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育
(佛山開放大學 開放教育處,廣東 佛山 528000)
1917年初,蔡元培改制北大,革故鼎新,北京大學從此煥然一新。難能可貴的是,蔡元培并沒有遺忘社會底層平民,他將北京大學的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引向平民,服務社會,為高等教育的社會化作出了貢獻。
對20世紀20年代北京大學平民學校與平民教育的研究,學界一般偏重史料開展外部研究。陳爾杰將1918年北京大學的“校役夜班”視為“北大‘平民教育’的開端,”[1]在此基礎(chǔ)上他重點討論了北大“平民教育講演團”,把五四學生運動與平民教育聯(lián)系起來,五四文化思潮構(gòu)成他的視角;后來他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高師和京師學務局為中心,考察民國初期以來的通俗教育、社會教育和平民教育,撰寫并完成了他的博士學位論文。[2]此外,祝彥也從五四文化思潮的角度對平民教育運動開展研究,認為它是“以平民為教育對象,以掃盲教育為主要手段的社會改良運動,”[3]屬于知識分子教育救國的一部分。也有學者從社會教育的維度,討論“五四”時期的北京大學校役夜班,認為北京大學校役夜班之所以逐漸消沉,是因為“不完全符合北京大學學生的社會教育理想,”[4]但對北京大學的其他平民學校未有提及,討論時限也僅僅到1922年。同樣從史料層面對北京大學平民教育進行外部研究的還有王建偉、張熙等學者,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①王建偉《走上街頭:1920年代的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北京史學論叢》2017年;張熙《支持與規(guī)訓之間:政府與北京平民教育關(guān)系(1919—1929)》,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7月。。這些成果大多從文化思潮層面切入,不同程度忽略了平民學校的內(nèi)部運作。談及20世紀20年代北京大學,沒有人可以忽略蔡元培,但學界對蔡元培的平民教育思想研究乏力,未見專文深入研討。討論北京大學早期的平民教育,蔡元培親自籌辦的“校役夜班”固然繞不過去,而勞工夜校、平民夜校、民眾夜校、第二平民學校、預科補習班、暑期補習學校等,這些學校盡管名不見經(jīng)傳,卻是北京大學早期平民教育實實在在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推動者,惜乎少有提及。蔡元培的平民教育思想體現(xiàn)在北京大學早期各類平民學校辦學實踐中。因此,本文以北京大學史料為中心,從微觀層面考察北京大學1918—1930年各類平民學校在校方統(tǒng)籌、招生宣傳、教務規(guī)程、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內(nèi)部運作,重返歷史現(xiàn)場,呈現(xiàn)本來面貌,以此重審蔡元培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1918年3月18日,《北京大學日刊》第九十四號刊發(fā)蔡元培署名的《為開設校役夜班校長告白》一文,面向全校征集60名教員,擬招190余名校役,課程有國文、算術(shù)、理科、修身、外國語等。此文的刊發(fā),標志著蔡元培校長親自籌辦校役夜班進入公眾視野,翻開了北京大學平民教育的第一頁。
從《北京大學日刊》第一0四號刊發(fā)的《校役夜班教員會紀事》看,1918年3月27日蔡元培主持校役夜班教員會議,與會教員57人,議定事項6個,比如校役夜班是強迫教育,所有校役必須入班,國文用白話體,修身用演講體等。4月9日,《北京大學日刊》第一0六號發(fā)布《本校校役夜班簡章》,對辦班宗旨、講授標準、科目設置都有規(guī)定,其中特別提到“教職員均純粹義務”,“校役不納學費”等。[5]12444月14日下午1時,校役夜班舉行開學典禮。參加者除了230多名校役外,尚有蔡元培校長、來賓和教員等。