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孔子出生在禮崩樂壞、諸侯割裂的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意味著社會原有的價值系統(tǒng)受到了沖擊和改變。因此,當時的諸子百家都為了改變這一事實而不斷地進行活動,由此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思想就是其中比較絢麗奪目的一種,而孔子的美學思想作為組成儒家思想的一塊基石,深深地影響了儒家美學體系的發(fā)展。此外,仁學又是孔子思想中基礎、核心的部分,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孔子所提出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實現(xiàn)“仁”和“禮”的主要方法和具體過程。而君子又是“仁”和“禮”實現(xiàn)過程的主體,以及理想的人格形象、道德的象征。因此,“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一美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人完成道德修養(yǎng),成為仁人君子的完善過程”。
一、“興于詩,立于禮”的解釋
《論語·泰伯》載:“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毙蠒m《疏》:“此章記人立身成德之法也。興,起也。言人修身當先起于《詩》也。立身必須學禮,成性在于學樂。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既學詩禮,然后樂以成之也?!薄洞蟠鞫Y記·衛(wèi)將軍文子》中又有語曰:“吾聞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詩世,道者孝悌,說之以義,而觀諸體,成之以文德?!币鉃橐栽姼鑱砀邪l(fā)意志,促使個體向善求仁的自覺,以禮實現(xiàn)人的自立,最后在音樂的教育熏陶下實現(xiàn)最高人格的養(yǎng)成。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從事教育的三方面內(nèi)容:詩、禮、樂,而且指出了這三者的不同作用。他要求學生不僅要講求個人的修養(yǎng),而且要有全面、廣泛的知識和技能。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在《論語·泰伯》中出現(xiàn),看上去與上下文沒有實在的聯(lián)系,因而注家有不同的解釋,學者普遍認為此語說的是修身所學課程的順序,先學《詩》,再學禮,最終學習樂,也有學者認為孔子所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本義是感發(fā)于《詩》,約束于禮,完成于音樂,是對用《詩》方法及過程的論述,是《周詩》“六詩”之賦、比、興,“樂語”之興、導、諷、誦、言、語及孔子所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另一種表達方式。關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興于詩,立于禮”的主體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边@句話的主體大致可以歸為四說:“第一,立身成德說。見何晏《論語集解》。第二,為學之次第。見朱熹《四書集注》。第三,為政之次序。見〔梁〕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引王弼說。第四,三句皆說《詩》。見于韓愈、李翱《論語筆解》,〔清〕李光地《榕村四書說·讀論語札記》與之略同?!边@幾種說法皆有合理之處。這句話沒有主語,結合孔子以“仁”為核心的美學思想,我更偏向于認為“興于詩,立于禮”的主語是君子。
“仁”這個字在《論語》中共出現(xiàn)109次,有“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泛愛眾而親仁”等。儒家認為的仁主要有兩種意思:一是“仁者愛人”,也就是說君子的人格特征之關鍵是要有仁愛之心。二是要“孝悌”,愛人的情感首先要建立在血緣關系上,孝就是要孝敬父母,悌就是要與兄弟和睦,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又尊愛自己兄長的人,才能把這種愛推及別人,才能對外人也如對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樣,溫和寬容敬愛。因此,孔子把仁的含義規(guī)定為愛人,其中蘊含的是一種人性的自覺意識,滲透著一種巨大的人文關懷和道德價值,追求仁義、踐行仁道就是孔子所認為的真正能夠體現(xiàn)出人之為人的價值的做法。而詩和禮作為實現(xiàn)道德具體化的必然要求,也就是立身成德、成為仁人君子的必要途徑。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孔子所認為的“興于詩,立于禮”的主體就是他在《論語》中所塑造的具有理想人格美的君子形象。
三、興于詩—君子的起點
《詩經(jīng)》“內(nèi)容豐富,真情流露”,因而成為孔子教學的基礎教材,可以作為從政的參考。對于“興”一字最早的解釋是〔漢〕鄭司農(nóng)“比者,比方于物也。興者,托事于物也”。何晏《論語集解》所引包咸的《注》:“興,起也。言修身當先學《詩》。禮者,所以立身。樂所以成性?!币虼?,興就是起、發(fā)或者是啟發(fā)之意,詩歌具體安排的藝術形象,可以激發(fā)人的精神之興奮,可以使人從詩歌鑒賞中獲得一種美的享受,即通過學《詩》,達到人格修養(yǎng)的更高境界??傮w上可理解為,詩歌可以用比興的方法創(chuàng)造生動感人并包含著某種普遍性道理的藝術形象,從而感染詩者的情緒,激發(fā)讀者的志意,使之興奮激動并從詩中受到影響和教育。君子作為孔子思想的外化表現(xiàn),毋庸置疑,要學習詩。
