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 知識更新速度也相應地加快, 高等教育面臨著教學模式與創(chuàng)新的變革。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的方向。 本研究主要探討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如何有效地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活動,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教學;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吳妙茹(1984.09-),女,漢族,西安人,西安明德理工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
一、引言
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強化信息技術與教學相融合。網絡學習及混合式教學模式已成為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明確提出,應注重課堂教學與現代化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將計算機網絡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促進教學理念、手段、方法的轉變,豐富學生的學習?;旌鲜浇虒W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所倡導的教學模式,但有關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的研究并不多,已有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與探索方面,對于在這一模式下如何提升教學效果的探討甚少。本文基于認知派學習理論與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探討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影響教師教學效果的因素與提升教師教學效果的具體路徑,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
二、混合式教學的內涵
混合式教學是互聯網與教學模式相融合的產物。 混合式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實現了面對面與在線教學的融合, 推動了教學模式的變革。 混合式教學不僅將各種教學方法、教學設備進行混合,而且還能將課程內容、 學習策略等進行混合。 混合式學習是指學生的學習過程至少有一部分是在線進行的, 在線學習期間,學生可自主控制學習的時間、地點、路徑與進度。 常濤在《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實踐》中指出,“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運用多種技術設備、教學媒體和傳統(tǒng)與電子教材,以學習者興趣為出發(fā)點、教師為引導者,傳統(tǒng)面授教學與在線教學的有機結合,在教學技術支持下完成系列教學活動,實現高效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中,線上教學是教學的必備活動,線下教學是基于線上的前期學習成果而開展的更深入的教學活動??偠灾?,混合式教學是基于傳統(tǒng)面對面教學與在線教學的優(yōu)勢所搭建的一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混合教學模式由認知派學習理論與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作為理論支撐,這些理論為混合式教學的開展與實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與依據。
1. 認知派學習理論。認知派學習理論包括格式塔的完形學習理論、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布魯納的發(fā)現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同化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知派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促進內在的學習動機。認知派學習理論認為教學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激發(fā)學習者的內在學習動機,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體。 這一理論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所處被動學習狀態(tài),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認知派學習理論不僅注重學習的內部條件,強調學習者的內部動機,同時還注重學習的認知性條件,即背景知識等,這與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的線上教學部分中涉及的課前背景文化任務點學習相契合?;旌鲜浇虒W模式重視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線上與線下學習,布置任務并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 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教師積極引導與監(jiān)督學生線上學習,注重線下通過小組協作學習的方式開展師生間的對話與協商。 認知派學習理論注重學習過程中的信息反饋,根據線上的反饋,線下有效地組織課堂,讓學生在探索發(fā)現中理解掌握所學的內容,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主體的作用,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2.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在一定條件下自我挖掘其潛能、自我實現的過程。人本主義理論代表人物羅杰斯倡導學習應以學生的主動性為學習動力并提出有意義的學習,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生自己發(fā)現自己的學習資源并發(fā)揮自己的潛力,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手段與條件,突出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中心地位。 提高教學效果的一條重要途徑是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設置線上課程的單元任務點,學生可以根據任務點自主選擇自己需要學習的內容,線上學習內容可以反復觀看,充分體現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與教師促進者的角色。教師為學生預設線上課程與任務,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而線下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等多種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深入探究知識?;旌鲜浇虒W模式充分體現了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潛能與主動性,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觀點。
四、教學效果的界定
“教學”由“教”與“學”構成,“教”為“學”服務,“學”是“教”的最終目標。教學效果是通過教學活動所取得的相應的教學成效。教學效果的評定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即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學能力與方法、教學熱情與學生興趣的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教學效果要求教學結果與教學目標相吻合,使學生形成終身有用的適應能力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教學效果幫助我們了解教學的質量與水平,對師生具有監(jiān)督與強化作用,有效地推動課堂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五、影響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因素分析
1. 教師方面。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在人才培養(yǎng)中起著關鍵作用,教師隊伍直接決定著教學質量。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在觀念上很難接受這一教學模式。 教師的觀念與方法沒有更新,教師仍注重對知識、單詞、語法等的傳授,將這些知識點設置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忽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逐漸讓學生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與信心。即使教師愿意接受混合式教學理念,但在實際教學中卻不知如何操作與把控課堂,混合式教學最終流于形式。教師在混合式教學中的教學模式、教學設計與參與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混合式教學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學生方面。學生長期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 學習目的多為應試,重視解題技巧與語法詞匯學習,輕視口語交際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英語學習的興趣不濃厚,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過程中也未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未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較低,不能很好地適應混合式教學模式。
3. 教學活動實施(課前、課中、課后)。課前準備: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將制作好的視頻上傳至網絡學習平臺。教師只是在視頻中系統(tǒng)地講解知識點,未能將課前熱身活動與相關話題的情境導入作為任務點,未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課后應布置學習任務,及時與學生在線討論與交流。
課堂學習:線下教學時,教師直接進入主題課文與詞匯講解,未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最佳學習情境,未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針對學生線上學習的內容提問與總結。此外,線下教學不斷地重復線上課程內容,未能有效地將線上與線下教學內容相銜接。
課后復習:教師未能及時查看線上學生的留言,不了解學生的網絡參與情況,忽視了過程性評價,沒有起到很好的監(jiān)督作用,削弱了學生線上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課后教師可以補充與強化線上學習內容,切實做到線上與線下教學的有機結合。