蔡元培在開學典禮上發(fā)表演說,認為“在常人之意以為學校為學生而設,與校役何涉,不知一種社會無論小若家庭若商店,大之若國家,必須此一社會之各人,皆與社會有休戚相關(guān)之情狀,且深知此社會之性質(zhì),而深知此社會之性質(zhì),而各盡其一責任,故無人不當學,而亦無時不當學也?!保?]1233,蔡元培的這些看法體現(xiàn)了平民教育的社會性和普惠性。4月20日,《北京大學日刊》第一一六號刊發(fā)《校役夜班國文教授會報告》一文,指出“本校全體校役共計二百五十一人,依考試之結(jié)果,就其程度之高下,分為甲乙丙丁四級外,特別二級共六級;甲乙特別各一班,丙三班,丁四班共十一班,”[7]1234甲乙丙丁特別六級的招生人數(shù)分別為28、24、54、59、8、38人,平均年齡則為24.7、31.5、34、30.9、30.3、46.8歲。[8]1235
“校役夜班”體現(xiàn)了北京大學平民學?!盁o人不當學”的辦學理念,蔡元培的平民教育思想自此落地。
在教學安排上,根據(jù)入學前測試情況,組班分級教學,因材施教,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除了“特”班講授淺近實用的古文,其他班采用白話文教學,并將記錄、信函、文牘作為國文寫作的重點,突出學以致用。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學日刊》第三六六號刊發(fā)《校役夜班國文教授會報告書》,是年招收校役253人,設有正班、別班,前者分甲、乙、丙、丁、戊五級七班,后者分別班一班,合計八班,依然采用分組分班教學模式,教材還是國文教科書或國民讀本,其中言文一致的白話講義受到校役歡迎,國文教授會主任康白情已啟用教育部頒發(fā)的讀音字母在別班中進行教學實驗。1920年春,校役夜班如常運作,只是地址已從北京大學第二院搬遷到第一院,辦公地點在第一院文牘處對面十二號。組班教學方式也沒有變,分為甲組三班,乙組三班,別班一班,星期日講演一班,合計八班。年齡四十歲以上識字很少或不能作文的校役,仍在別班;平日不能上課的校役,參加星期日的講演班。課程分為四類:國文,公民常識,科學淺說,算學。校役每人每周上課六小時,國文采用講義,講授白話文的作法、句讀和作文。
從蔡元培親自籌辦北京大學校役夜班來看,他有一種時不我待、奮起直追的緊迫感和使命感。1915年,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以下稱北京高師)率先創(chuàng)辦了役工夜校,學生自發(fā)成立“校役夜校學會”,為工友開辦讀書識字班。1917年,清華大學開設校役夜班。這種夜校夜班,還可以追溯到民國初年京師學務局開辦的公眾補習學校,1912—1913年已有三所公立補習學校,給那些已超學齡而未入校的成年人提供學習機會,授以國文、修身、珠算、筆算等課程。這些學校,與蔡元培作為民國政府教育總長的教育理想與實踐有關(guān),北京高師和清華大學的役工學校也由公立補習學校而來。1917年初,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學后,在平民教育上不甘人后,快馬加鞭,創(chuàng)設校役夜班,一定程度上也和他早年的教育理想有關(guān)。
1927年1月,平民夜校增加校役夜班,要求校役必須入校肄業(yè),分甲、乙兩組輪流聽講。事實上,從1922年起,校役夜班開始衰落,它與學生會的內(nèi)部分歧有關(guān),也與學生運動有關(guān),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不可不察。
1922年2月,北京大學學生鄧仲澥、黃紹谷、朱務善等,為北京大學出版部和新知書社的印刷工人,開辦工余補習學校,又稱勞工夜校,設有英文A、B兩班和工人常識班,并于2月9日正式開學,招收校役50多人,授課地點設在北京大學二院。開學典禮當日,北京大學出版部主任李辛白發(fā)表演說,勉勵印刷工人勤工儉學,教員鄧仲澥、黃紹谷以及印刷工人代表先后登臺演講。對這一辦學實踐,北平的媒體給予肯定,認為“五四以來,國人皆知平民教育之重要,然為勞工而特辦一學校者殊少?,F(xiàn)在北大學生既辦此校,吾望其他各校聞而興起,尤望該校教職員之能始終不懈,在中國勞動教育上開一新紀元也。”[9]1263