孔子所說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認為讀《詩經(jīng)》可以培養(yǎng)人的四種能力:激發(fā)情志、觀察社會、結交朋友、抱怨社會不公。在孔子的時代,詩在知識階層一次次地引詩、歌詩、賦詩中,不斷地重塑自己的權威和經(jīng)典地位。詩作為禮樂文化中的舉足輕重者,乃是“貴族交往活動顯示修養(yǎng)、身份和傳達信息的精致委婉的文化形式”。孔子講“不學詩,無以言”,也就是說交往活動的參與者必須學詩,不學詩則無以開口,而《詩經(jīng)》不僅僅是要學而知之,而要學以致用,能夠根據(jù)各種復雜的情境用賦詩來應對變化和表達意愿。《論語》中也有兩處孔子結合具體篇章與弟子討論《詩經(jīng)》的記載,“始可與言《詩》已矣”表明學詩、言詩必須要能夠“告諸往而知來者”,也就是說在學詩上要能夠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而針對學詩上的學而不化、化而不通等現(xiàn)象,孔子就批評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币虼耍鬃铀f的學詩不僅僅要我們能告往知來,更要能從詩中領會到德化意味。詩的德化指向在孔子之時已是共識,比如“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鬃痈强粗卦娊?,詩教使人浸潤于詩中,并最終成為文質(zhì)彬彬、溫柔敦厚的君子。孔子十分看重個人道德修養(yǎng),他贊揚顏回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庇终f:“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敝祆洹端臅ⅰ氛J為《關雎》是《詩經(jīng)·國風》首篇,特色是“樂而不至于失其正,悲哀而不至于傷慟”,這便是“和”的表現(xiàn)。“和”是一種以禮為規(guī)范的道德態(tài)度,學習《詩經(jīng)》就是要學習詩歌內(nèi)合乎禮的道德態(tài)度??梢?,孔子十分注重《詩經(jīng)》的道德教化價值。它不僅讓我們學會譬喻、產(chǎn)生聯(lián)想,更重要的乃是詩“可以通過具體的譬喻和生動的聯(lián)想,來感發(fā)和振奮我們的心志情意,使我們從感性的‘美’的體驗,上升到理性的‘善’的意識”。這正是立德修身的起始階段,也是所謂君子的起點。
四、立于禮—君子的塑造
如果說“興于詩”是作為君子人格形成的起點,那么“立于禮”則是對君子人格形成的塑造。對“立”的解釋,歷來眾說紛紜。徐復觀先生說:“所謂立,乃是自作決定,自有信心,發(fā)乎內(nèi)心的當然,而自然能適乎外物的合理趨向,亦即是自己能把握自己而又能涵融群體的生活?!蔽艺J為“立”主要就是兩種:獨立性和群體性??鬃诱f“三十而立”,三十歲也正好是獨立性和群體性進一步發(fā)展的年紀。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薄岸Y”是社會秩序的體現(xiàn),在禮崩樂壞之際,孔子進一步把秩序劃入理想人格的修養(yǎng)之中,具有這種人格理想的人就是文質(zhì)相統(tǒng)一的君子。傳統(tǒng)意義上的復禮就是恢復周禮,即嚴密的等級制度。然而,禮不是君王主觀意義上的產(chǎn)物,而是根據(jù)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而制定的。有的人認為所謂的“禮”是限制任性、壓制欲望的,其實不然。其實禮是人自然的流露,是自然而然的事。因此,孔子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F(xiàn)在,復禮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nèi)涵。從現(xiàn)實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文化意識的引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之風盛行,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因此,復禮是當今社會的當務之急。但需說明的是,此處的復禮絕不是要恢復形式上的周禮,而是要在繼承中華傳統(tǒng)文明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使之適應當代中國發(fā)展以及當代人生活的需求?!皬投Y”更代表一種價值重建的過程。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種價值觀不斷融合,人們有了更多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機會?!皬投Y”給了人們另一種選擇,人們可以在復禮的過程中找到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
君子的理想人格需要不斷地塑造才能完成,這就需要“禮”的約束,即內(nèi)外兩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外在的道德約束,一方面是內(nèi)在的道德修養(yǎng)。只有內(nèi)外雙修,才能實現(xiàn)君子之道。外在的道德約束就是社會所制定的法律、準則,內(nèi)在的道德修養(yǎng)就是“克己”。所謂克己就是限制自己的欲望,通過道德修養(yǎng)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在電子媒體高速發(fā)展的當今,管住自己似乎更加艱難,似乎離開手機我們就無法生活。毋庸置疑,我們每個人都是處在社會中的群體,我們與社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同時,別忘了我們也是獨立的個體,我們要適當?shù)乜酥谱约旱挠4送?,克己要堅持自省。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自省是人們在道德實踐中對自己的道德行為的反思。如果一個人只顧拼命地向前走,而不停下來看看自己走過的路,反思自己在路上的行為,他永遠到達不了遠方。自省在某些人眼里是痛苦的,人們往往將所有的錯誤歸結于外因,而不愿承認自己的不足。承認自己的不足的確是令人難以接受的,但是人無完人,只有找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實現(xiàn)君子之道。最后,自省要堅持慎獨。君子克己最重要的是內(nèi)在的道德選擇。“慎”是君子要謹慎自己的行為,“獨”是一種狀態(tài),在無人監(jiān)管的時候,君子也要自我約束。現(xiàn)在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況是隨大流,人們往往人云亦云,而不顧客觀的現(xiàn)實。比如,在看見某某明星的緋聞時,有一種站派的情況。人們傾向于站在人多的那一派,用鍵盤敲下惡毒的語言,這是為君子所恥的。在君子看來,面對任何事情都要用嚴格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因外物的變化而改變自己。
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開創(chuàng)了以“仁”為核心的人格價值觀念,“興于詩,立于禮”集中表達了孔子的教學思想,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如果說“興于詩”注重情感的喚醒,那么“立于禮”指向現(xiàn)實的實踐,二者缺一不可??鬃拥乃枷胧侨寮宜枷氲闹匾M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深刻理解孔子的思想有利于吸收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不斷提升自我。
1004500511243