六、提升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路徑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雙向互動的過程,提升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混合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但也不忽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相反,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監(jiān)控教學過程,而且還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旌鲜浇虒W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都在很大程度上發(fā)生了改變。
1. 師生角色轉變。高校英語教學逐漸向信息化方向發(fā)展,教師需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方法,不斷地更新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結構并提升教學技能。于明波將教師角色定位為教學目標分析者、學習情境創(chuàng)造者、學習資源設計者、學習評價設計者?;旌鲜浇虒W模式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分析教學目標,選定所學知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進行學習,教師需設置學習情境,促進學生掌握與運用知識。教師制作、篩選、添加線上學習資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提升學習動力。 常濤提出,教師角色為課程的設計者、討論的引導者與課堂組織者。教師在教學中應轉變觀念,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內容與方法,引導線上討論并督促學生學習。學生的角色轉變應從傾聽者轉變?yōu)樗伎颊撸畔⒌谋粍拥亟邮苷咿D變?yōu)橹鲃荧@取者。學生自己定學習目標,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有效地獲取知識。
教師角色由知識的傳輸者轉變?yōu)橐龑д?,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傳統(tǒng)教學即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傳統(tǒng)教學造成了課堂教學的空洞化、孤立化、單一化等弊端。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是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在課堂授課中,教師應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與能動性,由“讓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課堂中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營建有利于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氛圍,通過提問、設問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分析、探究、解決問題。教師通過分配小組任務,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激發(fā)學生的主體作用?;旌鲜浇虒W的開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2. 教師能力提升。教師能力,首先是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應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設計教學平臺上,豐富教學內容與資源, 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組織與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行為。從課前引導、線上學習、線下講授與討論到課后評價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其次是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教師需通過培訓與自學不斷地提升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更好地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提升教學成效。第三是教師的科研反思能力,對教學實踐的反思能力與探索能力,對現有的教學方法與模式的探索,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學習與鉆研新理論,內化為自己的教學技能,應用于教學實踐。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思考,通過教學實踐的反饋更新教學觀念與方法,提高教學成效。教師還需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會議與專業(yè)能力培訓,不斷地擴充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
3.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搭建(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優(yōu)化了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教師需制訂教學計劃與具體方案,提前在大腦中形成認知地圖,合理分配線上與線下的教學實踐模塊,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以《新一代大學英語基礎篇2》Unit3“The art of communication”為例,課前在超星學習通平臺設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了解本單元的主要內容,通過Viewing視頻背景知識講解與問答活動導入主題,讓學生了解數字化時代網絡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課前教師在線上活動欄中設置問題, 如“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digital devices?”或者通過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是否過度依賴電子設備。學生完成后提交自己的答案,隨后進入課文內容的學習,學生查看教師設置的任務點,觀看背景知識介紹,預習課文內容,聽課文與單詞的音頻,并在線學習本單元重要的語言點。教師及時跟蹤學生的線上學習情況,掌握學生的反饋信息。
在線下課堂,教師準確把握授課內容的重難點,有針對性地講解。學生預先在線上學習中構建了相關話題知識,教師在線下需擴展知識的深度與廣度。線下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如猜謎、辯論、角色扮演、游戲填空、情景造句等來激發(fā)學生興趣。 首先,教師展示iProduce中的一幅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學生結合線上學習內容總結出網絡的利與弊,通過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到“Negative impacts of digital devices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通過課上師生討論,使學生對知識信息的記憶更加深刻,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增進師生間的關系。教師也可以通過獎勵機制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顒咏Y束后,教師在課堂上擴充講解課文重難點,并邀請學生朗讀單詞與課文,在課文內容理解上設置一些問題,考查學生的線上學習成效,及時發(fā)現與解決問題。教師布置隨堂作業(yè),學生完成后自主在線上查看答案與講解。
課后線上復習有助于對所學知識的總結概括,教師布置線上作業(yè)與單元測試,課前與課后的學習任務完成得好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過程應讓學生先實踐,參與活動并發(fā)現問題,再轉入理論學習。混合式教學模式兼顧學生對線上與線下教學的需求,教師能夠同時把握學生線上、線下的學習情況。線上資源是課堂活動開展的前提。線上播放視頻,導入主題與知識點講解,使每名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線下課堂的。線下教師檢驗、補充內容,鞏固所學知識。線上與線下需要給予學生及時的學習反饋,注重過程性評價,重視評價的激勵功能,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習過程,教學中采用平時形成性評價與期末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激勵學生積極完成線上學習任務,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七、結語
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現代教育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旌鲜浇虒W并不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徹底否定,而是不斷與之融合與完善。教師應發(fā)揮主導作用,注重線上線下課堂內容呈現方式的有機結合,并繼續(xù)在教學與研究的道路上不斷地探索與完善混合式教學,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強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Horn M B, Staker H.混合式學習:用顛覆式創(chuàng)新推動教育革命[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5.
[2]曹海洋.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與研究[J].海外英語,2019 (3):75-76.
[3]常濤.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實踐[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9.
[4]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5]馬麗,胡燕.增強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方法探究[J].考試周刊, 2015(13):90-91.
[6]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吳靜.混合式教學的實施路徑探討[J].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2):77-80.
[8]解曉寧,于雪桐,劉曉琴,李紅,宋文麗.有效提升三本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途徑探究——以北京工業(yè)大學耿丹學院為例[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9]于明波.當代高校英語教學與混合式學習模式探究[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0.
348250058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