1920年1月18日,北京大學平民夜校正式開學,蔡元培出席典禮并作演說①蔡元培在演說中提到,“北京大學第一步的改變,就是校役夜班之開辦”,“現(xiàn)在北京大學聽差的開個校役夜班,他們晚上不當差的時候,也可以隨便求點學問。大學中無論何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權(quán)利。不過單是大學中人有受教育的權(quán)利還不夠,還要全國人都能享受這種權(quán)利才好。所以先從一部分作起,開辦這個平民夜校?!蓖鯇W珍、郭建榮主編《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1912—1937)(中)》,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238—1239頁。。據(jù)《北京大學日刊》第五一九號刊發(fā)的《平民夜校開學紀略》報道,與會來賓及學生、家屬有八百人之多,蔡元培充分肯定了學生創(chuàng)辦平民夜校的善舉,指出平民教育即平等教育,大學應該向社會開放,這樣平民也可以去大學接受教育。從親自籌辦校役夜班到支持學生創(chuàng)立平民夜校,蔡元培的平民教育思想趨于成熟。
北京大學學生會創(chuàng)辦平民夜校,是否受到北京高師平民學校的影響,或未可知,但二者有諸多類似之處。1919年4月10日,北京高師平民學校成立,名為北京高等師范附設貧民學校,主要招收北京琉璃廠一帶的貧民,所以又稱貧民學校,后來更名平民學校。北京高師平民學校的創(chuàng)立,是為了打破教育被有錢人壟斷的局面,使教育普惠貧民,而日常教學和管理均為北京高師的學生承擔。
平民夜校為北京大學學生會的教育股創(chuàng)辦,實施男女合校,標志著男女平等的平民教育率先在北大開啟。據(jù)有關(guān)學者研究成果顯示,1920年初平民夜校招收了350名學生,其中男生240名,女生110名,年齡最小者6歲,最大者38歲②梁柱《蔡元培教育思想論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77頁。。在教學方法上,平民夜校以“談話”的啟發(fā)式教學為主,取消“講演”的填鴨式教學;在教學目的上,不再為學員升學作預備,而注重學員學有所用,即學即用,因此課程偏重國語、常識和算術(shù)算法等。1920年6月24日,《申報》刊發(fā)《紀北大之平民夜?!芬晃?,指出平民夜?!捌鋬?nèi)部組織,共分甲乙丙三班,甲班四個年級,乙丙兩班各六個年級,學生約七八百人”,“所收學生有男有女,大率皆為附近北大之普通居民子弟,其中貧而無力求學者實居多數(shù),有此教育機關(guān)以資救濟,則造福于社會者,非淺鮮矣?!保?0]1242《申報》同時指出,受北大平民夜校的影響,北京的中國大學、朝陽大學、法政??茖W校先后籌辦平民夜校,其中農(nóng)業(yè)專科學校在北京城外特施農(nóng)村普通教育,給北京平民教育帶來新氣象。1922年1月,平民夜校擬招收中學班40人,以擴大平民教育提高民智為目的,凡是高等小學畢業(yè)或具有同等學力者均可報名,學費免費,入學前的考試科目主要有國文、數(shù)學和英文,報名費銅元20枚,與試者悉數(shù)退還,學校分文不取,體現(xiàn)了平民教育的公益性。
北京大學平民夜校的辦學經(jīng)費,北平市市政公所根據(jù)學生人數(shù)每月?lián)芙o40元教育津貼,可以說杯水車薪,因此平民夜校先后刊發(fā)《平民夜校募捐啟事》,向北京大學師生發(fā)起募捐,其中蔣夢麟代收北大教職員捐款,學生捐款則徑直交到北大二院(理科)平民夜校辦公房。即使在時局艱難、經(jīng)費短缺的情況下,1926年平民夜校發(fā)展如常,運作有序。平民學校在行政組織上設有教務委員會、訓育委員會、行政委員會、體育委員會、學生委員會、全體教職員會議等運行學校一切事務;在教學方面做出了調(diào)整,采用“分科制”,即學生不受年級限制,當其學業(yè)程度達到某年級時就在該年級上課,同一學生可以在不同年級上課;考試方面,取消期末大考而采用隨堂小考;學校成立讀書指導團,指導學生的讀書方法,尤其重視培養(yǎng)學生讀報的興趣。
1927年,因北洋政府對北京大學改組,平民夜校停辦。
