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東北大學江河建筑學院)
當前我國既有建筑存量大、能耗高、壽命短、問題突出[1]。如果不實施改造,將會浪費更多的資源,同時影響使用效果,高校建筑亦是如此。2020年,教育部學校規(guī)劃建設發(fā)展中心組織編寫形成《高校既有校園綠色規(guī)劃建設指南》,結合我國綠色校園發(fā)展的目標要求和實際情況,提出既有校園綠色化改造評估內容清單,流程與內容,要求做到基礎調研,綠色評估,系統(tǒng)優(yōu)化,規(guī)劃實施。這對高校教學建筑改造,尤其是嚴寒地區(qū)高校教學建筑改造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但目前相關研究大多在理論層面與局部改造策略上較為深入,對于整體綠色改造體系、路線尚不完善,缺乏整體設計考慮。
大成教學樓位于沈陽市東北大學南湖校區(qū),由校友捐贈,東北大學設計研究院設計,沈陽雙星建設集團完成建設,距今已使用二十年有余。
建筑布局采用階梯教室與普通教室南北并行布置的策略,北側六層,南側四層。條形中庭的東西兩側布置連接南北走廊的剪刀梯,與其相鄰的是衛(wèi)生間與設備間等黑房間。中庭頂部是三塊弧形天窗與相應機械通風設備。立面設計上充分考慮嚴寒地區(qū)的保溫性能,采用窄條形小開窗,并考慮到遮陽效果,使窗間墻突出,契合校園整體風格。
沈陽位于我國第I氣候區(qū),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性氣候。春溫回升快,日照足,風力強盛,相對濕度低,降水變率大,蒸發(fā)量大,空氣干燥;夏熱,多陰雨,空氣濕潤;秋短,降溫快。四季氣候分明,年平均氣溫變化較大,各氣象要素變化較為明顯。
從外環(huán)境來看,建筑位于校園東南角,周邊曠地較多。北側與采礦館之間有一片綠地,西側為人群活動較多的籃球場,南側為宿舍后勤區(qū),人群活動較少,東側為采礦冶金實驗室,建筑較為低矮。此外西北側的高層綜合樓也會對建筑外環(huán)境造成影響。
通過現(xiàn)場踏勘與問卷訪談,我們發(fā)現(xiàn)以下四點是使用者普遍認為存在的問題:①室內冬季陰冷,夏季悶熱,依靠大量機械通風;②天窗材質形成藍綠色光線,視覺與心理體驗不佳;③教室采光與通風較差,影響教學體驗;④室內缺乏交流研討場所,相應需求無法滿足。
通過斯維爾軟件模擬分析,我們另外發(fā)現(xiàn)以下改造切入點:①受北側曠地影響,在冬季主導風向作用下,北側主入口風速較大,體感不佳;②北側入口缺乏門斗等保溫措施,導致冷風直接滲入,影響一層熱舒適指標;③建筑西側與北側均為曠地,且位于高層建筑角部,冬季防風較為薄弱;④中庭頂部直射光較強,底部由于高寬比較大,采光效果并未有明顯改善,整體采光不均;⑤底層空間冬季熱舒適水平未能達標,影響教學環(huán)境;⑥內廊式教室靠近中庭一側的界面封閉,并未從中庭天窗得到采光改善;⑦南側教室進深較大,采光不均,內側照度低;⑧北側教室由于立面凹凸變化得光率不高,全陰天模擬室內照度不能滿足要求;⑨兩類教室均為一側開窗,不能形成內部通風路線,尤其在冬季,依靠機械通風,室內空氣較差;⑩受建筑西側籃球場影響,在使用時間段內,受到噪聲干擾較大。
中庭天窗面積較大,弧形形式未能滿足節(jié)能要求。
以中庭底部昏暗,光線分布不均的問題為出發(fā)點,將中庭黑房間置換為核心筒結構,改善采光通風的同時兼具生態(tài)調節(jié),雨水調蓄等功能,以此帶動如天窗,陽光房,研討模塊等策略的改進或增設。希望在節(jié)能,采光,通風,熱舒適與促進人群交流等不同層面進行整體把控,形成“光的相遇”與“人的相遇”的相互映襯(見圖1)。
圖1 改造前后模型對比
中庭采光筒設計:不透光反光板主要集中于光筒上部,起到聚光和導光的作用;透明玻璃板主要集中在光筒下部,將上部匯聚下來的光發(fā)散出去,解決建筑底層陰暗的問題。
