(yǎng),尋求更多方法拓展作文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要的責任是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寫作觀——獨立寫作,通過文字表情達意,是一件美好而自豪的事情。由于小學生知識儲備相對不足,部分學生面對寫作要求往往不知所措,總想搪塞應付了事,喜歡生硬模仿范文,東施效顰。教師一定要想辦法扭轉學生這種生搬硬套的行為,讓學生意識到若在小學階段養(yǎng)成此習慣,會形成不良的寫作意識,日后再想獨立寫作就很困難了。對于實在無從下筆、寫不出達標作文的“后進生”也不要簡單批評、責備,可以采取單獨輔導、因材施教的方式,放寬作文要求或者分層布置習作練習任務。首先引導學生對作文題目進行獨立思考,自主確定寫作主題、方向,先勾勒出文章輪廓,之后再翻閱詞典、書籍等工具,借鑒教材中優(yōu)秀作品完善自己的構思。其次,小學階段的作文文字不需要追求過于華麗,篇幅、字數也不用過長與過多,教師在選題時也要再三斟酌,不要選擇太寬泛的主題,可以適當地細化。例如: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下稱“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我的朋友》一課教學中,朋友的范圍太寬泛了,學生思考起來有難度,教師引導學生在寫作時可以將題目細化為《我的植物朋友》《我的寵物朋友》《我的玩具朋友》等,以使表意更明確,更適合小學生構思、下筆。樹立積極的寫作意識,便邁出了獨立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學生在心中樹立了正確的寫作意識,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解開速成作文的桎梏,減少學生對網絡和作文書的依賴。[2]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只是在教室里進行的,狹小的空間會禁錮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教條式的教學,學生難以產生寫作興趣。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可以適當地走出教室,來到操場上,讓兒童們盡情感受奔跑的暢快,體驗集體游戲的歡樂;來到花園里,欣賞花朵的千姿百媚,和蜜蜂蝴蝶共舞,找一找《在牛肚子里旅行》中的“青頭“和“紅頭”,都會是不錯的選擇。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安排的習作主題是《那次玩得真高興》,這篇作文的要求是能初步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圍繞一個童年游戲,把游戲的過程寫清楚、寫具體。教學重難點是把自己玩的過程寫下來,把自己玩游戲時的心情寫下來。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以教師的教為主,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去開導學生如何寫出“玩游戲”的過程和此刻的心情,收效甚微,不如安排學生自主游戲,游戲后真實地描寫過程與心情。作文教學模式由注重教轉到注重學生“體驗”的輸出,給他們更多的內容和主題以及如何寫的選擇權,學生成為了寫作教學的主體。
素材積累對小學生寫作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寫作素材的積累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眾所周知,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長期的知識與生活經驗積累的過程,在語文作文教學中,素材積累的作用尤為重要,學生腦海中沒有寫作素材的積淀,寫作就成了無米之炊。然而,素材的獲得不可能是以臨陣磨槍的形式輕易就可以實現(xiàn)的,學生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日積月累,才能在寫作方面有所收獲,寫出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的主要載體,也是寫作學習的重要資源,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素材的積累,例如,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教師要引領學生找出文章中的優(yōu)美詞句,并將這些詞句進行分類,方便學生記憶、背誦和運用,在需要運用此類素材的時候學生可以對從教材中積累的素材進行加工再創(chuàng)造,提高寫作質量。但作文素材的積累只來源于教科書上的內容還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合理利用課外閱讀的內容來拓展學生素材積累,為此,要為學生合理選擇適合其年級段的讀物,通過廣泛的課外閱讀,不僅可以充實素材積累,還可以豐富自身情感,在共情中加深印象。隨著素材積累的到位,寫作時便能做到隨用隨取、胸有成竹,學生習作語言變得豐富多彩、富有生活味,寫作水平自然會日漸提高。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的奠基,學生的寫作才會如虎添翼,教師要考慮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傳統(tǒng)課堂形式單一枯燥,沒有生機活力,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無法產生學習興趣,想要抓住學生興趣點,教師就要找準學生寫作的興趣點,與他們產生共同的興趣,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隨著互聯(lián)網為基礎的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進行寫作教學授課,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成效。小學生年齡小,在講授作文的時候,只能選擇他們能理解的詞匯、事例,描繪出來的事物可能既不生動也不具體,圖文結合的方式可以更直觀地啟發(fā)學生思維,引發(fā)學生想象。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互動性,以學生為主體,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主動交流對寫作內容的看法,展開寫作評價,學生的作文質量自然會獲得提高。
學生習作缺少真情實感,是因為學生生活體驗不足。教師要給學生適時安排一些觀察訓練活動和項目,為了確保觀察訓練的有效性,需要學生對觀察過程、觀察內容、觀察結果等方面進行記錄,教師通過對實例的講解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觀察進行記錄,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練就善于發(fā)現(xiàn)新事物、新角度的眼力。學生可以將自己的觀察心得整理成觀察筆記,記錄生活中所見所聞的新鮮事物、趣味現(xiàn)象等。在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分享自己觀察到的事物或現(xiàn)象,在分享的過程中,既可以交流觀察體驗的成果,又可以鍛煉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同學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實現(xiàn)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助成長。學生養(yǎng)成了觀察生活的好習慣,寫作時“湊字數、沒真情實感”這類問題便自然會得到解決。[3]
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存在許多教學難題。問題的解決不是一兩節(jié)專題課就能完成的,教學難題在給教師們帶來壓力的同時,也帶來許多機遇和挑戰(zhàn),需要教師持續(xù)地改進寫作教學策略,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