北京大學學生會第二平民學校成立于1921年11月,以北大平民教育研究社社員為主干,校址在北京大學第三院。第二平民學?!耙责B(yǎng)成健全人格之平民,求社會改良實效為宗旨?!保?1]1246在組織架構(gòu)上分主干、教務會、教授會和委員會,其中教務會分文書組、會計組、庶務組、管理組;教授會分國文教授會、史地教授會、數(shù)理教授會、特別教授會(英語)。學科設置有三種:其一是普通必修科,包括國文(語體文)(文言文)、算術(shù)、常識(科學常識)(公民常識)(普通常識);其二是分科必修科,包括歷史、地理、修養(yǎng)談話、圖畫、唱歌、書法、習字;其三是特別選修課,包含外國語(英語)、音樂。實行男女同校,依學習基礎(chǔ)分班教學,沒有畢業(yè)期限,但智識健全,成績審查合格的學員,北京大學為其開具學習證書。授課時間在每晚七到十時。學生免學費,并酌情免費發(fā)給書籍文具。學校招生由招生委員會考錄,學生要參加入學試驗,填寫志愿書,且不得中途退學,家長或親屬要為之擔保。據(jù)1922年2月7日北平《晨報》報道稱,“聞該校為推廣平民教育,造就師資起見,擬于春假后增設一師范。又該校經(jīng)費,悉由該校教職員之北大同學擔負,節(jié)衣縮食以求造福平民,此亦見北大學生熱心服務社會之實地工夫也?!保?2]1262
民眾夜校的全稱是北京大學學生會民眾夜校。它是1929年11月25日召開籌備會議并宣布成立的,地址在北京大學第二院,教室設在二院南樓,辦公室在北大二院南樓下東廂內(nèi)。經(jīng)費分為臨時經(jīng)費和常期經(jīng)費兩部分,前者由北京大學負責撥款100元作為啟動費,后者來自北平市政府的教育津貼。本次籌備會議議定了招生事項,擬招收初級班(4個)、高級班(2個)、成人班和專修班(專修英文、國文、數(shù)學諸科)。1929年12月19日下午3時,民眾夜校第一次教務會議召開,并決定于12月24日正式開學。民眾夜校內(nèi)設機構(gòu)校務股、教務股、訓育股等參加了教務會議,議定了初、高級及成人班暫用舊課本,專修班則課本與講義并用。為節(jié)省經(jīng)費計,專修班的講義由學校油印,上課時間從下午七時半起到九時半止。
1929年12月31日,《北京大學日刊》第二三二0號刊發(fā)《民眾夜校通告》,意味著北京大學在歷經(jīng)時政干擾之后,平民教育恢復常態(tài),進入實質(zhì)性運作階段。
1930年7月6日上午9時,民眾夜校召開第一次教職員大會,教務股提出創(chuàng)辦師范班。同年10月13日,《北大日刊》第二四六七號刊發(fā)《北大附設民眾夜校簡章》。學校名稱定為“北大附設民眾夜?!?,確定“以增進民眾知識、俾能服務社會為宗旨?!保?3]1257校址位于景山東街北京大學第二院;課程分為必修、選修兩科,小學采用四二制,師范班采取二年制,考試分為學期考試、學年考試和臨時考試,修業(yè)期滿,成績合格,發(fā)給畢業(yè)證書;必修科授課為每晚七到十時,選修課為周日授課;經(jīng)費來源有北平市政府津貼、北京大學每月津貼和師生募捐;民眾夜校的會議有教職員會議、校務會議、教務會議、訓育會議、事務會議、級務會議、監(jiān)察委員會議等;免收學生學費,書籍及一切文具也由學校供給,概不收費,但書籍自備。
民眾夜校的前身是北京大學的平民夜校。1927年,南京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占領(lǐng)北京后,設置北平特別市,原京師學務局亦易名北平教育局,北京大學平民學校及其平民教育劃歸其管理。1928—1929年,因“平民”二字含有階級歧視因素,北平教育局把平民學校改為“民眾夜?!被颉奥殬I(yè)夜校”。1929年4月,北京大學復校;同年12月,民眾夜校創(chuàng)辦,原平民夜校校舍劃歸民眾夜校,因此民眾夜校是北京大學平民學校的延續(xù),意味著1920年代如火如荼的平民教育終于劃上句號而代之以民眾教育。而《北大附設民眾夜校簡章》是北京大學民眾教育的指導性文件,蔣夢麟主持北京大學后,追隨、貫徹蔡元培的平民教育思想,承前啟后,繼往開來,自此北京大學的平民教育進入民眾教育時期,煥發(fā)新的活力。
北京大學早期的預科補習班是為預科應試落榜生開設的,通過課程補習,以幫助學員進入預科正班,但對學員報名條件有限定,須是中等學堂畢業(yè)并有畢業(yè)證書的學員,或者在預科入學測試中名列前茅成績優(yōu)異者。補習科目有國文、英文、數(shù)學等,成績及格的學員得以進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年級。從1918年8月10日《北京大學日刊》第一九二號刊載的《北京大學預科補習班修正草案》來看,對于預科補習學校的宗旨、資格、名額、學科、學規(guī)、升級、學費、膳宿、志愿書等都有明確界定,同時對預科補習班的辦法和預科暫取生補習辦法也有條款規(guī)定,1918年7月通過的修正草案,規(guī)定文科學長擔任預科補習班班主任,也就是說,陳獨秀可能擔任此職,北京大學校方對預科補習班之重視,可見一斑。