中庭天窗形式與材質優(yōu)化:將弧形天窗改為鋸齒形,材質采用聚碳酸酯板和Low_e玻璃。夏季太陽高度角較高時可避免陽光直射,冬季太陽高度角較低時又可以充分利用太陽光。
中庭界面材質改變:改善反射率與視覺效果,從而優(yōu)化中庭整體光環(huán)境。
教室立面反光板:改善南側采光不均以及北側采光不足的問題,同時教室內側界面增加高窗,引入中庭光線,使教室內照度達到標準要求。
教室界面材質優(yōu)化:使室內光線更加均勻,避免眩光。
中庭通風筒設計:利用熱壓加風壓作用引導和加強自然通風。太陽輻射到采光筒表皮,加熱兩側風筒內空氣,產(chǎn)生熱壓差,熱空氣上升從南側出風口排出,形成空氣循環(huán)流通。
教室增加側高窗:教室靠近中庭一側墻體設置高窗,中庭一側風速大,教室內側風速小,形成壓力差,從而形成由迎風面流向背風面的空氣流動。
底層門斗設計:根據(jù)冬季主導風向在北側主入口設置避風門斗,規(guī)避冷風滲入,改善入口及底層人體舒適度。
教室隔聲構造優(yōu)化:在教室內部設置槽木吸音板墻面及穿孔石膏吸音板吊頂?shù)?,利用孔隙共振原理和吸聲材料?yōu)化教室聲環(huán)境。
室外聲屏障設計:利用植物聲屏障降低道路沿線交通噪聲污染,并采用喬灌草復合種植結構以充分發(fā)揮林帶降噪效果。
中庭雨水調蓄:核心筒結構底部增設雨水調蓄模塊,通過滲水材料和構造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植被澆灌,沖廁等,也可以用作景觀水體的補充水源。
中庭生態(tài)倉:核心筒結構每層設置生態(tài)倉,利用植被和土壤傳熱系數(shù)較低的特點,對夏季隔熱和冬季保溫起到積極影響。同時,中庭的內部綠化對室內微氣候的調節(jié)也有積極作用。
底層特隆布墻:在南側一層外墻處設置特隆布墻,白天吸收太陽輻射熱,夜間利用煙囪效應通風[2]。
室外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化:建筑外圍栽種植被遮擋風沙,調節(jié)風速,保持空氣溫濕度,同時凈化空氣,起到遮陽,降噪的作用;增加室外水體,調節(jié)建筑環(huán)境的溫濕度以及通風,改善局部微氣候;室外應用滲水磚,改善公共環(huán)境熱,濕環(huán)境,同時起到防塵降噪的作用。
外墻保溫構造優(yōu)化:采用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保溫裝飾復合板,以聚氨酯泡沫塑料或EPS板、XPS板為保溫層,表面涂以仿瓷、仿天然石材的鋁板或氟碳材料、面磚等,構成保溫裝飾一體化外墻外保溫技術[3]。
外墻門窗構造優(yōu)化:除門斗避風設計之外,利用扇和框之間的縫隙密封膠條,提高氣密性;采用斷熱鋁合金保溫門窗,改善窗框保溫;采用中空Low_e玻璃,改善保溫性能。
天窗形式與材質優(yōu)化:鋸齒狀天窗垂直面采用Low_e玻璃,具有優(yōu)異的隔熱效果和良好的透光性,注重熱量控制和內部陽光投射舒適平衡;斜面采用聚碳酸酯板,冬季保溫隔熱,夏季防紫外線,阻止熱氣侵入。
為了避免改造效果不理想,造成資源浪費,采用計算機模擬分析技術,綜合以上綠色改造措施,對改造效果進行模擬預測,以判斷改造實施效果[4]。模擬分析采用DALI、SEDU、VENT、BECS、ITES系列軟件(見圖2)。
圖2 改造前后模擬分析對比
本文以東北大學大成教學樓改造為例,結合所在地的氣候特征、項目現(xiàn)狀及主要問題,研究分析了適合嚴寒地區(qū)高校教學建筑綠色改造的技術路線。采用計算機分析技術,模擬預測了實施綜合技術改造措施后可能達到的效果,驗證了方案的合理性,也為進一步開展嚴寒地區(qū)高校教學建筑綠色改造工作與改造方案評估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優(yōu)化路線[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