1919年北京大學預科補習班運作更具體。同年8月7日,《北京大學日刊》第四二五號刊載《教務處布告》,其中特別提到“定自八月二十一日,為補習班舉行學年試驗,如有不與試者,不得再進行補試。凡此次入學試驗見遺之補習班學生,皆得與試。”[14]1281同年8月30日,《北京大學日刊》第四三二號發(fā)布《北京高等補習學校招生廣告》,該廣告內(nèi)容上與《北京大學預科補習班修正草案》一致;稍有不同的是,本廣告由北京大學董事胡適、沈尹默、蔣夢麟、馮祖荀、馬寅初等五人聯(lián)合署名發(fā)布。
北京大學暑期補習學校成立于1922年,最初在馬神廟北京大學第二院,為了方便學員,1923年遷往譯學館第三院,但名稱沿用馬神廟暑期補習學校,或簡稱暑期學校。1923年6月25日,北京大學學生主辦的第二屆暑期補習學校正式開學,招收學生一百多人。北京大學教授蔣夢麟、譚熙鴻、顧孟余、楊棟林等前往演說,勉勵學生立志學習。同年7月11日,北京大學三院的暑期補習學校開設英文補習班,自7月11日到9月10日,每日上午8時到11時,每周16小時,課程包括英語讀本、文法、作文、會話、翻譯等。
1924年,北大暑期補習學校在北京大學第三院譯學館招收學生150余人,設有中學二年級班、三年級班和畢業(yè)班、高小班等,課程以國文、英文為主,教材采用教員編寫的講義。1926年5月27日,《北京大學日刊》第一九一八號刊登了《北大學生主辦馬神廟暑期補習學校簡章》。從簡章中可見,學生入學沒有門檻,凡曾在中小學肄業(yè)或畢業(yè)或有同等學力的男女學生,皆可報名,學校按照學員學習基礎(chǔ)分甲、乙、丙三個等次組班教學,課程分必修、選修各科。同年,北京大學教育系、中華教育改進社、京師學務局攜手合作,推進平民教育,北京大學教授胡適、張伯苓、葉企蓀、梁漱溟、李四光、馬寅初、陶知行、高一涵、王世杰等前往講演,著名詩人徐志摩一度擔任暑期補習學校的指導教師。1927年6月8日,《北京大學日刊》第二一二九號刊發(fā)《北大學生主辦馬神廟暑期補習學校簡章》,擬招收甲、乙、丙三班,其中甲班招收舊制中學畢業(yè)生,補習的課程有國文、英文、代數(shù)、幾何、物理等,為學員投考北京大學作預備。
北京大學的暑期補習學校,雖然不免除學費,但收費低廉,出發(fā)點是幫助更多的平民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平民教育的社會性和普惠性并沒有改變。和平民夜校比較,北京大學的暑期補習學校最能體現(xiàn)北京大學與京師學務局、中華教育社的多方聯(lián)動,其中蔣夢麟扮演了重要角色,具有執(zhí)行力,確保蔡元培的平民教育思想落地,既能守正,又能創(chuàng)新。
從北京大學早期各類平民學???,校役夜班開北京大學平民教育之先河,而其教育理念來自校長蔡元培的“頂層設計”。因受校長的感召,蔡元培的平民教育觀念轉(zhuǎn)化為北京大學師生共同行動。平民學校及其平民教育成為1918—1930年北京大學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蔣夢麟、胡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王世杰、梁漱溟等無不熱心平民教育,北京大學學生主動承擔了平民學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學工作。此外,北京大學還將平民學校開辦到校外。如鄧中夏等人發(fā)起成立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翌年,在長辛店籌辦勞動補習學校。蔡元培正式辭職和離開北京大學是在1926年,蔣夢麟擔任校長助理,協(xié)助蔡元培開展工作,因而蔡元培的平民教育思想得以無差別地貫徹落實。1929年蔣夢麟正式就任北京大學校長,蕭規(guī)曹隨,北京大學學生會創(chuàng)辦了民眾夜校,自此北京大學平民教育進入民眾教育時期。
有人認為“蔡元培的教育平等思想蘊含了現(xiàn)代教育的精髓。”[15]但考察蔡元培的平民教育思想,不但要回溯北京大學早期各類平民學校,探究蔡元培的平民教育思想與北京大學早期各類平民學校之間的聯(lián)動關(guān)系,更要追其淵源,置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體系中來考察。蔡元培的平民教育思想,溯其源,有如下數(shù)端:
第一,晚清以降的國情現(xiàn)實。蔡元培認為晚清以來鄉(xiāng)村失學兒童比比皆是,比例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這些失學兒童成年后不再有求學機會,不得不工作以謀生。因此,蔡元培將社會教育納入國家教育體系中,“學部舊設普通教育、專門教育兩司。改教育部后,我為提倡成人教育、補習學校起見,主張增設社會教育司。”[16]748民國元年蔡元培擔任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他把成人教育、補習學校納入國家教育體系,自此社會教育成為國家教育行為,后來他充分肯定了平民學校及其平民教育的作用,認為“國家辦教育,人才與財力均難,平民學校不費特別的人才與財力,而可大收教育之效,故是一件很好的事。”[17]147因此蔡元培的平民教育思想立足國情,接地氣。
第二,國際化的教育視野。1907年,蔡元培赴歐洲考察教育,其中歐洲國家對平民學校和平民教育的重視使他深有感觸,他回國后屢屢提起,“歐洲此種學校,專為已入工廠或商店者而設,于夜間及星期日授課?!保?8]1371917年4月,蔡元培赴北京通俗教育研究會演說,他介紹了德國、法國大學的平民教育,認為“法國則有所謂平民大學,為大學教員所組織,專在夜間講演,無論何人均得入校聽講,不因貧富年齡之故稍有歧異。凡此皆所以濟教育之不平,而期于普及?!保?9]71蔡元培培籌辦北京大學校役夜班,借鑒了德國、法國大學的成功經(jīng)驗,援西入中,推進了中國教育的現(xiàn)代化。
第三,“勞工神圣”的平等觀念。1918年11月16日,蔡元培在北平中央公園作了熱情洋溢的“勞工神圣”的演說,他認為“凡是用自己的勞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業(yè),不管他用的是體力,是腦力,都是勞工?!保?0]185蔡元培的“勞工神圣”觀念是一種樸素的平等觀念,強調(diào)勞工的價值,喊出了“勞工神圣”的口號,并迅速在北京大學和知識界傳播?!皠诠ど袷ァ敝詮V為社會接受,最初是因為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接著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國以協(xié)約國勝利的消息傳到了北京。為了慶祝這一勝利,1918年11月14—16日,北平各校放假三天,29—30日北京大學又放假兩天,并在中央公園舉行講演活動,蔡元培作了兩次講演,其中一次就是“勞工神圣”。從社會思潮看,蔡元培大聲喊出“勞工神圣”的口號不是偶然的,他認識到“勞工”的社會作用,認識到教育可以消除階層差異,實現(xiàn)教育機會人人平等。因此,蔡元培的平民教育思想,與他的“勞工神圣”的平等觀念相關(guān)。
第四,教育服務社會的理念。蔡元培注重“發(fā)揚學生自動的精神,養(yǎng)成服務社會的能力?!保?1]749他提倡平民教育和平民大學,身體力行,并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主張大學向社會開放。蔡元培認為“‘平民’的意思,是‘人人都是平等的’。從前只有大學生可受大學的教育,旁人都不能夠,這便算不得平等?,F(xiàn)在大學生分其權(quán)利,開辦這個平民夜校,于是平民也能到大學去受教育了”。[22]1239北京大學依托學生會創(chuàng)辦平民學校,教學管理工作主要由學生承擔和完成。學界認為蔡元培“傾力扶持平民夜校,實乃既把它當作學生自治的重要組織,又當作教育和喚醒民眾的重要途徑”。[23]二是改革聽課制度。蔡元培認為,北京大學的學術(shù)活動和教學活動都應該向社會開放,不但可以招收正式生,也可以招收旁聽生,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事實上,北京大學的旁聽生成才者不在少數(shù),比如沈從文、茅盾、楊晦、曹靖華、柔石、胡也頻等。三是倡導勤工儉學。1920年1月15日,蔡元培前在北京大學的少年中國學會講演,他寄語學生克服工學矛盾,工學并進,兩不偏廢,服務社會。把平民教育作為學生服務社會的一種形式,打開學校與社會聯(lián)系的通道。
總之,蔡元培的平民教育思想,深深嵌入20世紀早期中國社會現(xiàn)實中,是五四創(chuàng)造新文化、改造國民性的呈現(xiàn),也是現(xiàn)代國家、民族觀念覺醒的產(chǎn)物。蔡元培從國民性的角度來體察中國教育問題,立足于國民性的改造來建設新社會,培育新國民,健全人格,尊重個性,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蔡元培平民教育的內(nèi)核是教育平等,在他看來不分年齡、性別、城鄉(xiāng),人人應該享有受教育的權(quán)利;這種教育平等的思想,體現(xiàn)在北京大學早期平民學校實踐中,就是追求教育的公益性、服務性、普惠性,因此,即使蔡元培一度離開了北京大學,但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如春風化雨,成為北京大學各類平民學校辦學的指南針。
晚清以降教育平等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民國以來蔡元培、陶行知、晏陽初等教育家的共識。蔡元培的教育平等思想,與晚清新式教育嚴復、梁啟超等知識分子呼吁“開民智”不無關(guān)系。如果說晚清新式教育“開民智”還僅僅停留在口號上,那么到了五四時期,它成為蔡元培、晏陽初、陶行知等職業(yè)教育家的共同實踐和努力。在追求教育救國、教育平等上,蔡元培和陶行知、晏陽初是志同道合的同路人,他們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轉(zhuǎn)型的有力的推動者。蔡元培是轉(zhuǎn)型時代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經(jīng)歷豐富,思想深邃。他在擔任民國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時,設置社會教育司,為平民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后來蔡元培執(zhí)掌北大,他的平民教育雖然被他大刀闊斧式的高等教育改革遮蔽了光芒,但依然呈現(xiàn)動人的光彩,有學者指出蔡元培“在對北京大學的改革和整頓工作中,同樣也貫徹了這種平民教育的思想?!保?4]270尤其是蔡元培注重引領(lǐng)學生服務社會,鍛煉才干,希望學生在研究學問和服務社會上兩不偏廢,彼此促進。因此,教育平等是蔡元培平民教育思想的內(nèi)核,而發(fā)動學生服務社會是蔡元培平民教育思想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
蔡元培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教育家之教育家”,居“原創(chuàng)型教育家之首”。[25]在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史上,蔡元培率先發(fā)起中國教育的范式革命。就平民學校和平民教育而論,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陳鶴琴、鄧中夏等教育家無不受蔡元培的影響,眼光向下,關(guān)注底層,關(guān)心平民,順應時代潮流,探索教育與社會廣泛聯(lián)系的新領(lǐng)域、新路徑,以教育改變底層民眾的命運,喚醒民眾,進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質(zhì),推動中華民族的復興。可以說,蔡元培推進了平民教育的發(fā)展,他發(fā)揮了導夫先路、啟迪來者的作用。換言之,蔡元培推進了中國近代教育的轉(zhuǎn)型,以個人之力,發(fā)時代先聲,他是開風氣之先的原創(chuàng)型的杰出教育家,他的平民教育思想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之一,對我們今天教育扶貧、教育助農(nóng)具有啟發(f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